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高水平花样滑冰青少年后备人才促进花样滑冰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

2017-12-20

关键词:花样滑冰后备竞技

栾 涛

(哈尔滨体育学院 体育人文系,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8)

培养高水平花样滑冰青少年后备人才促进花样滑冰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

栾 涛

(哈尔滨体育学院 体育人文系,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8)

竞技体育花样滑冰项目是我国冬季竞技体育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重点扶持的争光项目之一。如果没有高水准的青少年后备人才形成团队基础,将直接影响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和花样滑冰项目长期、可持续发展。世界冰雪体育强国对青少年后备人才的培养高度重视,培养模式普遍采用“体教结合、市场为主、政府为辅”方针。其最大优势是及时发现、挖掘、培养天才青少年竞技项目优秀运动员,保障各类竞技项目可持续发展。我国一直延用三级梯队培训体制、渠道单一,现实社会普遍存在读训矛盾。在没有形成体教结合战略情况下,青少年后备花样滑冰队伍形成萎缩趋势。花样滑冰培养过程周期长、难度大、易受伤、青少年选择该项目有限。政府投入资金匮乏、教练员流失南方,培养青少年后备人才功能的第三梯队出现断层趋势。建议花样滑冰后备人才的培养走政府为主和社会力量相结合培训道路。为青少年后备人才提供充足上冰条件。为输送单位的利益提供法律保障。对优秀运动员加强奥运精神和为国争光教育,加强对基层教练员队伍建设,注重发展花样滑冰体育文化建设。

花样滑冰;青少年后备人才;梯队建设;体育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时代主题。可持续发展应优先不间断地开发人才资源,竞技体育人才资源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在竞技体育花样滑冰青少年“后备人才资源”又是首要资源,花样滑冰后备人才的培养是花样滑冰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青少年承担着冬奥会争金夺银的历史使命,即少年强、体育强。

1 在“举国体制”全方位支持下,我国花样滑冰勇夺冬奥金牌,双人滑团队实力曾经世界占优

1.1 我国花样滑冰“举国体制”下取得成绩

2006年在都灵冬奥会,我国花样滑冰双人滑项目取得2、3、4名优异成绩,向世界展示了我国花样滑冰整体实力。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我国双人滑运动员申雪/赵宏博荣获金牌,从而结束了我国自参加冬奥会30年花样滑冰无金牌的历史。同时,双人滑共取得1、3、4名优异成绩,形成一流队伍的团队组合。之前,我国优秀女单花样滑冰运动员陈露在20世纪90年代在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和冬奥会上分别实现了金牌和奖牌零的突破。男子单人滑运动员李成江在国际大赛中曾取得两次第四名的好成绩。此外,我国冰舞项目水平与世界水平差距较大,始终未突破欧美对该项目的垄断,冲进第一阵营。

1.2 国际花联对规则的修改,对我国花样滑冰成绩产生影响

国际花联裁判规则不断修改,使花样滑冰相比其它竞技项目正疯狂进化,迫使运动员不断创新、以接近或达到身体的极限完成高难度动作和完美流畅的滑行表演,才有在国际大赛中争金夺银的希望。

2012年温哥华冬奥会之后,国际滑联把“更快、更高、更强”的重任指向了花样滑冰青少年。温哥华冬奥会,男子单人滑能表演四周跳跃难度动作运动员几乎凤毛麟角。双人滑项目捻四周和抛四周高难度动作成为空缺。规则不断的修改,给了那些作为后备人才的青少年以进取的机遇。青少年天才运动员有不断追求、进取向上的创造意识和竞争精神,必然在新时期不远的将来,突破花样滑冰新难度,创造新的历史。

1.3 2011年以后中国花样滑冰双人滑成绩突然滑坡,男子单人滑成绩有较大提升的启示

作为中国花样滑冰拳头项目的双人滑自申雪/赵宏博退役之后,国家队在2011年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只取得第三名铜牌成绩,如表1。

