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视域下大学精神的建构逻辑
2017-12-20姜潮
姜潮
摘 要: 高职教育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之后,培育富有个性特征的大学精神,是使学校具有大学品位、高职特色、持续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努力学习,精益求精”的学院精神贴近淮安地方文化、遵循高职目标定位、集成学校历史传统,是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特色的生动诠释,必将在学院特色人才培养实践中发挥引领作用。
关键词: 高职教育 大学精神 人才培养 建构逻辑
大学精神即大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品质、价值取向、行为理念和文化氛围等,是大学有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根本标志,也是推动大学逐步发展壮大的源泉和动力。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高职院校进入迅猛发展的黄金期,如今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历史积淀、办学理念等方面的原因,作为高等院校所应有的大学精神却没有相应成长起来。某些高职院校虽已升格为高等院校,但依旧具有一些中专中职时的作风,缺乏作为现代大学应有的大学精神。根据现代教育发展理论,一所高职院校在进入内涵发展阶段之后,如何有意识地培育富有个性特征的大学精神,是使学校具有大学品位、高职特色、持续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一、大学精神之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阐释
当前,对于大学精神有多种表述,对其进行归纳分析有其共通之处,即“作为一种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大学精神的核心应该是人文和科学精神的统一”。这种核心和主体精神是所有大學都应具备的精神,即大学精神的共性特征。因为没有人文就没有大学,没有人文的关怀就没有大学的精神;没有科学精神,一所大学当然算不上真正的大学。当然,作为高等学校重要分支的高职院校,高职院校在提炼大学精神的时候,不能忽视对人文和科学精神的追求。但是,高职院校的地方共生性、职业定向性及技术应用性等特点,决定了体现发展逻辑的高职院校的大学精神必须基于传统大学的精神,但不囿于传统大学的理想追求。一般而言,高职教育“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主线”,并将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物化为”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职业素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能发展”的“适销对路”人才。按照这一人才培养定位,高职院校大学精神的特殊性在于,必须在共同的职业伦理和社会责任感中,在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基础上,建立一种类似于“技兼于道”的大学精神。这种特殊性具体体现在素质本位的人文关怀、技术导向的职业情怀和经世济用的培养向度三个方面。首先,人文关怀是高等院校包括高职院校的基本使命责任,是高职院校培养合格“社会人”的根本前提。具体体现在学校将“高素质”始终作为教育活动的主旋律,并通过知识传承、文化教育、素质养成和技能训练,培养大学生的人格修养、处理与社会、与自然、与他人关系时的价值认同和行为规范等,促使大学生由一般意义上“有知识的人”发展为“有文化的人”。其次,高职教育计划的“职业定向”,决定了它不可能把雅斯贝尔斯所说的“哲思”放在首位,必须围绕技术应用和职业能力培养规范整个教育活动。按照德国教育家洪堡的观点,如果普通教育使人学会理性思考,使人之能够为人,那么职业教育“授人一技之长的定位”本身就划定了它的实用主义倾向。高职院校往往强调技术文化的重要性,就是基于高职院校的使命和责任,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技术应用、技术开发和创新中,形成、凝练并提升“做中学”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使之内化为高职院校独具特色的精神气质。再次,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学生毕业主要不是为了升学或者其他,而是从事生产、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的应用型工作。这决定了其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和培训,注重“应会”而非“应知”。因此,高职院校本能的提出学校教育必须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提倡学生“在做中学”,把学生“能否为用人单位所接纳,能否“用得上、留得住、下得去,进而有发展潜力”,看得至关重要。
二、“努力学习精益求精”是对高职人才培养特色的生动诠释
2013年10月10日,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会研究决定,将面向全院师生员工进行的最后一轮投票中得票最高的“努力学习,精益求精”确定为学院精神表述语。“努力学习,精益求精”,源自于周恩来1939年绍兴之行时为其表侄王京题写,这不仅是周恩来对一个求学少年的殷切期望,更是周恩来一生酷爱学习、善于学习、学以致用的生动写照。作为周总理故乡淮安的一所高职院校,以周恩来精神育人不仅有利于塑造具有学院特质的学校文化,而且有助于固化高职教育“技兼于道”的时代要求,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努力学习,精益求精”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契合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定位和追求。一方面,“努力学习”蕴含尊重知识、崇尚实践、与时俱进、不断学习的理念,体现出积极进取、永不懈怠的精神,表现为一种选择、一种状态、一种追求、一种风尚,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是高职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前提。周总理讲“努力学习”,就是通过阅读、思考和实践而获得知识、技术、技能、态度或价值的过程,是一个实现自我提升、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过程。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职业教育并不是‘营业教育(trade education),不是做专门行业的教育。做专门行业的教育是机械的,用不着心思和高深的学问,只希望养成本行的专门技能就算了。”提醒我们,职业教育必须重视“教育性”的存在,这种“教育性”的行为指向就是:“知识教化”、“修养陶冶”、“智慧引启”。也就是说,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特殊类型,培养的是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这样的教育,这样的目标,首先需要的是“努力学习”,以“努力学习”的为学精神引导和教育学生在实践中反复练习,培养学生树立尊重规律、崇尚实践的理念,与时俱进、不断学习的理念,彰显发奋图强、奋力追赶的精神,积极进取、永不懈怠的精神。可以说,一所学校或个人选择了这样的生存方式,就是选择了进步和发展,真正进入了“真学、善学、乐学”的境界,就一定会离其追求的目标越来越近。另一方面,“精益求精”蕴含着至诚至善、精细严谨、创优创新、追求完美的理念,彰显的是锲而不舍、永不满足的精神,尽心竭力、追求卓越的精神,表现为一种能力、一种素养、一种品质、一种境界,凸显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独特定位,是高职人才培养的特质和追求。周恩来少年时期就提出“一物不知,学者之耻”,对于各种书籍必须“深究而悉讨”,而不能“浅尝辄止,见异思迁,躐等以求进”。也就是说,人的学问、知识、能力,就像加工骨(角)、象牙、玉石,要经过反复切磋琢磨一样,须经反复磨炼、研讨才能形成。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无论是教师的教学,还是学生的学习,都应该有一种“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恒心和毅力,追求“精益求精”的境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出高职教育“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职业特色,培养出学生更专业的技术优势实践技能。可以说,一所学校或个人有了“精致”的理念、“精美”的目标、“精准”的行动,就一定会出类拔萃,获得成功。高职院校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应对新形势下日益残酷的职业竞争和就业压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