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探析
——以贵州省黔北仡佬族聚居地区为例

2017-12-21商万里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12期
关键词:仡佬仡佬族务川

商万里

(贵州民族大学,贵州贵阳 550025)

■历史·民族研究

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探析
——以贵州省黔北仡佬族聚居地区为例

商万里

(贵州民族大学,贵州贵阳 550025)

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区发展的文化资本和重要资源,打造民族文化品牌,探索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新思路,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对民族地区脱贫致富,解决民生问题以及建设生态文明等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以仡佬族发源地和主要聚居区的黔北仡佬族聚居区为例,分析仡佬文化旅游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仡佬文化旅游发展思路。

民族文化;旅游;辨析

旅游业是以提供服务为主的综合性较强的社会经济行业,包括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它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第三产业的先导性产业。2014年8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到2020年,旅游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1]。这意味着中国为把旅游业打造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制定了时间表。

贵州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涵盖49个民族,有11个少数民族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建立了14个民族自治地方和208个民族乡。早在2012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即,国发[2012]2号文件),首次对贵州进行“战略定位”,其中战略定位之一的是“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探索特色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新路子,努力把贵州建设成为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休闲度假胜地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2]本文所引以为例的黔北仡佬族聚居地区主要包括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两县隶属于遵义市,是仡佬族的发源地和主要聚居地区。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全国仡佬族人口总数为550746人[3]。其中务川自治县和道真自治县仡佬族人口为300990人,占仡佬族总人口的54.7%。两县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十二五期间,务川自治县、道真自治县分别位列贵州省57个非经济强县的第32名和第25名。两县均为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作为仡佬族的发源地和主要聚居区,黔北仡佬族聚居区所呈现出的仡佬文化具有不同于当地其他民族文化的特色,其文化资源的竞争力具有独特性、文化价值性和不可复制性。在中国旅游发展的大背景以及新形势下贵州的战略定位下,民族文化将成为地方发展的文化资本和重要资源,打造民族文化品牌,探索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新思路,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对民族地区脱贫致富,解决民生问题以及建设生态文明等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仡佬族文化概况

仡佬族是贵州省世居民族之一,其历史悠久,依据史料,仡佬族大致经历了濮人、僚人和仡佬族三个时期。中华人共和国成立以后,1956年,国家正式确认了贵州仡佬族的名称。 仡佬族以农业为主,属稻作农耕经济文化类型。仡佬族没有本民族文字,以汉字为共同文字。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其语族语支的归属,学术界目前尚无定论。仡佬族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颇具特色的、丰富的文化遗产,其种类丰富,涵盖了宗教、习俗、体育等许多方面,并以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的形式存在。

(一)物质文化

在当地,仡佬族先民们在长期的开发活动中,留下了众多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文化遗址、历史人文景观、传统村落以及自然景观等。它们与精神领域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组成了丰富多彩的仡佬族传统文化。

“九天母石”位于务川县大坪镇洪渡河岸边,传说是九天天主诞生的地方,其子祖潜下界,封为蛮王(也称为濮王),并在此繁衍生息,因此,“九天母石”也被称为仡佬之源。务川自治县的龙潭仡佬古寨迄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是贵州省唯一的仡佬族文化保护建设村,2011年被评为中国第五批历史文化名村之一。该寨也是仡佬同胞寻根问祖的圣地,每年清明节,各地的仡佬同胞便会聚集于此,举行祭祀大典。务川县的大坪汉代墓群2013年7月被列为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务川县的院子箐史前仡佬文化遗址,记录了远古人类活动的遗迹;务川县的金银洞宋墓、丹砂古道瓮溪桥、罗峰书院、申佑祠被列为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务川县的木悠山丹砂水银矿洞则是远古仡佬族先民开采丹砂冶炼水银的古遗址。此外,黔北仡佬族聚居地区良好的自然生态和突出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了麻阳河风景区、洪渡河风景区、栗园仡佬大草原等以及道真自治县的芙蓉江文化长廊、长岩十里峡、梦幻天城石林、黄泥洞、仙女洞、磨盘山等自然景观。

