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中的生态思想探析
2017-12-19邵文涛杨立志
邵文涛+杨立志
风水术是中国群经之首——《周易》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水”理论讲究五位相得、阴阳平衡、气感而应、趋吉避凶和天人合一等思想,要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追求优美的、赏心悦目的自然和人为环境。由此可知,风水原理始终把生态观作为核心内容之一。
一、传统风水初探
“风水”理论是一种中国古老的“山水之术”,来源于古代先民追求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生态美诉求。从字面上来理解,是指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引申义是对理想的生存环境的堪察与选择,目的在于“趋吉避凶”。“风水”一词中的风和水,原本是《周易》八卦之中的巽卦和坎卦的象征物。“风水”又称“堪舆”,又有“青囊”“青乌”“形法”“相地”“相宅”“地理”等异名。许慎将《淮南子·天文训》中的“堪舆”解释为:“堪,天道也。舆,地道也。”[1]可见,堪舆强调的是宇宙自然与人类的和谐统一。“中国古代风水理论作为一种堪天舆地而特别关照人——建筑——环境的实用学术,应当看到它的历史价值和合理內涵。”[2]风水在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吸收了中国古代的周易、阴阳、五行、八卦、气论等思想。在郭璞《葬经》中:“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讲的是要选择藏风得水的宝地,才能“聚”气、“止”气,才是好风水,才能够福荫后代。传统风水观围绕风水宝地这一中心,习惯于从生态的角度看待周围的万事万物,总是把宇宙万物看成是一个系统联系的有机整体,认为人类居住的环境也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有机整体。风水的最终目标追求地是理想的生活环境,主张整个环境在形势和功能上要有机的结合,因此风水理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选择有很大的影响。
二、风水理论内涵的生态观
风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它与四时、五方、阴阳、五行、八卦、天干、地支、天文、地磁等许多哲学和科学的范畴有着密切的联系。“风水中没有‘生态、‘环境保护这些词,但通过对风水理论的研究后,发现在去掉封建迷信的外衣后,风水的实质内容就是为了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要求人类能动地选择、保护和改善环境。”[3]追求生存环境的和谐是风水思想的根本内容。风水不仅把人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 更把大地本身看成一个有灵性的有机体,要求各部分之间彼此关联,相互协调。人们在风水文化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对“风水宝地”的认识。古时藏风聚气的“风水”结构,其本质是对理想的生态环境的追求,在《阳宅十书》中有详细说明:凡宅左有流水,谓之青龙;右有长道,谓之白虎;前有汗池,谓之朱雀;后有丘陵,谓之玄武,为最贵地。这个风水宝地是一个具有生态学意义的典型环境:背后靠山,利于抵挡冬季北寒;面朝流水,既能接纳夏日南风,又能享有灌溉、舟楫、养殖之利;朝阳之势,以便有良好的日照;缓坡阶地,可避免淹涝之灾;周围植被既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又能调节小气候、获得薪柴。这些不同特征的环境因素综合而成一个有机的生态环境。[4]水质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着生态环境的好坏,风水原理中强调的“得水”不仅在水流形状上要求弯曲环抱,而且水质上也要求色碧、味甘、气香,这样才有助于良好生态环境的形成。
“龙脉”是风水中的主要思想之一,风水中的“龙”是指气脉流贯的山体。“龙”也分吉凶,吉龙为色泽油油、草木繁茂、雄伟磅礴的山脉,这样的龙称为“真龙”,能够迎气生气。凶龙为崩石破碎、树木不生、枝脚瘦小的山脉,这样的龙称为“老龙”、“死龙”,迎接到的气也是不好的凶气。我们通常都说“青山绿水”,“青”就是指山的绿化状况。山上有大量的树木就称为“青山”,树木能够起到水土保持的作用。如果山上林木稀少或没有树木,降雨就会造成水土流失,以至山体出现冲沟、滑坡、崩塌的现象,“青山绿水”将会变成“穷山恶水”,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威胁到人的生命安全。风水学中经常通过保护龙脉来保持风水,即通过保护自然植被来防止水土流失,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人们一方面通过“好气场”的外部表现来寻找理想环境,另一方面则通过广植林木或保护林木来获得好的风水。古人认为“风水林”对人的健康长寿、多子多福、升迁发财有着吉凶的影响,因此大力提倡植树造林,绿化环境。风水林与水土保持思想紧密相关的证据是:凡建造风水林,多选种根深叶茂、覆盖面积大、生命力旺盛长久的树种,其用意显然是防止该处水土流失。”[5]风水林的最大功用和最深教益是人们能够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使生态环境达到平衡,达到天人和谐。明代政治家兼风水师刘基云:“峦头端正始为良,锄破崩开真气伤。”[6]由于草木是一地“生气”盛旺的表现,具有荫护地脉、藏风聚气的作用,因此,风水中严禁任意樵采、随意破坏自然景观的行为。风水学“培生气”和“护形势”的直接目的出于保护风水,然而客观实际却是保护了环境,保护了生态,保护了自然。
三、风水中生态思想的意义
在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锐的今天,中国传统风水文化的生态意蕴和实践意义显得弥足珍贵。风水观念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并从自然界得到支持,为人类提供更好的生存和生活环境,对实现“天人合一”的和谐生态环境必然大有裨益。此外,风水思想在我国古代地方植树护林史上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和作用。对于古代风水学,我们应该本着“扬弃”的态度,积极进行发掘、整理和研究,取其精华,剔其糟粕,为今天保护生态环境与建设和谐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何宁.淮南子集释(上)[M].北京:中华书局,1998:279.
[2]王复昆.风水理论的传统哲学框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
[3]王其享.风水理论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107-110.
[4]李远国.中国古代建筑风水学在现代建筑中的影响与运用[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5(07).
[5]王大有.人类理想家园[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136.
[6][明]刘基.堪舆漫典·破面[Z].古今图书集成·艺术典[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
作者简介:邵文涛(1985-),男,湖北十堰人,湖北医药学院助教,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武当道教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