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迅小说中的女性世界

2017-12-21郭若凡

现代交际 2017年23期
关键词:悲剧命运女性权力

郭若凡

摘要:在鲁迅的小说中,塑造了很多类型的女性形象:有贫苦农民阶级的代表祥林嫂、单四嫂子;有勇敢反抗,却这些女性被封建制度吞噬的爱姑;有追求个性解放的新女性子君等。在男权社会以及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下,被封建礼教与社会伦理道德所束缚,再加上她们自身的劣根性,都没有摆脱悲剧的人生命运,鲁迅小说通过描写人物的悲剧命运,来揭示社会病苦,对当代女性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鲁迅 权力 女性 悲剧命运

中图分类号:I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23-0075-03

鲁迅作品中塑造了很多女性形象,尤其是鲁迅自己的经历,更引发了他对女性悲剧命运的思考。鲁迅父亲去世后,年仅38岁的母亲成为寡妇,15岁的鲁迅跟着母亲受尽了人间的白眼,从小就感受到了世态炎凉。17岁的鲁迅独自到南京求学,即使身处绝望的境地,母亲心中依然充满着希望,鼓励儿子去求学。在母亲身上,鲁迅看到了中国女性的悲惨命运和身处绝境、顽强抗争的不屈不挠。

鲁迅的小说主要是收录1918年至1922年所作14篇小说的《呐喊》、收录1924年至1925年所作11篇小说的《彷徨》以及收录1922年至1935年所作8篇小说的《故事新编》三本小说集,鲁迅写小说的用意在于揭露“所谓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①,而妇女尤为不幸,尤其需要引起人们的注意。“以男性血缘为系统的铜质链条,把皇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绳索牢牢地束缚在女性身上,把她们打入了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的最底层。”②解放中国女性的思想起源于1989年的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缠足,提倡开女禁,兴女学。由于封建礼教、封建道德的強大,对女性的压迫并没有减少。鲁迅的小说就是对封建礼教的反抗。

一、逆来顺受,完全被奴役的女性

韦伯在界定权力时指出,阶级、身份和党派是分析不平等的三个基本范畴。同时,性别的不平等同时存在着,男人是处于支配地位的性别,并被看作比女人高出一筹。单四嫂子和祥林嫂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女性农民阶级,注定她们不会得到人们的尊敬。

《明天》是鲁迅专门写妇女命运的第一篇小说。单四嫂子是孤独、寂寞的。单四嫂子一个人通过夜以继日地纺出棉纱来维持自己和三岁儿子的生活,儿子是单四嫂子艰苦度日的唯一支柱和希望。宝儿生病了,单四嫂子求神签、吃单方,尽其所有去请医生何小仙诊断,宝儿最后还是走了。宝儿的去世归根到底是因为单四嫂子的“无知”和庸医的欺骗。单四嫂子被鲁迅评价为粗笨女人。单四嫂子当然知道大医院可以救宝儿的命,可是她没有钱,也明白没有人会帮助她。单四嫂子总是幻想明天会变好,对现实生活却没有任何抱怨,只是接受,只是希望、企求上帝。可怜的单四嫂子连自己都救不了,更不用说救自己的孩子。有着愚昧麻木、逆来顺受的奴隶性格的单四嫂子,所有打击与不幸落在她一个人身上,期待“明天”,而“明天”不过是永远无法兑现的梦而已。

《祝福》中的祥林嫂是鲁迅塑造的最成功的农村妇女形象。祥林嫂两次到鲁四老爷家做工,第一次来做工时是背着婆婆逃出来的,那个时候的祥林嫂手脚壮大,顺着眼,做什么工都可以承受,祥林嫂为获得做奴隶的资格感到很满足。当祥林嫂二度沦为寡妇时,鲁四老爷拒绝败坏风俗的祥林嫂做任何有关祭祀的工作。没有人同情祥林嫂失去儿子的不幸,最终沦为乞丐,在临近祝福时,孤独死去。

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祥林嫂、单四嫂子,她们有着卑微的人格,悲剧的命运。她们任劳任怨,要么做帮工,在大户人家做佣人,要么彻夜纺纱以辛勤的劳动来维持自己的生活,她们应该是值得尊敬的,可是封建社会带给她们的是低贱的人生,没有人在意她们的感受、生死,她们是廉价的,只不过是一件附属品而已。她们悲剧的人生反映了一个悲剧的社会,鲁迅对封建宗法制度、封建礼教等的鞭挞和控诉,正是通过描写祥林嫂、单四嫂子等贫苦农民的悲惨命运来表现的。

