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动类APP与大学体育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探讨

2017-12-20刘金玉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7年12期
关键词:身体素质体育课实验组

刘金玉

(长春大学体育教研部,吉林长春 130022)

运动类APP与大学体育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探讨

刘金玉

(长春大学体育教研部,吉林长春 130022)

随着社会的发展,智能手机在大学生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为了激发大学生的运动兴趣,提高他们的健身意识,笔者希望通过APP手机健身软件来督促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经过两学期的对比实验,证明该方法容易实现、效果显著,便于有效地督促和管理大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和建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运动类APP;高校体育;教学模式

大学体育教学作为学生接受在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可以说是培养良好锻炼意识、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关键时期。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大学生对运动项目的兴趣,进而提高大学生的体育素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了迎合大众在现代健身理念下的各种个性化需求,让锻炼更有激情、情感体验更加丰富,运动类APP应运而生并进入蓬勃发展的时期。市场调查机构的研究报告称,运动方面的应用程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总下载量高达2.48亿次。大学生作为最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自然而然会有一部分人成为运动类APP的体验者和使用者。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探讨在体育课后引入运动类APP的价值和有效途径,希望借此提高教学效果,增加大学生的体育锻炼热情,进而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综述法

根据研究需要,查阅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知网上大量有关体育类APP的应用、大学体育课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并对这些资料深入研究、总结归纳,形成自己的观点。

1.2 实验法

在参加笔者健美操课学习的班级中随机选取4个班,其中实验组两个班、对照组两个班,每班30人。实验组要求学生完成两个周期,每期15周,每周至少两次运动类APP使用,实验采用KEEP运动软件。对照组不要求使用运动类APP,教师在课程结束前正常布置作业。在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健美操课程结束当天对4个班进行效果检测。

1.3 教师评定法

学生的身体素质评定由多年执教的5名相关专业教师按照柔韧素质、腰腹力量、弹跳能力以及形体变化4个方面来综合考核。这5名教师仅参与期末体质测试,不参与实验教学。5位教师测评分数的肯德尔和谐系数为0.918,表明5位教师评分标准较为一致。

1.4 调查访问法

问卷采用特尔斐调查法。以发放“内容效度专家调查表”的形式,对吉林大学、北华大学、长春师范大学、吉林体育学院等高校的体育教育专家进行了两次函询。结果表明,专家们对调查问卷各因素、指标的认同度均达到90%以上,说明问卷的因素、指标具有较高效度。

采用《体育课后作业完成意愿及完成情况调查》问卷,此问卷包含身体发展、运动意识、运动技能、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5个侧重点。每个侧重点包含若干个项目,采用5点评分。采用克龙巴赫α系数法进行问卷的内在一致性信度检验。经检验,α系数为0.929,说明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

1.5 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的有关材料进行归纳整理,并作出进一步分析。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研究结果

2.1 干预15周后对照组和实验组各项指标的差异性分析

干预15周后,对照组和实验组各项体能指标的测试结果见表1。可以看出,使用运动类APP辅助大学体育课程教学15周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效果较对照组明显,仰卧起坐、立定跳远和坐位体前屈这三项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实验组腰臀围度有一定的良性变化,对照组变化不大。由此可以得出结论,15周的干预时间较短,学生的身体素质各项指标还未能够发生显著的系统性变化;但经常使用运动类APP软件进行健美操课程辅助练习,能形成良好的健身氛围,激发学生锻炼热情,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使健美操课程教学效果进一步提升。

表1 使用运动类APP和不使用APP效果对比

2.2 干预30周后对照组、实验组各项指标的差异性分析

由表2可知,又经过15周的健美操学习,实验组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且差异达到了显著性水平。这表明在干预的第16~30周里,学生使用运动类APP辅助完成课后体育作业的质量明显好于按照传统方式完成体育作业的质量。这是因为,实验组学生完成体育作业的次数可以直接通过运动软件反馈到教师那里;而按传统方式完成作业的学生由于课后作业没有监督和激励措施,容易中断和放弃作业,无法形成良好的健身回路。

3 讨论与结论

3.1 教师教学模式的转变

教学计划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很难做到体育教师对学生个体或部分群体的区别对待,容易造成一部分学生热情参与学习锻炼,一部分学生应付做样子,还有一部分学生对所学内容望而生畏的局面。运动类APP作为一种虚拟的学习手段,可以使学生的体育锻炼从“封闭”变为“开放”,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思考型学习。教师可以从实际出发,以学生的基本身体状态为主线,组织其完成必要的课后身体训练,以提高身体素质、改善身体机能、提高运动兴趣。学生通过群晒分享、圈组交流、点赞互动等方式能够提高运动感受,量化运动过程,使运动变成看得到的实物。体育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知识的建构者、助学者或支持者,最终使体育教学从传统的传授知识转变为体育知识的建构。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可以根据学生体质的好坏、运动基础的好坏或运动能力的强弱等给他们制定运动目标,使每一位学生在运动中都能有新收益,真正培养学生自健自乐的习惯,达到体育教育的目的。而常规的体育课后作业虽然也是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比较有针对性地制定的,但由于缺少监督与激励机制,很难保证学生的完成质量。

3.2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目前,高校对学生参与体育课和健身运动,主要强调的是实效性和趣味性,即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大部分学生体验到运动的乐趣、成功的满足和协作的快感。实验表明,一段时间的运动类APP使用会激发学生在锻炼时或想到锻炼时产生良好感觉,形成体育锻炼行为习惯良好回路。学生完成体育课后作业的方式从被动转变为主动,让课后作业有了量化的过程,使课后作业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学生参与锻炼会感受到来自群体的激励,这种效应会让学生更加乐于参与到运动中,使其在网络空间有效互动,在运动的同时增加归属感、认同感、成就感,从而主动参与体育锻炼。

3.3 建立、健全运动评价体系

科学的运动评价体系是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动力。高校一贯要求培养创造性人才,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可谓人才培养的“软件”;严密科学的学习评价体系则是人才培养的“硬件”,它对体育教学过程具有导向、调节、激励和鉴定的作用。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应从学生的学习态度、成绩进步幅度和运动技能的掌握程度全面考虑,并根据体育教学大纲规范性标准制定“整体统一对照标准”评定分值,以便进行个体与群体间的横向比较。在此基础上,为了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还可以制定出学生个体浮动对照标准,以供学生个体的纵向比较。

[1]刘传海,王清梅,钱俊伟.运动类APP对体育锻炼行为促进和体育习惯养成的影响[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5(3):109-115.

[2]陈中医,孙青.运动处方教学模式对大学生体质健康影响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18):137-138.

[3]吴若熙,王庆军.体育健身类APP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5(4):18-22.

[4]于冬晓,刘宗超.运动类APP对普通高校学生体育习惯养成的促进作用[J].四川体育科学,2016(4):116-119.

G807

A

2095-7602(2017)12-0100-03

2017-07-12

刘金玉(1976- ),女,讲师,硕士,从事体育教学与训练研究。

猜你喜欢

身体素质体育课实验组
体育课
身体素质对篮球技战术发挥的影响
SHR主动脉结构重构的microRNA—195和BCL2、Bax作用机制
足球专项身体素质练习与足球技能学习成效的相关性研究
趣味 “课课练”对城镇小学四年级肥胖男生的体重和BMI的影响
团体辅导对中职护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体育教学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研究
大鼠运动性骨骼肌损伤后血清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以及波形蛋白的变化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三个结合“上好室内体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