表1 2011年莫斯科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前三名成绩表

从成绩表中反映出我国运动员在自由滑项目失分较多,与第一名有14分之差,证实双人滑在自由滑难度上没有长足进步,处在不进则退尴尬局面。在2014年俄罗斯索契冬奥会上,中国花样滑冰双人滑更是折戟索契,与奖牌无缘。同一时期,黑龙江省冬季体育管理中心青少年男子单人滑运动员闫涵、金博洋正拼搏和强攻四周跳高难动作,并在ISU大奖赛和国际花样滑冰大奖赛等国际比赛中均以第一名的成绩夺冠。两届冬奥会相隔四年时间为何双人滑下滑如此之快?答案是国家花样滑冰队没能对比赛规则的修改加以重视、对四年后的奥运世界花滑巨大变化估计不足、对花滑青少年后备力量的培养信任和重视不够,没能总结失败教训、创新能力不够。

2 我国花样滑冰后备青少年人才匮乏因素探讨

2.1 世界体育强国具有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

国外一些冰上体育强国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模式,查阅资料《美国大学竞技体育管理体系的研究》中介绍美国对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已形成固定模式,依托教育系统和社会力量完整的培训优秀青少年运动员体制,简称“体教结合”体制。这一体制最大优点就是把体育和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青少年体育人才在成长过程中,既接受文化知识教育又能根据个人特长不断挖掘自身竞技才能,在运动项目中展现自身的价值。美国竞技体育体制以学校为中心,依靠学校的业余训练来培养后备人才。“中学是培养优秀运动员的摇篮,大量中学生通过各种形式,自发地开始早期运动训练,为发展竞技体育奠定了人才基础。”[1]通过大学阶段的培养,最终步入职业体育。

德国开拓体育的基本形式是体育俱乐部体制,政府的政策是负责经济资助。德国体育俱乐部经营至今已有200年历史。“规模较大的业余体育俱乐部设有青少年部,负责青少年和后备体育人才的培养。俱乐部非常重视青少年人才的培养,一旦培养出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可直接提升到俱乐部职业队,也可以通过转会形式,赚取高额利润。”[2]冰上体育强国韩国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由政府有关部门、财团、企业联合培训。国民体育振兴公团为优秀的青少年后备人才支付特别奖学金。韩国以法律规定为优秀运动员提供免试上大学和免服兵役制的优惠政策。这项制度为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起到了保驾护航的积极作用。

俄罗斯荣获2014年索契冬奥会金牌和奖牌总数第一名,优异的成绩得益于完备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从儿童、少年、青年竞技体育训练到成年职业化全程都建立了完善的配套机制。俄罗斯继承了前苏联专业化训练三级训练网系统,青少年体育学校、寄宿体育学校和奥林匹克后备力量专项少年体育学校,选拔并培养了许多有天赋的优秀运动员。综上所述,世界冰雪体育强国高度重视对青少年后备人才的培养,其培养模式概括为“体教结合、市场为主、政府为辅”方针。并且有健全的法规和良好的运行规则和政府财政支持作保障。作为当地有志于花样滑冰事业青少年在有室内冰场、冰刀、健身器材保障、有优秀教练员指导、有奖学金等物质刺激、有大学免试目标、有家长的参与和支持等优越条件,保障了花样滑冰人才厚实的积累,为花样滑冰可持续健康地发展铺平道路。

2.2 新时期我国花样滑冰后备人才培养遇到的一些新问题

竞技体育是衡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各国竞技体育的兴衰均与后备力量状况息息相关。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在新时期交融并存阶段,计划经济所遗留下的各种问题凸显出来,并且一直影响着花样滑冰后备人才的培养。

1) 读训关系矛盾。参加业余体校训练的青少年运动员除了少数人进入高一级运动队继续深造外,绝大多数面临读书、就业问题。多数家长重智教轻体育,担心子女因业余训练耽误学业和成材率低和就业问题,采取不支持、不鼓励态度,使一些有天赋小队员中途流失。

