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对分模式的《软件工程》教学探索研究
2017-12-20谢丽明胡海峰
谢丽明++胡海峰
【摘要】在软件工程课程中引入对分模式进行教学,探讨对分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应用专业中的应用方法;通过试验,比较教学效果发现引入对分教学模式比传统模式教学效果有明显提升,有助于应用性较强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的实施。
【关键词】软件工程;对分模式;内化吸收
【中图分类号】TP311.5-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6-0030-01
近来高等教育趋向于分类培养的模式,人才培养有面向高层次研究的,有面向社会应用服务的,也有面向职业技能发展的。培养功能的分化对不同层次高校教师的教学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高校教师也致力于研究如何改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教学活动集中在教师身上,课程教学的好坏以教师的个人职业素质和专业素养决定,教室成为教师表现的场所;学生在每一场教师的宣讲中成为被动的接受者,遏制了年轻学生的思维活跃性,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学习接受度完全受教师的个人魅力约束,很难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成效,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创立的对分教学模式针对当前的教学困境给出了比较适合的解决方案。
一、对分模式教学实践
软件工程在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体系中属于强调技术开发规范的课程,强调软件开发诸过程的方法和规范,用规范化的技术手段和管理策略控制软件开发的各个阶段。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往往更关注计算机行业的底端的业务需求,对编程技术和编程技巧的提升比较关注,常常对理论课程学习不太重视,加之软件工程被认为涉及的内容比较高端,属于管理层面必须掌握的内容,学生毕业的很长一段时间从事程序员工作,短时间内学生看不到使用这些知识的必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也设计了多种教学方案,希望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成效甚微。张学新教授的对分教学模式的出现,给我们一可以尝试的途径。
1.对分模式教学实践过程
选取两个班进行对比实验,其中1班作为实验班,采用对分模式进行课堂教学,获取教学实践结果;2班作为非实验班,采用传统的教师为课堂主体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学过程。软件工程课程原有教学安排为每周四节课,分散在两个时间段进行教学。采用对分模式之后,教学安排进行相应调整,如果生硬照搬张学新先生教学组织过程,不太适应工科教学要求。对分教学模式强调教师讲授、内化吸收和课堂讨论三个环节的有机结合,在软件工程教学实践中根据专业特点进行调整,以满足工科应用需求。前十二周集中安排理论教学内容,四节课安排在一个时间段,单周教师讲解软件工程开发理论;双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单双周之间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学习线索内化吸收,为双周讨论做准备。后六周四节课组织学生进行设计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下学习交流。
教师的讲授过程尽量集中软件工程理论精华,压缩知识传送流程,将知识框架传递给学生,向学生提供获取更多更新知识的途径,提出对学生课下自我学习的要求。例如在设计模式教学中,教师集中介紹设计原理和规范要求,精炼讲授内容,以最大容量介绍给学生,将学生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提出教师认为可行的方案供学生参考;对学生自主学习部分提出要求,提供学生查阅资料范围和教学网站资料,以便学生通过线上学习方式对知识更好的消化理解。学生内化吸收阶段,按照教师的要求梳理知识体系思路,消化教师讲授和提供资料设计的知识内容,并按照教师布置的任务开始勾勒自己的课程设计框架,并在不断的学习进程推进中优化完善课程设计思路,完成相关的文档撰写;有能力的同学根据教师给出的知识拓展线索,通过强有力的互联网支持,查阅相关资料,浏览专业技术论坛。从浏览技术高手的帖子开始,完善自己的知识构成,并逐渐将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写成帖子或博文发表,建立与同行沟通的多种渠道。课堂讨论阶段,有一个至两个主题。学生进行分组,每个小组指定一个学生将小组成员对主题的思考向大家展现,其他同学根据各自对问题的理解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在这种学生为学习主体的环境中只起引领作用,指导着学生讨论的主线,及时纠正学生对知识的错误理解;教师记录学生的讨论表现,根据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度以及对布置的自主学习内容的深入度考察学生的平时课业状况,作为平时成绩的一个依据,同时作为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手段。
教学的最后阶段,学生根据理论学习过程中积累的设计思想完成软件工程课程设计,通过已经掌握的开发工具完成从设计到实现的转化过程,学生用内化吸收的知识分阶段实施设计实现过程,教师组织学生对完成的阶段性成果进行展示,根据青年人好胜的心理,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学生参与评价过程,更好地实施团队精神建立机制,能够从别人的经验教训中获取知识和技能,促使学生广泛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2.对分模式教学实践评价
教学实践成效评价采用通用的问卷调查和课业成绩对比方式进行。学期中期和末期分别对实验班的教学进行跟踪调查访问,以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实验班全体学生进行调研。中期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班的学生53%表示认可对分教学模式,对学习方式的改变适应性强;35%的学生感觉自主学习多,不太适应新的教学形式;其余学生对如何教学不感兴趣。期末问卷调查结果发生变化,实验班78%的学生认可对分教学模式,认为能提高课程的兴趣度,厌学情绪明显下降,学生和老师交流增多,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很快;16%的学生倾向于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不太愿意接受学习方式改变;其余无所谓态度。期末考试成绩以试卷成绩和课程设计各50%比例计算,卷面成绩总体上实验班和非实验班成绩持平,但是课程设计成绩实验班突出,总体设计水平明显高于非实验班。实验班综合优秀比率高于非实验班,不及格比率显著低于非实验班。
二、结论
对分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的知识灌输模式,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参与者主体的改变使学生角色明显提升,对自我表现意识强的90后及00后学生来说是能充分发挥自我的舞台,为了有上乘的表现他们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学习的意愿明显增强;新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开展教学,让学生在互联网的支撑下自主提升知识核能力,教学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5):5-10.
[2]钟志贤.传统教学设计范型批判[J].电化教育研究,2007(2):5-7.
[3]陈兰萍,贾淑云.讨论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1):74-76.
[4]余清臣,徐苹.当代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内涵:一种反思的视角[J].教育科学研究,2014(01):15-1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