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外住房条件影响儿童学业机制综述

2017-12-19黄建宏王卓琳

福建江夏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邻里学业住房

黄建宏,王卓琳

(1.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广州,510053;2.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政法系,广东广州,510303)

国外住房条件影响儿童学业机制综述

黄建宏1,王卓琳2

(1.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广州,510053;2.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政法系,广东广州,510303)

住房条件与儿童学业之间的关系,常常是国外决策者与专家们感兴趣的议题。现有国外研究主要关注住房条件与儿童学业之间的间接作用机制,即通过分析住房拥挤、质量、产权及搬迁与儿童学业之间的关系发现二者相互作用的中介变量,这些变量有学校、社区、家庭环境以及儿童健康、认知、心理及行为等,贫困的住房条件非常不利于儿童学业表现。还有研究进一步分析住房条件与儿童学业之间的直接因果效应,但这种研究需要利用科学统计方法解决内生性问题。住房条件是社会经济地位代代相传的重要物理机制,提升儿童学业需要改善居住条件,它可以让政府的教育成本投入更低而且教育政策制定更具针对性。

住房条件;儿童学业;间接作用;因果效应

一、引言

住房不仅影响当代人的生活质量,而且关乎着下一代人的成长发展。然而现有研究更多地聚焦于住房财富分配、住房供需关系以及住房投资等问题,而较少有人关注住房的跨代影响。其实,住房条件会对儿童的发展产生影响,儿童竞争力、认知、独立性、自信、行为规范、社会化、健康以及学业表现都与居住条件有关。住房甚至被认为是社会经济地位世代传递的重要物理机制。[1]264

近年来不断升温的“学区房热”使得人们开始关注这个议题。这一现象是国家“就近入学”政策、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及房地产市场共同作用的产物,主要从制度途径解释了住房与儿童学业之间的关系。实际上,住房还可以通过“物理”“心理”和“社会”等机制对儿童学业产生影响。因为住房不仅是物理场所,而且承担心理和社会功能,优质居住空间会带来“社会心理利益”。

住房概念的多维特性决定了住房条件与儿童学业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住房是一个供人们居住、生活或工作的物理空间。然而这种定义仅仅看到住房的工具价值,心理学家倾向于从象征价值角度将住房界定为家。家可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并赋予人们安全感以及帮助逃避外界刺激,人们的自我表达、个人价值以及身份认同的形成都与家有关。家也是抚养儿童的地方,它象征着生命的延续。能够控制好家庭环境的父母才可以按照他们自己的价值和信念抚养教育儿童。

世界卫生组织从4个层面界定住房:一是住所(dwelling conditions),指住房内部物理环境如建筑材料、暖气系统、室内卫生条件、空间布局等;二是住房作为家(home)的心理涵义,它能够为家庭成员带来归属感以及自我认同感;三是社区邻里构成(community),包括社区社会经济文化及种族构成等;四是邻近物理环境(immediate housing environment),如公共服务、温室、公园、操场及散步空间等。[2]显然,住房既是综合性又是建构性概念,仅用物理空间来理解住房远远不够,住房本身所具有的象征价值以及社区人文环境亦属于住房概念的范畴,见图1所示:

图1 住房维度

从哪个角度界定住房主要由研究问题决定,心理学家之所以从象征意义角度界定住房,源于其关注的焦点是住房如何作用于人们的心理。一项关于住房与儿童教育的关系研究则从居住稳定性、住房便利设施、邻里环境以及住房支付能力4个维度界定住房。其中,住房支付能力以住房成本花费占家庭总收入的30%为界限,高于30%则会影响家庭其他必需品如食物及医疗护理的支出,[3]48从而对儿童学业产生负面影响。除此之外,住房占有形式也是界定住房概念的重要维度,住房产权会影响人们幸福感、健康及后代教育。

二、现有研究:多个维度

1.住房产权。产权户儿童在考试成绩以及受教育年限方面均有优势,而且在认知能力和行为方面表现较佳。这种观点获得许多研究的证明,如基于不同收入家庭中产权户与租户的比较分析中发现,住房自有会关系到儿童的个人发展和学业成就。[4]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这些研究都认为住房自有与儿童学业有关,但对于二者之间的因果解释却不尽相同。概括起来,主要有3种观点:第一种认为产权自有家庭不容易发生搬迁的风险,可以维持原有社区人文环境如同伴关系及邻里关系和对儿童学业持续的有效性支持。第二种认为由于有房户能够为儿童提供较高质量的家庭环境(如亲子关系融洽等)而有利于儿童有成长和教育。第三种认为有房户比无房户的家长更具备某些有利于儿童学习的个体特质,如有更强烈的动机和特定目标等。

