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深度阅读与写作策略的有效整合
2017-12-20陈其凤
陈其凤
【摘要】从深度阅读到写作策略的过渡不是线性的,也不是平坦光滑的,而是循环往复,循序渐进和螺旋上升的过程。本文从语文教学中深度阅读与写作策略的有效整合入手,为学生写作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语文教学;深度阅读;写作策略;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6-0210-01
关于读和写的关系,很早已被人们所关注。唐代诗人杜甫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写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意寓是博览群书,读透各种典籍,落笔写作,有如神助,得心应手。元代教育家程端礼也提到“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学者们关注到读和写的内在联系和相通之处。然而,深度阅读是对阅读的内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掌握核心主线,升华内涵,为我所用,能实现写作以文载道的功用。所以,深度阅读才有利于碰撞出写作的火花,转化为写作的激情和动力。
一、从“随便翻翻”到深度阅读说起
阅读是写作的起点。阅读的方式总体上可以归结为两类。一类是鲁迅所说的“随便翻翻”:“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到得现在,还是如此。”[1]另一类是在规定或感兴趣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深度阅读。“随便翻翻”和深度阅读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也不存在明显的分级,“随便翻翻”是深度阅读的初始阶段。
“随便翻翻”让学生处于自由的心理状态,往往能够激活思维,触发灵感,让学生产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的新思路、新发现,享受意想不到的快乐和愉悦[2]。然而,毫无目标的“随便翻翻”,无边际地阅读或过多地游离在各种毫不相干的内容上,对于获取信息没有益处。另外,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时间有限,在有限的时间内,深度阅读才是阅读的中心。
阅读中“邂逅”的困惑往往是深度阅读的原始动力。它就像“拦路虎”一样挡住学生的阅读思路。同时,困惑的内容也是原著作者的隐喻表达和理解其故事的关键核心,使得故事波澜壮阔、跌宕起伏、荡气回肠、出神入化。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小说只有40%的故事是直接描述和表达的,其余部分采用暗喻或隐晦、象征主义的表达手法[3]。晋代文学家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提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便是从“随便翻翻”到深度阅读的理解和感悟。为了消除困惑,刨根问底,陶渊明达到“欣然忘食”的境界。对于“邂逅”的困惑问题,唯一出路是扩大阅读视野,对“困惑的内容”进行深度阅读。
二、深度阅读与写作策略的关系
叶圣陶先生关于读和写的理解:“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深度阅读能够间接地增加学生的生活积累,改变一个人的储备信息量、信息结构、知识状况,包括关于写作的语言知识、能力和策略,人的精神或心智状况等。深度阅读能够帮助扩大写作所需要的各种知识、技能、策略。写作包括三个基本的要素:写作素材,写作创意,写作策略。
写作素材,来源于生活,不管是真实的、虚构的、直接的、间接的、观察的、感悟的等众说纷纭的“物象”。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直接素材。人们在生活中都接触或经历很多事物,大量的表象、记忆、感悟,是最直接的内容。二是间接素材。人不可亲自经历世界上所有的事情,了解到世界上所有的事物。自然界的奇观、异国风情、不同时代的民俗、他人的内心世界等更多的是通过阅读、浏览、想象、联想等间接方式获得。三是再造素材。指通过想象、联想、夸张、重构等思维方式,对真实的生活物象和事情进行改造、变形、聚焦等模式,再造出新的物象或故事,通过写作的方式呈现出来,是信息加工后的输出结果。写作素材的获取过程中,阅读占据相当大的分量。再造素材是写作的关键,而深度阅读正是重要素材的重要积累方式。
寫作创意,又称idea,由素材中的“物象”转化为创意,即写作过程中由“物”到“意”的第一次转化。观点和想法的高低优劣,与人的认识、理解、精神、领悟有关。也就直接与阅读的习惯、方式有关。思维和表达技巧可以通过教、练掌握,而人的经验、独特认知、领悟难以言传身教。写作创意是一个人作为复杂的生命体的独立心理过程。深度阅读是激发高质量、标新立异想法产生的源泉。
写作策略是对写作素材和写作创意的组织结构能力、语言功底、表达技巧等,就是由“意”到“言”的转化。它将个人的认知和创意,通过文本形式呈现出来,是写作能力最直接的体现。
从写作要素分析,决定写作内容品质的关键还是阅读的质量和效率。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基础,深度阅读是前提基础的核心。
三、教学中深度阅读与写作策略的有效整合
阅读是吸收外界信息、积累写作素材、掌握习作技巧的输入型构建过程;写作是将个人的经历、想法、创意等客观“物象”和内心的世界展现给他人的输出型构建过程。而深度阅读在输入到输出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4]。在众多阅读方法中,深度阅读最能体会到原著的思想境界和精神内涵,学生最容易与作者产生共鸣,达到“王质观棋”的境界。
首先,深度阅读可以有效触发学生的各种想法和观点,产生独特的见解,在写作创意上有新的主题、观点,并且不断提升。深度阅读能使学生对文本进行全面解读和把握,深入内容或故事核心,把握原著的内涵。深度阅读与思考结合,强调源于原文的理解,高于原文的感悟,在阅读深度基础上,探寻文本的精神素养和艺术特点,让学生由外至内的感受文本内涵,深入感悟作品情感,收获知识。
其次,深度阅读可以有效增加学生词汇量、表达技巧和语言运作能力。深度阅读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学生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通过文本文字符号的表层含义,透过对文本的精读细品、圈点批注,进而展开深度对话。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有效积累词汇、掌握优秀的表达策略,同时以培养语感(一种语言表达的意识)。
最后,深度阅读与写作策略的有效整合是心理的“图式”范畴。读和写之间,在大脑神经的生理结构上同属一个区域,尤其是深层次的意识心理层面,拥有大量共通的“图式”。阅读过程中信息驱动(信息由书面移向大脑存储)和概念驱动(大脑中已有图式附着于新信息并对其进行加工处理),同时发生相互作用,交互影响;一方面迅速调集已有图式与正在挖掘的创意、观点联系起来,做出比较、筛选、归纳,通过推演、想象、重构和否定之否定等来完成对信息的加工。写作本质上是“图式”和处理策略相互作用的结果,理解的深度和准确性取决于读者的“图式”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46.
[2]刘增杰.从“随便翻翻”走向深度阅读——与青年学子谈读书[J].名作欣赏,2013,25:5-9+2.
[3]GillNB."Depth"Reading[J].TheEnglishJournal,1953,42(6):311-323.
[4]鞠圣岳.让深度阅读碰撞出写作火花[J].文学教育(上),2016,02: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