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东方和西方的社会生活和自我意识对比:共生与独存

2017-12-19周和伟

校园英语·中旬 2017年13期
关键词:自我意识思维语言

周和伟

【摘要】语言和思维两者互相依赖,密不可分。思维决定语言,语言是思维的工具。理查德·E·尼斯贝特撰写的《思维的版图》对有助于更进一步了解大脑和人的思维方式。在书中,作者探讨了东西方在文化和世界观的差异。通过对比东西方的社会生活和自我意识的差异,可以更进一步了解东西方思维和语言的表达差异。

【关键词】语言 思维 东西方社会生活 自我意识

一、《思维的版图》

这是一本探究东西方思维差异的经典之从风水说到宇宙哲学,从比较语言学到经济史,一道文化上的鸿沟横亘在亚里士多德的子嗣和孔夫子的后代之间。尼斯贝特教授通过一些别出心裁的试验,得出了一些令人讶异的结论。

东方人重视背景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西方人聚焦于具体物体而忽略与背景的联系,用简短的话概括:“西方人见木,东方人见森。”东西方的思维方式是如此迥异,如何在沟通中想他人所想,本书中的试验结果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二、共生与独存

个人主义是美国人的最爱,不管从任何角度看,美国人有一些文化是让我们不可理解的,比如他们会让年老的母亲去住养老院,年老的母亲也认为这种相对独立的模式是最正确的,不是伦理与道德考虑的范畴,没有很多约束,是自由的,每个人在追求自我,都是自由的,没有谁属于谁,谁都拥有平等。

集体主义在中国很明显能感觉到,集体荣誉大于个人荣誉,就算是已经现代化这么多,我们的周围也不喜欢出头鸟,认为“枪打出头鸟”,并且有些较为传统的固执思想认为个人的成功并不代表成功,认为集体才是成功的最后保障。

我们不禁经常感叹,为什么美国人相对中国人更独立。家庭和学校又该怎样正确培养孩子,学生的独立性。这些独立性的培养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语言以及思维方式也密不可分。尼斯贝特教授指出,从地域来看,随地球东西向西,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独立意识越来越强。

三、东方和西方的社会生活和自我意识对比

1.东西方家庭教育对比。

(1)婴儿时期独立性的培养。独立性或相互依存性的培养严格地说是从有围栏的童床开始的。对于美国的婴儿来说,与父母分开睡觉,独立睡在一张小床上,甚至独自睡在一个房间里。而一个中国的婴儿常常是有几代人围着团团转,日本的婴儿几乎是一刻也离不开母亲。一些日本人,很显然,愿意把与母亲的这种紧密联系无限期继续下去。

(2)与母亲的依赖程度。密歇根大学社会研究院做了一项研究,将日本成年人和美国成年人 母亲的依恋程度进行比较。日本的大部分调查对象想与母亲永远不分离,而他们的这样的想法对美国的被调查对象而言简直是令人捧腹大笑般滑稽。

(3)孩子自己选择VS 替孩子做决定。西方的家长们经常与他们的孩子独立处理一些事情,让他们做出自己的选择。“现在,你是上床睡觉呢还是先吃点点心?”亚洲的父母认为父母最了解什么对孩子好,因此他们常常替孩子做决定。

(4)情感敏感性。日本的母亲在与蹒跚学步的孩子一起玩的时候,她们的问题都与感情有关。美国的母亲把注意力放在物体上,这有助于孩子们今后走进需要独立生活的世界。比如:日本的母亲会说,如果你不吃妈妈做的饭,农民会感到难过。而美国的母亲这样说道,玩具在哭,因为你把它扔到一边了。

对他们情感的相对敏感性反映在对交流本质的认识上。西方人教孩子清楚明白的表达思想,讲话者有责任让听众清楚地了解他表达的意思,而亚洲人表达含蓄,巧妙,委婉。因此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发现亚洲人难以理解。在英语的表达上,表态在前,叙事在后,汉语则相反。在英汉互译,应调整信息中心。

