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中小学生孤独情绪体验和自杀态度的特点与关系*
2017-12-20赵永萍韦敏梅明秋席晓璇王清莹彭子瀚
赵永萍韦 敏梅明秋席晓璇王清莹彭子瀚
①中国.西南大学(重庆北碚) 400715 E-mail:pinger5@swu.edu.cn ②西南政法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③重庆市华中学校(重庆巴南) 400054
重庆市中小学生孤独情绪体验和自杀态度的特点与关系*
赵永萍①韦 敏②梅明秋③席晓璇③王清莹③彭子瀚③
①中国.西南大学(重庆北碚) 400715 E-mail:pinger5@swu.edu.cn ②西南政法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③重庆市华中学校(重庆巴南) 400054
目的:了解重庆市中小学生孤独情绪体验的特点、对自杀的态度,并探讨孤独情绪体验与自杀态度之间的关系,为自杀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基于已有孤独量表,采用自编的孤独情绪体验问卷以及肖水源等人编制的自杀态度问卷,对重庆市624名中小学生进行了调查,通过方差、相关和回归分析,对影响中小学生孤独情绪体验和自杀态度的因素、两者的特点及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①重庆市中小学生体验到的孤独情绪评分较低(2.16± 0.49);但要受到年级(F=53.18,P<0.001)、学习成绩(F=19.82,P<0.001)、同学关系(F=30.92,P<0.001)、抚养人的管教方式(F=9.26,P<0.001)和父母的关系(F=30.26,P<0.001)的显著影响;②重庆市中小学生在自杀态度三维度上的评分介于2.5~3.5。年级和学习成绩显著影响中小学生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F=12.02,P<0.001;F=5.43,P<0.05)、对安乐死的态度(F=16.57,P<0.001;F=5.24,P<0.05)和对死者的态度(F=13.18, P<0.001;F=2.84,P<0.05)。抚养人的管教方式和父母的关系显著影响中小学生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F= 3.26,P<0.05;F=10.15,P<0.001)和对安乐死的态度(F=3.00,3.70,P<0.05)。家庭类型显著影响中小学生对自杀者的态度(F=3.72,P<0.05);③中小学生体验到孤独情绪的频率与其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r=-0.31,P<0.001)、对安乐死的态度(r=-0.28,P<0.001)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孤独情绪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和对安乐死的态度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27和-0.28(P<0.001)。结论:①重庆市中小学生体验到的孤独情绪少,对自杀持矛盾或中立的态度,但均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②重庆市中小学生体验到的孤独情绪能显著预测其自杀态度。
中小学生;孤独情绪;自杀态度;孤独情绪体验问卷;自杀态度问卷
由于近年来自杀问题的严重性,自杀已成为全世界普遍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在中国,意外伤害致死的十大原因中,自杀居第2位,仅次于交通事故所致的死亡[1]。在影响自杀的众多因素[2]中,孤独情绪[3-4]可能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情绪体验是人在主观上感受或意识到的情绪状况[5],是情绪的主要成分之一。对于情绪体验的研究,国内对老年人[5]、汶川地震极重灾区中学生[6]、大学生[7-8]等进行了研究,但鲜有涉及情绪体验发展特点的研究,对中小学生情绪体验发展特点的研究更少,当然孤独情绪体验的发展特点也不得而知。在已有的孤独量表中,儿童孤独量表不适用于中小学各年龄段;孤独分类量表、感情与社会孤独量表、情绪-社交孤独问卷均有不适合中小学生做的题项,比如孤独分类量表中的“目前没有对我关系重大的恋人(爱人)”题项;Rasch型孤独量表着重探讨孤独者的感知、体验及对缺乏人际交流的评价,UCLA孤独量表着重评价社会交往导致的孤独,状态与特质性孤独量表则着重境遇性的和特质性的孤独[9],而本研究则着重中小学生的孤独情绪体验,故以上量表不是最理想的量表。最适合本研究的孤独量表,涉及的题项过多,且中西方人对情感的体验可能是不一致的。因此,本研究在孤独量表的基础上,自编孤独形容词量表,用于测量中小学生孤独情绪体验的特点。
自杀态度是指个体对自杀行为和自杀者等所持有的一种持久性与一致性的倾向[10]。喻彦和彭宁宁[11]的一项研究显示,在自杀态度方面,大部分学生认同积极的一面,但仍有17.61%的学生不认为自杀是一种疯狂的行为,9.21%的学生认为自杀不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姜晓梅[12]的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对自杀持肯定态度的比例高达10.93%。对自杀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一个企图自杀者是否决定采取自杀行动[13];不同的自杀态度显著影响自杀倾向,自杀态度越消极的大学生,其自杀倾向性越强[14]。这些研究主要关注对象为大学生和心理患者,忽略了自杀群体中高中年龄段及其以下的学生,特别是低龄儿童。因此,本研究将对象限定在9~18岁,将对自杀研究起到有益的补充,同时,对中小学生生命观的教育提供实证数据。
