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药外洗配合饮食干预治疗婴儿湿疹临床研究
2017-12-21农志飞杨振亚李崇信吴要伟
农志飞,钟 江,杨振亚,李崇信,吴要伟,韦 杏
(1.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南宁530023; 2.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南宁530001)
婴儿湿疹是一种婴儿常见皮肤病,它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与变态反应有密切关系。病因复杂,易反复发作,治疗有一定难度。西医常用糖皮质激素类软膏外搽,可暂时缓解,但易复发,长期应用可出现不良反应。而硼酸亦是公认的有毒化学物质,虽然低浓度的溶液尚未发现发生中毒现象,但长期及大面积应用有可能发生蓄积引起中毒,因而寻求中医药及民族医药的治疗方法以减少对人体的毒副作用更为迫切。广西壮族地区草树繁茂,四季常青,有着丰富的独具特色且疗效良好的壮药资源,壮族地区民间应用壮药治疗皮肤病已有一定的经验。笔者应用壮药外洗配合饮食干预的方法治疗婴儿湿疹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病例均为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儿科及皮肤科门诊就诊的符合婴儿湿疹诊断标准的患儿。年龄1月至1岁,男婴65例,女婴41例,患儿一般情况尚可,皮肤无感染,病程1 w至10个月。根据随机分组的原则将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壮药外洗)53例,对照组(外用西药)53例,两组患儿过敏史、性别、年龄及病情分级等因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一般情况样本构成比 (例)
1.2 诊断与排除标准
诊断标准:参照刘辅仁编写的《实用皮肤病学》[1]及黄瑾明等编写的《壮医药线点灸学》[2]制定。诊断标准如下:①好发于头面部,尤其是头顶和面颊部,对称分布,重者可延及躯干四肢等其他部位;②皮损特点:可见红斑、丘疹、结痂、鳞屑等多形皮损;③剧烈瘙痒:患儿常表现为哭闹不宁、睡眠不宁、易醒;④患儿年龄在1个月以上、1岁以下;⑤最近1 w内未使用皮质类固醇及抗组胺类药物或其他外用制剂。排除标准:①先天性疾病患者;②皮损合并严重感染者;③对治疗药物过敏者。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予乳母及其本人饮食限制,包括鱼、牛肉、甲壳类海鲜、葱、韭菜、箥箩、烈酒、竹笋等食物,母乳不足可加用羊奶及水解蛋白等代乳品以及6个月以内小婴儿适当延长添加辅食时间,并嘱母亲做好长期坚持的心理准备,积极配合治疗。患儿若瘙痒,均予口服氯苯那敏片。治疗组:壮药外洗,每日2次。外洗方:火炭母50 g,十大功劳 20 g,野菊花20 g,地肤子20 g,银花20 g,蒲公英20 g,水杨梅20 g等,以上药物水煎,药水温后分2次外洗,约12 h 1次。对照组:有渗出处用3%硼酸溶液冷湿敷,每日2次,12 h 1次;无渗出处外搽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尤卓尔乳膏)。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观察治疗第5天、第10天患儿临床表现:瘙痒、皮疹、红斑、渗出的变化,并随诊3个月观察复发情况。痊愈:皮疹完全消退、痒感消失,疗效指数100%;显效:痒感明显减轻,皮疹明显消退,60%≤疗效指数<100%;有效:痒感减轻,皮损有所消退,30%≤疗效指数<60%;无效:痒感同前或更甚,皮损消退不及30%或加重。
2.2 疗效观察
两组患儿疗效比较: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02%。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7,P=0.01)。随访3个月,两组复发情况比较:治疗组2例轻微复发,对照组9例复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7,P=0.03)。结果见表 2。
表2 两组患儿疗效比较 (例)
3 讨论
婴儿湿疹是一种婴儿常见皮肤病,它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与变态反应有密切关系。其病因复杂,往往由消化道摄入鱼、虾、牛羊肉、鸡蛋等食物性变应原引起,这些致敏因素使体内发生变态反应。临床可见患儿皮肤散发或群集的小红丘疹或红斑,渐增多,甚至可见黄色白色鳞屑及痂皮,有些患儿皮肤可渗出、糜烂及继发感染。由于瘙痒,患儿可表现为烦躁不安、夜间哭闹,影响睡眠。如治疗不及时,易转成慢性,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
婴儿湿疹,壮医称之为湿疮。壮医认为毒、虚是百病之因,湿疮也不例外,究其病因可为胎中遗热遗毒,加之饮食不当,或外感风湿热毒邪,导致风湿热毒邪蕴阻“三道”“两路”[4],使天地人三气不能同步而致病。而小儿为纯阳之体,三岁以内,禀受来自父母之元气未曾耗散,虽有禀赋来自父母的体虚不足之处,但不是主要因素,感受外界毒邪是主要致病因素。因此,治疗上以解毒为主要方法。婴儿服药不便,更宜应用外治的方法治疗。本研究中的壮药外洗方以火炭母、十大功劳为主药,火炭母清热解毒,利湿消滞,并有凉血行血祛风作用;十大功劳清热解毒,燥湿消肿,两药共为主药。蒲公英、野菊花、银花为帮药,助主药清热解毒。水杨梅、地肤子为带药,引药敷布于皮肤并起除湿止痒的作用。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除湿止痒之功。应用该方外洗治疗婴儿湿疹,临床症状改善快,疗效稳定,无明显不良反应。
壮族人民在长期的医疗活动中早就发现,许多疾病的发生与饮食有密切的关系,因而强调治疗时应配合忌口,如皮肤病尤忌鱼、虾、蟹、葱、韭菜、箥箩、烈酒、牛肉、竹笋等物。现代医学所认知的婴儿湿疹病因亦以食物性变应原为最主要的原因,西医认为婴儿湿疹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婴儿湿疹最常见的病因为食物过敏。有研究表明IgE介导的食物变态反应参与了婴儿湿疹的发病[5-6]。而壮医所强调的忌口食物多为助湿热、生痰饮之品,食之则加剧了湿热痰饮之毒,蕴阻人体“三道”“两路”,使天地人三气不能同步,湿热痰饮之毒外发肌肤而致病。据此我们在治疗的同时强调母婴的饮食忌口,极大地降低了发病的诱因,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与既往的治疗对比,配合饮食干预的治疗疗效更稳定、持久,复发少[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