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典型引领武隆区扶贫办“两学一做”强队伍 扶贫攻坚结硕果
2017-12-20潘经纬武隆区扶贫办提供
文/本刊记者 潘经纬 图/武隆区扶贫办提供
聚焦“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典型引领武隆区扶贫办“两学一做”强队伍 扶贫攻坚结硕果
文/本刊记者 潘经纬 图/武隆区扶贫办提供
——题记
武隆区扶贫办全体党员重温入党誓词
制度引领 责任兜底“两学一做”强队伍
(一)制方案,定计划,做表率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武隆区扶贫办及时制定了《关于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实施方案》和《党组中心组学习计划》,采取以领导干部带头讲党课、党组中心组学习会、业务培训讲座、党支部集体学习等多种方式,结合“主题党日”活动,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努力克服工学矛盾,坚持每周1次集中学习,到2017年10月止,共召开党组中心组学习10次,全体党员集中学习15次,领导干部上党课3次,支部开展专题学习讨论会8次。领导干部自觉执行双重组织生活制度,带头参加集中学习、带头公开承诺、带头参与主题活动,与其他党员一起学习讨论、一起接受教育,不例外、不特殊,为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做出了表率。
(二)兴载体,推活动,显效果
充分利用党媒公众号、宣教视频、专题教育片、红色电影、文学赏析等载体,助推主题党日和“集中学习研讨”活动。每月的主题党日为集中学习、研讨交流、党课辅导、为民服务等内容。“集中学习研讨”为“扶贫大讲堂”活动、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知识学习等内容。活动中严格考勤打表,全程记录纪实,确保每一名党员都能正常参加组织生活、自觉接受组织管理、主动发挥模范作用。活动采取“定学习计划、定学习内容、定学习标准,自行学、集中学、讨论学、讲授学、帮带学”等“三定五学”的方式,教育引导党员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坚持做到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并通过不定期测试、党员主题日随机问答等方式,增强每个党员干部的学习效果。
(三)立标准,找问题,创先锋
全体党员严格对照“四个合格”党员标准,将问题整改与加强管理结合起来,做到制度引领,责任兜底,认真查找自身问题根源,罗列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限时整改。并认真开展党内谈心谈话制度,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及时了解党员干部思想动态,做到早发现、早提醒、早整改。完善激励机制,定立“武隆先锋岗”评比实施方案,通过“亮身份”“亮承诺”“亮业绩”,引导党员干部带头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求创新、重实干、作奉献,真正把党员干部在学习教育中激发出来的新思想、新境界,转化为忠诚、干净、担当的扶贫攻坚实践,在此基础上定期进行“武隆先锋”季度评选活动,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四)严考核,明责任,树典型
强化督查检查,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情况作为重要考核内容,把落实从严治党责任与中心工作、业务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考核,以上率下,推动“十个务必从严”落地落实。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参与完成情况作为评判扶贫办机关支部党员履行责任情况的重要依据,对学习落实到位、作用发挥显著的党员予以通报表扬,对工作落实不力、搞形式走过场的、考核不及格的党员及时问责。通过传导压力,靠实责任,确保“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树典型出成绩。
(五)公开接访,志愿服务,添目标动力
武隆区扶贫办从2017年1月份起,实行领导干部公开预约接访、公开预约接访时间、公开预约接访地点,每周接访一次,接访实行领导班子成员轮流,相关科室工作人员参加。同时组织密切联系群众活动,2017年上半年,积极引导党员进社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开展了“党员进社区”“六·一慰问”“扶贫慰问”活动,把群众的向往化为扶贫办员工工作的目标动力,使扶贫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接地气。
有了不断激发的奋斗目标与工作动力,武隆区扶贫办的党员干部在扶贫攻坚工作中有哪些动人事迹呢?
