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魏尔伦的爱情诗看其与兰波爱情的心路历程
2017-12-20闫旭
摘 要:从魏尔伦的爱情诗之中,我们很容易发现魏尔伦与兰波之间的爱情故事,魏尔伦的诗主要分为了三个阶段,即与兰波认识以前、与兰波相处交往之时以及与兰波后期的不和,本文从这三个阶段出发,去探索魏尔伦所经历的漫长的心路历程。
关键词:魏尔伦;爱情诗;兰波;心路历程
魏尔伦作为法国象征派的诗人,在法国诗坛领域具有极高的威望,他的诗歌具有浓厚的抒情意味,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魏尔伦以音乐般的美妙旋律,在诗中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在他的诗歌中,其表现的情感是非常复杂的,包括苦恼、幸福、忧郁以及不安等等。对此,他创作诗歌的整个过程也就是心灵和情感不断变化的过程,这就为我们对于他心路历程的探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对于魏尔伦的爱情心路历程,有人分成这样三个时期,即:与玛蒂尔德认识之前、与玛蒂尔德恋爱之时以及与玛蒂尔德分手之后,尽管玛蒂尔德和魏尔伦之间有着很多的情感瓜葛,但是,这种划分的方式在学术界很少被认可。从诗歌的形式以及内容方面来看,维尔伦的诗歌可以分成与兰波认识之前、与兰波交往之时以及与兰波矛盾以后这三个阶段。在魏尔伦爱情诗的这三个阶段之中,魏尔伦的诗歌从形式方面和内容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三个阶段的爱情诗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冲突也是非常强烈的。与魏尔伦和兰波之间所发生的恋情相比,魏尔伦与玛蒂尔德之间的相恋仅仅是魏尔伦少年的憧憬,而憧憬最终不幸破灭。尽管与玛蒂尔德接触的过程中,魏尔伦的诗作表现出一定的狂热,然而这却不足以决定魏尔伦爱情诗的转折。在魏尔伦的爱情创作过程之中,兰波对他的影响则是关键性的。
一、与兰波认识之前
(一)爱莉萨对于魏尔伦的影响
在魏尔伦与兰波认识之前,他的诗中表现出来一种纯正、懵懂与羞涩,在这些感情之中还夹杂着淡淡的忧郁之情,比如在魏尔伦的诗歌《永不再》之中,他就续写了一段记忆。在他的回忆之中,飘飘的长发摇曳在风中,明亮的眼眸炯炯动人,声音如金玲一样甜美而清亮,恋情如花朵一样初绽纯美,这一切共同形成了亮丽的风景线。在这样的回忆之中,“我”仅仅会虔诚的微笑,抚摸着亲着自己心爱姑娘的手,陪伴着自己心爱的姑娘,在甜蜜之中陶醉。无疑,这段回忆是魏尔伦本人心灵深处最柔软、最纯洁的净土。在这之前,魏尔伦的表姐去世,他与表姐爱莉萨一直保持着精神爱恋的关系,这对于魏尔伦来说是重大的打击。这个时候,魏尔伦变得放荡不羁,就像他自己所言,空气是充满忧郁情调的,阳光是十分单调的,而森林也变得枯黄而没有生命力。就在魏尔伦这样的堕落之中,魏尔伦却写出了纯净而美丽的爱情诗。事实之上,这美丽就是诗人魏尔伦光明的一面,尽管他的生活堕落不堪,但是他却有着纯美的回忆。他对自己现实生活的不堪与回忆的纯真甜美是非常清楚的,尽管这样的对比让魏尔伦更加痛苦,但是这份纯真的回忆却支撑着魏尔伦继续前行的道路。爱莉萨就是魏尔伦心中的女神,也是魏尔伦所有梦想的幻想。然而,爱莉萨远离了他,再也无法贴近,魏尔伦就只能徘徊着,堕落着。
