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社会支持、归因方式与学习倦怠的相关性
2017-12-20程乐森张婧雅
顾 倩 程乐森张婧雅 王 娜
中国.潍坊医学院(山东潍坊) 261053 E-mail:15020683218@163.com △通讯作者
高中生社会支持、归因方式与学习倦怠的相关性
顾 倩 程乐森△张婧雅 王 娜
中国.潍坊医学院(山东潍坊) 261053 E-mail:15020683218@163.com △通讯作者
目的:探讨高中生社会支持、归因方式与学习倦怠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归因方式问卷、社会支持量表和中学生学习倦怠量表,对潍坊市405名高一高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利用SPSS 16.0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①性别在情绪耗竭(t=3.34,P<0.05)、低效能感(t=2.89,P<0.05)、生理耗竭(t=2.03,P<0.05)、学习倦怠(t= 3.55,P<0.05)、总分、社会支持(t=-2.26,P<0.05)、内部可控(t=-2.28,P<0.05)上均存在显著差异;②年级间学习倦怠无显著性差异(t=-1.53,P>0.05),在社会支持(t=2.25,P<0.05)和外部可控(t=-2.44,P<0.05)上存在显著性差异;③父亲的文化程度高低对子女的学习倦怠水平产生显著性影响(F=3.055,P<0.05);④社会支持、归因方式与学习倦怠存在显著性相关。结论:社会支持、归因方式与学习倦怠存在显著性相关,通过检验三者成线性关系,可建立回归方程:学习倦怠=-0.543×社会支持+0.37×归因方式+56.654。
高中生;学习倦怠;归因方式;社会支持
“倦怠”一词最早阐明了由于长期的不被认可和得不到回报而产生的生理、心理上的疲倦感,早期的主体研究为服务从业者,由此职业倦怠一词应运而生。之后倦怠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展,心理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将其引入到对学生的研究上。国内学者连榕[1]把学习倦怠定义为: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或缺乏动力却又不得不学,产生厌倦感,身心疲惫,并消极对待学习的心理状态。胡俏和戴春林[2]在中学生倦怠结构研究中将学习倦怠定义为:学生在学习情境中,由于长期处于学业压力和学业负担下而产生的生理和心理上的耗竭,同时伴随着与老师和同学的疏离感或行为,以及个人自我效能感低下的现象。笔者认为学习倦怠是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不能做出积极的归因,不能很好地利用周围资源去解决问题时产生的一种生理和心理上对学习的拒绝行为,以及自我效能感低下的状态。这一现象尤其体现在高中生的身上,现在的高中生都背负着巨大的压力,考学中的竞争压力,社会中的生存压力和家庭的期望压力使学生身处压力漩涡中。但在同样的压力前,不同的学生对学习有着不同的反应,有的会积极应对,有的会消极退缩,产生了学习倦怠的差异性。
社会支持是指个体在应激过程中能够利用的外部资源,一般包括亲人以及朋友在精神或物质上所给予的支持与帮助[3]。社会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对良好情绪体验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归因是指将行为结果归于何种原因。韦纳的归因理论将归因分为3个维度:内外部、稳定性和可控性,3个维度组成了4种归因方式:能力、努力、运气和任务难度。身为学生,都想考一个好成绩,都有催人进步的成就动机,但为什么不同的学生之间产生了学习倦怠的差异性呢?不同的归因方式对学习倦怠的影响是怎样的?为了进一步研究归因方式对学习倦怠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史海云编制的归因量表,史海云将归因分为内外部和可控两个维度,两维度结合产生4种归因方式:内部可控,内部不可控,外部可控,外部不可控。
影响一个人行为的因素包括外在的和自身内部的,社会支持作为一种外在的因素,归因方式作为一种内在的因素,两者与学习倦怠的关系是怎样的?以往研究中,有研究社会支持和学习倦怠之间关系的,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对学习倦怠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并有一定的预测作用[4]。有研究归因方式和学习倦怠之间关系的,研究表明适当的调整学生的归因方式有助于缓解学习倦怠的情况[5]。但将社会支持和归因方式结合起来探讨对学习倦怠影响的研究甚少。本文通过研究社会支持、归因方式与学习倦怠的关系,找出学习倦怠的缓解和预防措施,对丰富学习倦怠的理论研究,提高基础教学的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以高中生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潍坊市两所中学的高中生共450人为被试,回收有效问卷405份(96.4%),男生155人,其中高一71人,高二84人;女生250人,其中高一122人,高二128人。1.2 方法
