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通俗小说对社会的作用
2017-12-19曾美桂
曾美桂
摘要:明清时代资本主义萌芽,为了迎合市民阶层的娱乐和消遣的需要,明清时代成为通俗小说创作的旺盛期,长短篇白话小说和文言小说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这些通俗小说在当时社会所起的作用有教育作用、娱乐作用以及揭露社会黑暗、反映社会现实的作用。
关键词:明清;小说;作用
随着明代资本主义萌芽,都市的兴起和繁荣,市民阶层日益扩大。这些新兴的市民阶层有他们的娱乐需求,通俗小说和戏曲迎合了市民阶层的要求,因而小说创作队伍日渐扩大,书商为牟利起见也大量刻印通俗小说,此外,小说的社会作用成为一些有见识的文人研究的问题,不少文人竭力推崇小说,认为小说的社会功用十分强大,通俗小说呈现了一种空前繁荣的局面。
一、明清小说在当时的教育作用
在明清之前,小说一向为正统文人所轻视,小说的作用也颇有争议。明初《剪灯新话》的作者瞿佑认为小说创作有“劝善惩恶,哀穷悼屈”的教育作用。他的说法得到不少人的赞同,明清时代肯定小说的社会功用的观点大大占了上风。
明清时代提倡小说的教育功用的文人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如明朝蒋大器托名庸愚子在《三國志通俗演义序》中说:“读书例曰:若读到古人忠处,便思自己忠与不忠,孝处,便思自己孝与不孝。至于善恶可否,皆当如此,方是有益。若只读过而不身体力行,又未为读书也。”蒋大器在这里充分强调了小说的教育作用,他在文中说明了但凡人们读书看到古人忠孝的地方,便想到自己的是不是忠孝,所谓“见善思齐,见不善思避”。小说的教育作用在这里得到了真正的体现。而且不光是思想上要受到教育,更是要在行动上有所体现,即要思古人之善行,起而效仿施行,这才是小说真正起到了教育的作用。
笑花主人在《今古奇观序》中也认为小说的劝惩作用能成风化之美:“闻者或悲或叹,或喜或愕。其善者知劝,而不善者亦有所惭恧悚惕,以共成风化之美。”这里说明了小说使善良的人知道勉励,使有缺点的人惭愧害怕,以便翻然改悔,一起向善,“共成风化之美”。
清代人许乔林在《镜花缘序》中谈到小说的功用,认为小说的意义很大,好的小说具有“正人心,厚风俗”的社会功用:“班《志》称‘小说家流出于稗官。如淳注谓‘王者欲知闾巷风俗,立稗官使称说之。此古义也。……岂非以其言孝言忠,宜风宜雅,正人心,厚风俗,合于古者稗官之义哉!”
清人冯镇峦在《读聊斋杂说》也谈到了小说的教育作用,尤其是针对“忠孝节义”这些道德观念,在小说中进行道德教育比任何繁琐的说教都来得直接和有意义:“《聊斋》……如名儒讲学,如老僧谈禅,如乡曲长者读诵劝世文,观之实有益于身心,警戒愚顽。至说到忠孝节义,令人雪涕,令人猛省,更为有关世教之书。”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更是推崇小说的教化功用,他在《醒世恒言序》谈中到自己编写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时的感受时说:“此《醒世恒言》四十种所以继《明言》《通言》而刻也。明者,取其可以导愚也。通者,取其可以适俗也。恒则习之而不厌,传之而可久。三刻殊名,其义一耳。”小说本来就是为下层劳苦大众所欣赏所接受,下层民众没有接受上流教育的机会,也不能研究经史诗文,他们只有通过通俗小说的阅读和传播来接受传统道德教育,因而小说具有辅助经史不足的作用。下层民众无疑与正统文学无缘,但是可以通过通俗小说来反映这个阶层的喜好和审美。他们也可以将下层民众作为小说人物写进去,从而通过人们对这些人们的评价来规范自己的道德,小说之警戒教化作用也体现在此。
二、小说的娱乐作用
小说的娱乐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如果说明清之前,文坛上占据正统地位的文学样式是诗词文的话,那么明清小说就是一个时代的代表文学体裁。这固然与明清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与明清社会的政治经济等社会背景分不开。明清的市民阶层空前壮大,工商业发达,面对这么庞大的市民队伍,通俗小说对他们的娱乐作用是任何其他文学样式无法替代的。明清小说理论界对此有着明确的肯定的认识。戏曲大家汤显祖在《点校虞初志序》中说:“然则稗官小说,奚害于经传子史?游戏墨花,又奚害于涵养性情耶?”汤显祖为认为小说对人们没有害处,既无害于经史,又无害于涵养性情。如果说汤显祖还只是从无害的角度允许小说的存在。那么,冯梦龙则不光倡导小说的教育作用,而且直言小说游戏之笔的娱乐作用可以感动读者,使他们获得美感享受,从而获得教益。他说:“试令说话人当场描写,可喜可愕,可悲可涕,可歌可舞;再欲捉刀;再欲下拜;再欲决;再欲捐金;怯者勇,淫者贞,薄者敦,顽钝者汗下。虽日诵《孝经》《论语》,其感人未必如是之捷且深也。”
冯梦龙文中的“说话人”即讲故事者,也就是说书艺术表演者,他们当场将小说内容表演给观众看,能让观众随着他所表演的过程或喜或悲,或惊或叹,他们把小说中的情感于传染给观众,观众为其所描述的人物或情节所感动,引起效法、钦佩、敬爱、怜悯、憎恨诸感情,同时净化自己,使人格得以升华,由怯懦变得勇敢,由吝啬变得慷慨。小说将教育与娱乐的功用结合在一起,既能起到教育人的作用,又能带给人娱乐,寓教化于形象之中,借形象以感染人。
明清时代的市民阅读小说的目的,通常多是为了消遣、娱乐、休息,而小说也正有娱目快心,适情养性的功用。市民阶层的百姓在闲暇时看小说,是因为它通俗浅显,阅读不费心力,且有娱目适情功效。
明清小说理论家对小说的娱乐功用是认识得很清楚的,许乔林在《镜花缘序》中用素以威严刚正不苟言笑的包公作比喻,来形容这种娱乐作用的影响力:“《镜花缘》一书……即饮程乡千里酒,而手此一编,定能驱遣睡魔;虽包孝肃笑比河清,读之必当喷饭。”
三、揭露黑暗、反映现实
明清时代还出现一批才子佳人的通俗小说,这类悲欢离合的通俗小说的爱情故事,能够从多方面、多角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弊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腐朽。因为在明清才子佳人小说中有一个创作模式,即才子佳人们的爱情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他们的爱情无一例外的遭受着这样或那样的坎坷和磨难,这些磨难有的来自朝廷官吏,如《玉娇梨》中的杨御史、《定情人》的屠驸马;有的来自地方官员,如《赛红丝》中的袁通判;甚至还有地方的豪强恶霸,如《飞花咏》中的盗贼宋脱天等等。通过男女主人公的悲欢离合,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及封建官场的复杂斗争,反映出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
【参考文献】
[1]黄霖,韩同文.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上篇)[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