(二)玛蒂尔德对魏尔伦的影响
在堕落不久以后,魏尔伦的诗歌中的忧郁气息就消失了,魏尔伦的诗歌又充满了欢乐和喜悦。在诗歌《美好的歌》之中,魏尔伦这样写道:原谅我的直率,想到你的一言一笑,我的内心无比激动,今后你就是我的全部,你的一言一眼,甚至一个眨眼,我都会为之颠覆,你是我最美的幻想。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新的少女出现,并且在魏尔伦的内心中十分重要,还成为了支撑魏尔伦精神的重要支柱。
通过对魏尔伦这段时间创作的爱情诗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魏尔伦对于玛蒂尔德的描写,同他之前对于爱莉萨的描写相差无几。可见,玛蒂尔德仅仅是爱莉萨的替身而已,魏尔伦将对爱莉萨的感情转移到玛蒂尔德身上。玛蒂尔德是魏尔伦初恋的延续,不过是压抑了一阵子后更加炽热。然而,玛蒂尔德是现实世界中的女性,有优点,有缺点,她并不像魏尔伦回忆之中的爱莉萨那样完美无缺,在长时间的交往之中,魏尔伦感觉到了疲惫。尽管魏尔伦对于玛蒂尔德的爱意仍在,但是魏尔伦的失望越发明显。他创作了新诗《我熟悉的梦》,诗中写道:我经常做一个令人心颤的梦,梦里有一个陌生的女人,我们之间相爱着,她并不是一个相同的人,也并不是另一个不同的人,她又理解我,深爱着我。在魏尔伦的梦中,我们更容易探索到他的心路,寻求一种心灵上的理解。他在诗歌中强调“理解”,也就是魏尔伦理想爱情的部分。玛蒂尔德仅仅十六岁,魏尔伦虽然宠爱着她,然而却不能从她身上获得理解。于是,魏尔伦就开始怀疑人生,怀疑爱情,怀疑自己的幸福。
纵观魏尔伦在与兰波认识之前的诗歌创作,他始终处于一种虚无缥缈的爱情之中,被感情所凌驾,诗歌中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魏尔伦的天真和单纯。这一时期魏尔伦的诗歌创作有着象征主义的特征,然而并没有形成独立的风格。
二、与兰波认识之时
阿尔蒂尔·兰波也是法国的著名诗人,早在十五岁的时候便才华横溢,著名诗作《醉舟》的完成之时他仅仅十七岁。对于诗歌的创作,兰波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真实见解:我发誓,我将永远崇拜缪斯和自由这两位女神……。就像魏尔伦的诗歌创作吸引兰波一样,兰波的诗歌创作理念也给魏尔伦一定的启迪,使得魏尔伦与兰波两个人拥有了强烈的共鸣。而恰恰这个时候,由于魏尔伦对于自己与玛蒂尔德爱情的失望,所以,在他收到兰波寄来的信的时候,内心感受到了温暖和希望,就像获得了至宝一样,便立即发出对兰波的邀请。
兰波本人拥有一个躁动的灵魂,充满活力,对于现实永不满足,兰波蔑视着一切,反对着一切,她的生机勃勃的、强健的魄力深深吸引着魏尔伦。由于诗歌创作思想的契合与兰波人格的缘故,魏尔伦很快就爱上了阿尔蒂尔·兰波,爱的真实,爱的深切。魏尔伦的感情使得他再一次失去理智,将自己的妻子爱玛蒂德和孩子抛弃,和兰波一同来到比利时开始新的生活。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魏尔伦逐渐感受到了爱情以外的东西。由于深受基督教的影响,魏尔伦对自己抛弃妻女的做法感动不安,而同时兰波也不可能完全让魏尔伦满意。兰波的躁动性格必然会与魏尔伦产生矛盾,这使得魏尔伦原本明亮的内心又阴暗起来,这一时期的诗歌便不再如以往那樣激情。随着魏尔伦爱情诗作的日益成熟,以及魏尔伦情感上的波动,他写下了《无词的浪漫曲》一诗,在这部诗作之中,魏尔伦的诗艺和心境也非常显著的表现出来,全诗的基调委婉曲折,不仅仅表现出喜悦之情,还流露着忧郁和凄凉,可见魏尔伦的心境是如此复杂。