情绪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不良情绪往往会使人产生某些不恰当的行为。近年来,人们发现孤独感与自杀存在密切联系。张雪海等通过对1802名在校初中生调查发现,孤独感与自杀倾向有关[15]。杨汴生[16]等人对河南省5158名城市中学生自杀行为调查也发现,孤独感与自杀意念的产生密切相关。以上研究忽略了对低龄儿童自杀态度的研究,也未见中小学生自杀态度发展变化的研究。
在影响自杀的诸多因素中,家庭和学校起着重要的作用[17]。家庭成员间关系的好坏是衡量一个家庭环境的重要指标,对于自杀行为的产生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发现,家庭成员亲密度低是自杀的危险因素[18]。由此可以,家庭环境恶劣时特别容易出现青少年自杀现象。重庆作为西部城市,截至2007年8月底,全市有0~16岁农村未成年人440万,其中留守儿童235万人。2010年6月中共重庆市委将留守儿童教育列为十大民生工程之一。本研究将重点调查不同家庭环境中小学生孤独情绪体验特点的差异。
学校是儿童青少年生活的另一重要场所。在学校里,他们会面临考试、升学等各方面的压力,尤其在我国更是如此。研究发现学习困难、学习压力大、课外时间用来补习功课、同学排斥等,可以影响青少年自杀意念的产生[19]。因此,本研究将调查学业成绩良好与学业成绩不良儿童青少年之间、不同人际关系状况的中小学生孤独情绪体验特点的差异。
基于以上的文献分析,本研究将以9~17岁中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影响自杀的孤独情绪体验作为研究内容,探索其与自杀态度的关系,同时考察人口统计学因素对孤独情绪和自杀态度的影响。理论方面,可以丰富中小学生孤独情绪体验的特点研究和自杀研究,为重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指导;实践方面,可以从孤独情绪体验的频率预测自杀态度,对自杀预防和干预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为探索孤独情绪体验问卷的结构与内容,从重庆市随机选取3所学校的4个班级进行集中施测,共159人。女生90人,男生69人;小学39人,初中37人,高中83人。为探索中小学生孤独情绪体验和对自杀态度的特点及关系,使用正式问卷在重庆市4所学校的15个班级进行集中施测,共624人。其中女生332人,男生292人;小学175人,初中229人,高中220人;9岁45人,10岁73人,11岁56人,12岁64人,13岁84人,14岁65人,15岁73人,16岁82人,17岁82人;主要抚养人为父亲66人,为母亲的71人,为父母的374人,为外公外婆或爷爷奶奶的52人,其他17人;主要扶养人的管教方式为帮助开导的533人,粗暴打骂的38人,百依百顺的7人,放任自流的40人;家庭类型方面,仅与父母亲同住的340人,大家庭(父母、祖父母等同住) 180人,没有和父母亲住在一起47人,单亲家庭57人;父母关系良好的426人,一般的160人,较差的33人,很差的5人;居住地为农村136人,城市588人;学习成绩优秀63人,良好的212人,一般的288人,较差的61人;和同学的关系良好的402人,一般的198人,较差的24人。
1.2 方法
采用自编中小学生人口统计学问卷,包括性别、年级、学校的人际关系和学业成绩、抚养人及抚养人的管教方式、家庭类型及父母的关系、居住地,探索孤独情绪体验和自杀态度的影响因素。
基于孤独量表[9]采用自编孤独情绪体验问卷探索中小学生孤独情绪体验的特点。经过因素分析,最终确定孤独情绪体验问卷包含孤独正性形容词8个,负性形容词5个,问卷的累积贡献率为49.8%,信度为0.81。题项与总分之间的相关介于0.59~0.69,题项与题项之间的相关介于0.20~0.52,均达到显著水平,效度较高。孤独正性形容词为:被遗弃的,被抛到一边的,消沉的,郁闷的,受伤害的,难过的,疏远的,无助的。孤独负性形容词为:唯一的,被爱的,幸福的,有归属感的,被关心的。采用4点评分,包括从来没有、很少有、有时有、经常有。
采用肖水源等人编制的自杀态度问卷(QSA)[20]探索中小学生的自杀态度,共29个题项4个维度。量表的维度和信度:维度1,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共9个题项,信度为0.61;维度2,对自杀者的态度,共10个题项,信度为0.57;维度3,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共5个题项,信度为0.22;对安乐死的态度,共5个题项,信度为0.60。因维度3的信度偏低,且此问卷的各个维度可以单独使用,所以在正式问卷分析的时候,未将维度3纳入。
1.3 统计处理
调查问卷数据资料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和处理。统计分析方法包括多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分析。
2 结 果
