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师生双向高效”的初中语文课堂的探究
2017-12-19顾令莉
顾令莉
【摘要】初中时期培养的语文能力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十分重要,而思维的碰撞也往往是产生于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如何处理课堂教学中的教与学的关系是当前语文教学界最热烈的讨论话题之一。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教师不但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要让课堂学习高效起来。“师生双向高效”即:教师引导学生高效学习,和学生主动高效学习。本文旨在通过师生双方面的提升,来创造高效的初中语文课堂。
【关键词】教与学;高效学习;双向提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獻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9-0114-01
语文是一个多元化的复合型学科,它不但包括了语文知识的运用和语文思维的个性习惯,还包含了学生对母语的情感态度、文学鉴赏时的情趣品味和文化视野的积淀等等。总的来说,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学生成长的重要时期必须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秉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并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而且,比起死板化的传统教学,为了能让学生在初中语文课堂上真正体会到语文的魅力,主动学习,本文希望突破传统的乏味的教与学的模式,通过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同时的改善与进步达到先兴趣后学习的教学成果,使初中语文课堂能真正地高效起来。
一、认识到备课的重要性,从源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好课是教好课的前提。备好课有利于教师合理地使用教材,有利于师生互动,有利于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教学资源的科学配置,也有利于语文教师在反思中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虽然的确有很多教师都会在备课上下苦功夫,但是往往却会因为不明析备课的真正含义、备课的方法等问题而事倍功半。如:备课前应该做哪些准备?备课就是写教案吗?备课是不是越详细越好?同一篇课文在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时间教是不是就不用重新备课了呢……其实,每一个问题背后都隐含着语文教学的理念和技巧。有经验的老师既要重视教案,又不能仅仅死盯着教案,在教课时应尽量使教案了然于胸,在课堂中能有时间及时观察到学生的反应。熟练而生动的课堂会让学生的自信心、兴致都被提升起来,使原本枯燥的教学在师生互动下变得有声有色。
有的教师常常会感慨工作忙,时间不够用,没办法周密地备好每堂课。确实,在初中语文教师一般都身兼班主任等职责,因此管理学生、批改作业都会占用很大一部分时间,而备好一门课则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尽管如此,每个语文老师也不能忽略备课的重要性,一旦教师养成不备课或少备课的坏习惯,教学效率就会一跌再跌。且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最关注的问题不应该是自己怎样教,而是学生会怎样学——带着什么动机和情绪?以什么样的态度?用什么样的方法?教师怎样引领学生,学生的兴趣点是什么,其原有的认知架构是怎样的,这些才是备课的重中之重。教师只有在平时多注意积累这些信息,才会真正了解学生,从课堂的源头提高教学的效率。
二、避免先入为主的固化思维,引导学生在自然状态下阅读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通常都会在分析教材前的预习阶段先搜集大量相关资料,如: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个人生平资料,从前读者对文章的理解解读等等。但这样做未必真的能让学生培养起自主学习的习惯。当学生第一次接触课文时,教师应尽量指导其先在自然状态下阅读,即:在没有任何腐竹资料的情况下,一亿个普通读者的视角独立完成自我的阅读。
在今天的语文课堂中,学生普遍倾向用教参来代替自己的个人体验。在这种情况下,受“先入为主”的影响,面对一片文章,学生很有可能处于失语的状态,即:学生所表达的基本就是教参所提供的观点,自己也就再没有其他的阅读体验,更别说出人意料的新鲜观点了。这种模式的阅读很容易使学生深陷其中,久而久之就成为被动的接受者、一个没有创造性思维的人,而这对语文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
除了要引导学生独立阅读,教师自己也要提前研习课文,找出文章中重点的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知识,尽快把握文章的难点,完善自己的梳理结构。
三、创立朗读背诵的立体式课堂,开启语文之美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很难逃脱枯燥死板的固化模式。在这种无聊的课堂上,学生只能以考试为目的去学习,而很难是出于自己的兴趣。
因此我认为应该把朗读和背诵巧妙地引进课堂,使所有的教学内容:词句的理解、思路的揣摩、意境的领悟、情感的体会,都能有组织地包含在读背的过程中,使教学呈现出不一样的层次感和立体感。对于朗诵而言,教师要指导学生把握节奏和语感,以加深理解为目的,全方位地进行训练。背诵也是一样,它不应该是简单的死记硬背,而应该是一个培养想象力的过程:学生为了用语言描述诗词或文章,就必须通过想象把课文中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成有声、有色、有味的画面,并且能反过来帮助学生加强记忆。
像《春》、《背影》、《爸爸的花儿落了》这样的文章只有通过富有情感的朗读才能使学生学得有滋有味。这样就自然而然地营造出了一种跟课文的情感基调相一致的抒情氛围,学生不仅受到了感染,而且懂得了这类抒情散文的读法。
四、在课堂中引入实践,创设情境,使教学更生动具体
在新课标中已经多次强调过“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因此教师还有责任使用科学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取欣赏、体味和积累。在本文中,我推荐采用的科学方法就是把实践引入课堂,在情境中进行语文教学。比如,在《斑羚飞渡》这篇课文中,我会把“进退维谷”一词与斑羚当时的困境联系起来理解。学生在这种具体的情境里能更巧妙地理解词语和语句。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努力营造出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试图通过有声有色的影视画面,让学生直接感受到大师典范、优雅的语言和高超的艺术手法,直接获得语言的感受,并在感受中积累,在积累中感悟,在感悟中运用。同时,也可以把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使单调的教学活动因为有了丰富的生活细节而变得更加生动。
五、结论
综上所述:被动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无法在长期达到真正的高效,反而会降低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因此本文着力于通过师生双方面的努力,来构建新型课堂,通过实践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从而使学习到的内容更牢固,使整体学习更高效。
参考文献
[1]赖业伟.情景教学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3(5).
[2]胡玮玮,李继峰.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
[3]陈沛,吴欣歆.时代语文:三维阅读互动课堂(七年级)[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