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车辚辚,马萧萧,中山雄风尽显昭
——战国中山国车马器探析

2017-12-21刘卫华

黄河·黄土·黄种人(华夏文明) 2017年12期
关键词:车马战国公墓

□刘卫华

车辚辚,马萧萧,中山雄风尽显昭
——战国中山国车马器探析

□刘卫华

战国时期,列强争雄。由白狄鲜虞部建立的中山国,虽然国土面积并不大,但是这个国家却凭借其英勇善战的军队和灵活多变的外交策略,在列强之间纵横捭阖,称雄一时。

由于中山国的统治者不是周王室宗亲,其国家命运又屡历风雨、几经起伏,所以这个国家一直没有引起史学家的足够重视,我国古代史书中关于战国中山国的记载非常简略零散,其文物、遗迹又长期湮没于地下,所以在长达2000多年的时间里,中山国成为鲜为人知的“神秘王国”。

战国时期中山国的考古发掘,是20世纪中国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20世纪7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勘探了位于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一带的战国中山国都灵寿古城,发掘了中山成公墓(6号墓,M6,中山成公,约公元前339年至公元前328年在位)、中山王墓(1号墓,M1,中山王,约公元前327年至公元前313年在位)和中山王族 M3、M4、M5等五座王族墓和百余座贵族、平民墓,共出土文物两万余件。其中,在中山王族墓的6号墓和1号墓出土了精美的车马器,向我们呈现了中山国车马器具的配置和使用情况,我们也由此领略到战国中山国的猎猎雄风。

一、中山国君的豪华车队

战国时期,车马是重要的出行交通工具,王侯贵族出行都是乘马车,高车宝马是权贵势力的象征。当时有一套严格的用车制度,有相应的礼制规定。《周礼·春官·巾车》中记载,当时王出行时乘坐的车辆有玉路(也作辂)车、金路车、象路车、革路车和木路车五种,车具和马的配饰、车上竖的旗子等均不相同。其中,玉路车用于祭祀,金路车用于会见宾客,象路车用于上朝或赏赐异姓诸侯王,革路车用于军事或赏赐守卫四方的诸侯,木路车用于田猎或赏赐九州外的藩国诸侯。国君根据出行性质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车辆,并且有相应的随从人员和相当规模的仪仗。中山成公墓和中山王墓均设置有两座车马坑,车马坑中随葬车马的情况,让我们了解到当时诸侯王豪华“车队”的概貌。

图一 中山成公墓平面图(选自《战国中山国灵寿城》)

中山成公墓的两个车马坑,均位于主墓南墓道前,并立于东西两侧(图一)。1号车马坑南北通长26.6米,东西宽3.56米;2号车马坑南北通长28.6米,宽3.7米。两坑的坑壁均为夯筑,然后在壁上抹草泥再刷白粉,放置车马后即填土夯实。根据车马坑内的遗迹推测,这两座车马坑原葬有12匹马。中山成公墓的车马坑遭到了惨重盗掘,车马器件留存零散,只有2号坑的一套完整驷马车车衡,因放置在坑壁根部,上部的塌陷物将车衡埋没,才幸免盗扰。车衡的衡木通长156厘米、衡径4厘米。衡的中部为一根独木辀,残长42厘米。衡的两端有衡帽,衡杆上有7个等距的銮铃。其中,5个銮铃分布在车轭之间,2个銮铃位于车轭外侧。车轭近外端处,两侧分别有两个兽衔环插入,为穿辔所用。木质车轭已朽,根据朽木痕迹推测,原木轭呈“∧”形,首部高36.5厘米,铜套管往下垂直长38.8厘米,下端叉口内宽30厘米。轭的上部饰轭首座和双夔龙饰轭首。轭与车衡连接处有铜套管,铜管直接缚在衡上,上接轭首,下接木轭(图二)。

图二 中山成公墓2号车马坑内出土的部分车马器

图三 中山王墓平面图(选自《墓——战国中山国国王之墓》)

图四 中山王墓车马坑内出土的部分车马器

1号车,车内前部有两个矢箙,内装各式箭镞,右侧有著名文物中山侯铜钺。中山侯铜钺,是一种兵器,也是象征王权的礼器。上有16字铭文,内容为:“天子建邦,中山侯。作兹军钺,以敬(警)氒(厥)众。 ”意为中山侯受命于周天子,其威严不可侵犯。铭文记录了中山国崛起、自称为侯的事实,对研究中山国国史极为重要。另外,还有木皮铁杖、铜戈、铜剑等器物,车的衡末以骨装饰。《毛诗·小雅·伯兮》云:“伯也执殳,为王前驱。”根据车上兵器的配置和车构件的配置,推测此车可能是“象路车”,是国王出行作战时的前导车。

