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为我所用 建构高效课堂

2017-12-19陈琼栋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7年12期
关键词:数学情境数学文化

陈琼栋

【摘要】数学课堂教学要实施探究性学习,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探究性学习情境和学习素材。在数学教材的每个新知识点前面都有一个承载新知识的情境,但与解决问题的算式在一起,如何去解决?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把情境和素材与解决问题的算式分开来。网络潜力巨大,非常神奇,我们要利用网络,把数学情境搬上屏幕,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把数学课件搬上屏幕,让抽象变得直观具体;把数学文化搬上屏幕,让学生感受数学魅力。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为教育教学服务,改革传统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数学情境;数学课件;数学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2-0206-0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工作效率变得越来越高效。我们的教育教学也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要与时俱进,在教学中遇到问题时,想办法进行解决,用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教育教学工作。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实施探究性学习,学生知识的学习是在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的,那么,老师要向学生提供探究性的学习情境和素材。在数学教材的每个新知识前面都有一个承载新知识的情境,但与解决问题的算式在一起,如何去解决?我找到了行之有效的办法,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来解决。

一、把数学情境搬上屏幕,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小学数学教材是这样编写的,前面是一幅情境图,是学生学习的素材,是学生探究的对象,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新的数学知识,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深入思考,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学到了新的数学知识。可是,在情境图和问题的下面,教材也呈现了解决问题的算式和方法,老师让学生看书上的情境图和问题时,学生也看到了解决问题的算式和方法,长此以往,学生可能就不动脑筋,不能经历数学知识和概念的形成过程,学生的思维就不能得到训练。

策略:

面对问题,我是想办法进行解决,把书上的情境图放大复印出来,变成挂图,贴在黑板上,把书上的问题抄到黑板上,我都做过,不过工作量大,很麻烦,耽误时间,浪费纸张,做起来不能持久。

现在,我利用网络找到了一种神奇的办法。安庆市城区现在的小学数学教材使用的是北师大版教材,我现在教的是小学六年级数学,课前备课时,我利用网络上北师大基础教育出版社网站,找到电子教材栏目,点击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材,把一个单元的电子教材的照片下载下来,放到电脑的一个文件夹里。

二、把数学课件搬上屏幕,让抽象变得直观具体

目前,教小学数学一至四年级的老师一般带两个班,教五、六年级的数学老师教一个班,再带六节常识课,每天要改数学课堂作业本和家庭作业本,还要备课,每周还要参加教研活动,时间紧,工作任务重,而且,老师们普遍感到很累,很疲倦,每一节数学课让老师们都去做数学课件来上课,数学老师有时做不到,精力有限。如何解决数学老师使用课件来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突破数学教学难点,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具体,把它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利用网络来下载数学课件,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

策略:

安徽省教育厅建立起了安徽省基础教育资源平台,教育部也建立起了国家教育资源平台,在各个省、各个市、各个学校也都建立起了教育资源平台,教师个人通过博客、工作室也建立起了教育资源库,网络上有这么多教育资源,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平台上的数学课件来进行数学课堂教学。

数学老师们的精力有限,不能每節课都去做课件。安徽省教育厅和教育部建立起这些教育资源平台的目的也是为了达到和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的目的,也是为了减轻老师负担,让老师们从资源平台上下载课件,上数学课时用。只有老师们多次下载,广泛使用这些教育资源平台上的资源,这些平台的建设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这些教育资源平台的建设也花费了很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大家广泛使用,才不会浪费,才不会让这些教育资源闲置。

在平时备课时,我根据要上的数学内容,首先登陆安徽省基础教育资源网,进入个人空间,在网站内输入要搜索的内容进行搜索,找到我要上的课件,然后都下载下来,从比较中找到好的、与教材紧密结合的、实用性强的ppt课件,上课时使用这个课件。如果要上的内容在安徽省基础教育资源网上找不到,我就到国家教育资源网上进行搜索。这两个教育资源平台都是教育部门建设的,带有公益性,我们是教师,都在上面注册了,下载课件都是免费的,所以,下载起来非常方便快捷,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要上的教学内容的课件在这两个地方都找不到,我就到互联网上,用百度进行搜索,能够免费下载的我就下载下来用。

三、把数学文化搬上屏幕,让学生感受数学魅力

现在的小学数学教材中有的章节的后面有“你知道吗?”这样的内容,这里面介绍的都是数学的一些历史和数学某些方面的知识来源。如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中的《找质数》的后面有一个“你知道吗?”我们现在找质数的方法是两千多年前希腊数学家埃拉托斯特尼发明的,它好像一个筛子,把合数筛去后,剩下的数就是质数了。数学书中还有很多这样介绍数学历史和数学知识来源的内容,如果只让学生看书上的那点内容,有时学生了解得不全面,不具体,不深入,不能激发学生深入探究数学的兴趣,不能起到对数学知识的拓展和延伸的作用。