2.东西方学校教育对比。

(1)个人行为VS群体关系。美国的识字课本《迪克与珍妮》——看见迪克跑,看见迪克玩,看见迪克跑着玩

中国的识字课本,学生最初接触的是孔融让梨,中国的小孩初次遇到的的印刷字传达的不是个人行为而是人们之间的关系。

(2)个人VS集体。亚洲人教育孩子要与他人融合在一起,和睦相处在相互支撑的社会关系中获得和谐,在实现集体的目标中尽到自己的责任。而在美国的学校,美国的小孩,每个人都有一天是 “重要人物”。

(3)学习目的。美国教育告诉学生学习是自己的事,让学生自己去想,想学什么东西。中国的教育要事先给学生做出细致繁琐的各种规定,该学什么,学多少,什么时候学,该怎么学等等,中国的学生视学习为功利,因而习惯于应付,学习是家长、老师的事情,找工作而学。

(4)课外生活:中国一般不太允许小孩参加真正的社会活动,美国小学生一旦走进校门就开始真正参与社会活动。比如,8岁的孩子会帮人家清洗洗衣机,为别人演奏等等,把赚到的钱拿来搞活动。美国让小孩接触社会环境的方式非常多,他们认为教育即生活。

3.东西方群体意识和自我意识对比:整体性思维 VS 个体性思维。中国古代大部分是土地文化发展起来的集體主义者,每家每户都是住在一个地方,每天都要见面,人脉的密切交往必须有一些不明文的礼仪来做沟通的工具(即是孔子所开创的不同阶级的礼仪),人脉必须要互相忍让,从而注重合理性(中国人注重以和为贵),并不是很在乎被压迫,有很多土地工作需要团结才能完成,即是如“一根筷子容易断,一把筷子不容易断”所说。

古希腊的城邦文化使得人们喜欢辩论,并且在集市上面就开始争论,并且认为这种争论是有利的,不会损害到个人的利益,迫使亚里士多德不得不完从现实的物体抽出抽象的概念来论证,因此逻辑学有帮助人们对所有的争论进行严格的检测。中国则不然,认为辩论会伤害到他人的感情。

中国人的姓名,是先整体后个别,从大到小,即代表全家族的姓氏在前,然后才是个人的名字;

西方人大都是个人名字、父名、家庭姓氏的排列方式。

中国人对日期的写法也是从大到小,按年、月、日顺序排列。

中国人在信封上写收信者地址,是先国名,接着是省、市、区名,然后是街道、门号和室号,从外到内,由大及小。

从中医和西医的理论和实践来看,中医是从系统的角度出发,人是一个各部分器官组织有机联系的整体,某个局部的病症要通过对全身系统的调理来解决,西医则是究其病原直接深入到分子原子,病菌病毒。

中国人强调人与自然地统一,没有严格区分主体和客体。比如,一个房间住三个人,也可以表达为:三个人住一个房间。两种思维方式在语言上表现为:英语多用无生命的名词作主语,主动和被动泾渭分明。

4.东西方历史背景和传统文化对比。文艺复兴,工业革命,启蒙运动美国的独立战争,资产阶级对于自由、平等、民主主义的追求,个人至上的思想深入人心,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注重个体的价值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从地域文化模式来看,大陆性农业文化,受封建统治和儒家经典的影响,缺乏对科学的探求精神,崇尚伦理道德,形成了群体主义的价值观念体系。海洋性商业文化,有宗教传统,但崇尚科学,在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形成了个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念体系。

四、总结

通过对东西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群体意识和自我意识以及历史背景和传统文化对比,从地域来看,随地球自东向西,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独立意识越来越强。通过这些对比和结论,有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东西方文化和语言的差异,对跨文化交际和做英汉对比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Richard E.Nisbett,The Geography of Thought,Simon & Schuster,2004.

[2]连燕华.思维方式差异与英汉语言表达差异[J].集美大学学报,2000.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猜你喜欢

自我意识思维语言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浅谈如何优化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海男《关系》中人物情感关系分析
浅谈年画中人物的变化与人的自我意识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