(二)非物质文化

仡佬族世居务川自治县和道真自治县两县,其在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了各种精神文化并世代传承,形成独具特色的仡佬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

傩文化源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属于巫文化范畴。仡佬族先民们有着“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信仰,并围绕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巫术活动,衍生出驱神送鬼的“端公”和“巫婆”。他们作为“端公”或者“巫婆”是人神合一的中介,将人们的祈求告诉神,为人类消灾除病、保佑兴旺。在务川和道真两地的仡佬族聚居地区流行着傩戏,道真仡佬族傩戏被评为2008年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仡佬族还有一些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节日,主要包括:祭山节、吃新节和敬牛节三个主要节日。每年的农历三月三是仡佬中的祭山节,其主要活动是祭山或者祭树。因此也称为祭山节或祭树节。吃新节在每年的农历七八月间,没有固定时间,是以早稻成熟为标志。“吃新”的餐桌席,以新米饭为主。其内涵,一是纪念祖先“开辟荒草”之劳绩,二是预庆丰收之到来。每年的农历十月一日是仡佬族传统的敬牛节。仡佬族先民早在把野牛驯养成家牛时就已经形成对牛的崇拜祭祀,当地人便把农历十月一日定成牛王菩萨祭祀的日子。

“三幺台”是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幺台”,仡佬语是“结束”的意思。三幺台即席分三台:第一道是茶席,即主人为客人接风洗尘。以喝茶为主,伴以九盘果品糕点;第二道是酒席,下酒菜品种不固定,但必须是九盘;第三道是饭席,即三幺台的正席,谓之四方团圆。下饭菜也必须是九碗,其中登子肉、肉圆子、酥肉和果油豆腐必不可少。

“打篾鸡蛋”与“高台舞狮”是仡佬族传统体育项目。“打篾鸡蛋”最早记录见于南宋朱辅的《溪蛮丛笑》:“飞紽,土俗。岁节数日,野外男女分两朋,各以五色彩囊豆粟,往来抛接,名飞紽”。“飞紽”即篾鸡蛋,用竹篾编制空心的球,往来抛接娱乐。“高台舞狮”因借助农家饭桌搭建高台,并于其上舞“狮”而得名。“高台舞狮”起源于宗教神话“目连救母”的传说,但如今已逐渐褪去昔日的神话色彩,基于高超的杂技技巧,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育人功用。

二、黔北仡佬族聚居地区仡佬族文化旅游发展SWOT分析

黔北仡佬族聚居地区仡佬文化资源丰富且独特,生态环境保护完好,具有明显的时代价值。所谓的时代价值“具体是指传统文化中能够促进时代发展与进步的积极作用、能够为我们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中国现实社会各种问题提供有益借鉴的部分”[4]。因此,用SWOT工具分析黔北仡佬族聚居地区仡佬文化旅游发展的现状,研判黔北仡佬族聚居地区仡佬族文化旅游发展现状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有助于制定正确的更加切实有效的发展思路,进而推进黔北地区仡佬族经济社会的发展,改变该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状况,实现黔北仡佬族聚居地区仡佬族及其其他民族共同富裕、共同繁荣、共同进步。

(一)优势(strength)

1.仡佬文化资源具有独特性

仡佬族是云贵高原上古老民族之一。务川县境内的“九天母石”被称为仡佬之源。仡佬族也是最早发现丹砂并以此致富的民族,远在三千七百多年前,濮族便以自己劳动所获的产品朱砂献给商汤王。此外,战国至秦汉时期雄踞西南夷的夜郎国就是仡佬族先民们创建的奴隶制地方政权[5]。仡佬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本民族独具特色的宗教文化、饮食文化、婚丧嫁娶文化以及体育文化等。“道真的仡佬族傩戏”、“高台舞狮”、“打篾鸡蛋”、“哭嫁歌”、“三幺台”先后被列为省级“非遗”名录。