策略:

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不仅把书上“你知道吗”的内容通过大屏幕呈现出来,还通过网络在互联网上进行搜索,将这些知识进行再拓展,再延伸,围绕知识点呈现更多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教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中的《正比例》时,我通过教室的大屏幕向学生展示了埃及的金字塔高度的测量方法。古希腊人泰勒斯用数学方法测量出了金字塔的高度,泰勒斯站在金字塔前,让别人测量他影子的长度,当他影子的长度与他的身高完全相等时,影长和物体高度的比是1:1,他立刻在金字塔的投影处作一记号,测出金字塔影子的长度,此时,金字塔的影长和金字塔的实际高度的比也是1:1,金字塔的影长就是金字塔的实际高度。endprint

例如,我在教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质数部分后,我将这部分内容后面的“你知道吗”通过屏幕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知道哥德巴赫猜的内容和陈景润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的过程。

陈景润在福州英华中学读书时,有幸聆听了清华大学调来的一名很有学问的数学教师讲课,他给同学们讲了一道世界数学难题:“大约在200年前,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数学家提出了‘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1。他一生也没证明出来,便给俄国圣彼得堡的数学家欧拉写信,请他帮助证明这道难题。欧拉接到信后,就着手计算。他费尽了脑筋,直到离开人世,也没有证明出来。之后,哥德巴赫带着一生的遗憾也离开了人世,却留下了这道数学难题。200多年来,这个哥德巴赫猜想之谜吸引了众多的数学家,从而使它成为世界数学界一大悬案。”老师讲到这里还打了一个有趣的比喻,数学是自然科学皇后,“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后王冠上的明珠!这引人入胜的故事给陈景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哥德巴赫猜想”像磁石一般吸引着陈景润。从此,陈景润开始了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的艰辛历程。

哥德巴赫猜想大致可以分为两个猜想: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奇素数之和;每个不小于9的奇数都可以表示为三个奇素数之和。在1966年,陈景润攻克了“1+2”,也就是:“任何一个足够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数之和,而这两个数中的一个就是奇质数,另一个则是两个奇质数的积。”这个定理被世界数学界称为“1+2”“陈氏定理”,他是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世界第一人。

我通过电子白板屏幕,将哥德巴赫猜想的来龙去脉展示给学生,介绍给学生,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哥德巴赫猜想的内容,知道了陈景润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的过程和取得的成绩,让学生感受到了自豪感,还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感受到了数学的神奇和魅力。

又如,我在教学北师大版六年级《圆的周长》后,我向学生详细介绍了圆周率的历史。通过教室里的电子白板的大屏幕向学生展示了圆周率的详细历史,不仅中国古代的数学家参与了圆周率的研究,外国的数学家也参与了圆周率的研究。

本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圆周率π的计算开始借助于电子计算机,从而出现了新的突破。目前,有人宣称已经把π计算到亿位甚至十亿位以上的有效数字。在科学领域计算中,圆周率一般要求10位数值已够用。如用它计算地球的周长,误差只以厘米计算。竞争还在继续,正如有人所说,数学家探索中的进程也像这个数一样:永不循环,永无休止。

在我国,现存有关圆周率的最早记载是2000多年前的《周髀算经》,首先是由魏晉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刘徽得出了较精确的圆周率的值。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数学家祖冲之得到了π的两个分数形式的近似值:约率为,密率为,并且算出π的值在3.1415926和301415927之间。这一成就在世界上领先了约1000多年。通过计算机来计算,圆周率已经可以计算到小数点后12411亿位。

随着科技的发展,随着教育投入的加大,我们的教育越来越现代化,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些现代教育设备和网络的作用,要充分使用,大量使用,天天使用,不能让设备闲置,不能让设备摆在那个地方淘汰掉,浪费掉。尤其是安徽省基础教育资源平台和国家教育资源平台上有丰富的教育资源,我们要通过网络充分利用这些教育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解决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高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能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endprint

猜你喜欢

数学情境数学文化
职业学校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情境的创设
构建生活化课堂,让学生轻松学数学
数学文化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关于提高高等数学教学效果的思考
数学文化融入高校现代数学教育
数学课堂中的文化滋润策略
如何构建有文化的数学课堂教学
激发兴趣, 成就精彩小学数学课堂
运用数学情境教学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