1.2.1 中学生学习倦怠问卷 采用胡俏,戴春林于2007年编制的中学生学习倦怠问卷[6],该问卷包括21个题目,由情绪耗竭、学习低效能感、师生疏离和生理耗竭4个维度构成,用于测量中学生学习倦怠程度。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情绪耗竭0.88,学习低效能感0.83,师生疏离0.76,生理耗竭0.70,总问卷0.90。重测信度结果为:情绪耗竭0.86,学习低效能感0.81,师生疏离0.79,生理耗竭0.74,总问卷0.91。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7]。
1.2.2 社会支持量表 采用肖水源编写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8],该量表由10个题目组成,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3个维度,重测信度为0.92,表明该问卷具有良好的重测信度[9]。在施测过程中,为了使问卷更好的贴近高中,我们对问卷进行了改动,将题目中的“同事”替换为“同学”,“配偶”替换为“恋人”,“单位”替换为“学校”。
1.2.3 学习归因问卷 采用史海云编制的中学生学习归因问卷[10],该问卷由20个题目组成,包括内部可控、内部不可控、外部可控和外部不可控4个维度构成,整个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9,问卷的分半信度为0.811,表明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各个因素与总分之间的相关在0.639~0.767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说明本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1.2.4 一般情况调查表 本研究采用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学生生源、性别、年级、是否独生、父母的文化程度等基本资料。
1.2.5 研究程序 事先征得被试同意参与问卷调查,主试分发问卷,宣读指导语,要求被试按自己实际情况作答,集体施测,统一收回。
1.3 统计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主要的统计方法有t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2 结 果
2.1 高中生学习倦怠个人变量的差异
分别以性别、年级等特征变量对被试的学习倦怠、归因方式、社会支持及其分维度进行t检验。研究结果发现,学习倦怠在性别上存在差异,且男生的得分高于女生,年级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社会支持在性别上存在差异,女生的得分高于男生;在年级上,主观支持维度上高一高于高二。内部可控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高于男生;外部可控在年级上存在显著性差异,高二高于高一,见表1~3。
表1 学习倦怠在性别、年级、是否独生上的差异(±s)
表1 学习倦怠在性别、年级、是否独生上的差异(±s)
注:*P<0.05,**P<0.01,***P<0.001,下同
变 量 情绪耗竭 低效能感 师生疏离 生理耗竭 学习倦怠性 别 男 24.03±5.92 14.16±3.95 10.28±3.24 11.50±3.76 59.97±12.84女 22.20±4.23 13.07±3.54 9.69±2.84 10.72±3.75 55.56±11.03 t 3.34*** 2.89** 1.94 2.03* 3.55***年 级高一 22.45±5.17 13.26±4.07 9.56±3.30 11.09±4.39 56.20±13.77高二 23.32±4.85 13.69±3.41 10.24±2.69 10.95±3.10 58.20±9.91 t -1.74 -1.16 -2.26* 0.36 -1.53
表2 社会支持在性别、年级、是否独生上的差异(±s)
表2 社会支持在性别、年级、是否独生上的差异(±s)
变 量 主观支持 客观支持 支持利用度 社会支持性别 男 7.99±2.23 21.39±4.27 7.28±1.84 36.66±6.60女8.10±1.75 22.25±3.39 7.71±1.74 38.06±5.03 t -0.50 -2.13* -2.36* -2.26*年级 高一 8.36±2.02 22.19±3.85 7.64±1.75 38.19±5.68高二 7.78±1.87 21.67±3.68 7.46±1.83 36.92±5.69t 3.00** 1.37 1.01 2.25*
表3 归因方式在性别、年级、是否独生上的差异(±s)
表3 归因方式在性别、年级、是否独生上的差异(±s)
变 量 内部可控 内部不可控 外部可控 外部不可控 归因方式性 别 男 22.32±3.69 18.07±3.04 10.74±2.45 11.15±2.58 62.28±7.56女23.11±3.24 17.52±2.76 10.45±2.42 11.19±2.42 62.28±7.15 t -2.28* 1.86 1.18 -0.17 0.00年 级 高一 22.95±3.59 17.73±2.98 10.25±2.46 10.98±2.59 61.91±7.53高二 22.68±3.30 17.74±2.79 10.84±2.38 11.35±2.37 62.61±7.09 t 0.79 -0.05 -2.44* -1.48 -0.96
2.2 父母文化程度对高中生学习倦怠的影响
将父母文化程度分为初中及以下、高中或中专、大学或大专、研究生及以上,通过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欲研究父母文化程度对高中生学习倦怠的影响。研究结果可知,父亲的文化程度对子女的学习倦怠的影响存在显著性差异,文化程度高低影响着子女学习倦怠水平的高低。母亲之间的文化差异程度对子女的学习倦怠没有显著性影响,见表4、5。