2.住房搬迁。住房搬迁会增加儿童留级概率以及恶化学业表现。有研究认为,搬迁影响儿童学业主要通过搬迁次数得以强化,儿童若5岁之前每年经历3次以上家庭搬迁,其专注能力、语言与识字能力等都会有所下降,内在和外在行为问题也会显著增加。[5]在八年级之前因搬迁而换4次以上学校的儿童比仍在同一所学校读书的儿童有至少4倍的辍学概率。[6]住房搬迁对儿童学业的影响同时受到性别及家庭类型的调节。住房搬迁对女性儿童以及父母并非全亲生的儿童有更加显著影响。[7]对这些发现,主要有3种不同的解释:第一种观点认为,频繁搬迁通过影响家庭成员的负面情绪焦虑、沮丧、抑郁等作用于儿童学业。第二种观点认为,搬迁导致家庭已建立起来的社交网络突然中断,从而导致儿童人际关系需求不能获得满足,不利于儿童学业进步。第三种观点认为,住房搬迁导致儿童经常更换学校,儿童尤其是贫困户儿童对新学校很难在短时间内作出调整和适应,儿童学习成绩由此受到影响。

3.居住拥挤。“老鼠拥挤”实验曾引发人类对于居住拥挤会带来的负面影响的关注。实验结果是老鼠变得更具有攻击性、交配模式中断以及发病率增多。[8]对人类居住拥挤的研究则发现,同一卧室居住人数越多越可能引发住户易怒、畏缩、厌倦以及身心不健康等问题。[9]而这些问题又被认为是连接居住拥挤与儿童学业关系的主要中介变量:一是居住拥挤通过威胁儿童健康以及上课出勤率而作用于儿童学业;二是居住拥挤导致儿童私人空间缺失。私人空间也被称为“刺激屏障区(stimulus shelter)”,它对于儿童的认知发展以及学业表现至关重要。儿童需要“刺激屏障区”来躲避其他家庭成员的日常干扰以及户外的噪音;[10]三是居住拥挤影响儿童日常玩耍和休息;四是居住拥挤给父母造成心理压力并伴有频繁的惩罚性行为。儿童则因行为模仿而同样变得具有攻击性,常受到同龄人责骂和排斥,非常不利于儿童日后学业表现。

4.住房质量。恶劣居住环境常常会给儿童带来各种疾病如哮喘病、呼吸道感染以及铅中毒。其中,哮喘病与室内灰尘、蟑螂、猫等过敏原有关,呼吸疾病与室内潮湿环境、霉菌生长有关,而铅中毒则源于腐烂房屋过分使用铅涂料,这种涂料会导致儿童神经及认知受损。[11]身体健康仅仅是住房质量作用于儿童学业的一种有形机制,住房质量对儿童学业的影响还包括心理方面的无形机制。住房不仅是家庭成员居住的物质场所,而且还承担家庭隐私保护、安全感以及社会地位象征等功能。其中,住房象征家庭社会地位主要反映在住房质量上。住房质量差的家庭社会地位往往较低且儿童常常表现出自尊心强但不自信,非常不利儿童学业表现。住房质量对儿童学业的另一个无形影响机制则是父母心理压力,只是其往往与居住拥挤相叠加而父母较少关注儿童学业。

三、间接效应:路径分析

住房条件与儿童学业之间到底存在何种关系?既有研究倾向于分析两者之间的作用机制,即探讨住房条件与儿童学业之间的间接效应。住房条件主要通过个体、家庭、社区及学校等四种路径间接作用于儿童学业(见图2),住房条件对儿童学业的影响存在间接效应。

图2 作用机制

一是个体层次。住房条件会通过影响儿童身体健康而作用于儿童学业。如恶劣环境会降低儿童免疫力并增加感冒、咳嗽、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而不利儿童上学。相反地,改善居住环境则能有效提高儿童出勤率,如在潮湿阴冷的卧室安装中央暖气系统后,9~11岁儿童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显著下降,儿童因疾病引发的缺勤率也从9.3%下降到2.1%。[12]

居住条件同样会通过影响儿童心理健康而作用于学业。居住条件差意味着儿童更可能遭遇外界社会刻板印象,更倾向在同伴面前表现自卑以及易产生失望和无奈心理,这类儿童往往不能集中关注自身学业。住房条件中以居住拥挤对儿童心理影响最为突出,如果儿童缺乏安静学习环境以及休息场所或娱乐空间,便会出现情绪沮丧和暴力行为,在校表现往往不佳。倘若儿童有足够私人居住空间,不但可以躲避家庭矛盾影响,而且易于形成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心。[13]

