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方言中“蕹菜”和“胡豆”的命名研究

2017-12-20熊健余

文教资料 2017年25期
关键词:胡豆蕹菜命名

熊健余

摘 要: 重庆方言中的蕹菜和胡豆两种蔬菜在重庆大部分地区都有广泛的种植且历史悠久,在重庆地方志中有着丰富的记载。这两种蔬菜在渝种植历史最早可上溯至汉代,最晚也是清朝。蕹菜因藏在甕中得名,胡豆因来自西域胡国得名,这两种蔬菜的命名理据都与来源方式或地域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 重庆方言 蕹菜 胡豆 命名

一、引言

地方志被誉为“地方百科全书”,记载了丰富的地方历史地理、人文经济、物产风俗等资料,是我们研究地方文化的一大宝库。重庆地方志详细记载了重庆地区的山川河流、风景名胜、物产风俗等众多内容,这些内容一方面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有利于我们了解重庆的历史文化,另一方面具有深厚的语言文学价值,因为地方志中的大多数记述,特别是关于物产风俗的记述均采用重庆方言写成,而且这些方言词大多仍在使用,对于这些方言词的探讨有利于我们增强对重庆方言及其词造词特点的认识。

蕹菜、胡豆是重庆方言中两个很常用的蔬菜名词,它们在重庆历史各个地区地方志中有着丰富的记载,然而却很少有人将研究目光投到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名词上,它们在地方志记载中呈现出怎样的面貌,它们的命名理据又是怎样的呢?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本文以地方志为引子,试图理清重庆方言中这两个蔬菜名的历史、来源及命名理据。

二、蕹菜的研究

重庆方言中的蕹菜、藤藤菜,即普通话中的空心菜,学名Ipmoea aquatic,科别旋花科,别名还有竹叶菜、通菜。我国古书《南方草木状》称蕹菜为“奇蔬”。蕹菜,一年生草本植物,茎蔓生,中空,叶长心脏形、叶柄长,夏秋开花,花白或淡紫色,形如喇叭,结蒴果,卵形。嫩梢可供食用[1]。蕹菜,原产地应是中南半岛的热带雨林,也有人说原产中国。由于迟至明清以后的诗词才有引述,属外国引进的可能性较大。在明清时期的诗词中可见许多描绘蕹菜生长状态的句子,如(明)金堡(澹归法师)词《满江红·无豆》:“蕹菜老,穷充措。秋茄小,承光顾。”明屈大均诗《买陂塘》:“浮田更种南园蕹,青与翠萍相接。”(清)朱彝尊《光孝寺观贯休画罗汉同陈恭尹赋》诗句“蕹菜春生满池碧”[2]。

空心菜是普通话中的名称,在重庆方言中一般称其为蕹菜,也作甕菜,在其他方言区有不同的叫法,如武汉地区称竹叶菜,长沙地区称恩(音)菜。

(一)蕹菜的历史

蕹菜是重庆地区种植最广泛的蔬菜之一,因种植方便、产量丰富,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在重庆地区各时期的地方志中很容易就能找到关于蕹菜的记载,《道光江北厅志·食货》载:“甕菜,出东夷,有水旱两种。”《同治增修酉阳直隶州总志·卷十九物产》载:“蕹菜,通考蕹与壅同,今读如甕,音讹也,汁可解野葛毒。”《光绪永川县志·物产》载:“蕹菜,即甕菜,长蔓、中空,似菠菜,开粉白花如牵牛状。可旱可水,食随荤素,如产海外,洋人舶上甕藏移入中土,故取蕹菜为名,永间种之。”《民国巴县志·卷十九物产》载:“蕹菜,蕹同壅,此菜以壅成,故名,一作蕹菜,御览九百八十引广州记曰:“蕹菜,生水中,可以为菹也。”《民国新修合川县志·卷十三土物》载:“藤藤菜,原名蕹菜,茎柔如蔓,中空如竹,又名空心菜。三月栽肥田或土中,蔓引而长,采其嫩尖食之,每节发生繁盛,为食甚便。”

从地方志我们可以了解到蕹菜的特征,比如蕹菜茎蔓较长、中空、呈节状,每节又长出叶子,开粉白色的如牵牛花般的花,一般种植在水田或旱地中,人们一般采其嫩尖食用。另外说明蕹菜的得名之由,我们将会在下节详述。

