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男孩不哭”组合看彭学军儿童文学的经典意义
2017-12-20刘屛
刘屛
摘 要: 作为我国当代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儿童文学作家,彭学军不断超越自己,推出了不同凡响的“男孩不哭”组合。这些作品从成长小说的多样性、借鉴更多经典文学元素丰富创作手法、注重作品的诗意品格等方面对于作家本人及我国当代儿童文学的创作都具有经典意义。
关键词: 经典意义 成长小说 细节与诗意
文学的经典性是指作品具有权威性、典范性,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彭学军的创作在当今儿童文学领域具有经典意义。凭借《你是我的妹》《腰门》等优秀作品,彭学军早已在儿童文学园地占据一定的位置。更难能可贵的是,在2014和2015年,彭学军先后推出了《浮桥边的汤木》《戴面具的海》《森林里的小火车》三部作品,构成了“男孩不哭”的组合,展现了作家创作的实力与能力。这些作品甫一亮相,便得到了极高的赞誉,著名儿童文学评论家樊发稼先生认为这些作品“别人绝对写不出”,并赞叹“彭学军是中国大陆很少几位具有大家相的女作家之一。一个有出息的作家,决不依傍他人,也绝不重复自己。一个有出息的作家,总是将不懈的藝术追求精神深深渗透在自己的每一部新作中”①。毫无疑问,这个系列的创作对于彭学军本人,乃至对于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的创作,都具有一定的经典意义。
一、成长小说的多样性与可能性
少年儿童文学是关于成长的文学,任何作品都离不开成长这一永恒主题。因此,很长时间以来,很多优秀作家都以童年与成人两种视角观照这一主题,而且大多采用现实主义手法予以表现,创作出了具有经典意义的作品,比如张之路《第三军团》、曹文轩的《草房子》《青铜葵花》、常新港《独船》、秦文君《男生家里》《女生贾梅》、黄蓓佳的《今天我是升旗手》等,就是彭学军本人也写出了《腰门》等重要作品。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作品具有很强的冲击力,直接介入与影响孩子们的学习与生活,但是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成长文学内容的雷同化与表现形式的单一化。
为此,对于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来说,急需突破与创新,显示这一文学领域创作的可能性,优秀的作家当然会结合自己的实践探索与不断创新做出回应。因此,彭学军的这一“男孩不哭”组合就显得特别有意义。第一个是作家突破了自己擅长写女孩的长处,转向对男孩世界的把握与呈现。第二个是写作模式上的改变与突围。这个改变对于彭学军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因为,第一个方面是作家性别的优势所在,更是靠生活的储备与阅历,虽然童年经验对于写作者来说不会枯竭,实际上作家在写作审美的选择上总会有疲惫的时候。对此彭学军坦言:“男孩身上有更大的发生各种故事的可能性,它能拓宽我的创作视野。”②第二个方面,则是表现能力的无限开掘与写作视野的无限可能。也就是说,这一主动求变给作家的创作开辟了更广阔的道路。从作家创作态度与实绩上看,我们还可以对作家予以更多期待与信任。
比如彭学军的获奖作品《浮桥边的汤木》,作家非常巧妙地借助一个误解——拆解模式进行,作家让一个孩子在生活的误解里独自面对死亡的可怕,关键是这是一次孤独之旅,连父母都不能告诉,这是真正的孤独体验,这是一次独特的人生经历。如果说误解是作家有意设计的,有些夸张得不太合理的地方,但是在拆解这个误解的过程中却是非常细致入微的,是写实的,是现实主义的,这样就扩大了作品的变现力与包容性,同时给读者带来了极强的阅读趣味与阅读期待。就像著名学者方卫平所说:“彭学军的《浮桥边的汤木》,对于尝试向孩子谈论生命与死亡的沉重话题的儿童文学写作来说,是一个富于启发的标本。”③
彭学军很喜欢这样一句话:“成长是一生的事,而且我也确实感觉到自己的成长。”通过“男孩不哭”组合,彭学军实际上也是在探索,用她自己的话说是在冒险,就像她在获奖感言里说的《浮桥边的汤木》,“我想写出男孩成长过程中内心的隐秘与曲折,千沟万壑、惊涛骇浪只起伏汹涌于内心,或许可以称之为心理冒险。而事实上,真正冒险的是作者本人,这是一条我从未走过的路”④。现在我们可以放心地说,这个冒险算是通过了,对于成长小说的多样性与可能性,“男孩不哭”组合具有很强的示范意义。
二、虚幻相生,多种元素的巧妙融合
加拿大著名儿童文学学者李利安·史密斯说:“现实题材小说,这个称谓其实并不符合儿童的阅读期待,他们追求的是浪漫和刺激的冒险——那些有可能在现实中发生的冒险。”⑤“男孩不哭”组合的创作,除了作家对生活的认真观照与创作的辛勤探索外,还源自作家充沛而丰满的想象力,更可以看出作家对西方少儿文学经典的借鉴与创造性地运用,就如同作家在作品里时常提到的《隧道》《毛毛》等,应该指出,彭学军的成功不是生搬硬套,不是偏离故事应该生长的土壤,而是巧妙地融合这些可贵的创作元素,尤其与本民族文学元素有机结合,就形成了精致而成功的儿童文学作品。
