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创”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课堂文化建设的思考

2017-12-20尹建强

文教资料 2017年25期
关键词:双创高职院校

尹建强

摘 要: 随着全国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贯彻落实,“双创”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创业创新已经成为大学生的新追求。高职思政课首当其冲,思政课堂文化建设必须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以生为本,突破教师的强势主导话语权,以立德树人为中心,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堂文化模式的构成应多样化,提高思政课堂文化的品质,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文化的亲和力。

关键词: 双创 高职院校 思政课堂文化建设

高等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高职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的重要功能,承担着“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及为谁培养人”的历史使命。然而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理论性强的特点,在具体授课过程中要达到“使学生愿意进课堂,坐得住,听得进,用得上”的教学目的,就要根据高职大学生的学习基础、思维习惯、心理特征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从而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文化的熏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及对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深切体悟,提高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文化的内涵

课堂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是传达学校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的重要渠道,体现的是学校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师生共同创造并累积起来的一种稳定的精神状态与精神风貌。课堂教学水平是衡量学校办学实力的重要依据,而课堂文化则是课堂教学水平的集中体现。作为强调实用与实利和职业导向的高职院校,课堂文化的柔性作用——人文素养与自由意志的培养——对于高职学生心智与思维的成熟尤为重要。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既包括以班级教室为主的理论课堂,更包括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基地。不论是理论课堂还是实践教学基地,二者都是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文化是在高职教育特定的课堂教学环境中生成的,它紧紧围绕学生获得正确的政治素养和优良的职业素养这一目标展开,引导并影响学生的思想状态与心智模式及行为养成。它包括从教师角度而言的知识传递、能力培养、思想情感影响和行为养成,以及从学生角度而言的知识接受、能力获得、思想情感塑造和行为固化,师生共同创建的课堂精神气象和氛围。

二、一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文化存在的弊端

第一,传统课堂文化突出的是教师的强势主导话语权。现阶段,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遍采取大班授课,课堂规模的扩大和学生人数的增多再加上课堂时间的限制,虽然课堂上教师也会给学生发言和表达见解的机会,但是往往只有部分学生参与问答环节,不能兼顾大多数学生。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采取灌输式教学。而且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性强,课堂上学生表达的见解如果超出教师的预想,那么一些教师的回应往往是予以中止。某些教师本身是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背景,难免在课堂提问环节设计的问题本身缺乏专业性与准确性,模棱两可。因此,对于大部分提问,学生的回答只停留在简单的“正确”与“错误”两个面上。原本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研究性,实现师生高效交流的提问环节,往往流于形式,直至课堂上没有了提问,没有了互动,学生被动地以“冲击——回应”模式简单地应对或者单纯地接受。

第二,课堂文化背离协同理念。课堂教学原本是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二者并行不悖。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二者不能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现阶段,课堂内各种文化之间各自为战,你争我夺,相互轻视,存在疆界意识,尤其是在高职类院校更甚。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应用技术型人才,强调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突出“立技树人”,使学生具有一技之长,但在实际中往往忽略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实际操作层面疏离国家提出的教育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堂文化的整体性被肢解,而最能体现全方位、全领域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满足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的思想政治理論课则形成挤出效应,学生有限的注意力被专注在专业教育的课堂文化,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文化氛围不和谐。

第三,课堂文化形式单一、无趣。大学阶段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青年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最纯洁、最敏感、最热情、最勇敢,他们充满着不竭的生命力,敢想敢说敢干,充满好奇心与探索求知欲。大学生在课堂上谈笑风生,通过自我演示、各抒己见,彼此思想充分交流不断碰撞,产生出形式多种多样、内容别具一格的思想火花,这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文化的应有模式,但现实的情况是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要是一种理性活动,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比较单调,教学环节缺乏多样的情绪体验与情感渗透,“灌输式”的内容讲授,互动不足,缺乏即时反馈,不易流入学生的心田,他们获得知识的渠道不再局限于书本,不喜欢从理论到理论的说教。这种课堂文化模式与信息化时代大学生的认知与接受习惯格格不入,对于知识水平本就薄弱的一些高职学生就更加缺乏吸引力。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文化建设的途径

第一,以生为本,突破教师的强势主导话语权,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增强课堂文化的亲和力。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关照学生、服务学生,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才。教育活动的唯一目的和终极目的永远都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任何时候都不能把学生当成教育的手段。因此,课堂文化应该首先突破教师在课堂上的强势主导话语权的地位,围绕学生,以充满生命活力和动感的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学习,在这种双向互动中完成教学的生成过程和学生的身心成长过程。这就跳出了传统课堂文化模式中的教师主导下的单向引导,而是通过教师对与学生互动的即时反馈中,不断实现课堂教学的层次递进与升华。

第二,强调以立德树人为中心,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共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文化的品质。高职类院校培养的是应用技术型人才,其课程设置是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相一致,突出职业导向。专业课程的教学给学生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获得与培养,职业素养、职业态度、职业精神的培养就更多地落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上,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依托课堂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文化中强调职业导向,在专业课课堂文化中强调以德树人,真正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互为表里,互为依存,形成协同叠加效应,共同培养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他们以后顺利进入职场,适应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化,融入中国经济的新常态打下良好的人文根基。

第三,课堂文化模式的构成多样化,促进课堂文化的良性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鲜明特点是政治性、思想性和思辨性,为了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针对性,思政课课堂文化的构成应在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的前提下体现多样化特点,如通过引入课堂讨论、主题演讲、辩论等多种方式,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把理论渗透到学生脑海中,既能营造良好的思政课课堂文化气氛,又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体验在讨论和演讲中大家思想交流碰撞本身的乐趣与魅力,如此思政课教师与学生在这种热烈的友好的思想碰撞中真正实现互动教学和师生的共同成长,也实现全程育人和全方面育人的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想性、创新性和实效性都得到充分的实现。

在信息化时代和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不断以创新的理念和与时俱进的精神积极探索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文化建设的新方法新模式,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参考文献:

[1]闵婧.以高职精神为核心塑造高职院校课堂文化风貌的思考[J].开封大学学报,2013(1).

[2]滕松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探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2).

[3]刘耀明.课堂文化的诠释与重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23).

基金项目:2016年度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双创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研究”(课题编号2016SZ007)的阶段性成果。endprint

猜你喜欢

双创高职院校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