2.自然资源禀赋好,发展条件优越

黔北仡佬族聚居区地处贵州与四川的交界,务川自治县生物种类多样,有被称为“活化石”的野生古银杏树6000多株,被誉为“中国野银杏之乡”;有堪称中国西南第一草场的栗园草场,面积10万多亩;建成山羊存栏26万只,被誉为“骑在羊背上的务川”。道真自治县生物多样性保留完好,境内有陆栖脊椎动物400余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4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30余种,还有中国和日本共同保护的候鸟20种。全县植被广阔,拥有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30余种。

3.区位独特

务川自治县和道真自治县处于黔中经济区、成渝经济区与武陵山区集中连片扶贫开发共同辐射地带,也是连接黔中经济区与成渝经济区经济走廊上的“触点”,可承接三大经济区域的产业转移扩散、物流转接、交通延展、项目联动,能聚合跨越发展的强劲动力。当地与重庆市南川区、武隆县、彭水自治县连界,县城南距遵义200公里、北距重庆170公里。自重庆至南川铁路及高速公路建成,道真自治县挤进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黔蜀门屏”区位优势明显。

4.享有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务川自治县和道真自治县,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不仅行使宪法赋予的一般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同时还依法行使自治权,即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政策。务川自治县和道真自治县遵循的基本法律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以及《贵州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简称:“一法两规定”)。 “十二五”期间,市级财政预算在原每年300万少数民族发展基金基础上,逐年递增100万元,到2015年达到800万元,主要用于帮助解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殊困难和协调民族关系。

(二)劣势(Weakness)

1.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尽管黔北仡佬族聚居地区在交通、水利等方面得到国家政策的相应扶持,但是因地处偏远山区,山高坡陡,地质构造复杂,项目建设成本要极高。因而,相比其他地区,本地区发展的资金缺口较大,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在交通道路方面,务川县和道真县的县域交通通达率较低,覆盖面较窄,通村道路也仅仅解决了主要行政村所在地的道路畅通,而且道路等级水平较低,路面状况差,一旦遭遇洪水、泥石流等灾害的影响。旅游交通没有形成环形公路网,制约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2.民族文化的挖掘、开发滞后

务川自治县和道真自治县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仡佬文化的挖掘整理和开发利用较为滞后,研究人才严重缺乏,仡佬文化研究成果较少,一些民族民间技艺比如“傩戏”等正面临断代和失传的境地。此外,目前务川自治县无博物馆,道真自治县建有民族博物馆,虽然在有限的经费下于2014年 11月完成升级改造工作,但是博物馆布展不合理,没有向外人展示清楚仡佬族源流等情况。

3.旅游产业配套设施有待健全

黔北仡佬族聚居地区的仡佬文化旅游资源正处在开发阶段。景区内部接待设施、浏览设施不健全,游览标识标牌不够完善,并且景区内部住宿、餐饮、购物以及娱乐设施不足,难以满足目前的旅游需求。并且,县城内旅游接待设施也有限,从业人员综合水平较低,服务意识较弱。务川自治县无游客集散中心,该县打造的六大景区——仡佬之源、红叶峡谷、珍珠溪百花谷、洪渡河漂流、仡佬大草原、麻阳河等景区也无游客服务中心,景区内的停车场、公厕、消防安全、通讯通电、垃圾及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需要进一步完善。

4.旅游产业基础薄弱,管理体制需完善

黔北仡佬族聚居地区旅游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交通、环保、服务等配套设施严重滞后,旅游行业基础薄弱,也未建立系统的旅游管理机制。现有的旅游管理体制存在软弱、涣散现象。旅游专业队伍配置及管理上还有待加强,旅游激励机制未发挥作用,导致引进社会资金投入旅游业的开发有难度。

5.旅游人才匮乏,经营理念落后

总体上,黔北仡佬族聚居地区的旅游开发与经营者以及旅游从业人员在市场意识、开放意识、服务意识、精品意识、环境意识、协作意识等方面相对薄弱。旅游专业人才不足,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经营理念的落后影响经营管理水平与旅游经营意识,体现在旅游景观打造、活动设施与接待设施打造以及服务水平和安全措施等各个方面。

(三)机遇(Opportunity)

