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镇公民文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2017-12-20李涛

文教资料 2017年25期
关键词:现状调查城镇居民

李涛

摘 要: 通过对长沙市公民文化发展现状的调查,结合我国推进城镇化的实际和要求,分析、总结街道社区在公民文化建设上的经验和不足,从“提高市民素质、加大投入力度、依法治国”等方面就城镇公民文化建设予以对策思考。

关键词: 公民文化建设 城镇居民 现状调查

一、本次社会调查的意义、方法及对象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我国将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60%左右,要实施好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可以预见,我国城镇化建设以大跨越方式迈进,数亿农民将转变为城镇新市民。如何进一步提升广大市民的文明素质,使之真正成为适应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市民呢?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大力开展先进的社会主义公民文化建设,是提高市民文明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所以,认真调查了解当前城市街道、社区公民文化建设状况,总结、推广成功的先进经验,发现、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设性的改进措施,是提高广大市民的文明素质、提高我国城镇化质量的一个紧迫课题,其意义重大。

2016年7月,本课题以长沙地区为例,通过问卷调查、重点走访、组织小型座谈会等多种形式深入街道、社区调研,发放问卷共计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76份。调查对象性别男女分别占47.06%和52.94%,调查对象年龄包含各个阶段,以20岁-50岁人群为主体。调查地域是长沙的二县四区,宁乡县、长沙县、天心区、岳麓区、望城区、雨花区。市民的文化层次方面,小学占6.72%,初中占22.06%,高中占26.26%,大专占25.21%,本科及以上占16.81%,其他占2.94%。调查对象的政治面貌,以群众居多,其次为共青团员、共产党员、民主党派成员。样本涉及文化教育科技人员、工人、公务员、个体经商户、企业主和普通市民等对象。

二、城镇社区社会主义公民文化建设现状

(一)基层政府开展社会主义公民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调查显示,市民认为基层政府开展公民文化建设,对提升市民文明素质、促进培养“四有”新人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存在工作作风、力度、方式等需要改进的地方。

1.基层政府在公民文化建设方面的行为情况。市民认为所生活区域的基层政府的党务、政务、财务公开程度,非常公开的占7.98%,比较公开的占33.40%,而不够公开和不公开的分别占38.87%和19.75%。有11.76%的市民认为基层政府对“黄、赌、毒”治理很好,29.62%的市民认为较好,43.28%的市民认为一般,15.34%的市民认为不好。市民认为基层政府能经常慰问鳏、寡、孤、病、残等弱势群体的占17.23%,偶尔慰问的占33.19%,没有慰问的占24.58%,不知情的占25%。上述统计说明近四成的市民很满意基层政府的“三公开”行为,占41.5%的市民认为“黄、赌、毒”的治理状况很好,四层三的市民认为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很好。

2.基层政府在公民文化建设方面的宣传情况。调查表明,在党的政策法律法规、安全、卫生和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中,市民对所在基层政府工作的评价,有7.56%的非常满意,39.08%的比较满意,39.71%的不太满意,13.66%的不满意。所在街道、社区或乡镇是否重视《市民公约》的建设与宣传方面,市民认为非常注重的占7.35%,认为比较注重的占41.18%,认为不太注重的占38.45%,認为不注重的占13.03%,半数市民对政府表现给予肯定评价。在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市民对基层政府或社区干部的宣传组织工作持满意评价的为5.25%,比较满意的为42.23%,不太满意的为38.45%,不满意的为14.08%,半数的市民是很满意其工作的。

3.基层政府在公民文化建设方面的投入情况。就生活街道、社区是否有较完善的群众性的体育、文化、娱乐设施,市民认为有且很完善的占5.88%,有且较完善的占29.41%,有一些但尚未完善的占47.27%,没有的占17.44%,可知群众性的体育、文化、娱乐设施还不能完全满足市民的需求。对基层政府在居民生活环境的“美化、绿化、净化”的投入评价中,有9.24%的市民认为投入多且非常满意,43.07%的市民认为投入较多且较满意,41.39%的市民认为投入不多并一般,6.30%的市民认为投入较少并不是很满意,半数市民是认可基层政府在环境领域方面的工作的。

(二)市民在社会主义公民文化建设中的基本情况。

市民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座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所以了解、掌握市民群体文明素质、道德水准等情况,在推进公民文化建设中尤为必要。

1.市民参与社区活动情况。据统计,有9.45%的市民经常参加基层政府组织的群众性文体、科教活动,28.78%的市民大多能参加,51.89的市民很少参加,9.87%的市民从来不参加。占9.03%的市民每一次都参加小区组织的有关自己和公共利益的投票活动及社区选举,33.82%的市民大多参加,42.65%的市民不太经常参加,14.50%的市民不参加。结果表明,四成的市民经常参加街道、社区组织的文体、科教活动。