二是家庭层次。住房条件会通过影响父母的行为以及心理而作用于儿童学业。优越住房条件会增加家庭乐观情绪并提升父母对子女教育的关注度。住房能够以目标导向的方式支持父母发挥个人能力,并以适用于社会主流文化的信念和价值观养育子女。当住房不能满足这种生活理想时,家长就会产生压力并出现消极教养行为,对儿童的教育需求反应迟钝,不利于儿童学业表现。[3]52

三是社区层次。住房条件通过影响社区环境而作用于儿童学业。不同社区环境因在基础教育资源、社会关系以及同伴群体方面有差异,对儿童学业产生不同影响。在基础教育资源方面,贫困社区拥有较少的教育资源,儿童更不可能享受社区课后辅导、课外活动等各项福利。在社会关系方面,贫困社区的邻里关系较不和谐,居民社区归属感、认同感较低,父母更不可能在子女教育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同伴群体方面,有研究发现邻里环境及同伴支持比家庭父母变量更能解释儿童间的学业差距。[14]居住在一个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社区,儿童将更可能明白如何以朋友方式对待同伴群体,而居住在一个贫困社区的儿童则在竞争力提升、心理健康、生活压力应对能力以及学习动机等方面表现弱势。

四是学校层次。住房条件通过影响学校环境而作用于儿童学业。这种作用路径常常与住房搬迁交织在一起,住房搬迁与学校环境对儿童学业存在叠加影响。这种影响远大于各自独立影响且常常是负面的,因为家庭搬迁往往是居住条件差所致,是一种被迫行为,儿童搬迁后能够获得优质教育资源的概率极低,搬迁对学业影响是弊大于利。经常转学的儿童须将注意力转移到适应不同学校、教师、课程和同学,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要尽快调整自己以赶上学年进度。转学后入读的学校则不可能在短期内对新生学习需求进行有效评估,任课教师也不可能将过多精力花在这类儿童身上,也无法采取一些必要性补救措施使儿童尽快适应新学习环境,儿童个人能力会被低估,成绩由此受到影响。[15]

四、直接效应:方法挑战

住房条件到底在多大程度上会直接作用于儿童学业?多数研究重点关注住房条件与儿童学业之间的间接效应,而较少深入分析两者可能存在的直接效应。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住房条件对儿童学业的影响总是与其他变量交织在一起。例如,居住拥挤作为住房条件的重要方面不仅与住房潮湿、霉菌增长、基础设施缺乏、住房类型以及住房占有形式有关,而且与其他社会经济因素如社会阶层、剥夺等有关。与其他变量的交织作用导致很难明确住房条件对儿童学业的直接贡献。

现有研究主要采用两种方法分析住房条件与儿童学业之间的直接效应。第一种方法通过采用统计技术处理住房条件与其他变量的内生性关系。例如,有研究采用PSM统计匹配、IV工具以及“差分差”(differences in differences)等统计,结果发现产权自有与儿童的语言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及数学计算能力及行为表现的关系明显减弱,先前许多研究都将产权户与租户之间的选择偏差误认为是产权自有效应。[16]也有研究在控制了户主选择和教育结果的内生性之后,居住稳定性、产权自有与儿童学业的关系仍然是强健的,房屋所有权的价值可以作为抵押资产的工具,用来防范家庭经济变故,为儿童顺利完成学业提供经济保证。[17]

在住房搬迁与儿童学业关系的相关研究中也常常采用统计方法处理内生性问题:一是住房搬迁与社会经济地位。有观点认为搬迁影响儿童学业是因为搬迁户与非搬迁户的社会经济地位及社会资本存在差异。[18]二是住房搬迁与社区环境。有研究认为搬迁对儿童学业的负面影响不受迁徙地影响,只要在一年时间内经历一次以上迁移的学生,不管迁移社区是贫穷还是富裕,在25岁之前获得高中文凭的概率会降低50%。[19]三是学校搬迁与个人能力。有研究在控制了家庭特征以及学生搬迁前的学业表现后,发现学校更换对儿童考试成绩几乎不影响。[20]学校搬迁与儿童学业关系要充分考虑儿童搬迁前的学业表现。