事实上,魏尔伦似乎比诗歌中所表达的哀愁更加哀愁,但是魏尔伦对于生活并没有完全绝望。他仍然希望自己能够过得幸福,而在这以前,魏尔伦提出“互相宽恕”的前提条件。通过这样的心路历程,我们不难发现魏尔伦与兰波之间发生了一些矛盾,其矛盾固然包括物质方面收入拮据的因素,但更多的还是魏尔伦精神上深受基督教影响的原因。这一路走来,魏尔伦不断追求着理想的爱情,然而同时却又畏首畏尾瞻前顾后,情绪的变化反复无常。然而,此时的兰波依旧有着孩子般的纯净,试图抛开层层迷雾,获得更为真实的感知,她所追求的正是一种心灵上的纯粹的自由。这正是兰波对于生活的态度,同样是兰波对于写诗创作的态度!逐渐的,魏尔伦与兰波之前的意见和想法分歧越来越大,他们的争吵也频频发生,他们的关系虽然尚未破裂,然而却濒临破裂。
三、与兰波不和以后
(一)魏尔伦的挣扎与兰波的离去
在现实之中的不断挣扎,使得魏尔伦与其初恋爱莉萨之间的距离越发遥远,在追忆着初恋爱莉萨的种种之时,魏尔伦也不经意间想起了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在与兰波生活的这段时日,魏尔伦早已经丧失了对于妻子玛蒂尔德的爱意,然而魏尔伦本人却变得凄愁起来。在传统的价值观念之中,魏尔伦与兰波的爱情之旅仿佛就像被流放一样,然而尽管如此,他们却仍然在这里生活着。在世间生活之中,魏尔伦无法避免尘世的烦扰和传统的思想束缚,在爱情与责任之间,魏尔伦自己到底应该做出什么样的决定?魏尔伦此时的烦恼无边无际,就如同雪原上的积雪一样,他不断思考着有关爱情与责任、生存与死亡以及甜蜜和苦涩之间的关系。此时的魏尔伦正处于冬季里,等待着期盼着春天。
然而,由于魏尔伦自身情绪的反复无常,兰波已经不愿意向最初那样陪伴着他了。或许魏尔伦与兰波之间还有其它的缘故,使得本可以扮演天堂造物主的兰波体会到万般苦楚。兰波一直追求着辉煌的爱情以及心灵上的纯粹解放,然而,与兰波生活的几个月却严酷不已。最终,兰波在诗作中这样写道:“我终于得以返回我的土地,在这里有太多的任務需要承担,有太多的现实需要拥抱”。于是,他离开了魏尔伦。
魏尔伦为了追求真正的爱情,抛妻弃子,这恰恰有违传统的道德理念,魏尔伦的精神遭受着折磨。当魏尔伦期待黎明之时,心中的暖阳却毅然离去,这更是魏尔伦无法忍受的。在绝望与激动交加之下,魏尔伦朝向兰波开了枪,本想让“可爱无比的死亡”成为现实,然而,兰波却是因为懦弱,没有在兰波死亡之时也断送自己的生命。最终,魏尔伦还是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被关送在监狱之中度过余生。
与兰波相识的那段时间,恰恰是魏尔伦人生的巅峰,同样也是魏尔伦诗歌创作的巅峰。魏尔伦在诗中反复强调“诚”,要真诚地面对自己的感情,要诚实地面对自己的痛苦。他所创作的著名诗作《无词的浪漫》包含积极复杂的感情,这也标志着魏尔伦诗歌的成熟。
(二)魏尔伦在监狱中的创作
