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开展同课异构教学案例研究
2017-12-20柯晓芬郑必芳杨水金
张 璨,柯晓芬,郑必芳,杨水金
(湖北师范大学 化学化工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0)
高中化学开展同课异构教学案例研究
张 璨,柯晓芬,郑必芳,杨水金
(湖北师范大学 化学化工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0)
同课异构是一种鼓励教师之间交流提升的教研活动,通过同课异构可以帮助教师发现自身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节选了两位教师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同课异构的四个教学片段:新课导入、师生互动、交流讨论、总结提升,并根据其教学设计进行比较和分析。同时为了解高中开展同课异构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
同课异构;高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1],这就是对“同课异构”的精髓和意义所在!“同课异构”的含义:即不同的老师对于相同的课题、相同的教学内容,各自选择运用不同的方式来进行个性化教学的一种新型教学研究模式[2]。随着对新课改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教育研究者对教育不懈地探索,越来越多的教研者认为,面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教师要学会因材施教,切忌千篇一律的呆板式教学[3];另一层面,由于每位教师上课风格不尽相同,对同一知识点的理解也各有不同,以及其他一些主观或客观因素的影响,不同教师对同一知识点的讲授必然就会因此而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教学上取得的效果也会随之变化[4],再加上教师本人教学经验和教学理念也存在着差距,这就使得教师们在面对着同一个教学内容时,会呈现出不同的极具有个性化的教学设计,而这种情况恰恰是同课异构的精髓所在[5]。因此,“同课异构”便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一种更加流行也更加完善的教育研究模式。为了让教师们能够借此机会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特点,为后续的集体研究和讨论提供一个更好的平台,要求所有参与其中的教师都能更加仔细用心的研究教材、教法和学法。
当今社会,化学在促进生产生活像文明跃进的进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因此,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学会多角度地理解和分析化学问题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但是如何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呢?这一直是许多专家与教育工作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为了避免课堂教学出现千篇一律毫无创新的现象,同课异构这种交流式的教学研究活动,则被广泛地运用于各科的教学之中。
1 《氧化还原反应》“同课异构”教学案例的比较分析
《氧化还原反应》在整个高中的知识框架中都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笔者对阳新实验中学高中部的两位化学教师该课题第一课时的同课异构教学进行了比较分析。
1.1 两位教师课堂教学片断节选
本文分别截取了两位教师课堂中的“新课导入”、“师生互动”、“交流讨论”、“提升总结”等四个主要教学片段。
周老师的课堂教学片段:
片段1:新课导入
师: 用投影仪展示了蜡烛正在燃烧的图片,并引出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然后进行导入:“大家都知道,现在这句诗句更多的都是用来歌颂教师的无私奉献,那么经常被比作教师的蜡烛,它的燃烧究竟是什么反应呢?它属于哪一种反应类型呢?”
片段2:师生互动
师: 请同学们观察下面几个反应,然后观察这几个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同之处。
生:反应中均有化合价变化。
片段3:交流讨论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在氧化还原反应中会存在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呢?对于金属钠与氯气的这个反应,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在下面画出钠原子和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然后先独立思考,有了想法后在小组间讨论交流这个反应的本质是什么?
教师参与讨论,各抒己见,得出结论。
片段4:提升总结
总结(投影):氧化还原反应: 1.特征、判断依据:化合价升降
2.本质:电子的得失与偏移
肖老师的课堂教学片段:
片段1:新课导入:
1、将刚刚切好的新鲜的苹果与切好后放置很久的苹果比较,观察苹果的颜色有什么变化?
2、泡好的绿茶静置后有何变化?
片段2:师生互动
a.师:请同学们积极调动大脑,回忆一下我们初中所学过的知识,然后向老师分别列举一个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例子,并说出它们的分类标准。
分类的标准:得氧失氧
b.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个反应,然后思考它真的只发生了氧化反应或还原反应吗?
生:铜失去氧,发生了还原反应;氢气得到氧,发生了氧化反应。
c.师:请同学们观察氯化钠的生成示意图,思考为什么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会发生变化
生:反应中发生了电子转移。
片段3:交流讨论
a.师:请同学们认真的观察课本上的3个化学方程式,先独立思考,有了想法后在小组间进行讨论,分析在这三个反应中,各个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发生了是否发生了改变呢?元素化合价的改变和氧化还原反应之间究竟又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间进行讨论,教师走访听取个小组的看法,进行指导,得出结论。
b.师: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在小组之间交流讨论,判断一下我们初中学过的四个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然后将它们的关系画成漂亮的脸谱。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找学生代表画出脸谱,最后教师用投影展示结论。
片段4:提升总结
总结本节课内容:1、有得失氧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局限性)
2、有化合价升降的反应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不一定存在得失氧)
1.2 两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比较
教学设计能反映出教师的教学习惯和对教学重点的把握。两位教师教学手段相同,均以讲授法为主,在课堂上主要采取启发式教学法,采取适当的课堂提问,引导学生对新知识理解和思考。通过比较,两位教师的不同之处如下:
1.2.1 课堂导入的素材不同 对于新课的导入,周老师的设计意图是:不仅对学生进行片段式的文学教育,而且与本节课的主题紧密相连。使传统的新课导入更加生动,实现学生“乐中学”的新课程理念。通过游戏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并使学生对物质的分类进行再认识、再消化,由反应
