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滨孙漂流记》中人文主义精神的探析
2017-12-20张序娅
张序娅
摘 要: 丹尼尔·笛福的开山之作《鲁滨孙漂流记》被誉为英国第一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小说反映的社会现状及主人翁鲁滨孙坚韧不拔的精神和与自然不屈不挠的斗争意识,都充分体现了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作者的人文主义基本理念。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鲁滨孙的意识形态的转变、对僵化制度的反抗及与自然的斗争探析其人文主义精神。
关键词: 《鲁滨孙漂流记》 丹尼尔·笛福 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是近千年来西方文化的主流思潮,但关于其界定,一直没有达成共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进步思想家为反对封建、宗教的束缚提出的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被广为接受。学术界对其含义一直众说纷纭。现代西方人认为:人文主义基本上是着眼于人类为具有真理和正义之源又富有尊严与理性的世界观[1]。《鲁滨孙漂流记》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59岁时发表的第一部小说,被誉为英国第一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小说以第一人称的手法,描写了主人公鲁滨孙在一个岛上生活二十八年的非凡经历。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充满传奇色彩。但是作者并非简单记叙其离奇的探险故事,而且通过丰富的内容向读者清晰地展现作者对社会、人生和宗教等多方面的思考,间接反映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本文主要以小说中的主人公鲁滨孙为例,从以下三方面探析丹尼尔·笛福的人文主义观。
一、《鲁滨孙漂流记》的人文主义背景
18世纪的英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不再容忍斯图亚特王朝查理士二世和詹姆士二世的统治。旧的僵化的体制束缚了社会的发展,因此新兴的资产阶级积极争取自己的权利,并在1688年推翻了君主专制的统治。工业革命加快了资本社会的发展并且使英国成了最大的资本市场。技术的革新和圈地运动带来的大量剩余劳动力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人们高度赞扬革命带来的自由、民主与平等。他们相信僵硬的宗教教条已绝不能解决新兴的社会问题,这一切只能靠人的智慧[2]。鲁滨孙正是这样一位新兴的资产阶级代表,他是丹尼尔·笛福笔下的英雄,年轻而富有冒险精神。鲁滨孙在荒岛上的生活及与大自然抗争的经历都体现了人文主义者倡导的人的能力在历史前进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反映了人文主义精神。
二、鲁滨孙的意识形态转变
鲁滨孙出生于中产阶级,他不甘于安逸舒适的生活和家人的关爱,毅然离家出海航行,去实现自己遨游世界的梦想。在荒岛上挑战自我,战胜孤寂。《鲁滨孙漂流记》作为一部现实主义的典型作品,作者一方面以第一人称叙述,运用增进小说真实感的艺术技巧,还在序言中声明小说没有半点虚构。实际上,作品不仅融入了塞尔扣克的元素,还深深打上了丹尼尔·笛福的烙印[3]。作者出身于下层资产阶级,他的一生都充满了坎坷。但是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社会政治理想,不屈不挠。“他主张扩充殖民地。反对专制政体、等级制度,为资产阶级积极争取政治权利和社会地位。应该说他是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言人”[4]。无论是作品本身还是作者本人都体现出了那个时代新兴资产阶级勇于探索、冒险的大无畏的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
三、对僵化制度的反抗,对宗教至高无上权利的质疑
宗教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无知[5]。在古代,人们对自然了解很少,更不用说探索自然,因此对于一些不能解释的现象人们就认定是上帝的神奇力量。但是小说中鲁滨孙的荒岛生活强烈地证明了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人的力量。因此,征服对宗教、对神的质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必须征服他自己。小说讲到,鲁滨孙曾因自己在荒岛上种植的大麦长势较好而归因于神的力量,很快他发现是他因为放了一袋鸡肉在种大麦的地方,所以他对神的感谢很快消失了。宗教对人的影响根深蒂固,一旦人们无法解释某些事物时就会把它归结为神的魔力,鲁滨孙也不例外。他来自于一个宗教家庭,他父亲教授了他很多宗教教条。所以当他看到大麦居然能在荒岛上生存时,第一想法就是上帝的力量,但很快他又回到现实,意识到这其实是他的行为所为。在宗教与现实的冲突中,鲁滨孙因生病在日记里写道:“病得很重。想到自己生病而没人医治得惨状,我害怕得要死。自离开赫尔遇到暴风雨以来,我第一次向上帝祈祷。”[4]他孤身一人在岛上,面对疾病已无抗争的力量,所以宗教又发挥了作用。但是,对上帝的祈祷真的能让他从病痛中恢复? 答案是否定的。后来,鲁滨孙不得不承认对上帝的祈祷并不是他发自内心的,那只不过是病痛中身体发出的呻吟,宗教绝不再是人类思想的控制者,它仅仅是缓解病痛的一种工具。
