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纳斯特拉《第一钢琴奏鸣曲》音乐语汇分析
2017-12-21刘柳马冬妮
刘柳 马冬妮
摘 要:音乐语汇,包括旋律、和声、节奏、调式等诸多元素,它不仅是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之体现,也是作曲家创作和表达意图之呈现。本文主要通过对《第一钢琴奏鸣曲》的曲式结构,基本的节奏素材、旋律素材,及音乐创作技法进行简析,以实现笔者对此作品表现手法等要素的整体认识的提升,以期为学者在音乐处理方面提供学术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吉纳斯特拉 第一钢琴奏鸣曲 音乐语汇
吉纳斯特拉的钢琴音乐诞生于二十世纪初期,以极具鲜明的民族风格与多种创作手法兼容的实现,成为了阿根廷钢琴音乐之领域的杰出代表。在钢琴音乐作品中,他非常重视选取和引用民族、民间的音乐素材,结合自己对文化的理解,以多种创作方式对音乐的主题进行陈述与展开;同时,他的多数钢琴作品在节奏、音响方面有更深层的挖掘与追求,从而创造出鲜明的、具有较强的民族韵味的钢琴音乐的语言。
其中,被广为熟知的《第一钢琴奏鸣曲》,创作完成于1952年,曾在匹兹堡国际音乐节和奥斯陆国际音乐节中演奏。具体地说,吉纳斯特拉在这首奏鸣曲中,以最直接的方式将阿根廷民族音乐语言与新的创作技法相结合,并予以完美的展示,获得了Henk Banding(荷兰作曲家)的最高评价:“在这里,我们终于听到了,由热情高昂、对比强大和无穷的动力组合而成的钢琴作品。令人惊奇的并极具吸引力的是,他把音色与框架分明的结构,恰如其分地衔接在一起,吉纳斯特拉是第一位能在一首作品中运用12音体系和多重调性素材的同时,不失去诗意性与歌唱性,却又富有力量及感情丰富的作曲家”。①事实上,这首奏鸣曲被视为是一首轰动业界的经典作品,同时也是吉纳斯特拉的创作生涯中具有里程碑式的音乐作品。
本文从《第一钢琴奏鸣曲》的曲式结构分析着手,剖析吉纳斯特拉所运用的基本的节奏与旋律素材,以及十二音音乐的创作思维,进一步研究作曲家运用的丰富的音乐语汇及精良的现代音乐创作技法,并对此加以阐述。
一、曲式分析
吉纳斯特拉《第一钢琴奏鸣曲》,共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Allegro marcato,3/4拍,a小调,共204小节,为奏鸣曲式。这是一个在节拍、节奏方面变化最多,最为复杂的一个乐章。呈示部(第1-80小节):包括主部(第1-29小节)、连接部(第30-51小节)、副部(第52-66小节)、结束部(第67-80小节),调性为:a小调-e小调-#f小调-a小调;音乐是以明亮的双音在切分节奏的伴随下开始的,在节拍频繁的更换下,使节奏感更为强烈、鲜明,给人一种粗犷的感觉;而副部与主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以装饰音的音型在两个声部同时开始,使音乐获得了独特的田园风格,具有很强的歌唱性。展开部(第80-138小节):由引入部分、实质部分、属准备这三个部分组成。其中,引入部分(第80-109小节)、实质部分(第110-131小节)、属准备(第132-138小节),调性由G大调在引入部分开始,并在实质部分中转入C大调;在这一部分中,主要运用的是呈示部中的主部与副部的音乐素材,并不断地對其进行转调、离调,直至主部在a小调原调上再次出现,即作品的再现部分。再现部(第138-204小节):主部(第138-166小节)、连接部(第167-183小节)、副部(第184-198小节)、结束部(第199-204小节),在这里仍然保持着传统奏鸣曲式中的调性回归的曲式特点,并以fff力度下的八度上行的模进结束全曲。
第二乐章Presto misterioso,6/8拍子,d小调,共192小节,为复三部曲式 A 、 B 、 A、Coda。在这一乐章,作曲家运用有调性的十二音的创作手法,通过音区的变化、同音反复以及音的厚度变化,对音乐进行了动力风格的变化与发展。
