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竞和主流之间,差了不止一个《垫底联盟》
2017-12-19杨直
杨直
“敌人还有三十秒到达战场,碾碎他们!”
英雄联盟的玩家一定对这句话很熟悉,这是刚刚上映的电影《垫底联盟》开场的背景音效。不管怎么说,这部电影终究还是与电竞搭上了关系。
当然,肯定还有很多读者认为这部电影仅仅是借了电竞的噱头或是怎样,竭泽而渔的话说得多了也没意思,抱有这种想法的人也不需要继续看下去。
那些和笔者持类似观点或印象的读者倒不妨接着读一读。
随着电子竞技持续升温,从《电竞高校》到《垫底联盟》,无数的人都试图将这个新兴行业里的故事讲给外人听,这部电影也不例外。
虽说《垫底联盟》与《电竞高校》相比有了更大的投入,但从结果看,这依然是一次失败的尝试。
要强调的一点是,对这部电影本身的评价意义不大。导演等拍摄人员技术层面上的问题也好、演员表演层面上的问题也罢,如果存在的话也无伤大雅。因此我们要关注的更宏观的问题。
首先,即是这部电影存在的意义。养活演员和拍摄团队自不必话下。这部打着电竞旗号的电影其最终受众无外乎两类:了解电竞的和不了解电竞又想了解的。
对于前一类受众而言,笔者并没有从电影中获得更多的同感,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天才捕手》。而对于后一类受众而言,正如题目提到,电竞和主流之间,还真的差了不止一个《垫底联盟》。
纵观整部电影,一种台词上的不协调感始终困扰着我。可以看出,编剧在尽全力地利用大众人群能看懂的语言讲述电竞行业的一些基本规则。然而,不知是受限于本身对电竞的认知还是为了突出艺术效果。最终的结果变成了“普通话”与“行业黑话”掺杂在一起。
对于电竞爱好者而言,很尴尬;对于不了解电竞的人而言,依然不懂,不是看科幻电影时那种不明觉厉的不懂,而是单纯地不知道这些人在干什么。
无论是尴尬还是不懂,都会使得观众失去对这部电影的兴趣。
其次,当大家对电竞行业感兴趣,但又没有好的故事时,这意味着任何一个成功讲出好故事的电影或是人,都会成为主流社会与电竞这两个交集的接触点,其所讲的故事也决定着主流人群对电竞的第一印象,即便这个故事是虚构的。从这方面看,《垫底联盟》没有火起来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
第一,电竞就是电竞,没有必要和其他事联系在一起。选手走上职业道路大多不是因为什么宏大的梦想,只是游戏打得不错,外加俱乐部主动找上门。
第二,电竞的体育属性到底是什么?不是跑步锻炼体力,而是电竞与体育一样,对每一个“动作”上万次枯燥的练习。这也是这部电影的一大败笔,电竞选手究竟在练什么?他们在比赛里又做了什么?他们身体的伤痛、對体力和脑力的需求消耗在哪里?对于一个不了解电竞的人来说,看完这部电影还是不了解。
说到这里,笔者想起今年上半年大火的《摔跤吧,爸爸》。同样是对体育项目训练过程的描写,《摔跤吧,爸爸》中利用对女性选手身体发育的镜头表达出了长期训练带来的影响——即女性选手为了提高力量等“雄性”因素,在训练中牺牲了生理上的一些成长。这样的镜头哪个观众看了不明白,不印象深刻?
第三,电竞行业发展了20多年才摆脱了野蛮生长的初期阶段,这意味着项目起码要男女分开,队员要从小练习。不是一群有着各式各样背景的无业游民随随便便组个战队就可以拿冠军的。
纵然是为了突显艺术效果,可是如果这部电影在主流人群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那么反馈到电竞行业身上,也只是错误的认知。辛辛苦苦二十年,一下回到解放前,这一点是最可怕的。
可能有的读者会认为笔者过于吹毛求疵,有人关注电竞还不好?
今时不同往日,社交媒体给电竞本身带来了极大的主动传播权利。问题的关键不是关注与否,而是关注一个什么样的电竞?
电竞当年由于杨永信受到了意外的关注,当电竞爱好者和从业者信心满满地准备拿出“体育人”的姿态面对主流时,谁知被莫名其妙地扣上了网瘾少年的帽子。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
始终要明白一点,你热爱电竞也好、你在这个行业工作也好,那是你自己的事情。别人没有责任和义务花时间精力去主动了解你。他们只是在地铁上,在上厕所时看着互联网上流传的信息去了解电竞。这个时候,误解也有可能成为真相。
就如同杂志的主编常说的:“电竞不缺好故事,缺的是会讲故事的人。”如同当年那篇《举重冠军之死》一样,计划经济下的体育体制、奥运冠军的荣耀与落魄、旧伤至死这三点已经构成了大新闻、好故事。
那么诞生于世纪之交、发展于经济转轨时期以及选手自身命运与时代洪流之间的矛盾是不是也同样呢?
把电竞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的确是一个好理想。但理想与现实之间往往横亘着巨大的鸿沟。王家卫为了拍《一代宗师》前前后后花了一年多的时间走访隐藏在民间的武术家,三位主演为了各自的角色学习了一年到三年不等时间的专业武术。
不是说拍电竞题材的电影就一定要成为职业选手,但理想和成就永远无法直接划上等号,它取决于一个人的热情能否支持自己跨越中间的鸿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