表4 父母文化程度分类的人数(n)
表5 父母文化程度对子女学习倦怠的影响
2.3 学习倦怠与社会支持、归因方式的相关
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学习倦怠、社会支持和归因方式做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学习倦怠及分维度与归因方式、社会支持都存在显著性相关。归因方式与学习倦怠间呈显著性负相关,社会支持与学习倦怠间呈显著性正相关。说明归因方式和社会支持对学习倦怠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见表6。
表6 学习倦怠与社会支持、归因方式的相关(r)
2.4 社会支持、归因方式与学习倦怠之间建立线性回归方程
以学习倦怠为因变量,社会支持、归因方式为自变量,社会支持和归因方式对学习倦怠具有显著地预测作用,假设归因方式和社会支持对学习倦怠的影响可建立线性模型,即认为两者与学习倦怠的关系为线性关系,对数据分析可得到表7和表8。根据表7可知,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F=26.518,P<0.05)。可以对三者建立回归方程。将学习倦怠设为Z,社会支持=X,归因方式=Y,根据表8可得Z=-0.543Y+0.37X+56.654,此方程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方程成立。
表7 社会支持、归因方式与学习倦怠之间线性回归检验
表8 社会支持、归因方式与学习倦怠之间线性回归方程的建立
3 讨 论
3.1 学习倦怠在性别上的差异
性别在情绪耗竭、低效能感、生理耗竭和学习倦怠4个方面上均差异显著,其中男生得分均高于女生,这一研究结果与以往研究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男生的学习倦怠情况高于女生的,这可能由于男生在面对学习问题时表现出了更多的回避和消极行为。刘影在研究中发现不同性别时学业归因方式对学业情绪产生显著性影响。男生在积极低唤醒情绪上和消极低唤醒水平上得分均高于女生[11]。这些学业情绪会带给男生更多的学习倦怠行为。同时青春期男生自我意识的增强,会更多地表现自己,有较强的自尊心。在遇到问题时男生更多的会选择放弃努力或放弃寻求同学或老师的帮助,自己专研或者通过“不学习”来维护自尊,经过专研自己的问题没有解决时,男生会将这种学习上的失败归于能力差,之后通过“不学习”造成达到一种我不是不会,而是我没有学的自我防御机制[12],久而久之对学习失去兴趣,自我效能感降低,产生学习倦怠。由于人格特点和社会要求的不同,社会的要求会认为在逻辑方面女生的能力不如男生,在面对同样的学习问题时,女生面对的压力较小,同时由于人格特点,女生会采取寻求同学和老师的帮助,在寻求帮助的时候她们被看做是热爱学习的好学生,这对她们的自尊是一种保护,倦怠的水平降低。针对此现象学校应单独对男生的学习倦怠进行特别辅导。从相关分析中看出归因方式和社会支持与低效能感之间存在显著性相关,所以可以通过改变他们归因方式和提高他们的社会支持来提高自我效能感,不同的归因方式对个体的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不同,内部可控的归因方式对自我效能感具有正向作用,社会支持可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3.2 学习倦怠在年级上的差异
学习倦怠在年级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本次研究仅调查了高一和高二两个年级,年级之间的不显著有可能是高一和高二两个年级都面临着高考的压力,都存在一定的学习倦怠。这与以往研究有相同也有不同。与陈妍[13]调查的结果一致,但与张静关于高中生学习倦怠年级之间高二年级显著高于高一年级的研究结果有所不同。在面临高考的高中阶段,对于学习倦怠的预防和干预应该从高一开始,由于归因方式和社会支持等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经过高一高二两年的干预,可以提前预防高三学生在面临高考时的学习倦怠水平太高。两个年级在师生疏离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高二显著高于高一,这与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有关,发展心理学中,随着年龄的增大,自我意识的增强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增强使得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够自主的去解决。在刘晓利对大学生复原力、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三者之间的研究中发现,三者之间存在显著性正相关[14],同时在以往研究中发现复原力可以减轻个体的心理症状,增加其主观幸福感缓冲应激带来的消极影响[15]。高复力高复原力的个体更乐观,积极应对分数更高,能感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16]。对高一高二年级学习倦怠的预防,可通过直接提高社会支持、培养正确的归因方式进而降低学习倦怠水平,也可以通过提高学生的内在复原力来提高社会支持和积极应对方式来间接地降低学习倦怠程度。
3.3 父母文化程度对子女学习倦怠的影响