地方志因记载面广,只涉及蕹菜的某些方面,为了将蕹菜的来历、性状、用途等历史说明得更清楚,我们在此引入更加具有说服力的文献证据以了解得更加全面。《齐民要术》作“蕹菜,俗呼作甕”。“甕”是一种陶制容器。《本草纲目·菜三·蕹菜》:“蕹与壅同。此菜唯以壅成,故谓之蕹。”[3]壅与蕹字形相近,“壅”作动词时是把土或肥料培在植物根上,与蕹菜的生长环境是一致的。又“蕹菜性宜湿地,畏霜雪,九月藏入土窖中,三四月取出,茎以粪土,即节节升芽,一本可成畦地也。干柔如蔓,中空,叶似菠稜,水陆皆可滋生”。(清)汪灏《广群芳谱》云:“蕹宜湿地,畏霜雪,九月藏土窖中,三四月取出壅以粪土节,节生芽,一本可作畦。”蕹菜的生长速度快,产量高,从“节节升芽,一本可成畦地”也可以看得出。(晋)张华《博物志》:“魏武帝噉野葛至一尺,应是先食此菜。”(唐)陈藏器云:“南人先食,后食野葛,二物相伏,自然无若。取汁滴野葛苗,当时萎死,相杀如此。”[4]以上西晋和唐朝的文献均记载了蕹菜具有攻克野葛毒的作用。

(二)蕹菜的命名理据

人们在给事物命名的时候总是选取其中一个或几个特征作为依据,这就是“命名取象”[5]。对于命名理据的探讨有利于对事物认识得更清楚,更清楚地把握历史面貌,并且从中可以透视出人们对于事物的认知规律。在本文中,我们尝试引入在地名研究中广泛使用的“专名+通名”的探讨思路分析蔬菜的命名理据。在一个双音节地名的命名研究中,一般来说,通名往往代表了地区最直接、最明显的类属特征,专名则往往表现地区独具的特征。对于蕹菜命名理据的探讨,我们采取“专名+通名”的分析思路,在这样一个双音节蔬菜名中,“蕹”是专名,“菜”是通名。“菜”的含义不言自明,因此我们只分析“蕹”。

《汉语大词典》载:“甕,广韵乌贡切,去送,影。亦作“瓮”。陶制容器,小口大腹。甕菜,即空心菜。”甕是一种陶制容器,用来盛放物品。在方言中,甕有时也写作罋,那么罋又是什么含义呢?据我们考察,罋,广韵于容切,平钟,影,陶制容器,有用于盛食物或他物的含义。可见,甕与罋不仅读音相近,字形相似,意义也相同。但是,蕹菜的得名不仅仅是与陶制容器有关而已。

《汉语大词典》“甕菜”项可见如下论述:《淳熙三山志·物产·菜蓏》引(宋)范正敏《遯斋闲览》:“甕菜本生东夷,人用甕载其种归,放以为多。”《民国江津县志·卷十一土产》引用这个论述:“〈遯斋闲览〉云,本出东夷,古伦国番舶以甕藏之,故名。”《光绪永川县志·物产》载:“洋人舶上甕藏移入中土,故取蕹菜为名,永间种之。”蕹菜得名与“以甕藏之”“用甕载其种”有很大关系,派外使者为了避免海上旅途的颠簸,同时防止海上风浪對种子的损害,将蕹菜种子放在“甕”(罋)容器中,通过这种方式将蕹菜种子带回中国。由于对海外来的种子还不太熟悉,再加上这段历史的影响,人们将其命名为“蕹菜”(可能最初是“甕菜”或“罋菜”)。由此,蕹菜的构词方式是“来源方式+类属特征”。相比空心菜这个现行通用的名称,其实重庆方言的蕹菜可能才是最初的名称。endprint

