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祥#1主变35kV侧户外电缆防雨罩内侧发热放电原因分析及处理建议
2017-12-19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郴州供电分公司
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郴州供电分公司 刘 拉
同祥#1主变35kV侧户外电缆防雨罩内侧发热放电原因分析及处理建议
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郴州供电分公司 刘 拉
2013年2月6日,接所部通知,110kV同祥变运行值班人员汇报#1主变35kV侧户外A相电缆防雨罩发生放电现象,并伴有“兹兹”的放电声,高试班立即派人赶往现场进行红外成像检测,具体情况如下:
一、现象描述
环境情况:温度13℃,相对湿度80%,空气潮湿。
主变负荷情况:35kV侧有功-1.9MW,无功-0.7MVar,Ia 31.4A,Ib 31.6A,Ic 30.9A,三相电流较为平均。
放电现象描述:#1主变35kV侧A相电缆(从上往下数)第4个防雨罩内侧,可见明显火花放电现象,且火花短促、明亮呈间歇性。火花以电缆为中心,向防雨罩内侧闪去。
二、红外测温情况
1、同祥#1主变35kV侧电缆A相
放电处电缆温度:28.2℃,同一电缆未放电部位温度:10.6℃。
2、同祥#1主变35kV侧电缆B相
(从上往下数)第4与第5个防雨罩之间电缆温度:19.8℃,同一电缆其他部位温度:10.1℃。
3、同祥#1主变35kV侧电缆C相
(从上往下数)第2与第3个防雨罩之间电缆温度:12.7℃,同一电缆其他部位温度:10.4℃。
4、同祥#1主变35kV侧电缆A、B、C三相
由上4张红外成像图像可以看出,三相发热部位几乎在同一水平面上(A相伴有火花放电现象,温度最高),而环绕三相电缆的是一圈长方形的接地槽钢,而发热部位刚好与槽钢处于同一水平面,且离槽钢距离最近(A相靠近槽钢水平距离约为10cm,C相约为9cm)。
三、电缆放电及发热原因分析
(1)同祥#1主变35kV侧电缆A相防雨罩放电分析:
由上图可以看出,
1、由于接地槽钢的存在,缩短了电缆放电处部位与地之间距离,改变了放电处电缆周围的电场分布,使电场畸变,靠近接地槽钢电缆部位的电场线密度最大、最为集中,故此处场强最大。如下图所示:
同时由:
介质中点电荷的场强公式:
E=kQ/(r^2)(r是源电荷与试探电荷的距离)
匀强电场场强公式:
E=U/d(d为沿场强方向两点间距离)
可知场强的大小不仅取决于该点电场线密度,同时还取决于该点至地之间的距离。
2、该相整节电缆头无接地屏蔽层,防雨罩与电缆外层绝缘管是通过烧制连接,连接处存在一定绝缘,可知电缆与防雨罩非等电位,之间存在电位差。
3、由以上述条件分析:电缆放电部位由于接地槽钢的存在,改变了电场分布,缩短了电缆放电处部位与地之间距离,使得此处场强增大。伴随着场强增大,电缆放电部位与地之间的电位差必然骤然增大(由E=U/d可知),使得此处气体首先电离,形成电子崩性质的放电,放电向外发展形成许多向四周辐射、较明亮的的树枝状火花,这种火花具有较强的不稳定性,不断地改变放电通道的路径,最终贯穿到防雨罩内侧,形成现场所见的防雨罩内侧火花放电。这种放电过程中伴随着声、光和热效应,使电缆温度升高,由红外成像图可以明显看出火花放电产生的热量分布。
(2)同祥#1主变35kV侧电缆B、C相发热分析
从红外成像图像可以看出B、C相发热部位与A相几乎在同一水平面上,由此推断B、C相与A相有相同的电场分布情况。同时B、C相与A相同一水平面对应电缆部位刚好没有防雨罩,故B、C相没有发生防雨罩放电现象。
从电场分布情况分析,发热原因可能存在两种:
原因一:场强变化,使得电缆线芯内部电荷聚集、运动、摩擦,使得温度升高。
B、C相电缆发热部位场强最大,且电场线由电缆线芯指向零电位(接地槽钢),如下图b所示:
从电缆线芯内部电荷运动分析(以半个周期运动为例),当无电场变化影响时,电缆线芯内部正、负电荷,在交变电压作用下作定向运动,且正、负电荷在电缆线芯内部分布均匀。
当电场分布发生变化,如图b所示,在电场作用下,大量正电荷在场强最强处聚集(正电荷向低电位运动,负电荷向高电位运动,故正电荷在零电位处聚集),使得电荷在电缆线芯内部分布不均匀。同时在工频交流电压作用下,在该处聚集的大量正电荷更替(每个周期换一批新的正电荷堆积),如此往复,随着电荷运动、摩擦,使得此处温度升高。
原因二:发热部位对地(接地槽钢)电压,达到起晕电压,发热部位存在电晕放电,由此引起发热。
四、电缆放电及发热长此发展导致后果
放电过程伴随着电、热、化学效应,使得电缆绝缘材料迅速腐蚀、老化,长此发展,最终造成电缆绝缘击穿。
五、处理建议
由现场情况,提出以下处理建议:切除环绕三相电缆的长方形接地槽钢,重新布置槽钢上的三相避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