2号车,是4辆车中最大的一辆,装饰也最为华美。车的轭角饰、轭首饰、衡帽均为金制,盖斗帽及车軎均错金银,纹饰华丽,工艺精细。车外遍涂红漆,挂有银珠串成的网饰。银珠的串连方式分为网连和串连两种,网连状的饰于车前栏,串连状的饰于车的两侧栏。车轙也为银制。这种用金装饰的车就是金路车。《周礼·春官·巾车》云:“金路,钩,樊缨九就,建大旂以宾,同姓以封。”注云:“金路,以金饰诸末。钩,娄颔之钩也。”这种金路车,本是周天子所封的同姓诸侯会宾客时所用的车。战国时代礼崩乐坏,各地诸侯都擅用王制,中山国虽为狄族建立的国家,也使用了金路车。

3号车,车形最小,车盖及车衡的组成较特殊,车的后栏放置4件铜铙。《周礼·地官司徒·鼓人》云:“以金铙止鼓。”又于车左侧置两件金鐏铜戈。《周礼·春官·巾车》云,革路车“以即戎”。注云:“即戎,谓兵事。”据此,该车应为国王的革路车。

4号车,也为小车,虽然车栏与 3号车不同,但车衡的形状相同,并且后栏上也放置有四个铜铙,应是革路车。

二、战国中山国车马器的特点分析

战国时期与春秋时期相比,战争中的车战虽然已经退居较为次要的地位,但兵车的数量仍旧是衡量一个国家军事力量强弱的重要标准。在当时,1辆车配4匹驾车的马,再配以数十个步兵,称为一“乘”。战国时期,“战国七雄”是兵车超过1万辆的国家,拥有十几万甚至上百万的兵力,被称为“万乘之国”。除了“战国七雄”之外,当时还有兵车数量超过1000辆的5个国家,称为“千乘之国”,中山国即是其中之一。中山国在当时国土面积虽然不大,而且是在列国的夹缝中生存,但是军队的车、马装备却属上乘,很有战斗力。

中山国出土的车马器,具有明显的中山特色。中山国是由北方游牧民族白狄族鲜虞部建立的国家,最初被称为鲜虞,后称中山。“鲜虞”之名,首见于《国语》。春秋时的鲜虞部落联盟,由鲜虞、肥、鼓、仇由几个部落组成,逐渐由陕西北部、山西向中原地区迁移,并不断扩张势力。在与中原强国的竞争中,鲜虞中山国的命运几经波折,最后在太行山一带建都立业。中山国处于太行山与华北平原的交界地带,多丘陵、山地。适应这种情况,中山国也对车的结构进行了改造,形成了独特的中山特色。与同时期河南辉县琉璃阁131号车马坑和太原金胜村M252出土的车相比较,有诸多不同。

首先,中山国车的前栏均呈弧曲状,即所谓的“曲舆”。与当时流行的直栏车有所区别。据典籍记载,曲栏的为兵车,中山国墓葬中残存的几辆车都是在兵车的基础上改造的。

其次,中山国车的长宽比也不同于一般的车。《周礼·冬官·考工记·舆人》中记载,车舆的宽长比例为3∶2。中山国的车,有的宽略大于长,如1号车舆长156厘米,宽168厘米;有的长宽相等,如3号车长130厘米,宽130厘米;有的长大于宽,如2号车长180厘米,宽170厘米,均是根据车辆的不同用途进行了灵活调整。

战国中山国的车,前栏弯曲、车身长、车轮低、车轴短。这样,车的重心就有所降低,车的灵便性有所增强,便于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行驶,也不易被道路两边的障碍物所阻挡,适宜山间窄路,具有非常好的灵活性,非常适宜山地作战。中山国具有游牧民族传统,不仅骁勇善战,而且不恪守礼制,在吸收华夏文明中根据自己国家的道路和环境情况对车辆结构进行了成功改造。正是因为这种聪明与智慧,中山国在列强争雄的战国时期,凭借其勇猛善战的雄风,驰骋纵横于燕、赵等强国之间,不断开疆扩土。到王在位时,中山国的国势达到鼎盛,领土面积“方五百里”[1]。

三、结语

战国中山国出土的车马器,虽然是盗后余存,但仍旧向我们显示了关于中山国车马的诸多重要信息。由中山国车辆的独特构造和精美的车马器具,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个国家独特的创造力和战斗力。在列强争雄的战国时期,中山国既不是周王室分封的所谓“正统”国家,也不占地理位置上的优势,但是这个国家凭借其英勇顽强的精神,在燕、赵等强国之间开疆拓土,在群雄之间逞一时雄风,其战斗力和创造力值得后人深思与赞叹。

[1](汉)刘向:《战国策·秦策》

河北博物院)

[责任编辑 孟昭勇]

猜你喜欢

车马战国公墓
神秘的恐龙公墓
战国玺印陶文释读七则
乡居留句
新見《金山吴公墓銘》考釋
恐怖的大洋公墓
战国少年孟轲
论燕下都战国大墓的埋葬特点*——与齐国战国大墓等比较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七)》释读拾遗
美国公墓像历史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