三、胡豆的研究

重庆方言中的胡豆即是普通话中的蚕豆一名。蚕豆,Vicia faba L .,豆科,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茎四棱形,中心空,花白色有紫斑,结荚果。种子供食用。同时也指这种植物的荚果和种子[7]。蚕豆员原产于亚洲西南到非洲北部的地中海沿岸,有大粒种和中粒种及小粒种之分。引进中国的时间可以远溯至汉代,但迟至明清以后的诗文才引述较多,如(明)董说《蚕豆》诗及(清)陆世仪《春日田园杂兴》:“篱头未下丝瓜种,墙脚先开蚕豆花。”(清)蒋廷锡《家园清夏》:“荒畦种蚕豆,小圃栽萝蒿。”表示树荫空地多有栽种之。经适当的料理,味可敌名菜,即(清)陆奎勋《尝陈豆》所说:“名齐金氏薯,味敌陆家莼。”(清)彭玉麟《广西全州道上》:“满地紫云吹不散,野田蚕豆乱开花。”表示大面积栽种,开紫色花的花海景观[8]。通过查询《方言地图集》可知,普通话中的蚕豆在其他方言中有许多别名,如重庆地区的胡豆和佛豆、上海地区的寒豆、绍兴地区的罗汉豆等[9]。

(一)胡豆的历史及其与豌豆的关系

不同于其他蔬菜名,胡豆一词最初并不专指蚕豆这一植物,而是指称蚕豆和豌豆两种。为了弄清楚胡豆、蚕豆的历史来源,我们必须将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理解清楚。(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谷三·豌豆》:“胡豆,豌豆也。其苗柔弱宛宛,顾得豌名。种出胡戎,嫩时青色,老则斑麻,故有胡、戎、青斑、麻累诸名。”[10]通过李时珍的描述,我们可以发现,基于豌豆“苗柔弱宛宛”的特点,豌豆可能最初被称为宛豆,后来为了更加凸显豆类特征,为其添加了部首“豆”,成为豌豆。李时珍还对豌豆的用途及性状进行了描述:“豌豆种出西胡,今北土甚多。八九月下种,苗生柔弱如蔓,有须。叶似羡黎叶,两两对生,嫩时可食。三四月开小花如蛾形,淡紫色。结荚长寸许,子圆如药丸,亦似甘草子。出胡地者大如杏仁。煮、炒皆佳,磨粉面甚白细腻。百谷之中,最为先登。”由此可知,豌豆是从胡地引种而来的,开始是在我国北方地区种植,由于其对于种植环境的要求不高,再加上豌豆作为菜肴十分可口,因此逐渐传播到南方,今南方各地均有种植,获得了“百谷之中,最为先登”的评价。或许由于中原大地与胡地之间气候、土壤等因素之间的差异,得到广泛种植的豌豆已经没有了最初原产地时“大如杏仁”的样子,成了细小柔弱的代表性蔬菜之一。

古时豌豆亦别称“胡豆”。《本草纲目·谷三·蚕豆》:“此豆种亦自西胡来,虽与豌豆同名,同时种,而形性迥别。今蜀人呼此为胡豆,而豌豆不复名胡豆矣。”[11]李时珍在给豌豆作“释名”时曾有过一番类似的议论:“盖古昔呼豌豆为胡豆,今则蜀人专呼蚕豆为胡豆,而豌豆名胡豆,人不知矣。”正是因为人口众多的蜀人称呼蚕豆为胡豆,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所以胡豆才负责专指蚕豆,而不再承担指称豌豆的责任[12]。因此,我们得出结论:由于都来自西胡地区,豌豆、蚕豆都曾有胡豆的称谓,后来因为重庆人称蚕豆为胡豆,人们渐渐接受了这样一种叫法。

胡豆(蚕豆)在重庆地区地方志中也有丰富的记载,例如《道光江北厅志·卷三食货》载:“蚕豆,俗名胡豆,荚如老蚕,又以豆蒂痕如蚕眉,故名之曰蚕。”《光绪永川县志·卷二物产》载:“蚕豆,即诗所谓荏菽,俗呼胡豆,方茎中空花开如蝶,粒扁如粟,较诸豆为大,可当炒供酒食。”《民国巴县志·卷十九物产》载:“胡豆,一名蚕豆,其用最广充常馔,外可制酱油。”胡豆一名还可见重庆很多地方志中,此处不一一赘述。从方志中,我们可以看出胡豆的许多特点,胡豆相比较其他豆类体形更大,呈老蚕的形状,花开如蝶,是一种很平常的食物,既可炒食,又可制作酱油。

