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临漳出土北齐佛教造像风格形成原因初探

2017-12-20刘晓坡李鹏举韩庆亚张文娟

文教资料 2017年25期
关键词:形成原因艺术风格

刘晓坡+李鹏举+韩庆亚+张文娟

摘 要: 北齐都城临漳近年来发现了大批佛教造像,这些造像逐渐脱离北魏的“秀骨清像”,走向唐代的丰满圆润,呈现出过渡性特征,总的说来是朴实健康,这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不可避免受到前朝的影响,但由于北齐政权对汉文化的态度与北魏迥异,也会在造像里有所体现;其次是印度笈多造像风格的影响,因为其传播的过程,还或多或少受到南朝的影响。然而,从根本上说,这种影响是北齐社会生活在艺术上的反映,是社会理想在艺术里的体现。

关键词: 北齐佛像 艺术风格 形成原因

1983年起,考古工作者先后数次在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了大批的佛教造像。其中,仅2012年一次考古发掘就发现佛教造像2800余尊,另有3000多片残片。临漳古称邺城,为北齐都城,也是当时的佛教中心。此后不久,北周统治者(周武帝宇文邕)就开展了大规模的灭佛运动。正是这个原因,在这个曾经的佛教中心地区出土了大量佛教造像和不计其数的残片。

一、临漳北齐佛造像的艺术风格

“北齐佛教所塑造的形象,总的说来是体现我国北方民族那种淳朴健壮的形体美。北魏的严肃神秘的秀骨清相已渐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向唐代以形写神、丰满健的过渡”①。这种过渡性的特征不难理解,因为北齐的历史只有短短的二十八年时间,相对于艺术发展来说,这个时间是非常短暂的。因此,过渡性就成了北齐佛教造像的特点。

对临漳出土的北齐佛教造像的艺术特点做出概括是困难的,因为该地区出土的造像数量庞大,种类繁多,手法多样,风格不一。美术史论家金维诺这样总结:“北齐多数造像面相丰颐,衣纹疏简,服薄贴体,整体平润光洁,与面部宁静安详的表情和谐一致。从光洁的肌体或平滑的衣裾,似乎都能感觉到筋肉的轻微起伏变化。润泽的体面与舒缓下垂的线条,使形象在疏简平淡中流露出内在的气质。形象虽没有大的动态,却仍然可以体察到内在的活力,在自然而写实的手法中,使人物形象更具现实感。这种疏洁淳润的风格使北齐雕刻艺术独具一格,而明洁感人。”②从金先生的话里不难看出,北齐的佛像之所以感人,是因为现实和内在的活力。这里简要将北齐佛像风格概括为朴实健康,符合这个时代的特点。

二、临漳北齐佛造像的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分析

1.北魏风格的影响与“摆脱”

从历史的角度说,北齐政权实际上是脱胎于北魏王朝的。北魏于公元398年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建都,后北魏分裂为西魏和东魏。公元550年,高洋夺取东魏政权称帝,建都于邺,国号齐,史称北齐,统治区域相当于东魏领土。那么,它的艺术自然就承袭了北魏本土的风格。

北齐的造像与北魏明显不同,这里最关键的问题是汉化。北齐统治者提倡汉化,贵族强烈反对汉化。“北齐贵族一直是反对汉化的,《北齐书》中就多有反对、排斥以至于杀害汉人的记载,如在《北齐书·文宣李后传》中就有‘汉妇人不可为天下母的记载,这是北齐文宣帝高洋在册立汉人李氏为皇后时,鲜卑贵族对高洋的进言”③。统治者对于汉族文化及自家鲜卑文化的迥异态度,自然会在佛教造像的风格中有所体现。

2.外来风格的影响

提到外来影响,不得不提曹仲达及其“曹家样”。《历代名画记》记载:“曹仲达,本曹国人也,北齐最称工,能画梵像,官至朝散大夫,国朝宣律师撰《三宝感应通录》,具载仲达画佛之妙,颇有灵感。僧悰云:‘曹师于袁,冰寒于水,外国佛像,无竞于时。卢世道、斛律明月、慕容绍宗等弋猎图、齐武林轩对武骑、名马图,传于代。”

