李斯特练习曲风格与其技术的归纳与分析
2017-12-21宋梦书高馥佳
宋梦书 高馥佳
摘 要:李斯特作品风格是与他的演奏风格相一致的,气势雄伟又具有富于诗意性的描绘。李斯特练习曲是他许多标志性意义作品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类,需要精湛的技术水准才能演奏出他的绚烂与辉煌。本文通过探讨李斯特练习曲的风格,对其所要求的技术进行归纳与分析,对更好演绎作品蕴藏的内在精神并准确驾驭掌握作品提供技术的支持。
关键词:演奏风格 技巧 技术水准 音色
李斯特的创作与演奏热情澎湃,活力充沛,技巧精湛,表现手法变化多样,可以说是具有了管弦乐队在大庭广众的音乐厅内那种使人惊讶的磅礴。如同匈牙利李斯特音乐学院三楼的那一尊李斯特雕像的高度和角度,被人寓意为作为一个音乐时代的缔造者平视天下,傲视群雄的地位。而他的演奏与创作也汲取肖邦的种种钢琴效果,如旋律的抒情性与自由节奏的方式等,并加以创造,在琴上发出温柔、优雅、服从诗意形象描绘的丝丝细语。在李斯特练习曲中同样也可以领会到李斯特形象化、鲜明化的钢琴风格以及力度和交响化本质。与车尔尼、肖邦等人的练习曲相比,李斯特的作品更富有演奏的激情、戏剧性、鲜明的色彩,甚至夸张的速度和力度,充满了激情、恢宏气势,有别于古典乐派理性的表现。
钢琴家古尔德认为世界古典音乐的演奏大师一共分为两类,一是最大限度的探索发展所演奏乐器的无限可能性,而另一类则完全不能。而在第一类的演奏大师中,毫无疑问具有传奇色彩的两位大师李斯特和帕格尼尼在历史的进程中占据着无可替代的位置,伴随着他们黄金年代的是各种精湛演奏技艺的发展。仿佛他们的天性是不断的使人们意识到他们本身与所演奏的乐器之间美妙的关系。正是这样一种演奏者与乐器的关系成为了听者关注的中心。李斯特与帕格尼尼的关系已是乐坛史上一段经典的佳话。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的惊人绝技使李斯特深感敬佩,他决意在钢琴上创造同样的奇迹,把钢琴技巧发挥到极致。但李斯特并未将技巧本身当作终极目标,而更注重音乐内涵的表现。这一风格在李斯特的练习曲中尤为体现出来,更有一套李斯特改变的“帕格尼尼练习曲”将此概念诠释的淋漓尽致。关于演奏中技术与风格的把握,李斯特认为,技巧是令人信服的演奏的先决条件,但与诠释作品相比,其重要形式是第二位的,即技巧是前提,诠释是根本。李斯特曾经说过技巧应源自于心灵,而非出自机械的练习。
李斯特的练习曲中有着大量的技术难点,是钢琴演奏者必须解决的问题,是实现音乐表现的前提。每一首作品中的技术要求由于音乐环境的不同,必然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此外技术的解决还因人而异,除去这两个因素,其中有着一些共性的技术归纳如下,并总结出大概可以通用的解决方案:
八度:
连续的八度在李斯特练习曲中随处可见。如超级练习曲的第2、4、6、7、8、9、10、11等首,都有集中的八度段落。尤其《英雄》,是著名的双手平行八度远距离跳跃的练习。在八度技术中,主要有双手平行、交替与分解八度等。
通常八度的演奏需要腰部及上身力量的传达,力沉全身,力透键底。而运动的轴心转为肘部、肩部,双手承受巨大的力量的同时必须刚硬且富有弹性,在受到瞬间集中的力量时确保稳固支撑。大跳跃八度,则需要保持低音区和声与高音区的旋律音的突出。远距离跳跃时,不管双手同向还是逆向,都要有音乐上的重点音,在惯性与弧线中弹奏。手型要保持一定的紧张度,放松整个手臂,手尽可能贴键盘移动,这样才能弹奏和拥有透彻、有弹性的音色。一定要重视大指与5指的支撑,两个指尖触键的明确与果断很重要。从肩膀到指尖的力量通透感是关键。