2) 中国后备花样滑冰人才的培养渠道单一,各级体校仍是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体校的运作经营主要靠地方财政拨款支撑。作为中国冰上基地的黑、吉两省现时期经济欠发达,有大部分市队体校经费短缺、办学条件差、教练员相继向南方流动、青少年在训人员并不稳定,逐渐萎缩趋势已经形成,如表2。

表2 2013~2014年度全国花样滑冰项目注册运动员统计[3]

图表反映了2013年度黑龙江省花样滑冰注册运动员为146人,2014年黑龙江省花样滑冰注册运动员比较2013年增长率为-8.90%,为黑龙江省后备花样滑冰后备队伍建设敲起警钟。

3) 花样滑冰被评为世界最难的竞技体育项目:周期长、易摔伤、综合面广、成才率低等特色令青少年选择面窄。

花样滑冰运动员如果达到国际级水平指标需要经过十年左右时间。其中4~5年基础训练,5年左右专项训练。要具备力量、跳跃、柔韧、舞姿、音乐、表演、滑行、步伐、旋转等综合修养和强大过人的能力,其间在训练中受伤、摔伤情况时有发生。初学滑冰青少年很少问津该项目,如表3。

表3综合中国花样滑冰状况,培训青少年运动员分三个阶段

4) 花样滑冰后备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单位和教练员付出多年辛勤劳作,而在向上输送和被输送过程中,单位和个人利益得不到保障,严重挫伤基层单位和执教人员积极性。

5) 花样滑冰是一项系统的、综合能力很强的竞技体育运动。某些培训单位没有实施系统的、适应世界花滑规则趋势的训练大纲执行,急于求成,导致青少年训练质量不高、甚至运动员中途流失现象,造成很大浪费。

6) “体教结合”体制没能形成。体教结合是教育系统利用自身资源,培养各级运动员学习与竞技俱佳为目标,是青少年学生竞技体育的摇篮。目前竞技培训部门多数没有与教育系统实施体教结合,仍采用闭塞训练体制,造成青少年运动员文化程度不高、训练成绩滞后、创新能力不强的负面效果。

7) 社会承办的各类型青少年滑冰俱乐部等企业单位补充了我国部分青少年上冰难、人才匮乏问题对宣传花样滑冰等冰上项目起到积极作用。但俱乐部良莠不齐,如果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就不能为有天赋的运动员创造更好条件,达到为国争光的目标。

8) 有些冰上有偿培训单位收费较高,一些家庭经济情况承受不了长期训练的支出,有些中途退练。更多的是把有志花样滑冰事业可能的人才拒之门外,造成无形的损失。

9) 滑冰场地匮乏,青少年上冰训练没有保障。目前我国冰上竞技项目的培养依然以黑龙江、吉林省为主,其中黑龙江省冰上项目后备人才的培养占后备人才总数的70%以上。我国冰上项目全国竞技人才只有4500多人,三线在训人员并不稳定,近年有萎缩趋势,如表4.

表4 我国东北地区冰上运动项目各层次运动员队伍基本情况[4]

黑吉两省室内滑冰场馆数量有限,这么多项目上冰,外加速滑队、俱乐部队上冰,时间安排得很拥挤,青少年业余花样滑冰队上冰时间更是难以得到保障。青少年花样滑冰热情受到巨大打击,造成目前青少年后备人才锐减重要因素。

中国与世界滑冰大国加拿大滑冰场馆及花样滑冰注册人口比较,如表5、6。

表5 中国和加拿大花样滑冰注册人口比较[5]

表6 中国和加拿大滑冰馆数量比较[5]

