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篆刻中的边界
2017-12-20尹石
□ 尹石
说说篆刻中的边界
□ 尹石
边界,是指边栏和界格。边栏与界格的表现形式在篆刻艺术中就是线条,边栏是印之边界,界格是印文中的区域界线,是章法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形式美和气势的表现手段。它是篆刻的美学因素,对印文之开合影响最大,虽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但使其印品整体和谐之功不可替顶。印章大都有边栏,战国古玺印多有界格,尤其是小玺,无论大小,形制、形式都多样。
《陷阵破虏司马》东汉
一印之内的开合与一字之内的开合,都要通过边界来调理统一,这样有助于全印气势之团结。扩而言之,印章的章法、结构以及笔法、刀法等无不与开合相关。开合的目的在于取势,通过取势来表达印人的思想情感和风格特点。在结字时,为取得点画的变化,必须要打破平直呆板,而达到静中见动,活泼多姿,从其形态中表现出一定的态势,否则终无神采。
清包世臣《艺舟双楫》云:“夫字始于画,画必有起有止,合众画以成字,合众字以成篇,每画既自成体势,众有体势者合,自然顾盼朝揖出其中,迷离幻化出其中矣。”若气势磅礴的印面视觉冲击力强,边界可作助势;若线条取欹侧之势,边界可反作正势;若印文取开合之势,则边界起和谐团聚之功(当然也有无边界之印,这里不论);若印文匀称整齐,则边界可作变化使之统一,弃印面之板态;若增其印面的意趣层次,对空间有秩序的分割,则边界可做断、连或大、小起隔断作用,让印活起来;若根据印面文字笔画的多寡,边界可做替代、粘连、粗细或消减的合适变化。可见,边与界、边与笔画、界与笔画、边与边、界与界之间皆有变数,只有求异才能打破印面之浅识。
《常乐单印》西汉
一方成功的印面,除了开合之外,还有收放、主次、照应与对比之法。如边收界放、边收字收、左收右放,以画代边、以画代界、以边代画、以界代画;边与边照应、边与界照应、边界与字照应;边与文字对比、界与文字对比、边与边对比、界与边对比等等。边界在印面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但不一定印印皆用,要根据印面的需要巧妙运用。但这里必须强调:边界处理最好有不刻到之者,或者不要使边界框死,留有余地,使之空虚之处有气息的通达,犹如墙之门、屋之窗,以空气流通为好。形断意连,形残意贯为上,古玺、汉印之中,因年代原因,边栏多有残破,大小不均,这种残缺之美跃然纸面,玲珑通违,使全印古朴中有烂漫的艺术美感。
古人云:“宜实而不泥于实。”所以,印人当警惕“钟厚必哑,耳塞必聋”。因为泥于实就易于“窒碍”,这就有如清代刘熙载所云:“结实处何尝不空灵,空灵处何尝不结实。”其次,要注意笔情墨韵的传达,印中所有用线都要有笔意的介入,关注笔画与边界的协调一致,做到“以书入印”的同时,还要以“书入边界”。切忌印文是印文,边界是边界,不合粘。边界的运用当以自然,四周呼应,不能喧宾夺主,力求无斧凿之痕,开合适度,繁简适度,精细适度。智性的理解,感性的把握,两者相融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