(二)胡豆的命名理据

对于“胡豆”命名理据的探讨一样沿用“专名+通名”的分析思路,在这里,我们无须过多分析“豆”作为类属特征的意义,只需要弄清楚“胡”在命名中起的是怎样的作用。

胡,古代称北方和西方的民族如匈奴为胡,对西域诸国,汉、魏晋南北朝人皆称胡(印度、波斯、大秦)。李时珍引《太平御览》云:“张骞使外国,得胡豆种归。指此也。”那么,由此是否就可以得出,胡豆来源于张骞使外所得这个结论呢?胡豆确实来源于西域胡地,但是不是张骞携带回国的,仍存在分歧。美国学者劳费尔在《中国伊朗编》中说:“其后接踵而来的有其他伊朗和亚洲中部的植物。这输入运动延续至十四世纪的元朝……我们必须知道伊朗植物向中国的移植是一个延续一千五百年的过程。现在学术界中竟有这样一个散布很广的传说,说大半的植物在汉朝都已经适应中国的水土而成长了,而且把这事都归功于一个人,此人就是名将张骞。我的一个目的就是要打破这神话。其实张骞只携带两种植物回中国一首蓿和葡萄树。”[13]这一说法得到了一些学者的支持,也就是说张骞带回来的种子实际上只有苜蓿和葡萄树,原因在于汉代文献里没有其携带其他种子的记载。由此,胡豆的构词方式是“来源地+类属特征”。

在重庆方言中,除了胡豆一词外,还有佛豆的叫法,重庆话中“佛”和“胡”是同音字,所谓“佛豆”就是“胡豆”。(明)方以智《通雅》卷四四《植物·谷蔬》:“佛豆,蚕豆也。”宋祁将蚕豆作为蜀中特产来记,而且写作“佛豆”,说明蚕豆当时流传不广,外地人不知其名,所以宋祁用了“佛”这样一个记音字[14]。

至于蚕豆的得名,《道光江北厅志·卷三食货》载:“蚕豆,俗名胡豆,荚如老蚕,又以豆蒂痕如蚕眉,故名之曰蚕。”说明蚕豆得名于豆实的形状像老蚕一样,是得名于形似。植物表现出来的有些形态,在植物名中不是如上述那样直接描写,而是以比喻的形式间接展现出来,对于这种特殊的形貌,我们称之为形似[15]。

四、结语

重庆方言中的蕹菜和胡豆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来源,在地方志中有着丰富的记载,我们正是从地方志入手,渐渐理清这两种蔬菜的脉络、历史和命名的理据。蕹菜因种子藏于甕中而得名,胡豆因来源于西域胡地而得名,这两种如今广泛种植的蔬菜都与我国域外蔬菜引种有着密切的联系。蕹菜和胡豆的構词方式不同,前者是“来源方式+类属特征”,后者是“来源地+类属特征”。通过对这两种常用蔬菜名的探讨,我们可以发现地方志中蕴含丰富的地区人文、经济方面的信息,以往关注的是其历史价值,但是它对于我们词汇、语音等方面的研究同样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值得发掘。

参考文献:

[1][6]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纂.汉语大词典[K].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2:572,297.

[2][8]潘富俊.草木缘情——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植物世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348,366.

[3][4][10][11][明]李时珍,编著.张守康,主校.本草纲目[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697,647.

[5][15]谭宏姣.古汉语植物命名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66.

[7]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K].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25.

[9]曹志耘,主编.汉语方言地图集·词汇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18.

[12]黄斌,张瑞贤.豌豆蚕豆皆胡豆[J].医古文知识,2004(1):32-33.

[13][美]劳费尔.中国伊朗编:中国对古代伊朗文明史的贡献[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139.

[14]杨琳.“解手”与“胡豆”释名[J].辞书研究,2001(1):131-134.endprint

猜你喜欢

胡豆蕹菜命名
回味胡豆香
急胡豆
命名——助力有机化学的学习
空心菜入药,清热解毒
怪味胡豆好味道
重庆万州无公害蕹菜生产技术
施用发酵后超微细磷矿粉对蕹菜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河鲀命名小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