从表5、6反映出作为世界冰雪大国和世界冰球强国的加拿大拥有世界最多冰上运动场馆4000余座。加拿大如此优越滑冰条件和政府重视、全民健身活动、经济财富的增长、民办冰雪俱乐部鼎力运作,使加拿大成为世界冰上强国。中国根据国情,在培养青少年冰上后备人才上要加大滑冰场建设投入。

3 培养高水平花样滑冰后备人才,重振花样滑冰世界强国地位建议

根据国外花样滑冰体育强国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对我国高水平花样滑冰后备人才培养优化战略的实施提出以下建议:

3.1 坚持走政府与社会力量相结合的培训道路

世界竞技项目体育强国优先重视对青少年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已形成成功的模式化战略。建议我国政府注重调动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走政府和社会相结合的培训道路以减轻政府的负担,增加对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多渠道活力。政府为主导,根据项目的特点和需要确定投入方向和强度。另外,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参与并实施对青少年后备人才培训工作。必将形成花样滑冰项目在全国“广开门户”、“公平竞争”的多渠道、充满勃勃生机的培养高水平花样滑冰后备人才的新局面。

3.2 用现代化科技手段搭建“新冰场”,提供幼童和中小学少年上冰条件

根据花样滑冰项目特点 ,如果为国家培养高水平后备人才需要从儿童抓起,已得到国际和中国实践证实。5~6岁儿童上冰适应冰性训练,穿插陆地压腿、下腰、舞蹈等柔韧性、表演性课程。小学1~5年级在市级区体校进行花样滑冰业余性训练,初中阶段或高中时期一些有天赋、出成绩的优秀青少年运动员早已被体育院校,省、市专业队录取。这是指在有室内滑冰场馆条件下培养儿童和中小学生青少年成才的可参考的程序。目前我国室内滑冰场馆仅有30几座与加拿大4000多座滑冰馆无法相比。我国传统的黑吉两省冬季室外滑冰场受到场地、气候、财力、人力、管理者的随意性等因素限制,在中学几乎见不到冰场,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则放弃浇冰场这一传统,造成群众性冬季体育冰上活动流失,儿童和青少年在严寒的冬季无冰可滑、无法上冰的尴尬局面。

花样滑冰是我国北方传统优势的冬季竞技体育项目,要使该项目能够可持续发展并保持优势地位,首先要为青少年创造保暖条件、有防沙防雪功能、占地面积不大、造价低廉的人浇彩棚式冰场。

花样滑冰体育人才的基础在少年儿童,我国花样滑冰传统的流失正是从学校、幼儿园开始的。因此,培养花样滑冰人口还要从幼儿园中小学做起。建议以黑吉两省大城市为试点,制作适合花滑的保暖彩棚(或钢架苯板彩棚)简易冰场,供给试点的幼儿园、小学、中学试用,让儿童们在寓教于乐中学会滑冰,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滑冰运动中来。以学校为摇篮的社会培养花样滑冰后备人才队伍会逐渐扩大,逐步解决第三梯队人才匮乏问题。

3.3 对优秀运动员的奖励、输送和被输送要坚持法律规则,建立和协调各方关系

世界冰雪竞技体育强国对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十分关注,对有突出贡献的教练员、运动员予以奖励。冰上俱乐部等培训单位对运动员转会等问题采用法律规则调节矛盾,建立正常管理秩序。建议我国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输送和被输送等关键问题上要执行法规制度管理、保障各方面应得的利益。广开多种渠道,为国家培养出花样滑冰优秀后备人才。