2.1 中小学生孤独情绪体验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总体上来说,中小学生孤独情绪体验的频率较低(2.16±0.49)。但有时和经常体验到孤独情绪的人有161人,占到总调查人数的25.8%。并且,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中小学生孤独情绪体验的频率在年级、学习成绩、同学关系、主要抚养人、抚养人的管教方式、父母的关系、居住地方面均存在显著的主效应。
随着年级的升高和年龄的增大,学生体验到的孤独情绪的频率显著增加,高中生体验到的孤独情绪显著高于初中生和小学生(平均数和标准差分别为2.41±0.41,2.09±0.47,1.95±0.48;F=53.18,P<0.001);从各年龄段来看,9~17岁中的最高点出现在15岁,也即初三年级。学习成绩越差,体验到的孤独情绪频率越高(成绩优秀和成绩较差的学生,其平均数和标准差分别为1.90±0.50,2.46±0.43; F=19.82,P<0.001)。同学关系越差,体验到的孤独情绪频率越高(人际关系良好和较差的学生,平均数和标准差分别为2.06±0.49,2.67±0.58;F= 30.92,P<0.001)。
管教方式为百依百顺和帮助开导的学生体验到的孤独情绪最少,管教方式为粗暴打骂和放任自流的学生会体验到更多的孤独情绪(平均数和标准差分别为2.12±0.52,2.13±0.49;2.47±0.47,2.40± 0.42;F=9.26,P<0.001)。父母关系较差的学生体验到的孤独情绪最多,而父母关系良好的学生则会体验最少的孤独情绪(平均数和标准差分别为2.75 ±0.55,2.06±0.48;F=30.26,P<0.001)。
2.2 中小学生对自杀的态度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总体上来说,中小学生对自杀持矛盾或中立的态度。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对自杀者的态度,对安乐死的态度,平均数和标准差分别为3.45±0.61, 2.64±0.53,3.32±0.80,介于2.5~3.5之间。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中小学生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对自杀者和安乐死的态度在年级、年龄、学习成绩、同学关系、抚养人的管教方式、与父母的关系、居住地均存在显著的主效应。
随着年级的升高,中小学生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对安乐死的态度评分下降;而对死者的态度,初中生的评分显著低于高中生和小学生,见表1。
中小学生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对自杀者和安乐死的态度在年龄上存在显著的主效应,对各年龄段深入分析发现,9~15岁,对自杀者和安乐死的支持显著升高,而15~17岁,这种支持会有所下降,初三年级仍旧出现一个拐点。具体见图1、2和3。
图1 对自杀行为性质认识的年龄主效应
图2 对自杀者态度的年龄主效应
学习成绩的好坏会影响到学生的自杀态度。成绩好的学生更不赞成自杀行为,更不支持自杀者,更不支持安乐死;而成绩不好的学生更赞成自杀行为,更支持自杀者,更支持安乐死,见表2。
图3 对安乐死态度的年龄主效应
表1 年级主效应的平均数和标准差比较(±s)
表1 年级主效应的平均数和标准差比较(±s)
注:*P<0.05,**P<0.01,***P<0.001,下同
维 度 小学生 初中生 高中生 F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 3.62±0.61 3.44±0.63 3.32±0.61 12.02**对死者的态度 2.78±0.51 2.51±0.50 2.66±0.56 13.18**对安乐死的态度 3.58±0.85 3.31±0.78 3.13±0.72 16.57**
表2 学习成绩主效应的平均数和标准差比较(±s)
表2 学习成绩主效应的平均数和标准差比较(±s)
维 度 优 秀 良 好 一 般 较 差 F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 3.53±0.65 3.57±0.60 3.38±0.58 3.30±0.64 5.43*对自杀者的态度 2.73±0.44 2.70±0.51 2.58±0.56 2.60±0.54 2.84*对安乐死的态度 3.36±0.74 3.49±0.82 3.21±0.76 3.21±0.62 5.24*
抚养人的管教方式对学生的自杀态度观存在显著影响。百依百顺的抚养方式会让学生更不赞成自杀行为和安乐死;而粗暴打骂的管教方式会让学生更赞成安乐死,见表3。
表3 抚养人的管教方式主效应的平均数和标准差比较(±s)
表3 抚养人的管教方式主效应的平均数和标准差比较(±s)
维 度 帮助开导 粗暴打骂 百依百顺 放任自流 F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 3.47±0.60 3.34±0.60 3.57±0.73 3.19±0.63 3.26*对安乐死的态度 3.35±0.82 3.05±0.73 3.77±0.81 3.17±0.57 3.00*
父母关系较差的学生更赞成自杀行为,与父母关系一般的学生更赞成安乐死;有些意外的结果是,与父母关系很差的学生最不赞成自杀行为,也不赞成安乐死,这可能与这部分学生很少(只有5人),数据的代表性不足有关,见表4。
表4 父母关系主效应的平均数和标准差比较(±s)
表4 父母关系主效应的平均数和标准差比较(±s)