连续的饱满大和弦:
李斯特的作品几乎离不开音响宏亮的大和弦。在超级练习曲中的1、2、3、4、8、9、11等首中,以及帕格尼尼练习曲第2、3、首中,都有突出的和弦部分。和弦也分几种不同的情况:
1.尖锐短促的和弦:演奏时长短不同的手指同时触键,不能出现用手拍下去的错误动作。所有的音要同时响出,声音整齐、谐和统一、力度均匀,不漏音 。
2.弱奏连续的歌唱性的和弦:演奏时手型保持最自然、最合适的弧形,手腕要有弹力,贴键些,然后用手腕的自然重量放下去。关节的弹性程度影响和弦的音量。3,深厚宏亮的和弦,多数要用到高手腕动作,运用整个臂部和后背的力量。
琶音、分解和弦和超过八度范围的扩张大音程分解和弦:
李斯特的分解和弦是多种特殊的处理方式:八度范围内,如超级练习曲第一首;长琶音,如第9首,充满华彩经过句式的琶音运行。超过十度的和弦分解,如超练中的第4、6、10、11等首,以及帕格尼尼练习曲的第1、6首。
在練习中应该注意:大指的转指动作要快,手腕可稍高一些,可加上臂部力量的配合,做好推动作用。指间灵巧、平均,弹哪个音就要支撑哪个手指,保证音量均匀节奏准确,其余的手指要十分放松。要保持手型的规范,同一把位可反复练习,熟悉指尖落键的位置和力量传递的方向,之后再不同把位连接起来练习。
快速华彩经过句:
各种音阶、半音阶或其他组合方式,也是李斯特惯用的手法。在超练中较集中的是在第12首,以及帕格尼尼中的第1、2、3首中。
1.音阶的演奏要注意手指经常处于准备弹奏的键盘上方,并与动作的肌肉协调、顺直,手腕略低于手掌。大指前半截须向里自然弯曲,较好的与食指形成虎口。手掌、手腕、小臂大体成一条直线。
2.半音阶:手指上抬的动作要紧凑节省,手要平稳,运用手臂的力量带动三关节的灵活运动产生的方向感,指尖部位要敏捷果断,大指的独立灵活很重要,落键离键的速度要控制得很平均。
各类双音:
包括三度、六度及其他组合的双音:李斯特所写的双音十分的艰难,超练中的第5首“鬼火”是一首著名的双音练习。在帕格尼尼练习曲中,第六首也有困难的双音段落,而第4、5首则是三度练习。在双音的演奏中:
1.三关节要充分打开,前臂的位置适中,以灵活、敏捷的动作支配手指的指法变换。手指间轻快、独立,紧贴横移,手掌很好的成拱形,要注意动作的节省。
2.注意力量较弱的4指5指下落时应比其他手指更积极和迅速一点。
3.树立好方向、音程、形状的概念,熟悉上、下及平行的关系
托卡塔式的双手交叉:
超练中的第10首是集中的两手交叉练习,第1 首也是有类似的技术出现。
1.双手交替默契、自然,衔接处不留间隙,不出重音。
2.一开始动作上要稍慢一些,从高度、速度、力度、节奏上要完全统一的持续稳定练习,手腕不能僵硬,小臂和肘部放松。
震音与颤音:
李斯特将他们与其他技术结合,对手指的灵活与身伸张提出更高的要求。超练中第12首是专门练习震音的。帕格尼尼练习曲第1、3首也有此类技巧。演奏时一定要避免手的僵持和紧张,演奏得越均匀效果越好。震音很容易弹得很躁,要控制踏板的使用。
跳、断音:
作为19世纪被普遍采用的一种技术,李斯特在帕格尼尼中的第4、6首使用了不少的断音的触键帕格尼尼练习曲第三首《钟》是首技巧艰难、效果辉煌的综合性高技术乐曲。其中远距离跳跃到两个八度的大范围。第六首也有远跳段落。要注意落键的准确,动作的连贯。尤其是大跳后要尽量避免落键之前的瞬间的下意识的停顿,否则会阻碍音乐的自然性。跳音的音色有很多种,有时需要手腕的抖动,有时需要大臂的力量,有时需要指尖很细小的动作,不可一概而论。总体上绝对不要出现“砸”的声音,并要注意依靠动作的惯性来求得好的音色。特别是音程距离较大的跳动之间,注意方向以及力量应是呈“抛物线” 运动的轨迹,切忌落键匆忙往正上方运动,破坏音与音之间的线条流动感。
