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017-12-20双红青
双红青
摘 要: 文章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心理解释、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教育意义、课堂教学在满足学生需要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课堂教学有效运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方法等四个方面论述了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应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满足学生的需要,对于指导当今的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课堂教学 理论应用
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心理解释
需要是指个体对内外环境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个体行为的根本动力所在。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由五个等级,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种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1]。
(一)生理需要。
这是人类最低级、最基本的需要,也是人们所说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要。这类需要是最强烈、最不可避免的最低层次的需要。为了生存的需要,人们首先考虑的是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的需要,也就是生理满足。生理需要是人类五种需要的基础,倘若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其他需要就谈不上了。
(二)安全需要。
安全需要是指保护自己免受身体和情感伤害,也就是身心安全。体现在社会生活中是多方面的,如生命、生产、交通、食品、职业等安全。当第一层次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以后,人们就会开始考虑自身生理和心理的安全问题。对人类而言,安全需要是至关重要的,它是人类参加其他各种活动的保障。
(三)归属和爱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人不同于动物之处在于人类具有社会性,即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不是独立进行的,经常会与他人接触,因此人们需要相互交往,进行人际关系,从而产生归属和爱的需要。人人都希望在集体中得到他人的接纳与信任。假如不能满足这种需要,人们就会内心充满失落,对生活和人生失去信心。
(四)尊重的需要。
人们不仅有自尊的需要,而且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既包括个体对自我价值的个人肯定,又包括别人对自己的充分肯定,具体表现为希望得到他人的赏识和高度评价。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人们就会感受到自我在他人心中的位置,从而对社会和生活充满热情和勇气,最终实现自我价值。
(五)自我实现的需要。
人们都希望自己有所作为,实现自我价值,因而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尽量发挥自己的特长,从而把自己的才能尽可能充分地展现出来,最终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每个人内心都充满理想和抱负,总是尽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以便在社会上有所成就,获得成功。如果自我实现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人就会感到失落,认为自身没有价值。
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对课堂教学的实践意义
马斯洛对人类需要五个等级的划分,比较完整、系统地概括了人类最普遍的需要。因此,这种理论具有积极意义,应用普遍,特别是广泛地应用到企业和教育领域。在教育领域广泛应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有助于增强教育教学效果,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应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要求课堂教学充分满足学生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构建和谐课堂和打造高效课堂。学生在成长中需要进食、饮水、呼吸新鲜空气等基本生理需要,满足基本生理需要是学生学习的前提。教室良好的硬件设施无疑对学生学习起到激励作用,可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安全需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保障。满足安全需要,维护学生身心和谐,可激发他们的良性学习情绪。满足归属和爱的需要,可激发他们的良性学习热情。学生希望受到别人的接纳和友爱,在感情上有所归属。在关爱的氛围中,学生会产生巨大的力量和勇气,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满足尊重的需要,会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产生上进的动力,从而激励学生更加勤奋努力地学习。满足自我实现需要,让学生体验成功和成就的乐趣,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充分显示自我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三、课堂教学在满足学生需要方面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即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就是“以学生为本”,这就是说课堂教学应满足学生的需要。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当前,某些课堂教学根本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老师是“专制者”和“独裁者”。一切以老师的意志为转移,学生经常处于紧张、焦虑和恐惧状态,真可谓是老师受累,学生受罪。在应试教育下,考试和分数成为学生的“第一需要”。学生真正的需要在“第一需要”面前被忽视和淹没。当前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诸多需要得不到满足,不仅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而且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伤害。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得不到满足,简陋糟糕的教室环境不仅影响视觉效果,而且存在一些安全隐患。
四、课堂教学有效应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对策方法
运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学说,分析学生在课堂上的需要,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优化教室环境,满足生理需要,激发学习动机。
满足生理需要是进入最佳学习状态的基础。优美的课堂物质环境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和基本条件。因此要大力优化教室环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空间,每个教室都应做到净化、绿化和美化。教室要经常保持干净、整洁,让人感到舒适清新;窗台角落摆放充满生命活力的绿色植物;墙上张贴美观悦目的图片和催人上进的励志性标语。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和顾及学生饮水、饮食、如厕、运动、休息、睡眠等的需要。
(二)维护身心健康,满足安全需要,激发学习兴趣。
满足生理需要是维持最佳学习状态的保障。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安全需要,从课堂硬件和软件两方面营造安全的课堂氛围。教师要注意教学的物理环境方面的安全,不仅要提前要求学校改造危房,消除安全隐患,还要注意教室设施设备的安全放置。在平常课堂上教师更主要的是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上,学生心理上没有安全感,经常处于恐惧、焦虑状态,不仅达不到良好的课堂效果,反而影响自身未来个性的健康发展。
(三)营造关爱氛围,满足情感需要,激发学习热情。
归属和爱的需要是人类社会性的集中体现。在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爱和同学的友爱。情感是作为教师必不可少的素质[2]。然而,在具体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对个性差异的全体学生,客观上很难顾及每一个学生。学生往往成为相对独立的个体,缺乏爱和归属感。新课程倡导的合作学习解决了这个问题。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爱互助、相互沟通情感的过程。同学之间的互动,满足每个学生“爱”和“归属”方面的情感需要。
(四)重视个性差异,满足尊重需要,激发学习信心。
尊重的需要是每个社会成员共同向往和追求的,人们都有自尊和被人尊重的需要。同样,每一个孩子都具有自尊和受到别人的尊重的需要。满足尊重的需要,会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产生巨大的力量和勇气,他们将更加勤奋努力地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每个老师都不应该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3]。让每一位学生内心都充满阳光和自信,从而真正满足每一位学生对尊重的需要。
(五)创造成功体验,满足成就需要,挖掘学习潜能。
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的需要[4]。人们都希望发挥潜能,展现自我才能。学生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他们希望在课堂上充分挖掘潜能,获得成就感,体现自我价值。因材施教和自主学习为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提供了平台。教师应该深刻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针对他们各自的能力、气质和性格,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方面有很大的积极意义。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让每个孩子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陶晋宇.高职英语教师的感情投入与教学效果[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报,2010,30(5):25.
[3]孔慰,唐彩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J].新教师,2016(3):42-44.
[4]王红革.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校本研修的平台[J].天津教育,2014(2):27-3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