1.宏观政策机遇

一是,旅游产业地位的提升。2014年8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家旅游局“515战略”的实施,增强了国民经济消费信心和旅游产业发展的动力。二是,扶贫开发政策的惠及。国家进一步加大了特困片区的扶持力度,务川自治县和道真自治县作为武陵山连片特困片区是国家新阶段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这为黔北仡佬族聚居区带来了发展机遇。三是,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长江经济带具有独特优势和巨大发展潜力,贵州省被纳入长江经济带,享受长江经济带的发展规划和一些政策的红利。四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带来的机会。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除因承接产业转移将获得传统工业产值的增长与劳动力就业的增加外,中央各部委共向西部少数民族下达近50亿元发展资金,占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总额的近70%,有效解决了西部民族地区一些特殊困难和问题。五是,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所带来的机遇。贵州虽然不在“一带一路”的规划范围内,但是其有属于北部湾经济区和“珠江——西江”经济区的辐射地区。

2.区域发展机遇

2012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该意见首次明确对贵州进行“战略定位”,即,将贵州定为全国重要基地和西南重要陆路交通枢纽及示范区、创新区等。同时提出努力把贵州建设成为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休闲度假胜地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3.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机遇

2014年5月,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新常态的最大特征就是动力结构的转换。在经济新常态下,贵州省必将寻求和培植新动力,调整动力结构,旅游业必将成为贵州省“十三五”的重要支柱产业。这为黔北仡佬族聚居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4.市场发展机遇

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现代人更多强调精神层面的满足,“有文化,才旅游”是现代人对旅游业提出的更高要求,这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开拓一条现实的富民之路,也为民族地区探索一条文化与旅游相融合的切实途径。黔北仡佬族聚居地区仡佬文化资源独特,自然生态保护完好,这些都为黔北仡佬族聚居地区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四)威胁(Threat)

1.来自国家政策支持力度的挑战

务川自治县和道真自治县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一直是其短板。由于两县基础较差,经济投入巨大但短期内难以形成经济效益,并且落后的金融体系,有限的融资渠道、较低的投资回报率等原因,缺乏融资吸引力,争取国家财政和相关政策支持就成了起步阶段的重要依托。因此,如何通过遵义市政府积极向国家争取更多的政策倾斜和财政支持是关乎黔北仡佬族聚居区旅游发展的关键。

2.来自发展观念的挑战

黔北仡佬族聚居地区的仡佬文化旅游的开发,既要借助传统文化的魅力,又要适应现代旅游的需求,因此,传统的“等、靠、要”的观念会阻碍旅游产业的发展。如何转变发展观念,形成创新发展动机,实现协调与创新是仡佬文化旅游发展的一大挑战。

3.来自生态保护的挑战

随着黔北仡佬族聚居区旅游开发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推进,如果不注意自然环境的保护,不能坚守“生态与发展”两条底线的话,那么,黔北仡佬族聚居区的优质的生态环境资源以及独特的仡佬文化优势将会遭到破坏。

三、黔北仡佬族聚居地区仡佬族文化旅游发展思路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仡佬族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丰富、地理位置独特、作为民族自治地方还享有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等优势,以及宏观政策、区域政策以及市场政策上的机遇成为黔北仡佬族聚居地区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基础。但是,基础设施和旅游产业配套设施的不健全、民族文化开发程度滞后、经营理念和管理体制的不足等劣势和来自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发展观念和生态保护的挑战,这些都是阻碍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黔北仡佬族聚居地区仡佬族文化旅游的定位应该是着力打造“中国仡佬文化中心”的文化旅游品牌,实现黔北仡佬族聚居区脱贫致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打造全域景区

黔北仡佬族聚居区仡佬文化旅游的开发,要突破传统景区的狭隘空间范畴,将全区视为一个大景区。在整个区域范围内,城市改造和建设、环境保护和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产业布局等各方面,服务于旅游发展大局。通过政府主导和市场引导,实现旅游产业全覆盖。在通过全域景区的打造过程中,解决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问题。

