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喀什地区棉纺织企业调研
2017-12-20张慧卿叶迎东陈刚
张慧卿++++叶迎东++++陈刚
近期,喀什纤检所派出调研组,走访了喀什全地区目前开工生产的 9家纺织服装企业,重点调研了棉纺织企业生产经营、原棉采购、原棉纱线质量以及配棉使用等情况。
2016年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财政已经累计拨付纺织服装专项补助资金7000余万元,另有13.7亿元的项目已经上报国家发改委,等待批复。喀什、巴楚两个自治区级纺织服装产业园,莎车、岳普湖、英吉沙3个地区级重点纺织服装产业园建设都已经初具规模。
截至目前,喀什地区已经注册的纺织服装企业共计104家,其中服装企业69家,纺织企业24家,制袜、手套企业11家。
喀什地区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总体概况
调研的纺织企业中,其中有一家企业以生产80S精梳纱为主,而大部分棉纺织企业仍以市场需求量较大的21S~32S纯棉普梳纱和OE纱为主。目前由于纺织企业流动资金比较紧张,且原料采购资金要求较大,同时国储棉政策投放比较稳定,各棉纺企业的棉花库存都不大,走访的企业中大多数原料库存均在30天左右。受春节后国内外棉花价差继续大幅缩小和棉纱出口销售情况好转的影响,国产棉纱、坯布的竞争力不断提升,21S~32S中低支纱在市场中需求量大,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总体较好,开工率基本都在80%以上。
喀什纺织企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
1.喀什当地棉花质量指标逐年下滑,难以满足企业要求。自从国家2008年以来棉花临时收储政策实施开始,喀什地区棉花质量出现持续下滑的局面,特别是 2015年和2016年,出现棉花质量严重下滑,“纤维长度短、马克隆值高、断裂比强度差”的质量问题十分突出,适合纺织企业使用 “长度长、断裂强力高”的棉花很难满足市场需求。这当中,一方面有气候因素影响,另一方面反映出多年来棉花种植“重产量、轻质量”的问题,地方政府忽视对棉花品种引进的管理,农业部门放松了对棉花种植的引导和规范化管理,从而导致喀什地区棉花种植品种多达40余个。棉花收购加工过程中很难分类别、分等级。此外,由于棉农在采摘、装运过程中大量使用化纤编织袋盛装棉花,导致喀什地区棉花中的异性纤维(俗称三丝)严重超出国家标准。纺织企业为了排除棉花中的异性纤维,不是在生产中聘请大量的人工挑拣,就是购买异性纤维挑拣设备,这两种方式都需要投入巨大的费用,才能在生产中使用本地棉花。当地部分纺织企业为了保证产品质量,甚至采购阿克苏地区长绒棉以及北疆兵团棉花,在生产中与本地棉花搭配使用。当地纺织企业异地采购棉花,一定程度增加了企业用棉成本,也减弱了喀什地区棉花产业的资源优势和竞争力,作为全国的棉花主产区,这种现象必须改变。
2.纺织企业缺乏纺织专业人员和熟练技术工人。喀什地区纺织企业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大部分都是从内地高薪聘请,本地培养的纺织管理和技术人才匮乏。从人员组成上看,企业职工当中专业技术人员占比非常低,精通纺织经营的管理人才更为稀缺,纺织工人受教育程度普遍很低,人员流动性大。在同样设备条件下,由于缺乏相应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水平的熟练工人,无法做到精细化配棉生产,劳动生产率明显低于东部发达地区。此外,棉纺织企业基本没有专业的棉纺织产品开发技术人员,企业虽然购置了高档、 高效的新设备,但产品依然是中低档的老品种,使好的设备无法正常发挥出应有效益,大部分企業仍以价格和附加值均较低的21S~32S纯棉普梳纱和OE纱为主。人才瓶颈已经严重影响棉纺织业的生产、管理、经营决策,以及纺织业新技术、 新产品的开发与创新能力。
3.纺织配套产业链不健全。纺织服装产业链一般包括棉花加工、纺织、织布、印染、服装等各个环节,据了解,我国棉花产业链整体利润构成当中,种植生产最低仅为6%、初加工为8%、纺织为38%、服装制造为18%、销售为30%。棉花加工成棉纱可增值50%~100%,印染加工制成成衣平均可增值100%~300%,再进入流通领域销售还有10%~50%的增值空间。由此可见,中、下游环节例如纺织、服装制造和销售的附加值较为丰厚。目前喀什地区纺织业的产业链太短,纺织产业基本为单一纺纱企业,生产的纱线基本是纯棉产品,产品附加值低差别化少,缺少下游织布、印染等企业。虽然喀什地区与五国接壤,有6个国家一类口岸对外开放,区位优势明显,但是喀什地区棉纱产品只能运向国内东南沿海市场销售,如此远距离的运输无疑会造成本上涨,大量棉纱运到浙江、福建、广东这些需求量大的省份之后,造成价格优势丧失,下游高附加值的产业利润没有留在喀什地区,导致企业对优惠政策过于依赖,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
4.难以适应当前纺织产业转型的要求。国内外棉纺织终端消费产品与生产设备均进入了快速更新换代期,目前喀什地区棉纺织业由于资金与技术力量的限制,难以与全国纺织工业发展趋势保持同步。除个别高支纱纺织企业外,其他企业只能维持生产少量的附加值很低的中低档产品。由于政策扶持,招商引资纺织服装企业数量迅速增加,然而服装纺织品面对周边中西亚国家出口销售的市场没有完全打开,棉纱和服装基本还是运往国家东南部市场,产品销售周期长,资金占用率高,同时产品信息反馈较慢,产品质量规格同质化竞争严峻,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性因素。如果没有目前优惠政策扶持,与内地同类企业相比基本没有竞争力可言。