二、勇于反抗,终被旧制度吞噬的女性

《离婚》中的爱姑是鲁迅笔下的女性人物中最有反抗意识的农村妇女,在乡下有一定势力的父亲和七个兄弟是爱姑的坚强后盾,爱姑是勇敢的、泼赖的。爱姑通过传统的三茶六礼的礼教形式嫁到大户人家,是花轿抬来的,是明媒正娶的媳妇。当丈夫有外遇,要与爱姑离婚时,作为妻子的爱姑当然很生气,在坚强后盾的保护下,一定要去公婆家讨一个说法。在这之前,爱姑与夫家的矛盾已经闹了三年了。爱姑不像祥林嫂、单四嫂子深受封建神权的束缚而甘心认命,她敢于反抗,在七老爷面前也敢于像在父亲面前一样用“老畜生”“小畜生”之类的语言。爱姑在讨公道时说自己在婆家“低头进,低头出,一礼不缺”③。由此可见,进入婆家后的爱姑,守规矩、严格遵守封建礼教道德的要求,不敢逾越。爱姑在了解七老爷的威严后,觉着自己大势已去,不由的便说自己是来听七大人吩咐的。

爱姑虽然勇于反抗,而当爱姑知道了七老爷的威严后,还是害怕,原来理直气壮的讨公道最后却变成了妥协,爱姑的反抗是不自觉、不彻底的。在庞大而坚固的封建势力面前,爱姑根本不可能凭借个人的力量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在男权社会,七大人也是封建制度的操纵者和维护者。为了维护家族血统的纯正,封建传统礼教对女性的贞操提出了“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的苛刻要求,以牺牲妇女的幸福为代价来维护“夫为妻纲”的神圣法则。爱姑当然不愿意被休,她明白被休后自己更悲惨的处境,她想争取自己的权利。她的表现,说明“从一而终”的传统观念深深地扎根在爱姑的思想中。鲁迅笔下的爱姑在封建思想的毒害下,在封建社会男权的压制下,女性的权益是不可能被维护的,爱姑终究没能逃脱悲惨的人生命运。

三、追求个性解放的新女性

《伤逝》是鲁迅于1925年10月21日写成的,鲁迅当时与许广平已经坠入爱河,在爱情方面有了切身的感受,因此,《伤逝》也写得更加情真意切。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子君就是新文化运动的追随者。子君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开阔了眼界,也改变了她的思想,追求个性解放、男女平等、婚姻自由,与小公务员涓生结合在了一起。子君是幸福的,不仅摆脱了封建旧家庭对她的束缚,而且找到了自己最爱的人,两人共同建立了幸福的家,她爱涓生,也为涓生所爱。当面对社会上的嘲笑与轻蔑的眼光时,子君总是毫无畏惧,对爱的憧憬与幻想给了子君勇气。婚后的子君沉溺于小家庭的幸福中,践行着“夫受命于朝,妻受命于家”的传统观念,茶米油盐,“终日汗流满面,短发都粘在脑额上”④,含辛茹苦、乐此不疲。当涓生被停职,没有了经济来源,生活陷入困顿之后,涓生选择抛弃子君。没有经济基础,爱情也会消失,随之而来的是无休止的争吵,最后导致婚姻的破裂。现实中的子君重新回到了那个憎恶的封建旧家庭中,在父亲的严威和旁人的冷眼中默默地死去。一年时间,子君经历了从结婚到死去,她的生命只绽放了二十几年!

子君在最初追求婚姻自主,与封建礼教、封建势力的斗争中,表现得十分勇敢。当她的行动受到家里极力反对与阻挠时,她坚定不移地选择反抗。但是,子君接受的毕竟是封建正统教育,当她和涓生结合后,生活便停滞不前,变得庸俗和胆怯,她并没有继续学习与追求,发挥自己的才干与能力,成为一个自立的女人,而是甘愿待在家里,茶米油盐,生活完全依赖丈夫。她不敢询问涓生为什么会对她冷淡,她怕自己被抛弃,只有终日提心吊胆。担心终究成为现实,她又回到了旧家庭,她接受了,终究“没有逃脱由反抗到屈服最后死亡的厄运”⑤。

鲁迅曾说:“受人一饭,听人使唤”⑥,这句话很切中要害。当女性通过依赖别人而生活时,就像笼中的鸟,被别人控制一样。结婚后,子君方方面面完全依靠涓生,没有了自己的追求,结局就是被涓生抛弃,造成人生悲剧。由此可见,她的思想依旧被封建思想束缚着,她的反抗虽然坚决,但并不彻底,子君的爱情悲剧深刻地揭示了个性解放的局限性。