曹仲达的出身、经历史料并不详尽,但有三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他有中亚的血缘、擅画外国佛像,而且他的佛教绘画、雕塑被称为“曹家样”。既然“擅画外国佛像”无论是生于国外,还是游历于国外,抑或是在本土接触过国外的画师,都可以说他受到了异域文化的影响。

北齐佛教造像直接受到的外来影响来自印度。在这个时期新一轮印度样式,即笈多样式,间杂南海诸国因素的传入。印度笈多王朝时期被誉为印度艺术的黄金时代,这个时期造像的特点是:佛像头发变为珠宝帽式,腰部苗条,眼睑下垂,显得安详静谧。衣服单层合身,衣纹流畅。这种笈多样式的佛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东南亚、中亚、中國。“中国文献中也有过由狮子国传入玉佛像的记载,其像与顾恺之的维摩诘壁画,戴遥的夹纷佛像传为‘瓦官寺三绝。法显到狮子国是公元410年,狮子国的玉像传到东晋大约也在410年左右。此后在元嘉五年(428)、十二年(435)狮子国国王刹利摩阿南又遣使上表和进献牙像等方物。是知在5世纪初,岌多式的佛像已由狮子国浮海传到中国南方”④。

这是罗世平教授对笈多艺术传入中国的考证,虽然当时南北割据,但并非老死不相往来。出于对宗教的狂热,南北双方有过戏剧性的友好接触,代表性人物为北之高欢和南之萧衍。“时南、北通好,务以俊乂相夸,衔命接客,必尽一时之选,无才地者不得与焉。每梁使至邺,邺下为之倾动,贵胜子弟盛饰聚观,礼赠优渥,馆门成市”⑤。就这样,兴起于南朝的新式佛教造像随着南北交往传到了北方。

以北吴庄佛像埋葬坑出土北齐河清二年僧觉昙华造像、北吴庄北齐坐佛七身像可以看出“这一阶段造像样式与前期相比变化显著,主要表现为佛像面部圆润,目下视,肉髻扁平,有些与发髻融为一体。身着轻薄贴体的袒右式袈裟,肌体凸现,衣纹简洁,细部特征常以彩绘和贴金表现,下裾简雕几道衣褶,搭于束腰莲座之上”⑥。由这段描述不难看出,此时的雕像与印度笈多风格有相似之处。

3.时代背景的影响

第一,北齐时代不安定的社会生活促进了佛教的盛行。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当时的生活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今天只能通过零星的史料和政治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推测。“武定四年十一月,神武西讨,不豫,班师,文襄驰赴军所,侍卫还晋阳。五年正月丙午,神武崩,秘不发丧。辛亥,司徒侯景据河南反,颍州刺史司马世云以城应之”⑦。这是《北齐书》的一段记载,短短的几句话涉及两次战役,一是神武帝西征,二是镇压一次叛乱,时间间距不到三个月。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战乱十分频繁,皇权不稳。endprint

还有据记载:“既征伐四克,威震戎夏,六七年后,以功业自矜,遂留恋沉湎,肆行淫暴。或躬自鼓舞,歌讴不息,从旦通宵,以夜继昼。”⑧这段文言文不难理解,意为一次小小的胜利之后帝王居功自傲,沉湎酒色,全不思治国之方。

当然,北齐的六任皇帝,并非个个昏庸,但无论如何,北齐时代都不能算作一个太平盛世,百姓很难安居乐业。反过来说,安居乐业又是所有人的梦想,理想与现实出现了巨大的反差。物质需要得不到满足,生活不能安定,怎么办?

《金刚经》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大意是说,现实世界我们看到的都是虚幻的,稍纵即逝的,那么,苦难就是暂时的,幸福也是暂时的,何必太在意?可想而知,这样的佛教教义是多么切合当时人们的心理,能产生多大的共鸣?也就是说,物质的匮乏有了合理的解释,百姓在精神上得到了满足。

第二,北齐动荡的生活深刻影响了当时的艺术家。在动荡的时代生活的民众中间也有一个特殊的群体,那就是这些雕像的作者,也就是艺术家或工匠。特殊就特殊在他们的职业,雕刻佛像这个职业既可以说是他们谋生的手段,又可以说是他们的精神寄托,同时他们还肩负着他人精神寄托的使命。