5.未采用计算机配棉系统精细化配棉。原料成本占到棉纺厂整个成本的80%以上,配棉工作的好坏,不仅关系到生产和成纱质量的相对稳定。目前,国内不少棉纺企业采用先进的计算机配棉系统,根据原棉质量数据,结合企业所需产品,优选较佳的配棉方案,提高了配棉质量的稳定性、合理性和经济性,便于企业提前采购原棉,实现对原棉的精细化使用。但是,当地棉纺企业目前仍然使用传统人工配棉方式,落后的配棉不仅无法预测成纱质量,也不能充分利用不同原料的特点,做到优棉优用、差棉巧用。喀什地区企业未采用计算机配棉系统的主要原因有:一、技术人才严重缺乏,尤其缺乏掌握计算机配棉系统的技术人才。二、企业依托现有政策扶持,只关注产品销售和利润,对企业发展缺乏长远规划,不愿投入资金开发或引进计算机配棉系统。三、企业普遍以中低档产品为主,缺乏创新意识,计算机配棉系统的先进性在中低档产品的生产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endprint
对喀什地区发展纺织产业的建议
1.棉花种植实现规模化生产。棉农收益偏低,棉花质量下降,异性纤维问题严重等现象实则是劳动生产率低下的外在表现,喀什地区棉花种植多以家庭小生产为主体,棉花种植零散,如果没有专业的组织生产,难以形成规模。可以逐步尝试,成立棉花合作社,将棉农手中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整合,并给予合理的补偿。当地政府出台政策鼓励合作社使用大型机械设备,规模化种植棉花。
2.加强棉花种子管理。提升棉花质量的核心在于种子管理:一是培育优良品种。建设喀什地区优良棉花品种繁育基地项目,政策扶持内地棉种企业在喀什地区开展品种研发、并指导农业部门进行品种繁育,培育出适合当地土壤和气候条件、内在质量好、一致性高的优质品种。二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加强种子管理。当地政府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对喀什地区棉花品种的采购渠道和销售流向进行清理和规范,逐步淘汰产量低、质量差的劣势品种,引进和培育优良品种。三是地区统一组织和领导,根据土壤和气候因素,在全地区推行一个主栽品种和三个辅助品种,同时完善农业保险等配套措施,用5~8年的时间,形成优胜劣汰品种管理机制,巩固全国棉花主产区声誉。
3.加强棉花市场质量监管。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认真履行《棉花质量监督管理条例》赋予的职责,严厉打击棉花收购加工环节的质量违法行为。在棉花收购加工季节,要对收购检验场所、设备、人员、标准配备情况进行检查,对不认真执行“一试五定”、收购超水棉及收购混等混级行为进行严厉查处,对加工环节不挑拣异性纤维或挑拣异性纤维措施不力的企业酌情进行处罚,促使棉花加工企业厂自觉按标准、按制度收购棉花。要有为企业服务的意识,加强和企业的沟通,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为企业培养专业技术人员,实实在在解决企业碰到的难题,最终实现改善我区棉花质量现状的目标。
4.从棉花采摘环节解决异性纤维问题。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针对棉花经营者作出了禁止性规定,而对于棉花的交售者没有任何强制规定。棉花收购加工企业和纺织企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挑拣,只是权宜之计,而只有从棉花采摘环节开始防范才是提高我區棉花质量的长久之计。建议地方政府应在每年棉花收购前,组织相关单位召开全区棉花质量工作会议,并出台指导性的政策,从棉花采摘环节入手,严格要求棉农在采摘、装运过程中禁止使用化纤编织袋、色布袋盛装棉花。同时制定异性纤维管理责任制及相应的奖惩机制,各级政府、单位明确责任,层层落实,逐步形成以各级政府为龙头的异性纤维防范体系。从棉花采摘、收购、加工、销售各个环节严把异性纤维关,形成全民参与、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才能彻底扭转异性纤维严重超标的不利局面,从而推动我区棉纺织产业快速发展。
5.全面启动棉纺织业人才的培养计划。鉴于喀什地区棉纺织业人才严重匮乏的现实, 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尽早制定与解决扶持棉纺织产业发展的各类人才有关的教育培训方案,与喀什地区高校、技工学校认真磋商,开设纺织业工艺、纺织设计、纺织管理等专业。或者由企业与学校联合办学,有计划、有目的地定向培养人才。发挥社会各方面的优势,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来开发纺织技术工人培训市场。为了保证计划的如期实施,建议政府设立喀什地区棉纺产业发展基金,每年拿出一定资金扶持和奖励培养棉纺织业人才的学校和从事棉纺织产业优秀科研人员。
6.建立纺织配套产业链。加快喀什从棉花资源大区向纺织强区转化的考虑,必须发展纺织产业集聚,选择现有棉纺企业相对集中、具备一定条件的地区发展棉纺织及与之相关行业,形成紧密的产业链,使有限的资源要素集中起来,形成棉花“种植—加工—纺纱—印染—织布—成衣—家纺”紧密相连的产业生产模式,同时抓好棉短绒、高级棉籽烹调油、脱酚棉籽蛋白等棉花产业链。充分利用喀什地区口岸优势,联合内地相关企业建立纺织品销售基地,借助“一带一路”的发展机遇,大力开拓中亚、西亚和欧洲市场,逐步形成国际化的区域市场。
(作者单位:新疆喀什地区纤维检验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