A 部分(第1-78小节),由A(第1-30小节)、连接部(第30-48小节)、B(第48-78小节)这三个部分构成。A为音乐的主题,由d小调开始,而后转入bD大调进入连接部;音乐以均等的、持续的节奏律动在距离三个八度的音区上进行陈述,这不仅使音乐的色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也具备了动力性的风格。B为副题,为d小调,吉纳斯特拉在这一部分中运用了阿根廷民谣作为音乐素材,使音乐显现出清晰的风格。此外,连接部的调性发展为D大调-E大调-d小调。再现 A 部分(第117-167小节),与 A 相比,这一部分只陈述了A(第117-155小节)与连接部(第155-167小节),其中,A段的音乐是由g小调转入原调d小调的,之后音乐直接进入了Coda。
B 部分(第78—117小节),调性的发展为d小调-a小调-e小调,为音乐的发展部,由两种音乐素材构成。Coda(第167—192小节),为d小调,运用了主题的音乐素材,并利用休止符的不规则的分布突出切分的节奏效果。此外,全曲的速度快,且要求声音的均匀性,音乐充满了很强的戏剧化。这一乐章的结尾处,在力度上与第一乐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一种逐渐消失的感觉。
第三乐章Adagio molto appassionate,5/4拍子,d小调,共70小节,为减缩再现的复三部曲式: A 部分(第1-34小节):包括A(第1-18小节)、B(第18-34小节); B 部分(第34-40小节);再现 A 部分(第40-70小节):B( 第40-56小节)、A( 第57-70小节)。其中,调性的发展与布局为:b小调-d小调-f小调-bd小调-d小调-a小调-b小调。音乐是以pp的力度缓慢的开始,具有浪漫主义音乐的气质。主题的音调是B、#F、C、bE、A、D,与吉他拨弦类似,具有很强的神秘感。而副题则是流动性较强,并且颇有复调对位的特点。
第四乐章Ruvido ed ostinato,全曲共184小节,a小调,使用3/8=6/16的节拍,为回旋曲式A、B、A1、C、A2、(Coda)。其中,A(第1-26小节)、B(第27-36、36-61、62-81小节)、A1(第82-100小节)、C(第100-113、113-130、130-137小节)、A2(第138-161小节)、Coda(第162-184小节)其调性为:在主题A、A1、A2与Coda中,音乐始终a小调中进行;在插部B与C中,调性发展为a小调-d小调、#c小调-E大调-a小调。这一乐章不仅是在作曲家运用的音乐素材方面,在节奏型等方面也具有回旋的特点。在主部中,是以固定动机和对动机进行扩张的手法进行的,并以此来调动音乐的紧张情绪。插部主要运用了旋律性的音调进行展开,低音声部常采用和弦的重复形式,以烘托出激烈的热情的音乐气氛。而在第138小节开始的A2中,出现了双手交替的演奏形式,并使用大量的八度和弦,对主题旋律进行了再次的变化和发展,使乐曲在浓烈的fff音上辉煌的结束。
二、基本的旋律素材
《第一钢琴奏鸣曲》的创作灵感来源于阿根廷的彭巴大草原的音乐,其主题与民间歌曲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德里斯特民歌、米隆加歌曲,以及十二音的写法等。
德里斯特 为悲伤的意思,是秘鲁最为古老的民歌。音乐中运用最多音程方向的是下行的大二度、纯四度和上行的大三度,音乐情绪缓慢而忧伤。在第一乐章中,主题的进行为大三度音程上行→大二度下行→纯四度下行,由此可以看出,这与德里斯特民歌的旋律进行基本相同。而副部主题(#F、E、D、B)则是对主部主题(E、D、C、A)的音乐素材进行重复的手法。
