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创业背景下工科大学毕业设计“双导师制”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017-12-21于斌斌王锴

现代交际 2017年23期
关键词:双导师制毕业设计创新创业

于斌斌+王锴

摘要:工科大学的大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或写作论文过程中存在着较多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创新思维的培养模式——“双导师制”,将这种模式融入到工科大学大学生的毕业设计或论文写作中,使毕业生能在一定程度更好地将实际与理论结合,科研的能力和素质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和进步,这同时强化了地方与院校的联系,既可以拓宽大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思路,同时也给地方科研输入了新鲜的血液。

关键词:创新创业 “双导师制” 毕业设计 工科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23-0025-02

在教育领域中,因材施教一直是非常提倡的教学方法。而在工科大学毕业设计中,双导师制便是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而建立的一种教育机制。双导师制是科研型、学习型两类导师共同指导学生的一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对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思维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等进行全面的指导。双导师的制度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在当代社会主义经济和市场体制不断进步的过程中,与市场经济相对应的一种新的竞争机制正在快速形成。当代大学毕业生,国家不再会为其统一分配工作,毕业生可以自主择业,这样一来,企业、毕业生就形成了双向选择的模式。这对当代大学生及高等教育提出相当高的要求,自此高等教育面临改革的迫切需求。在这一背景下,“双导师制”应运而生,该制度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指导,将学生的培养与管理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式的符合当代社会发展要求的制度创新。

一、工科大学生双导师制必然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21世纪的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实施,培养高素质、高能力、高知识水平的全面型人才是当前社会迫切需要的。在高等教育阶段,培养人才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是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为完成这一任务,最根本的就是要对当前教育管理模式进行改革,进行个性化的建设。在培养工科大学生的过程中,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是十分必要的。随着科技的发展,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的是具有高专业水平以及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当前工科大学生的培养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便是实践问题,而工科大学生毕业设计应用“双导师制”,可以把理论、社会实践两者结合起来,很好地解决了实践问题,这一制度有助于充分发挥毕业设计的意义,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 [1]

传统模式的毕业设计对工科大学生论文来说有很多不足。传统的毕业设计模式并不是以企业实际项目为创新研究课题。毕业设计阶段的学生只是在空谈,接触不到实际项目。所以导致学生仅仅是在理论上进行研究,不能将所学的知识很好地与实际项目结合起来,应用意识非常淡薄。传统的毕业设计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学生不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所以这就使得大学毕业生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不能相适应。和传统方式的毕业设计相比,“双导师制”模式中,两位导师可以分别承担理论与实践部分,对学生毕业设计进行全程指导,同时两位导师之间通过加强沟通交流可以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学校教师注重学术指导(包括理论与技术),校外教师(即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强调实践指导能力(包括理解和分析问题,适应社会能力)。

二、工科大学生实行双导师制

(一) 实行双导师制度的步骤

在工科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双导师制”应当贯穿始终。自毕业设计选题开始,一直到最后的毕业论文撰写与评分,两位导师都应当参与其中,同时两位导师之间应当加强交流与合作。毕业设计题目可以由学校教师给定范围,或从校外教师直接开发工程项目中选择一部分作为毕业设计课题,让毕业项目不再脱离实践。设计过程应由学校内外的导师协助,导师将提供先进的研究方法,外部辅导员将提供实践经验,实现真正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最后,论文的得分应该以学校内外的导师的分数为基础,并设定一定的比重,让学生充分重视实际应用。[2]

(二)工科大学生双导师制度的要求

实施“双导师制度”要求学校和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在今天的市场经济中,“双赢”是双方合作的重要条件。企业没有责任聘请导师作为校外专家,所以,有必要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长期合作。大学毕业设计和论文要贯彻“双重制度”,要求学校和企业建立互惠互利的“双赢”机制。比如昆明理工大学电力科技学院通过和水利部、水电十四局以及云南电力设计院等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企业聘请学院教授作为技术顾问,学校请企业为学生毕业设计提供实践平台,建立了电力企业实习/设计基地:鲁伯格电厂、杨宗海电厂、电力设计院等多达18处。这样,大学生的毕业项目和“双导师制度”都可以很好地实施,密切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关系,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三、双导师制度的运作

在实践新老培训机制的师生互惠双赢的合作关系下,招聘合格的校外导师是关键。正常情况下,合格教师应具有专业技术职位、研究方向、实践指导能力和熟练掌握研究生培养法四项基本素质。目前,中国高校的大多数教师一直集中在选拔招聘范围内的学术领域,来源单一,制度相对僵化,应建立一个开放、移动、竞争的选拔制度,按照不固定人员的选拔程序,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建立“职教师+兼职导师”的流动组合。为了使“双导师”教学模式取得实际成果,校方导师应当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丰富的指导经验等,以学术指导为主;校外导师以指导实践工作为主。校内外导师发挥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促进大学生理论水平与技能的提高。[3]

创新大学生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提高学术发展、理论进步、实践运用和实践创新能力的作用。建立学校教师之外的沟通合作制度,有利于全面了解学生,帮助他们找到突破性的创新,形成实用和领先的前沿课题,实施内外部教师组合,优秀导师培养出优秀的毕业生,才能展现新的培训机制的优势。[4]

四、结语

建立“双导师”培训模式是大学生培养和创新的重要举措。作为一种新机制,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实践,也需要加强对双导师团队建设的投入和管理,充分调动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双导师制” 将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培养模式,但是两位教师对研究生的联合培训意味着增加了教育成本,并对研究生教育投入也是考验,积极筹集资金用于培训具有双导师的工科大学生,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工科大学毕业设计双导师培训模式改革的新举措,发挥双重导师的积极作用,必须加大工作评估力度。根据研究生培训计划,明确双重导师的责任,定期评估其履职责任。并建立合理的激励措施,鼓励学校内外的导师的参与、投入与合作。对取得良好效果的教师应该给予相应的奖励,并与其他教师交流经验,加强实践,促进培养创新型大学生。

参考文献:

[1]胡楠,赵长利.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建设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7,4(19):3-4+9.

[2]崔联合,彭桂枝,张军,庞敬礼.关于高职院校实行“双导师制”的思考[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7(1):82-85.

[3]付文亭,陈海生,官燕燕,陈新,李新芳. 校企融合建设现代学徒制的“双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教學论坛,2017(8):142-143.

[4]宋兴甫.论“双导师制”的内涵及模型建构——基于河南省教育类课程“双导师制”的试行[J].机械职业教育,2017(1):51-56.

责任编辑:杨国栋

猜你喜欢

双导师制毕业设计创新创业
基于土木工程专业认证毕业设计团队指导模式的实践研究
高职“四层三环节二抽查”毕业设计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践①
电子商务专业毕业设计实施与探索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试析落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的要素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