父母的文化程度之间的差异对子女学习倦怠的影响也存在差异。父亲文化程度的不同对子女的学习倦怠水平产生显著性影响。父亲的文化程度越高,子女的学习倦怠水平越低。相反,父亲的文化程度越低,子女的学习倦怠水平越高。相比较下,母亲的文化程度对子女的学习倦怠水平没有显著性影响。这说明在子女的学习中,父亲担当者重要的角色。这可能与社会支持中的家人支持有关,父亲的文化程度高对于子女的教育更理性,并且在子女遇到问题时可以提供有建设性的帮助。相对于父亲,不管母亲的文化程度高低,母亲对子女的学习成绩关注度较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越高,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个好成绩,但这在无形中给孩子施加了压力,对学生来说,学习倦怠在母亲文化水平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3.4 学习倦怠、归因方式和社会支持三者间的关系
归因方式、社会支持与学习倦怠呈显著相关,学习归因的4个维度中,除内部可控与学习倦怠及其4个维度间呈显著负相关,其他维度都与学习倦怠及其各维度呈显著正相关。Weiner的研究中指出,不良的归因方式与学生的考试焦虑和失望情绪正相关[17],这可能是归因方式导致学习倦怠的原因。Weiner将归因分为能力、运气、努力和任务难度,学生将学习遇到的问题归因于内部的可控的努力时学习倦怠的程度低,若把原因归于内部不可控、外部可控、外部不可控那么学习倦怠的得分就高。由此可以说明倦怠感的产生源于对学业的无能为力,不能控制或者是不明确性。在自我效能感与归因方式的相关中发现,内部可控归因与低自我效能感显著负相关,内部不可控、外部可控和内部不可控3种归因方式均与低自我效能感显著正相关。内部可控的归因方式可以显著预测自我效能感的增加,进而降低学习倦怠水平。这说明低自我效能感既能直接作用于学习倦怠也能通过归因方式间接作用于学习倦怠。归因方式既可直接影响学习倦怠,同时也可以通过改变其他因素来降低学习倦怠。社会支持中的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均与学习倦怠及其低自我效能感维度呈显著负相关。社会支持及其分维度的分越高,学习倦怠得分越低。由此得出正确的归因与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降低学生的学习倦怠水平。
归因方式、社会支持与学习倦怠存在显著性相关,归因方式与学习倦怠存在显著地正相关,社会支持与学习倦怠存在显著地负相关。归因方式、社会支持与学习倦怠存在着线性关系,方程为:学习倦怠=56.654+0.37×社会支持-0.543×归因方式。
[1]黎亚军,高燕.初中生学习倦怠特点及其与自尊、社会支持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3):407-409
[2]胡俏,戴春林.中学生学习倦怠结构研究[J].心理科学,2007,30 (1):162-164
[3]张静.高中生社会支持、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D].太原:山西师范大学,2012
[4]庞智辉,游志麒,周宗奎,等.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学习倦怠的关系:应对方式的中介效应[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5): 654-656
[5]祝丹丹.中学生归因方式、领悟社会支持与学习倦怠关系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5,30(5):72-75
[6]黄凤.初中生学习倦怠与发展资源、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关系[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
[7]邹志超,王雅倩.高中生的学习倦怠、自我效能感及其关系研究[J].教育测量与评价,2008,1(11):37-39
[8]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35,127-131,332-334
[9]李彩超,陈昕,刘慧晨.大学生学习倦怠特点及其与社会支持、自我价值感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11):1730-1732
[10]史海云.中学生学习归因的特点及其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9
[11]刘影,刘佳佳,张扩滕,等.初中生学业归因方式、学业情绪与心理健康[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5):760-763
[1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2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5-37
[13]陈妍.高中生考试失败归因、应对方式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1
[14]刘晓利,林立强,卢国华,等.大学生复原力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23(10):1502-1505
[15]刘小利.大学生复原力与心理应激、心理健康的关系[D].潍坊:潍坊医学院,2010
[16]Michelle D,Marc A P.Resilience in adolescents:Protective role of social support,coping strategies,self-esteem,and social activities on experience of stress and depression[J].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1999,28(3):343-363