魏尔伦对生活的态度是叛逆的,对爱情的渴望是非常迫切的,而兰波的离去又让魏尔伦彻底的绝望。魏尔伦在绝望之中走向了妥协。在监狱之中,魏尔伦写下了诗作《智慧集》,这个诗作的创作技法依然纯熟,然而与以往的诗作相比却显得平静了许多,诗作之中充满了宗教的气息,而且表现了魏尔伦的忏悔。魏尔伦对着上帝仰望,呻吟着自己的悔恨,祈求上帝的宽恕,他让自己毫无个性,只为了能够融入到这个社会之中;他遵守着道德规范,希望能够得到玛蒂尔德的宽恕。与此同时,魏尔伦还创作了诗作《上帝啊,我怎么了……》,诗是这样的:“带着谦恭,带着祈求,尽管内心不安……我颤抖着,同时又向往着——灵魂啊,就是这样可怜!”由此可见,此时的魏尔伦仍然具有叛逆的精神,然而却在宗教的影响和压抑之下,继续挣扎着。
到底是完全的顺从,麻木的寻求社会上的谅解,亦或是试图将世俗的规范抛弃,继续进行自己的反抗。魏尔伦与兰波曾经不顾一切的在地域附近游走,试图创造一个美好的心灵乐园,魏尔伦全部的意志和追求都集中在此,但是却被现实无情打击着,他的身心都被打击得疲惫不堪。此时的魏尔伦,已经没有什么勇气去对现实世界进行反抗了,尽管内心依旧不安。“骗人的艳阳”一直引诱着魏尔伦,然而魏尔伦却只想将过往的一切抛弃,希望过一段平静而安定的生活。当他向妻子玛蒂尔德提出自己的要求之时,玛蒂尔德却拒绝了他。魏尔伦无路可走,终于不再向往着所谓的幸福,也没有了任何的精神支柱。不久以后,魏尔伦又开始自暴自弃起来,不管是为人还是诗歌的创作,都重新堕落起来。最终,魏尔伦贫病缠身,在颓废而又放荡的生活之中死去。
魏尔伦仿佛一个堕落的天使,内心永远保持着纯真,然而却无法摆脱现实生活的绝望;他仿佛又是一个伊卡尔,希望用自己脆弱的翅膀去将太阳拥抱,却不幸在接近太阳的过程中折断双翼。死亡以前,魏尔伦回忆着自己所经历的一切,写出了《浓黑的睡眠》,而这正是魏尔伦的最后一首诗歌。“……一切的心愿,沉睡吧,一切的希望,沉睡吧,我再也看不见任何东西,我再也想不起任何事情,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我仿佛就是一只摇篮,要一只手在墓穴中摇着我,并说着:沉默吧,沉默吧!”魏尔伦曾经是那么激烈、那么固执、那么纯洁,然而却经历了种种悲哀,最终带着未完的心愿和希望沉睡了,没有任何挣扎。
四、结语
魏尔伦倾其一生去追求理想的自由和完美的爱情,作为诗人,他始终向往着光明,希望自己的心灵能够获得绝对的自由而无任何的约束。在他的向往之中,魏尔伦的热情和反抗全都明显的体现出来。然而,魏尔伦毕竟要在现实生活中生存,他无法摆脱传统宗教的思想束缚,一直矛盾着,挣扎着,情绪反复无常的变化着。“魏尔伦的诗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色调,能够引发人们神经的触动,激荡人们心底的回声”。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能够体会到魏尔伦的爱情诗中所体现的倾述、激动以及绝望。与魏尔伦的人生相照应,魏尔伦的诗歌同样独具特色,能够深入人们的内心深处。
参考文献:
[1]户思社.试论魏尔伦诗歌美学思想的形成与演变[J].外语教学,2012,(05):77-81.
[2]路逾.浅析魏尔伦的诗歌创作变化[J].文学界(理论版),2010,(05):89-91.
[3]阎敏.诗为心声——从魏尔伦的爱情诗看其心路历程[J].湖北三峡学院学报,1999,(03):51-54.
作者简介:
闫旭(1995—),女,汉族,籍贯:辽宁省抚顺市,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专业,在读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