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明白九年级学习的分类方法所存在的局限性,从而提出新的分类标准,进而引进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肖老师从生活中的问题出发,以此为背景引出课堂,将化学与生活相结合,降低了学生接触新内容的难度,增添了趣味性。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还可以把已学知识当作待学知识的“导火索”,从旧知识的复习回顾入手,逐渐导入新课,实现完美过渡。本节课中,教师可以很自然地用旧方法从“得氧”与“失氧”的角度认识氧化反应,再过渡到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得失两个新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与本质。
1.2.2 课堂关注重心不同 两位教师整节课的关注中心并不相同,周老师整节课过度关注学科的核心知识,讲课方式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整节课都在围绕教学重难点反复讲解练习,但是从教学上来看他仅完成了知识技能目标,缺乏对过程方法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完成。肖老师将课堂的中心放在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上,相对周老师的教学更符合新课改的要求。皮亚杰的的认知学习理论也指出了,教学的重点应该是面向学生的,而非是纯粹的知识。教师应当将课堂的中心放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健全人格和科学精神的养成上,学习应当是一个主观能动的建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
1.2.3 课堂教学活动不同 周老师的课堂活动主要以提问为主,采用师生一问一答式的教学,在课堂中仅有一次学生讨论活动,其余均为学科知识的讲授和练习。肖老师也以讲授为主,其中穿插了两次课堂讨论和一次动画放映,对比周老师,课堂氛围更为活跃,学生参与度比较高。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营实验室研究后得出了学习金字塔理论,该理论表明,通过讲授学生对学习成果的保持率仅有5%,即使是试听结合和讨论也只能让学生的学习成功过保持率为5%和20%,可见仅以讲授为主同时安排动画放映和讨论作为课堂活动还是仅仅不够的,这只能使学生拥有一个短期记忆,而非能将它同化成自己的知识储备。学习金字塔理论指出学生通过向他人讲授和对所学内容或将所学内容立即应用可以使学习成果的保持率提高到90%,这一观点拓宽了课堂活动的范畴,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活动可以是学生之间互相讲解也可以是学生面向教师讲解,并且在每讲解一内容后要及时添加应用环节,以此巩固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会应用才是真正的理解了。
1.2.4 忽视了化学的育人功能 两位教师在讲解内容上都很全面具体,但是中心也都在学科知识上,忽视了化学的育人功能。在现在瘦肉精、毒大米等害人科技事件大肆泛滥的背景下,化学这个学科背上了很多负面的名声,而且做这些坏事的人都是化学学科素养相对较高的人才,所以这应当引起教师们的重视,我们不需要学生成为刷分的机器,也不需要畸形的人才。在课堂上应当重视品德教育,首先育人才能教书,在教学中应当为学生灌输积极健康的思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明白学好化学可以促进生产生活向文明迈进,化学可以起到很多积极正面的作用。
2 高中化学课堂开展同课异构活动现状的问卷调查
上述通过对阳新实验中学高中部的两位教师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的四个教学环节的同课异构分析,可以发现开展同课异构的研究对校本研修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为了更好的了解中学开展同课异构的现状,我们走访了福建省莆田市华侨中学、莆田市第六中学、莆田十四中、锦江中学和郊尾中学这五所高中,利用下课期间对高中化学教师当场发放纸质调查问卷,并当场回收。总共发放44份问卷,回收42份,其中有效问卷41份,有效率为97.6%。经过对问卷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了如下问题:
2.1 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
图1 学校的重视程度 图2 不同达标级数的中学的重视程度
从21世纪以来,新课程改革也历经了十几个春秋,从数据结果来看,有高达67%的中学教师认为学校对开展同课异构并没有给出足够的重视。而且二、三级达标校对开展同课异构的重视程度比一级达标校低了近5个百分点。
2.2 开展同课异构时缺少专家的指导与引领
图3 是否存在专家引导 图4 消极态度的教师年龄分布图
通过分析图3数据可以看出,78%教师认为在同课异构活动中缺乏专家的引导,另外在走访时很多教师也反映,有时在几次的交流探讨后,由于缺少专家的引导,而校内教师水平差距不大,导致大家找不到新的突破口,使同课异构活动开展陷入僵局。
2.3 教师的参与积极性不高
图5 讲授者与听课者年龄分布
由图4表明教师的年龄越高,越缺乏参与同课异构的热情,消极参与同课异构的教师中45岁以上的教师多达50%,而且在参与同课异构时青年教师主要作为听课者,授课者则以中老年教师为主,占总数的75% .
3 结语
本文仅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第一课时和福建五所高中开展同课异构的情况作了初步的研究,对于同课异构在化学教学中其他方面的应用以及对于实施现状中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1]石 军. 浅谈化学课堂之“同课异构”[J]. 课堂教学,2014,28:52~53.
[2]吴晓红,黄金沙,毕吉利. 九年级化学“元素”同课异构课例探析[J]. 化学教与学,2014,(9):1~5,8.
[3]陈灶阳.对新课程化学实施同课异构的几点体会[J]. 课改探微,2013,(8):46~46.
[4]胡争银. 同课异构教研方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 数理化研究,2011,(10):39~39.
[5]孙德芳.同课异构:教师实践知识习得的有效路径[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基础教育版),2012,13(3):24~25.
Acasestudyonthesamelessonwithheterogeneousofchemistryteachinginseniorhighschool
ZHANG Can,KE Xiao-fen,ZHENG Bi-fang,YANG Shui-jin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Hubei Normal University Huangshi 435002,China)
In secondary education, homework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for teachers to know students' learning status and cognitive level. In this paper, through analyzing the current status of design and correcting chemistry homework, the existing problems has been found and the recommendations have been proposed.
chemistry of high school; lesson with heterogeneous; oxidation-reduction reaction
G40.034
A
2096-3149(2017)04- 0106-05
10.3969/j.issn.2096-3149.2017.04.023
2017—08—28
湖北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2015383)资助
张 璨(1992 — ),女,辽宁锦州人,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化学课程与教学论.
杨水金(1964— ),男,湖北武穴人,教授,博士,E-mail: yangshuiji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