[18]Weiner B.An attribution theory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nd emotion[J].Psychological Review,1985,92(4):548-573
[17]董振华.高中生心理资本、学习倦怠及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19]杨彩霞,符永川,王伟.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的关系:复原力的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7):1065-1067
[20]董莉,陈尚宝.高中生内外动机与归因方式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2):204-206
[2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45-53
[22]王振宏,吕薇,杜娟.大学生积极情绪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个人资源的中介效应[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25(7):521-527
[23]单超,王岩,刘兴华.大学生学习倦怠与主观幸福感的状况及其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8):951-954
http://www.cjhp.com.cn/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Support,Attribution Style and Learning Burnout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GU Qian,CHENG Lesen,ZH ANG Jingya,et al
Major of Applied Psychology,Weifang Medical University,Weifang 261053,China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support,attribution style and learning burnout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Methods: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among 405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Weifang by means of attribution style questionnaire,social support scale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learning burnout scale,and the data were analyzed by SPSS16.0.Results:①Gender in emotional exhaustion(t=3.34,P<0.05),physical exhaustion(t=2.03,P<0.05),inefficient sense(t=2.89,P<0.05)and learning burnout(t=3.55,P<0.05)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②Learning burnout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however,it was defferent in social support(t=2.25,P<0.05)and an externally controlled(t=-2.44,P<0.05);③Father's educational level on children's learning burnout level had significant influence(F=3.055,P<0.05);④Social support,attribution style and learning burnout were significantly related.Conclusion:There ar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between social support,attribution style and learning burnout,and the regression equation can be established by testing the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ree:Learning burnou t=-0.543*social support+0.37*attribution style +56.654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Learning burnout;Attribution style;Social support
R395.6,B844.2
A
1005-1252(2017)01-0092-05
10.13342/j.cnki.cjhp.2017.01.023
2016-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