植根人民 服务人民 扶贫攻坚结硕果
武隆区扶贫办采取包干到户,责任到人形式,通过教育资助、改善住房、医疗救助、发展产业等方面,定点帮扶,深入攻坚,帮助贫困户尽快脱贫,硕果累累,如:
在武隆区黄莺乡复兴村,高山菁岭、深沟悬谷。因为自然条件差,贫困落后的阴影始终笼罩着这个靠天吃饭的村庄,村域幅员面积49.6平方公里,共444户,人口1492人,典型地广人稀,属市级贫困村。区扶贫办作为复兴村的对口帮扶单位,扶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这个村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该村道路实现了100%社通达、10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全村共新建、维修、整治房屋涉及农户188户658人,全村所有贫困户实现了有稳定的安全住房;高山蔬菜、烤烟、山羊、金秋梨等一大批特色产业正蓬勃发展。
武隆区扶贫办又是怎么做的呢?
一、摸清底数,当人民群众的知心人:要脱贫,首先要精准识别。区扶贫办驻黄莺乡复兴村“第一书记”郭禄伟从驻村的第一天起,马不停蹄走田头、进农家,了解社情民意,感触百姓寒暖,倾听群众心声。在一个月时间里,家家户户都留下了郭禄伟的足迹。
2017年4月初,区扶贫办成立了驻复兴村扶贫攻坚突击队,初到村上。队长陈德权带领队员们分组到各个农业社,对整村情况进行了再次摸底。复兴村地广人稀,常常要走很远的路才能见到一户人家。尽管翻山越岭,条件艰苦,队员们都坚持了下来。
二、精准帮扶,当措施落实的度量衡:攻坚突击队的成员们,肩负起措施落实的度量衡,按照相关标准和要求,认真对照检查,加快完成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扶贫项目建设。“各工作组对每个农业社挨家挨户的走访调查,实事求是地对不安全住房、饮水困难、因贫辍学等情况进行重点排查和登记,建立分门别类的问题台账,及时向区扶贫办党组和乡党委政府反馈。”区扶贫办驻复兴村脱贫攻坚队队长陈德权告诉记者,在疑似不安全住房整改、人饮水池建设、公共服务建设等扶贫项目的施工方面,攻坚队严把建设质量关,保证工程项目质量过硬。
三、因户施策,做扶贫政策落实的形象派:村民的情况摸清了,便对症下药,根据贫困户致贫原因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制定脱贫规划。2017年4月,黄莺乡复兴村沙坪坝组的苟正平见到了自己的结对帮扶干部区扶贫办综合科的代飞跃。代飞跃得知苟正平因为务工时,不慎左脚受伤,医治不及时,几乎丧失了劳动能力。家里还有一位83岁的老母亲,母子俩相依为命,如今唯一的劳动力生了病,生活极其贫困。代飞跃到他家时,他的整个后脚跟都发脓溃烂。“老苟,别的先不说,你先把病治好了,才有能力脱贫。医疗费的问题,我来想想办法。”言谈间,代飞跃向苟正平详细讲解了相关的医疗扶贫政策,并帮助他积极申请相关的政策。
不仅如此,一则关于苟正平的爱心呼吁在朋友圈流传开来,作者正是区扶贫办的代飞跃。他说,老苟脚没问题的时候,完全可以自力更生,摆脱贫困。“我自己没多少钱,能帮到老苟的不多,但是我还是想为他做点事,呼吁社会的爱心人士来帮助他。”2017年7月18日,老苟在区人民医院进行了第一次手术,手术很成功。
和代飞跃一样,扶贫攻坚队的其他同志都穿梭在武隆大山深处的各村组里,指导全区帮扶工作,与区级各部门,各乡镇村的定点帮扶干部一道,为每个贫困户贯彻落实适应他们情况的政策,让每个贫困户在发展产业、医疗、教育等方面享受到应有的扶贫政策。
扶贫干部了解群众生产生活情况
武隆区扶贫办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坚持制度引领,责任兜底,共创先锋,培养造就了一支想干事、能干事、敢干事、会干事的扶贫工作优秀队伍,在扶贫攻坚实践中受到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认可,经验突出,成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