维 度 良 好 一 般 较 差 很 差 F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 3.53±0.57 3.27±0.63 3.10±0.84 3.71±0.64 10.15**对安乐死的态度 3.39±0.81 3.15±0.74 3.27±0.87 3.52±0.64 3.70*
家庭类型显著影响中小学生对自杀者的态度(F=3.72,P<0.05)。没有和父母住在一起的孩子有特异性反应,最不能容忍自杀者,甚至超过了单亲家庭的学生。
2.3 中小学生孤独情绪体验与其对自杀态度的关系
中小学生体验到的孤独情绪的频率与其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对安乐死的态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见表5。中小学生体验到的孤独情绪频率越高,其对自杀行为性质认识的评分越低,对安乐死的评分也越低。也即对自杀行为支持的可能性也越高,对安乐死的态度越肯定。
表5 孤独情绪体验的频率与自杀态度各维度的相关(r)
分别以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对安乐死的态度为因变量,以孤独情绪体验的频率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孤独情绪体验的频率能显著的预测学生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27)以及对安乐死的态度(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28)。
3 讨 论
在影响自杀的众多因素中,孤独情绪是重要因素之一[3]。但国内对中小学生孤独情绪体验的研究很少[6-8]。且已有的孤独量表不完全适合于本研究,因此,本研究在孤独量表的基础上,自编孤独形容词量表,用于测量中小学生孤独情绪体验的特点。研究结果显示,重庆市中小学生体验到的孤独情绪频率低,但这种体验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且,中小学生体验到的孤独情绪的频率能显著的预测其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和对安乐死的态度。
从家庭方面来看,父母是否亲自抚养并与孩子共同居住、父母之间的关系、父母的教育方式都会对学生的孤独情绪体验产生显著的影响,这与崔光成[21]、孙逊[22]、白春玉[23]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因此,父母平时应该多和孩子沟通,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尽量能亲自抚养而不让孩子成为留守儿童;在教育孩子的方式尽量采取帮助开导,而不粗暴打骂;良好的夫妻关系均有助于学生孤独情绪体验的减少。
从学校方面来看你,学生在校期间的人际关系会对学生的孤独情绪体验产生显著的影响,这与张见有[24]、刘红[25]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学业成绩以及是否来自农村均会对学生的孤独情绪体验产生显著的影响。因此,对于学生的教育不应仅限于成绩,还应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技巧,加强对来自农村的学生适应能力的培养;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唯成绩论,评价多元化将有助于学生孤独情绪的减少。而孤独情绪体验的减少,最终将有望降低对自杀的肯定支持。
重庆市中小学生对自杀呈现出矛盾或中立的态度,这与杨楹[26]、喻彦[11]、张媛[13]等人对中学生研究的结果是一致的。并且,中小学生的自杀态度受多种因素及孤独情绪体验频率的影响。程玉兰等人[27]对初中生自杀倾向的研究结果也显示,自杀倾向要受到年龄、年级、友谊等因素的影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中,15岁的中学生体验到的孤独情绪最多,对自杀的态度也是最支持的。这与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是一致的,需要学校和家庭更多的关注。
态度在预测行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8],因此,对中小学生自杀态度的研究,将有助于学校及家庭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生命教育,让学生对生命有更新的认识,对生活充满信心。
[1]Wang S Y,Li Y H,Chi G B.Injury-related fatalities in China: An under-recognized public-health problem[J].Lancet,2008, 372(9651):1765-1773
[2]高丽,崔轶,严进.中学生自杀相关因素及预防策略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2):238-240
[3]刘畅,赵群.医学生自杀意念与孤独感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11):1747-1749
[4]艾娟,张敏.老年人孤独、自杀态度以及依恋风格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6):830-833
[5]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辞典(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949-949