首先是作为一个普通人,像官吏做官,农民种地,甚至僧侣讲经一样,这是一种职业,他可以因此而谋生。更重要的是,如同竹林七贤、陶渊明寄情于山水、文学一样,造像是他们精神上的寄托。更何况,雕塑本身也是艺术的一个门类,有艺术家倾力而为也是自然而然的。对于他们来说,艺术俨然就是宗教,贝尔曾说:“艺术和宗教乃是人们避开环境,从而获得快感的两条道路。艺术与宗教之间有着一种联盟关系,它们是达到相似的精神状态的两种手段。”⑨

艺术家肩负着他人精神寄托的使命。这是针对他们的工作而言的,因为这些产品不是普通的商品。因此,对于信众来说,这个工作很神圣。

多重的身份与神圣的使命自然对艺术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们身在这悲惨的现实,要超越这苦难的生活,还要靠自己的劳动与智慧给他人带来希望。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此时的艺术家最懂这个时代,最了解这个时代,他们用自己的双手为这个时代代言。

我们再进一步分析,这个时代的人们到底有什么样的精神境界,有什么样的理想。

首先是精神上的超脱与释然,只有这样,才能坦然面对现世的苦难。表现在艺术风格上,就是北魏以来的“秀骨清像”。物质生活的匮乏,使“瘦”成为常态,文人士大夫超脱之风和道家的风骨之说的影响,是“秀骨清像”顺理成章。

其次是对健康的渴望。这是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群体,任何一个个人共同的理想。在一个充满战争的年代,在一个物质极度匮乏的时代,再没有比健康更被渴望的了。北齐时代人们的理想和愿望,也会或多或少体现在其艺术里。因此,北齐的佛教造像体现出了“朴实健康”的特点。

三、结语

河北临漳出土的北齐佛教造像,有别于前朝后世,显示出了明显的过渡性特点,呈现出了朴实健康的特色。在雕塑的发展史上,它承前启后,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分析这些特点出现的原因,不难看出:北齐的造像风格继承了北魏的部分特点,受到了印度笈多风格的影响,同时也是北齐时代战乱生活的反映,深刻体现了北齐时代人们的理想与追求,是我们了解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钥匙。也可以说,这三个因素中,北魏的影响、印度及南朝的影响是外因,北齐的社会生活对艺术家的影响是内因,或称根本因素。朴实健康风格的产生,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注释:

①张英群.试论北齐佛教造像艺术[J].中原文物,1987(2):156.

②金维诺.南梁与北齐造像的成就与影响[J].美术研究,2000(3):45.

③李崢.试析北齐石窟佛教造像由清瘦转变为丰满的原因[J].文物世界,2012(6):13.

④罗世平.青州北齐造像及其样式问题[J].美术研究,2000(3):48.

⑤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57《梁纪》卷13[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⑥何利群.从北吴庄佛像埋藏坑论邺城造像的发展阶段与“邺城模式”[J].考古,2014(5):83.

⑦⑧许嘉璐.二十四史全译——北齐书[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4,1(1):28.

⑨克莱夫·贝尔,著.薛华,译.艺术[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2(1):50.

参考文献:

[1]许嘉璐.二十四史全译——北齐书[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4.

[2]何利群.邺城地区佛教造像的发现及相关问题的探索[J].华夏考古,2015(3).

[3]张英群.试论北齐佛教造像艺术[J].中原文物,1987(2).

[4]克莱夫·贝尔,著.薛华,译.艺术[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5]李峥.试析北齐石窟佛教造像由清瘦转变为丰满的原因[J].文物世界,2012(6).

[6]金维诺.南梁与北齐造像的成就与影响[J].美术研究,2000(3).

[7]何利群.从北吴庄佛像埋藏坑论邺城造像的发展阶段与“邺城模式”[J].考古,2014(5).

河北社科基金项目(HB16YS004)。endprint

猜你喜欢

形成原因艺术风格
浅谈“太和壶”的艺术风格
浅谈“长青壶”的艺术风格
古意流转——评改琦《红楼梦》画的艺术风格
浅析《拜月亭记》中所体现的“南戏”艺术风格
职校学生手机依赖现状及对策研究
毕加索的艺术风格
中国当代八大文人书画名家艺术风格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