这三部小说中,作家都借用了真假转换、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段,换句话说,写出了现实生活中不太可能出现的场景与可能,比如《戴面具的海》,主题情节是男孩海偶然的原因,戴上了一个神奇的面具,而这个面具戴上就摘不下来了。之所以出现这个情况,是因为时间的错位所致,因此暗含了一个西藏古格国王子转世的故事,当然戴上——摘不下来——摘下来,这样一个线索,就把整个故事串联得非常紧密而神秘有趣,自然增加了孩子们阅读的兴趣与好奇。作家的能力却不是纯粹讲述这样一个神秘而离奇的故事,而是虚实相生,只是借助一个神奇的外壳,更多的是在这个设想的框架里写出了真实的生活,有些像是表现主义文学的路数。海一旦戴上了摘不下的面具,就要面临日常生活,包括父母的感受,学校里老师和同学的目光,作家显然没有过多写出生活的残酷与丑陋,而是借此引出了两个特殊的孩子,一个是壁虎,一个是夏蕾生,正是在这样的特殊情境下,三个孩子从原来各种矛盾与陌生逐渐变成了好朋友,这样的友情格外让人感动。生活中自然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但是如果哪一个孩子出现了奇怪的现象,能不能也像戴面具的海一样有着这样神奇而美好的结局呢?显然怪异的故事里给人的却是一种沉甸甸的思考。这样的作品引得樊发稼先生连连称赞“从头到尾,都给读者以一种神秘感、神奇感,扑朔迷离,似有若无,明无实有,‘不可思议,‘匪夷所思,‘令人惊悚”⑥。endprint
不管如何改变写作的模式,探索怎样的写作之路,彭学军的作品始终是精致的、是美好的。这应该源于作家的创作观:对人生、对生活,我尽量善意地去看待,这个世界无论有多少负面的、丑陋的东西,美好始终是包蕴其中的,也许不是太多,但永远
不会消失。善意去看待了,才能诗意地理解,也才有寻找快乐、感受幸福的能力。我觉得,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这种能力很重要,它能让你活得平和又大气。这样的作品,当代生活需要,少年儿童读者更需要。
三、注重细节性与诗意性,展示了儿童小说永恒的生存价值
彭学军自1989年发表作品,一直保持独特的风格,那就是关注成长,注重内涵,诗意品性、温婉尔雅,几乎每一部作品都得到读者及业内人士的肯定与赞扬。可以说,彭学军的作品是经得起推敲的,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这是靠最突出的两点予以保证的。
首先是对细节的重视与表现。彭学军的作品之所以能够被称道,主要就是因为这一点。熟悉她创作的《儿童文学》原主编徐德霞说:“她的每一篇作品,不论是自然天成,还是匠心独运,都构思精巧,每一个细节都很走心。她在创作上用功之深、用情之专,在字里行间都有体现。”⑦在《森林里的小火车》里,罗恩的舅舅“点燃了一支烟,抽了一口,发现罗恩和加加坐在下风,烟往他们那边飘,就和他们换了一个位置,然后就说了一个关于他们的爷爷或外公的故事”。这样的细节大量存在,保证了作品的真实细腻,值得信赖。细节的丰富性还体现在作家从不笼统叙述,而是有具体的例子。比如《浮桥边的汤木》里写到夏蕾生的神神道道时,就说:“刚刚,就在你说话的时候,有一只白狐狸倏地从你背后蹿了过去”,或者,“你听,观鱼池里有一条红鲤鱼泼剌一下跳了起来”,这样的作品里充满着生活的气息,给人一种真实的如临其境的感觉,显示出作家创作态度的严谨与真诚。
其次是作品的诗意性,徐德霞说:“彭学军的语言则自然流畅得多,她很擅长描写,但不是‘白描,而是状物与抒情有机结合,带着很个人化的独特视点和感悟,并将这种感悟以优美、诗性的语言描绘出来。”⑧比如在《森林里的小火车》里有一段文字:“正值深秋时节,铁路两边的景致美得如诗如画。竹子依舊绿得很浓,但树叶的颜色缤纷得让人眼花缭乱,明黄、橙黄、朱红、金红……芭茅草也黄了,毛绒绒的穗子在风中摇曳着,秋日午后的阳光洒在上面,所有的一切好像蒙上了一层金箔纸,明丽得让人不敢正视。”这样的文字,这样的描写,是优美的,是充满画面感的,是触手可及有质感的,当然也是有彭学军的独特个性的。不仅仅是写景的文字,作家的叙述语言、文字的节奏、精巧的结构、人物的风韵也带有一种浓郁的诗性品格。
这样的艺术特色,加上丰富而独特的地方风情,时空交错呈现出来的历史沧桑感,以及作品洋溢出来的对生命的赞美,直抵读者的心底,给人一种感动与思考,使得彭学军的创作具有鲜明的个性,展示儿童小说永恒的生存价值,使得儿童文学经典成了一种可能。我国著名儿童文学学者朱自强说:“鼓励、帮助儿童成长的儿童文学是放飞儿童生命的文学,也是对既存的现实原则怀着变革思想,召唤人类更加理想的未来的文学。”⑨这样的文学当然需要作家的不懈追求与努力探索,彭学军说:“我要做一个有出息的作家。”因此,我们真诚祝福并期盼彭学军更多经典作品问世,为中国乃至世界儿童文学做出应有的贡献。
注释:
①⑥2015年8月7日文学评论家樊发稼博文点评.
②周益民.故事、儿童和作家的秘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2.
③彭学军.第十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奖获奖感言.
④方卫平.在细小的童年身影后,看到巨大的生活之网[N].文艺报,2017-9-22.
⑤[加拿大]李利安·H·史密斯.欢欣岁月[M].长沙:湖南少儿出版社,2014.10.
⑦⑧彭学军短篇小说:书写诗性的生命之美[J/OL].中国作家网,2016.02.22.
⑨朱自强.经典这样告诉我们[M].济南:明天出版社,201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