重复音:
重复音也是李斯特大为发展的一种技巧。例如帕格尼尼练习曲第三首中,有着困难的八度接重复音的段落。演奏中应注意
1.每个手指尽可能在键盘上弹清楚,等下一个键弹到一半时,第二个手指要紧接着弹下去,换指要机敏、清晰。重点在于三关节的灵活和主动。
2.指法准确变幻,弹过的手指往手心里缩,音符的时值要均匀。指尖要细微又明确的触键,每个音鲜明、清楚、连贯,努力取得重量和音质的平衡。
多声部的同时演奏:
李斯特练习曲中有着极为丰富的和声,多旋律的交织写得也得心应手,要弹好这些段落,手指、手腕和前臂必须协调自如,要根据声部的变化,弹出各种音色的变化,保持良好的音乐比例感。要运用手掌支撑时不同的倾斜度来调整声部之间不同音量的需要。
从技术的总体角度讲,弹奏李斯特的练习曲目不可缺少华丽,不可没有冲动的力量。不应单纯的注重手指的跑动,要又跑动中连、点、跳的对比。连音的音流要有一种如弦乐器拉奏一般的连续性;而点、跳音则应避免由于力量运用不合理以及触键技术不完善等原因不能在连音的音流中腾空而出。演奏应是十分流畅又很华丽的,对比不仅要有大的出现,更要抓住瞬间的爆发力。要有强烈的抒情性和内在的力量,不仅使多变的旋律十分清晰,而且音色自然优美富于变化。柔中带刚,旋律如歌,与旋律同生共死的音色不应被淹没。在疯狂的跳跃中应掌握以松弛为基础的调整与变化,否则不会迅速的让已经很忙的手指去击发点点的鬼火。此外,要有在合理放松基础上的身、肩、臂、腕、指的协调力量训练。最后需要注意,钢琴是带有打击乐器性质的,应了解歌剧、交响乐等多方面的音乐,要模仿人声、模仿乐器,使自己的音色具有丰富的变化上有理性和感性的认识。在演奏时,不仅要画出线条,更要画出质感和色彩。
对于以上技术的说明仅仅是一个粗略的概括,只是作为最普遍的一种解释和分析用来参考,任何地方都要考虑乐曲的整体效果和根据个人的自身条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唯一可以明确的是要力求用放松的动作达到自然的音色,使得音乐的进行顺畅,听觉上相当舒适。总之,李斯特的音乐可以从音响中散发出男人的豪情;華丽的技巧下隐藏着深刻的哲理;具有勇于探索的自信和信手拈来的从容,既有完全属于钢琴的声音又有管弦乐队多层次的交响性以及独特的民族音色的演绎,同时应当知道,李斯特是一个常常自省的人,他仿佛总是在和自己内心的某种东西作斗争。他的音乐恰恰反映出了这些矛盾。浅薄的、对虚荣炫耀的追求和深刻真挚的哲学意味的思考常常并列于一部作品中,作为一个演奏家若能领悟这一点定会在演奏中有与众不同的深度和韵味。
参考文献:
[1]郑兴三.钢琴音乐文选[M].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
[2]李健健.李斯特精神的继承者——简论钢琴家乔治·齐夫拉的生平及演奏风格[J].人民音乐出版社,2013(5).
[3]郭兰兰.李斯特随笔[J].钢琴艺术,2001(6).
[4]涅高兹.论钢琴表演艺术[M].人民音乐出版社,1963.
[5]周小静.李斯特其人其事[J].钢琴艺术,1997(3).
[6]常桦.遨游在浪漫情怀与理性技巧之间———李斯特练习曲介绍(四)[J].钢琴艺术,2010(4).
作者单位:哈尔滨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