四、与自然的对抗
自然作为战胜人类抱负的背景,展示人类英雄行为和权威的舞台,是被人類征服和控制的。在《鲁滨孙漂流记》中,人类与自然的对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鲁滨孙对荒岛的征服和对荒岛上其他生命个体的肆杀上,其中对荒岛的征服控制上这种对立尤为明显。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征服精神是鲁滨孙在荒岛开荒拓土的主要精神动力。 鲁滨孙出生于一个有着幸福生活背景的中产阶级家庭,父亲常用知足常乐的哲学教育他,要他满足现状。可他不甘于安逸舒适的生活,一心想遨游四海,海外的新世界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着他,终于他不顾双亲的反对和规劝,毅然离家出海航行,实现自己遨游世界的梦想。但是鲁滨孙的航海并不如想象的顺利,而是几经波折,频遇风险,先被摩尔人俘虏,后又被卖作奴隶,最终逃往巴西成了种植园主。然而,他又不甘心这种平庸生活,为了获得更高更多的经济利益,再一次出海,但是难以预料,此次出海竟是改变他一生的苦难历程:航船在南美特立尼达海岸附近触礁。船员全部葬身海底,而鲁滨孙本人却九死一生,躲过巨浪的吞噬,爬上了一个荒岛,并在那里开始了长达二十八年的孤岛生活。这是鲁滨孙第一次与自然的抗争。
但是荒岛上的生活才是与自然抗争的真正开始。他在日记里写道:“我为自己的灾难性境遇而痛苦不已。我没有食物、没有房屋、没有衣服、没有武器,无处可逃,也没有任何获救的希望,在我面前,只有死路一条,我要么被野兽生吞,要么被野人杀死,再或者因为缺少食物而霍霍饿死。”[4]怎一副凄惨的景象。尽管如此,他必须靠自己,靠知识与力量战胜困难、战胜自然。船上剩下的东西对他来说是最大的幸运,他必须利用它们在孤岛上生存下来。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人文主义者强调人的知识与力量,丹尼尔笛福把他的英雄放在这样一个荒岛上,也是为了证实他与自然抗争的能力[6]。在没有文明,没有现代机器、没有竞争的荒岛上,鲁滨孙就是自己的上帝。他必须通过劳动让自己生存下来。在荒岛上,他就是一个真正的探险家,非常系统地安排自己的一切。“于是,我开始干了起来。这里我必须说明一下,由于理性是数学的实质和本源,因此只要用理性说明和整合,做出最有理性的判断,每个人迟早都会掌握各种技艺。我一生中从未用过工具,然而靠着劳动勤勉和发明设计,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我最终发现,我什么都不缺,什么都能做”[4]。虽然鲁滨孙只身荒岛,但是他有战胜困难和生存的科学知识。
五、结语
十八世纪的资本主义,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人更加渴望摆脱旧时教条的束缚。笛福将自己的英雄置身于荒岛,历经28年。从对世界的好奇走出家门到荒岛上发现自然、与自然作斗争、再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历让他从一个无知的年轻人蜕变为一个经验丰富的探险者,同时告诉我们:人是可以战胜自然的,知识是可以改变命运的。人文主义强调人在世界中的力量,鼓励人追求自己的幸福。鲁滨孙就是一个典型代表。《鲁滨孙漂流记》不仅向读者清晰地展现了作者自身对社会、人生和宗教的思考,而且生动地反映了18世纪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面对种种磨难,鲁滨孙表现出的智慧、勇气和决心无不体现了作者笛福对人生和人性的哲学思考和人文主义精神。
参考文献:
[1]陈来.人文主义的视界[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
[2]Danniel Defoe. Robinson Crusoe[M]. Hertfordshire: Wordsworth Edition Limited,1995.
[3]张玲.人文主义对《鲁滨孙漂流记》的影响[J].时代文学,2009(22):65-66.
[4]丹尼尔·笛福.金长蔚,译.鲁滨孙漂流记[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
[5]Fowler, Jeaneane, D. Humanism: Belief and Practices[M]. Sussex: Sussex Academic Press, 1999.
[6]尹星凡.现代西方人文主义哲学[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