米隆加 米隆加歌曲与印第安人的音乐有着直接的关系,在阿根廷的音乐的发展历程中,同样起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米隆加多为两拍子或三拍子,常运用大小调式交替的形式以扩展旋律,另外,旋律在走向上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与伴奏在节拍上,经常形成对位的效果,这在第一乐章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的旋律上有所体现。
十二音音乐的创作思维 吉纳斯特拉在这一奏鸣曲的第二乐章、第三乐章中运用十二音序列音乐的创作手法,他在将自由无调性的音乐创作思维融入作品之中的同时,通过节奏重音的形式明晰了音乐调性。如:第二乐章主题的音高组织,没有完全按照十二音序列的排列顺序来进行,在多次重复的每一小节的第一个节拍重音D和F,使音乐形成了以D音为中心调的音列。此外,这一乐章的主题是通过两个声部在不同的音区上同时以持续、均等的律动来进行的,在音乐色彩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三乐章的主题同样也是十二音思维的具体表现,它的曲调源于克里奥人的吉他定弦音(E—A—d—g—b—e1),吉纳斯特拉用阿根廷的五声音阶(E、G、A、B、D)将其重新进行排列,使音乐更具有民族特征。而在 B 段之中,他坚持打破了原来的在音高等方面的组织规律,并运用节奏的变化促使旋律更具有推动力,同时也体现出了12音的创作模式。
三、基本的节奏素材
在《第一钢琴奏鸣曲》中,關于和声织体、节奏不仅呈现出横向与纵向的发展,还体现出马兰波舞曲和加托节奏的精神。
横向的交替 节拍、节奏的横向交替是阿根廷民间音乐最重要的节奏类型之一,通过对节拍、节奏的变换,使音乐具有动力性的民族风。如:吉纳斯特拉运用了变拍子的形式,作品的主题分别在2/4、3/4、6/8、5/8、8/8、9/8等节拍之中进行着,这使得音乐整体的节奏重音随着节拍的变化而产生了变化,从而形成了切分的效果,生动体现了粗犷的、热情的音乐风格。
此外,在第四乐章第1—4小节中,他还运用了双重节拍3/8和6/16的组合形式,以打破三拍子的节奏韵律,形成了2+3的复合节奏形态,这种创作手法不仅使音乐的节奏加快了一倍,还改变了节奏重音,体现出马兰波与加托节奏的精神,使音乐在节奏风格上体现了现代与传统的完美的结合。
纵向的重叠 纵向叠置的节奏型也是阿根廷音乐中最重要的节奏变换的类型,这在第二乐章得以突出的表现。另外,在第二乐章第97—100小节中,低音谱表的跨小节的连线,实际上是改变了节奏重音,从而形成了弱拍起的听觉效果和节奏错位的感觉。
马兰波与加托节奏 马兰波舞曲与加托,都是阿根廷民间舞曲。其节拍为6/8,节奏复杂,速度较快,类似踢踏舞曲。在第一乐章的主部主题及第二乐章A、B部分中,马兰波与加托的节奏形态均得到体现。
结语
综上所述,吉纳斯特拉《第一钢琴奏鸣曲》的音乐创作,是与阿根廷的民族文化一脉相承的。一方面,它基于阿根廷民间歌舞的特点,吸收了民族曲调的元素,使音乐的个性创作从表面的音响性深入至民族文化的气质与韵味之中;另一方面,他借鉴了现代音乐的创作手法,将阿根廷的五声音阶与十二音序列音乐的创作手法相结合,以实现旋律在不同音域上得到多样化的扩展以丰富其内涵的效果,从而形成了具有独特而完整的音乐创作思维。
注释:
①由熹.特立独行的创造者——阿根廷作曲家金那斯特拉的钢琴作品[J].人民音乐 2008(6).
参考文献:
[1]王耀华.世界民族音乐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
[2]杨儒怀.音乐的分析与创作[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3]姚恒璐.二十世纪作曲技法分析[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沈阳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