[6]莫书亮,孙葵,周宗奎.老年人日常人际问题解决中的悲伤情绪体验和情绪调节策略:年龄和人格特质的作用[J].心理科学,2011, 34(6),111-116
[7]邓天,高隽,钱铭怡,等.汶川地震的自传体记忆:回忆视角与情绪体验[J].心理科学,2010,33(5):1262-1265
[8]罗峥,付俊杰,熊庆秋,等.情绪调节策略对日常生活事件与情绪体验关系影响的多层分析[J].心理科学,2012,35(2):481-486
[9]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83-305
[10]王军,葛小锚,胡健,等.大学生自杀态度、自杀意念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05,14(9): 830-831
[11]喻彦,彭宁宁.上海市高中生自杀态度及自杀意念水平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1):38-40
[12]姜晓梅,张兰.兰州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自杀态度的研究[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4):228-231
[13]张媛,胡小兵,程欣,等.高中生自杀态度的特征及其与自杀意念[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2):258-260
[14]杨玲,樊召锋.自杀态度与自杀倾向的相关分析——大学生自杀风险评估与危机干预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09(1):235-237
[15]张雪海,张新卫,章珍珍,等.杭州市初中生自杀倾向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8,29(4),324-326
[16]杨汴生,何健,钟娅,等.河南省城市初中学生自杀及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8):709-710
[17]吴冉,张梅,朱文娟.大学生自杀行为的预防与心理援助[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23(8):1276-1280
[18]喻茂娟,黄德远,张伟,等.贵阳市城区中年人自杀危险因素研究[J].贵阳医学院学报,2007,32(4):422-423
[19]常向东,袁大伟,金霞芳,等.初中生自杀意念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10):1556-1559
[20]肖水源,杨洪,董群惠.自杀态度问卷的编制及信度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3):250-251
[21]崔光成.姚齐和初中生孤独感的影响因素及其应对方式的比较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10(3):195-196
[22]孙逊.高中生孤独感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0,5(8):59-60,85
[23]白春玉,张迪,陈容,等.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孤独感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4):473-474
[24]张见有,江慧,韦嘉,等.中学生感知的同学关系和学校满意度对孤独感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14,35(10):1509-1513
[25]刘红,王洪礼.209名小学儿童的孤独感与友谊质量、同伴接纳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23(1):44-47
[26]杨楹,王帅,张金玲,等.高中生自杀态度与孤独、抑郁情绪的相关性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12,25(4):245-248
[27]程玉兰,田本淳,吕书红,等.中国城市初中生自杀倾向现状[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1):924-926
[28]张林,张向葵.态度研究的新进展—双重态度模型[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2):171-176
The Feature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Loneliness Emotional Experience and Suicide Attitude Among Chongqing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ZHAO Yongping,WEI Min,MEI Mingqiu,et al