四、被“吃”且“吃人”的女性

鲁迅塑造的人物形象中,还有一类是被“吃”且“吃人”的女性形象。一方面,她们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受尽了封建制度和宗法“吃人”的折磨和压迫;另一方面,由于她们长期在“铁屋子”的生活环境之中,并且接受着腐朽的宗法礼教等旧思想的影响,因而导致了心理的扭曲和变态,在这种心态的指使下,她们也“吃人”。

“精明”的婆婆,不顾祥林嫂的不情愿,将祥林嫂远嫁到山里,不仅给二儿子娶了媳妇,还留有余钱。卫老婆子为了谋私利,两次将祥林嫂带进鲁家,表面上看是帮助了祥林嫂,事实上是将祥林嫂推向了深受封建思想、封建道德摧残的深渊。信佛的柳妈,满是皱纹的脸和干枯的眼睛,表现了柳妈的经历并不比祥林嫂的好多少,面对祥林嫂的不幸,柳妈只是嘲笑与奚落,柳妈询问祥林嫂头上的伤疤的事儿,使祥林嫂再也不敢在人前抬头。柳妈笃信鬼神,又以阴间的惩罚来吓唬祥林嫂。柳妈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受尽了封建制度的折磨,同时也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

单四嫂子失去宝儿的时候,单四嫂子不想盖上棺木,“幸亏王九妈等得不耐烦,气愤愤地跑上前,一把拖开她,才七手八脚地盖上了” ⑦。随着宝儿的去世,单四嫂子已经家徒四壁,王九妈仍然要顾及人情,请帮忙的人吃饭,请客的花销是单四嫂子用两条板凳和五件衣服作抵的,没有人在意单四嫂子是否还能生存。由此可见王九妈的自私冷酷。

《故乡》中的杨二嫂是中国社会里一个破产的小市民形象。鲁迅用前后对比的方法对杨二嫂进行描写。20年前杨二嫂原来有“豆腐西施”之称。不管人们是对杨二嫂靠色相招徕生意的嘲弄,还是她确实漂亮,她总算是一位拥有一个店铺的引人注目的女性。杨二嫂当时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经过兵匪官绅、苛捐杂税的各种压迫和摧残,几十年过后,杨二嫂不仅尖酸刻薄,嘴尖舌利,而且贫困使她贪图别人的东西。她明着要,暗里拿,在灰堆中埋藏碗碟,并将此事推在闰土身上,既显示了自己揭发有功,好得到“赏物”,又陷害别人于不仁不义之中。

五、结语

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无疑是造成女性悲剧命运的根源。在旧礼教和旧道德的束缚下,没有经济来源的女性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地位,女性只不过是传宗接代的工具,女性的命运都是具有悲剧色彩的。鲁迅小说中塑造的女性,不论是祥林嫂、单四嫂子,还是爱姑、子君等,都没能摆脱悲惨的人生命运。封建礼教和社会伦理道德的压迫,是造成这些女性悲惨命运的根本原因,而女性自身缺乏独立意识、忍辱负重、愚昧麻木、逆来顺受等劣根性也是造成其悲剧命运的原因。

近千年过去了,封建制度和旧礼教在当今社会已经不复存在,民主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女性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女性在很多方面享有权力,女性社会地位崛起,但是在重要场合,男性更具有话语权,女性彻底解放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鲁迅小说中所塑造的一系列遭受一切不幸和打击的女性形象,到今天仍然有着现实意义。

注释:

①邢海霞.论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3(5):23.

②刘思谦.“娜拉”言说[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3.

③黄腊喜.论萧红小说的女性悲剧意识[D].华中师范大学,2002:22.

④⑦鲁迅.鲁迅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19, 477.

⑤张冬梅.反抗、屈服、死亡——试析鲁迅笔下女性形象异途同归的原因[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0(1):108.

⑥郑悦.从鲁迅到张爱玲——女性异化命题的探索[J].鲁迅研究月刊,2007(7):65.

参考文献:

[1]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30.

[2]施海淑.《呐喊》《彷徨》“寡母”形象研究——以单四嫂、祥林嫂为例[J]. 兰州学刊,2013(4):214.

[3]柏鈺.鲁迅小说的悲喜剧风格与叙事技巧[J].贵阳金筑大学学报,2002(1):39.

[5]薛伟,伍夫楹.鲁迅笔下妇女形象的反抗性格[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 (1) :8-12.

[6]周芳芸.论鲁迅笔下的悲剧女性形象[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44.

[7]沙磊,王林.鲁迅的妇女解放思想[J].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1):8.

责任编辑:杨国栋

猜你喜欢

悲剧命运女性权力
省级政府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论《白鹿原》中三位女性的悲剧命运
男权社会下的女性命运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成因分析
论女性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红楼梦》女性外貌美描写中的“隐含比较”修辞手法
女性与权力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
领导权力的特性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