(二)加强仡佬文化工程建设

仡佬文化是仡佬文化旅游的灵魂,因此,需要解决仡佬文化的挖掘整理、保护和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具体做法包括:设立研究项目,进一步深化仡佬族历史文化研究;倾力打造“祭天朝祖祭祀节”和“吃新节”等仡佬族节日庆典品牌;丰富和完善“三幺台”等系列仡佬族特色饮食文化;挖掘打篾鸡蛋等表演化民族传统体育节目;开办仡佬文化讲堂;打造一支文艺演出骨干队伍和精品导游团队;启动申报龙潭仡佬古寨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启动仡佬族丹砂文化的申遗事项等。

(三)完善文化旅游配套设施

推进星级酒店的建设;规划建设中国仡佬族博物馆,集中展示仡佬文化;建设仡佬文化旅游产业园,增强文化产业发展聚集效应;建设县城游客集散中心和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完善景区停车场、旅游公厕、通讯通电、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健全景区的标识系统;加快旅游交通建设。

(四)培育跨区域精品线路

与周边毗邻地区进行旅游合作,发挥各自资源优势,相互取长补短。重点打造与重庆市、张家界市、贵阳市、安顺市、凯里市、都匀市等多条跨区域精品旅游线路,构建无障碍旅游网络体系。

总之,没有经济的发展,就不可能有人民生活福祉的改善与提高,但是,科学发展乃为第一要义。黔北是仡佬族发源地和主要聚居区,仡佬文化资源具有其独特性。但同时,当地处于偏僻贫困山区,经济发展水平低,是当前国家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应该秉承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视当地文化旅游的优劣势、机遇及面临的挑战,探索仡佬文化与旅游的融合的新思路,打造中国仡佬文化的文化旅游品牌,提高黔北仡佬族聚居区的自我发展能力,是实现黔北仡佬族聚居地区脱贫致富,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

[1] 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EB/OL]. 2014-8-21.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08/21/content_8999.htm.

[2] 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EB/OL]. 202-01-16.http://www.gov.cn/zwgk/2012-01/16/content_2045519.htm.

[3] 国家统计局网站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EB/OL]http://data.stats.gov.cn/search.htm?s=2010%E5%B9%B4%20%E4%BB%A1%E4%BD%AC%E6%97%8F%20%E4%BA%BA%E5%8F%A3.

[4] 余梓东.论满族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J].满族研究, 2014(1).

[5] 罗娅.贵州仡佬族文化地理特征初探[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

OntheDevelopmentofEthnicCultureTourismCaseStudy—AGelaoCommunityintheNorthofGuizhouProvince

SHANGWan-li

(GuizhouNationalUniversity,Guiyang550025,China)

Creation of cultural tourism innovation zone is one of th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Guizhou Province. National culture is the cultural capital and the important resources. Building national culture brand, exploring new ideas of national culture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and developing national culture tourism industry have great significance on promotion national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poverty, solve the problem of people’s livelihood in minority regions as well as promotion economic growth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in minority regions. Gelao inhabited areas in Qianbei area are the Gelao birthplace and the main inhabited areas, whose Gelao culture have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value and non-replic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Gelao cult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strengths, 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and on this basis puts forward the ideas of Gelao cult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national culture;tourism;analysis

G206.4

A

2095-770X(2017)12-0076-05

http://sxxqsfxy.ijournal.cn/ch/index.aspx

10.11995/j.issn.2095-770X.2017.12.017

2017-05-09;

2017-05-26

贵州民族大学贵州世居少数民族研究基地民族文化变迁研究(16SJJDW005)

商万里,女,山西临汾人,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博士,贵州民族大学贵州世居少数民族研究基地专职研究人员,研究方向:都市人类学、民族生态旅游等。

[责任编辑李兆平]

猜你喜欢

仡佬仡佬族务川
不同杂交组合对务川黑牛生长性能的影响
少数民族音乐
盛世仡佬 乐活务川
“骑在羊背上的务川”
仡佬语-n、-ŋ、-i韵尾的发展演变
务川仡佬俗中三子棋文化研究
武陵山区仡佬族传统体育的流变发展研究
黔桂仡佬语哈给方言比较①
仡佬族语言生态现状研究
——以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双坑村为例
仡佬族民居建筑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