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祛湿活血方联合中药灌肠治疗气虚湿瘀型慢性盆腔炎患者的临床体会
2017-12-21郭玉花
郭玉花
(山东省菏泽市中医医院,山东菏泽274000)
慢性盆腔炎多是由于急性盆腔炎患者没有得到彻底治疗,而反复迁延不愈,进而可引起输卵管内层黏膜粘连,导致不孕或蔓延至盆腔腹膜子宫等组织,使其广泛粘连[1]。慢性盆腔炎多发于育龄妇女,多表现为反复下腹及腰骶部疼痛,月经失调等,严重影响了育龄期妇女健康[2]。笔者通过对49例气虚湿瘀型慢性盆腔炎患者给予益气祛湿活血方联合中药灌肠疗法,旨在发挥中医药优势,为临床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1 一般资料 从 2015年 3月-2016年 9月于我院就诊的慢性盆腔炎患者98例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年龄 26~50 岁,平均(42.36±2.4)岁,病程 2~8 年,平均(3.5±0.6)年;对照组年龄 23~47岁,平均(41.97±1.9),病程 2~7 年,平均(3.9±0.8)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轻重、病程等一般资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1.2 诊断 中医诊断标准:患者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气虚湿瘀型标准[3],主证:倦怠乏力、腰骶酸痛、带下量常较多,色或白或黄、少腹坠痛或刺痛,痛处固定;次证:夜尿频多、性交痛、经色紫黯或多血块、经行或劳累后腹痛加重。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4年曹泽毅主编的第2版《中华妇产科学》的有关内容拟定。包括诊断为慢性盆腔炎的病史、症状、体征。如有宫腔内手术史、下生殖道感染史、下腹坠胀痛,劳累及性交后加重,神疲乏力,白带异常增多伴月经周期不调,甚至不孕。子宫及附件增厚、增粗,或有囊性肿物,有压痛。子宫及输卵管增大、增粗,或腹腔镜检查子宫、输尿管粘连等。
1.1.3 纳入标准 中医辨证类型为气虚湿瘀型者;参照慢性盆腔炎西医诊断标准;有性生活史且年龄在23岁至50岁之间的患者。
1.1.4 排除标准 不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者;存在严重心、肝、肾等基础疾病且不能配合治疗者;哺乳期及妊娠、准备妊娠妇女;严重急性盆腔炎危重患者;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或妇科肿瘤患者;子宫内膜息肉等造成的阴道不规则流血等[4]。
1.2 研究方法
两组均给予西医基础治疗,试验组给予益气祛湿活血方联合中药灌肠治疗。益气祛湿活血方:太子参 15 g,黄芪 20 g,山萸肉 12 g,茯苓 15 g,泽泻 12 g,川牛膝 12 g,车前草 15 g,大血藤 30 g,当归 12 g,川芎 12 g,红花 12 g,桃仁 15 g,玫瑰花20 g,莪术15 g,石韦20 g。将中药用冷水浸泡30 min,先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继续煎煮30~40 min左右,至药液剩余半碗,倒出。1剂中药按上述方法再煎熬1遍。2次煎出液混合后分成2份服用,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自拟中药灌肠方:苍术12 g,黄柏15 g,川牛膝 12 g,土茯苓 30 g,川楝子 15 g,三棱 10 g,莪术 20 g,牡丹皮 15 g,六月雪 30 g,败酱草 30 g,酒大黄12 g。将药物浓煎2次兑匀,共约400 mL,药温高于正常体温1℃~2℃。保留30~40 min以保证药效。月经前后禁止灌肠,待月经5 d后进行灌肠,每日2次,连用10 d为1个疗程。
对照组给予妇炎康复片(国药准字:Z50020602,生产厂家:重庆东田药业有限公司)5粒,每日3次治疗。
设计临床调查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及疗效,做出总结分析。
1.3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结果处理选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组内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疗效判定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自拟中医证候评分标准:主证从无症状-轻度-中度-重度,给予0-1-2-3分;次证从无-有,给予0-1分。西医疗效评价标准:治愈:下腹部及腰骶胀痛等症状减轻,带下异常等症状消失,妇科检查及理化检查无异常;显效:临床下腹部及腰骶胀痛等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妇科检查及理化检查明显改善;有效:下腹部及腰骶胀痛等症状减轻,妇科检查及理化检查有所改善;无效:下腹部及腰骶胀痛等症状无减轻或有所加重,妇科检查及理化检查较治疗前无改善或有加重。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试验组治愈29例,显效13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为93.88%;对照组治愈12例,显效24例,有效9例,总有效率为91.84%。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 [例(%)]
2.3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结果见表2、表3。
表2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例(%)]
表3 两组组间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比较
结果表明,试验组在改善中医证候方面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慢性盆腔炎是常见妇科疾病之一,属于“带下”“腹痛”及“月经失调”等疾病,多挟湿热、寒湿、或虫毒内侵,与冲任气血博结为病[4-5]。《黄帝内经》中有论述。《金匮要略》“妇人之病,血寒集结,胞门寒伤,此皆带下”。张景岳在《景岳全书·妇人归》中提出,妇人以血为本,临床治疗必须重视冲、任、脾、肾、阴血。
临床中本病具有病程较长,缠绵难愈等特点,慢性盆腔炎临床分型及治法颇多,许蓓[6]采用益气健脾、化瘀散结治疗慢性盆腔炎效果显著。朱云[7]重视在饮食调理方面加入苍术、生姜、砂仁以加强祛湿、祛寒的作用。吕淑莲等[8]认为寒湿之邪客于子宫胞络,致冲任带失调而发病。李冠新[9]认为本病病机为瘀血,病理基础为气滞血瘀。司秋菊等[10]用四逆散加味治疗该病,总有效率87.2%。周翠娜[11]自拟妇炎冠酱汤保留灌肠(鸡冠花、败酱草、薏苡仁、柴胡、当归、狗脊、香附等)总有效率 96.4%。
益气祛湿活血方兼顾慢性盆腔炎虚实夹杂的复杂临床表现,补益正气的同时兼以攻邪,气血同调,整方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留邪。自拟中药灌肠方具有清热利湿、行气止痛、活血化瘀之效。
慢性盆腔炎具有病程长、病情反复、治愈率低、复发率高等特点,因此早期治疗、积极治疗,延缓疾病进展,改善预后尤为重要。在中医药辨证施治的前提下不仅能提高慢性盆腔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降低药物副作用,而且在改善患者症状、体征,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具有独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