2.市民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态度。调查显示,达20.17%的市民非常愿意家庭生活垃圾由社区统一回收、处理并愿意交保洁费,47.06%的市民比较愿意,25.42%的市民不太愿意,7.35%的市民不愿意。占63.03的市民愿身体力行地响应政府提倡低碳绿色生活方式,26.05的市民愿尽力做到,8.19%的市民认为很难做到,2.73%的市民认为根本做不到。有2.73%的市民在买到假冒伪劣商品时采取打官司的方式维护自己的权利,41.39%的市民向消协投诉,30.67%的市民私底下解决,25.21%的市民自认倒霉。由上得知,近七成的市民愿意交保洁费,89%的市民愿意力行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大部分市民能采取理性方式维护自己的消费者权利。endprint

3.市民文明、道德素质情况。市民的文明程度、精神面貌和生活作风等是一座城市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据显示,高达八成五以上的市民完全不可容忍赌博、吸毒、卖淫嫖娼、家庭暴力、对邻里恶语、不赡养老人、强买强卖等行为,也有六成五以上的市民完全不可容忍乘车逃票、不遵守交通规则、购物不排队、侵占楼道、损坏公共设施等行为,还有五成八以上的市民完全不可容忍随地吐痰、乱涂乱画乱张贴、损坏公共绿地、乱设摊棚、乱建违章建筑、在公共场所喧哗和吸烟等行为。上述情况说明,多数市民拥有较强的文明和社会公德意识,但部分市民的品行有待完善。

三、社会主义公民文化建设的对策思考

为了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需要,我国公民文化建设应与时俱进,用改革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着力强化市民的公民意识,提高文明程度。

(一)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市民素质。

建设现代化城市不仅要创造大量物质精神财富,更重要的是要实现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因为高素质的市民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是城市形象的一张名片,是城市未来发展的关键。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市民的首要途径,政府应在中小学和高等院校积极落实民主政治与法治意识教育,提高年轻市民的公民文化素养;其次,街道、社区通过各种活动寓教于乐,让市民热爱国家,尊重劳动、尊重知识,诚实友善待人,自觉履行《市民公约》,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提升城市文明水平。再次,借助道德讲坛、市民学校推动居民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方面的建设。

(二)坚持依法治国,落实基层民主。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因此培育市民的公民意识要从法制建设着手,坚持依法治国,使之成为我国民主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基石,以及人民当家做主的实现途径和方式;进一步简政放权,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着力解决政府干预多、监管不到位的问题。完善城市居民自治,鼓励市民参与街道、社区公共事务的管理,切实让市民亲身感受到自己的建议、合法权益得以尊重和维护,进而认识到参与基层民主生活的重要价值,激发市民投身于社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中,逐步、依法、有序实现公民的政治权利。

(三)加大公民文化建设投入力度,普及文明与科学知识。

调查表明,许多街道、社区的体育、文化、娱乐设施还很不完善,“美化、绿化、净化”环境领域的投入尚不能满足市民需要。这就要求各级政府从民族复兴的高度,认识和把握公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立足国情社情,逐年增加其经费投入,保障以扎实、有力的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此外,高素质市民群体的形成还在于政府要营造健康向上的公民文化环境,采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教育,让市民處处能受其熏陶,普及文明与科学知识于城市每个角落。马克思曾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创造与改善同先进公民文化建设相适应的环境尤为必要。

(四)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首先,一手抓树立正面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广大市民见贤思齐。我们可在市民群体中广泛开展文明之星、奉献之星、学习之星、创业之星等评比活动,促使市民们感受到身边这些榜样的可亲、可敬、可学;把从榜样身上领会到的高尚道德情操和观念内化为自己的理想信念,转化为正确行为。其次,一手抓市民的不文明行为处罚和不道德行为的监督。像随地吐痰、乱涂乱画、损坏公共设施等行为,就不能单纯依靠道德手段调节、约束,应与行政处罚手段相结合,治理效果才会倍增;诸如赌博、吸毒、家庭暴力、不赡养老人等恶行,应予以揭露、谴责、曝光,街道、社区干部和民警适时介入,严肃批评教育,及时处理,使各类伤风败俗的丑行无处藏身,消灭于萌芽状态。

(五)发挥大众媒体和网络在公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大众媒体应将优秀公民文化的推广与普及作为自己的社会责任之一,积极传播其内容和价值,在社会营造宽容、理性、开放的公民文化氛围,引导市民形成积极向上的公民意识。面对当前网络时代,政府还可借助网络的便捷、互动、广泛性,推动广大市民借助手机、电脑和互联电视等进行网络参政,为其提供政治表达、民主监督、建言献策的渠道,从而迅速提高市民的民主素质和参政议政的能力。进而为政府进行公民政治社会化节省较多时间和费用成本,同时增强市民的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利益和社会的稳定,促进我国先进公民文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韩喜平,吴宏政.国家核心价值与公民文化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

[2]孟固.社区文化与公民素质[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endprint

猜你喜欢

现状调查城镇居民
城镇居民住房分布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
基于ELES模型的河北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天津城镇居民增收再上新台阶
滇辽两省城镇居民体育锻炼行为的比较研究
宿迁城镇居民医保按病种分值结算初探
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渐进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