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feature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loneliness emotional experience and suicide attitude among Chongqing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Methods:Questionnaire surveys were conducted among 624 students by using loneliness emotional experience scale and Suicide Attitude Questionnaire.Variance analysis,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were applied in data analysis.Results:①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had low scores in loneliness emotion(2.16±0.49),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grade(F=53.18,P<0.001),academic performance(F=19.82,P<0.001),the relation with classmates(F=30.92, P<0.001),main caregivers’parenting style(F=9.26,P<0.001)and the relation of parents(F=30.26,P<0.001).②Their scores in Suicide Attitude Questionnaire were between 2.5 and 3.5.Grade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the cognition of suicidal behavior(F=12.02,5.43;P<0.05),attitude towards euthanasia(F= 16.57,5.24;P<0.05)and attitude towards suicides(F=13.18,2.84;P<0.05).Main caregivers’parenting style and the relation of parent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the cognition of suicidal behavior(F=3.26,10.15;P<0.05)and attitude towards euthanasia(F=3.00,3.70;P<0.05).Family type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attitude towards suicides(F =3.72,P<0.05).③Loneliness emotion experience had remarkable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cognition to suicide behavior(r=-0.31,P<0.001)and the attitude to euthanasia(r=-0.28,P<0.001).Loneliness emotion experience’standardized regression coefficient to the cognition of suicidal behavior and attitude towards euthanasia were-0.27 and-0.28(P<0.001),respectively.Conclusion:①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Chongqing have experiencedlittle loneliness emotion.And they take contradictory or neutral attitude to suicide.Furthermore,their loneliness emotional experience and suicide attitude have all been influenced by several factors.②The frequency of loneliness emotional experience among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can remarkably predict the cognition to suicide behavior and the attitude to euthanasia.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Loneliness emotion;Suicide attitude;Loneliness emotional experience scale;Suicide Attitude Questionnaire
R395.6
A
1005-1252(2017)01-0117-05
10.13342/j.cnki.cjhp.2017.01.028
2016-10-02)
http://www.cjhp.com.cn/
2014年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编号:14SKB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