3.4 强化为国争光意识、发扬顽强拼搏的奥林匹克精神

初学花样滑冰的青少年及家长各有不同的培训目的和喜好。到体校专项培训阶段,一些身体素质较差、没有对困难作好准备和心无大志的青少年逐渐被淘汰。能够步入省、市花样滑冰队甚至国家队青少年优秀后备人才可谓百里挑一。对于在国内外各种大赛中获有成就的优秀人才,更要加倍珍惜。建议教练员在科学专业技能传授的同时,配合有关领导要对运动员及其家长进行爱国主义和奥林匹克主义精神宣传教育,正确对待荣誉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大多数成员还不可能越过自己的基本利益去追求道德的崇高。也必须看到市场经济对人民的道德观念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如拜金主义的泛滥,唯利思想作祟。”[6]作为竞技体育优秀后备人才如果淡化为国争光目标,盲目追求个人利益,忘掉“更快、更高、更强”奥运精神:即运动员需不断挖掘自身潜力以不断战胜自我,超越对手的顽强拼搏精神、积极进取精神、乃至爱国主义精神。失去奥运精神的支撑必然迷失方向失去自我,断送大好前程,对花样滑冰事业可持续发展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

3.5 加强基层教练员队伍建设

教练员的技能、教学经验、指挥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训练质量。而具有崇高事业心的教练员更令人尊敬。建议在基层教练引入指标规划、实施竞争机制和奖励制度、提高他们的待遇。关心基层教练员生活纠结,创造条件,给他们再学习和提高机会。为培养高水平青少年花样滑冰后备人才作出贡献。

3.6 挖掘社会潜能,给花样滑冰社会化制造良好口碑

青少年花样滑冰具备独特的艺术性和表演功能,青少年花样滑冰的发展也离不开社会大众的支持和热烈气氛的烘托。建议借助新闻媒体作好宣传、报道工作。花滑市队、市体校、俱乐部等团体配合宣传编排一些表演节目和汇报节目供欣赏。引导社会语论和青少年热爱并参与花样滑冰运动,达到扩大体校和冰上俱乐部生员,充实三线青少年花样滑冰队伍的积累,同时为冰雪文化事业的起步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4 结论

我国冰雪运动的发展,建立在以奥运争光战略的举国体制基础上。针对冬奥会上具有争金夺银实力的项目在资金、训练条件、后备人才的培养等方面予以扶持。如何保障优势竞技体育冰上项目花样滑冰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首先要解决三个后备梯队呈金字塔正常运转问题,解决青少年上冰难、上冰贵的问题、保障中小学生在北方的冬季体育课有冰可滑、体校等基层单位有冰可训问题。这是解决优秀花样滑冰青少年梯队断层、成绩下滑的首要问题。

花样滑冰的可持续发展要社会语论和家长强有力的支持。政府和社会资金适当的投入、中小学及幼儿园的欢迎并支持、事业心强的教练员悉心的培养、巩固第三梯队建设并向第二梯队输送强有力的优秀花样滑冰运动员,使花样滑冰后备人才有序地可持续发展。

[1]池 建. 美国大学竞技体育管理体系的研究[D].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3.

[2]彭 琼. 陕西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的调查研究[D]. 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07.

[3]陈伟光. 黑龙江省花样滑冰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的调查研究[J]. 冰雪运动,2014,37(2):8~11.

[4]于立强,高海军. 我国冰上项目“北冰南展”的战略研究[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28(3):17~20.

[5]宋嘉林,阚军常,刘石.中加两国大众冰雪运动发展的比较研究[J]. 冰雪运动,2010,32(5):3~5.

[6]杨 弢,姜付高. 中西方体育文化比较[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G862.2

A

2096-3149(2017)04- 0042-06

10.3969/j.issn.2096-3149.2017.04.010

2017—08—11

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专项项目 “我国冰上项目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研究”(项目序号:10D065)

栾涛(1978— ),女,黑龙江哈尔滨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语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花样滑冰后备竞技
花样滑冰双人滑短节目比赛研究——基于2022年北京冬奥会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后备制动系统可在紧急情况下为轮胎放气
我国花样滑冰女子单人滑成绩突破的探索——以2019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中国杯为例
后备母猪的选择和培育
我国花样滑冰运动发展的百年回眸与未来展望
我国冰球“贯通化”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高水平花样滑冰竞技人才的培养
竞技精神
短道速滑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