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孤独岛屿
2017-12-21林松
文/林松
走出孤独岛屿
文/林松
尽管我们大部分人都生活在社会性的世界里,但实际上我们每天也会花很多时间独处。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独处成为了一种越来越常有的体验。
很多人以为,独处不如跟别人在一起更愉快。但研究发现,每天从工作、社会交往中抽离开来,拥有一段独处时间的人更少抑郁,幸福感也得到显著提升。
渴望独处是因为性格孤僻吗?
LUNA是一名培训师。由于工作的原因,LU NA和她的同事们的午餐总是变成各种聚餐。大家一边一起用餐,一边聊聊天当然也不错。但是,LU NA感到苦不堪言。她更愿意一个人找个地方安静地吃点东西。在她看来,不需要谈话,不需要讨论工作,不需要谈及任何问题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午间休息。因此,她开始找出各种理由逃避这种聚会。时间久了,同事间开始有关于她的传闻,认为她孤僻、不合群,甚至质疑她是否能够胜任培训师这一职位,毕竟这是一个主要和人打交道的工作。
对大多数人来说,快乐最重要的来源是我们的人际关系。那么为什么LUNA会经常放弃社交机会呢?难道真的是由于她单身太久,性格变得怪诞了;还是由于年龄的增长而出现的变化呢?
确实,人在社会交往中是有着年龄差异的。年轻人大多热衷于热闹的聚会,而中年人则更偏好小范围内的社会网络联系。一部分是因为青少年还缺乏对自我价值的确定,很多信心需要从同伴、集体中获得。而一个成熟的成年人则不一样,他的生活是以自我为中心展开的。他人虽然重要,但更会优先考虑自我的感受。而且,工作、社会交往不仅仅带来人际关系中的愉快体验,同时也带来很多压力。
LUNA喜欢独处并非是因为她的性格变得怪诞,而是她听从内心的需求所做出的改变,同时也反映了她的成长与发展。当然,在职场上,有的时候,我们不得不牺牲掉个人的很多东西。今后,可以学会更聪明地拒绝,同时用结果来证明自己的能力。
心理学家马斯洛早在研究中发现,杰出的人有一种奇特的相似性,他们会花掉令人吃惊的大量时间来独处。他们中几乎所有的人都比一般人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更肯定自己喜欢独处。
25%~35%的余暇时间用来独处最为适宜
人们对独处时的反应怎样?根据传统观念,独处不如跟别人在一起时更愉快。独处时,人们还会抱怨孤独和无聊。但是根据美国一项全国调查结果,调查中只有6%的美国成年人希望独处的时间更少一些。相反,31%的人希望生活中有更多独处的时间。为了更好地理解独处时间的益处,研究者把独处划分成三种类型。以分钟计时,观察一天内短时间独处的影响;以小时计时,考察较长时间个人安排的独处的效果;还有以天计时,研究更长的独处时间。每种独处都有助于促进主观幸福感的提高。
但是,有时候几分钟的独处是不够的。我们偶尔需要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解决私人问题或者做出重要的决定。尽管与人商量是很有用的,但是很多时候我们需要更多的时间自己思考问题。对青少年来说,思考的时间尤为重要,因为他们要解决自己的价值观、自我统一性、信仰和生活目标等方面的问题。为了检验这种可能性,一项研究采用经验取样法的程序追踪青少年被试一周,考察他们有多少时间是独处的。研究者发现,独处时间中等的青少年大约25%~35%的课余时间是独处的。他们比独处时间很少或者太多的被试者的适应能力强,体验的抑郁情绪更少。这些中度独处的青少年的学习成绩也比别的学生好。因此,尽管有独处时间会带来积极作用,但是独处太多并不一定会更好。大多数时间离群独居的青少年可能会因此得不到社会交往带来的益处。
独处的时间是一种情绪更新
有时我们只是需要从持续的社会活动中解脱出来,组织一下我们的思想和心理状态来为将来的活动做准备。有些人把这称作“自我修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分离开常常呈现给别人的社会自我,重新建立我们的自我感觉。另有人把这一独处时刻描述为一种情绪更新。例如,在之前提到的寻呼研究中的成人和青少年说,经过了短时间的独处之后,他们感到自己更振奋更灵活。毫不奇怪,承受着很大压力的人最通常的抱怨就是他们的时间太少了,没有时间独处。
有些人会在长期的离群索居中受益。长期隐居——几天甚至是几星期的隐居——能提供精神上、智力上和创造力上的发展机会。一些伟大的著作正是作家在长期隐居和内省的日子里创作出来的。据说许多伟大的宗教领袖的洞察都是在长期隐居时产生的。与他人隔绝也被当作心理治疗的一部分。经历了长期的与社会隔离和感觉限制的志愿者描述说,这一体验是愉快的和受益的。
孤独分为外在的孤独和内在的孤独两种,内在的孤独感是一种深层的心理体验,他并不取决于你处在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还是在朋友众多的闹市。当孤独感来的时候他就是那么的真实和难以逾越,我称之为“孤岛情结”,内在的孤独是黑色、阴冷、风雨飘摇与恐惧并存。在心理治疗中我经常帮助那些无助的孤独者,他们被忧郁恐惧焦虑的阴云包裹着,不信任别人也不信任自己,渴望亲密的温暖又与外界隔离。在家庭能量理论中,那些容易陷入内在孤独情境的人群,往往受着潜意识中“孤独剧本”的诅咒,使得自我无意识地在生活中制造孤独情境或选择孤独。
内在孤独的形成来自两个方面,其一为来自成长经验中被忽视与被隔离的体验,这些经验通常形成于婴儿或童年期,孩子经历了主动或被动被父母忽视的情绪体验,孩子的恐惧绝望情绪没有被父母及时发现,并形成了情绪记忆致使他们不信任自己的父母,内心缺乏安全感而选择孤独。或者从小习惯适应了缺乏情感上的关心与关爱和缺少玩伴的环境,习惯于将自己关闭在孤岛上的生活方式。另一种的孤独来自心理创伤,有创伤的父母会以伤害、暴力的方式对孩子施加言语和身体伤害,使得孩子抗拒依恋关系,内心充满孤独、恐惧、怀疑,缺乏安全感,进而抗拒人群。一些在家族历史上曾经受到伤害事件的打击的家族后裔,会留下伤害印记,对人群缺乏安全感。内心在人际关系上会以孤独、与世隔绝的方式保护自己,在这样的创伤家庭中成长的孩子也会习惯这种内在孤独的处事方式。
温暖的支持与爱会治愈内在受伤的孩子的孤岛情结,在生活中的孤独者要尝试开放自己,学会选择在人际关系中发现安全的爱与温暖的关系,在爱的过程中学会信任彼此,会帮助孤独的人逐渐走出孤岛的压抑、不信任的封锁。
外在的孤独在形式上看是一个人的独处,而它的内在可以是美好的,也可以是清净的、平和的,甚至是觉醒的、大乐的。对于社会中职场角色的表演所带来的疲惫,外在的孤独内在的修整是一个保护伞,可以让受伤的自我暂时与世隔绝,在安全的环境中疗伤、思考,为忙碌的自己创造适当的安静的休养。
现代人流于外在的物质压力和诱惑往往忽视自己内心的成长,适当地学会并非孤独的孤独是一种内在的提升。禅修是心灵的艺术,教导我们如何学会向内看,发现光明的自我,此时当我们与深层的自我、内在的光明对话时,他是喜悦的,而这种喜悦是精神的高度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