第二种方法则是采用长期追踪准实验研究。这种方法需要设置控制组和试验组,而后对两组结果作比较分析。威尔纳的研究便是采用这种方法,其控制组和实验组分别指没有经历住房搬迁的困难户与经历搬迁至公房的困难户。实验研究发现,搬迁至条件较好的公房并没有提升儿童的智力、算术以及阅读能力,儿童仅仅在年级升学率方面有优势。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处理方法仍然无法准确获得住房条件与儿童学业之间的直接效应,因为它并不能有效控制其他变量的可能影响,如威尔纳等坦承其他变量如学校环境会在实验早期显著影响儿童学业。[21]另一个原因则是控制组与实验组的样本选择并非随机,有自我选择以及过滤筛选等问题,筛选方法主要是家访和信用检查,那些迁移失败户往往有信用记录问题而不可能被选中。

无疑,既有研究主要通过控制干扰变量以及采用统计匹配方法来检验住房条件对儿童学业的直接贡献。由于现实中很难确定所有可能的潜在影响变量以及样本存在自我选择问题,住房条件与儿童学业之间的直接效应很难确定,既有研究仍然面临方法挑战。

五、邻里效应:相互作用

生态系统模型假设个体生活在一系列环境和生态制度之中,如家庭、同伴群体、邻里以及组织机构。发展心理学由此认为邻里作为生态系统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会对人们的行为、态度、价值和机会产生影响。根据这种假设,许多研究分析了邻里环境与个体发展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不同的影响路径。有研究认为影响路径涉及五大因素,即经济资源、父母行为、学校环境、同龄人以及本地经济机会。[22]也有研究提出六个影响路径,即本地服务质量、成人社会化、同龄影响、社会网络、犯罪与暴力以及物理距离和孤独。[23]

关于邻里环境与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主要存在4种理论流派:一是贫穷邻居是弱势(disadvantaged neighbors are a disadvantage)。贫穷邻居给儿童传染坏行为。二是富裕邻居是弱势(advantaged neighbors are a disadvantage)。富裕邻居会让穷人儿童产生相对剥夺感。三是贫穷邻居不相关(disadvantaged neighbors are irrelevant)。贫穷邻居与富裕邻居同样存在行为表现好或差的儿童。四是邻居不影响但邻里资源会影响(neighbors do not matter but neighborhoods do)。富裕邻居往往有各种较好的资源如学校和教师。[24]有研究进一步将上述4种理论流派概括成4种理论模型,即“传染模型”“集体社会化模型”“竞争模型”以及“相对剥夺模型”。很显然,前两个模型支持富裕邻里有利贫困儿童发展,而后两个模型则否定富裕邻里有助贫困儿童进步。

由于政策制定者认同贫困儿童在贫困邻里比富裕邻里更难摆脱贫困,因而提出将贫困户从贫困邻里搬至相对富裕邻里的计划,如美国高特罗项目(Gautreaux Program)和向机会迁移项目(Moving to Opportunities)。这两个项目基本证实了改善邻里环境会降低贫困儿童的越轨行为、增强儿童健康与提升儿童学业。[25]其中,富裕邻里会提升儿童学业的解释有:一是贫困儿童可以逃避同伴的负面影响;二是物理环境的改善会增加儿童学习动机;三是学校资源好且儿童被赋予更高预期;四是教师水平高且方便课外辅导;五是儿童会努力匹配富裕同伴的生活方式;六是富裕邻里有更积极的角色示范效应。

心理学家倾向于从主观层面解释贫困住房条件在富裕社区里会对儿童学业产生负面影响,因为住房贫困只有在富裕邻里环境下才被认为是不正常的,[1]276这是一种相对剥夺现象。其实,这种现象也可以从住房支出压力等客观层面加以解释,即在同等收入水平之下,选择在房价相对较高的富裕社区购房或租房将导致住房贫困户有更大住房支出压力,而这种压力主要是通过两种途径对儿童学业产生负面作用:一是父母不得不降低对儿童其他方面如食物及教育的支出;二是父母在富裕社区里只能选择更小居住空间,居住更加拥挤。这种观点认为住房条件与邻里环境对儿童学业的影响存在交互效应。

六、小结

住房条件与儿童学业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这是决策者和专家们感兴趣的议题。现有研究主要关注住房条件与儿童学业之间的间接作用机制,即通过分析住房拥挤、质量、产权及搬迁与儿童学业之间的关系来发现二者相互作用的中介变量,这些变量有学校、社区、家庭环境以及儿童健康、认知、心理及行为等。研究表明,恶劣的居住条件通过这些中介变量(因素)确实对儿童学业表现产生负面影响。还有研究想进一步回答住房条件本身在多大程度上会影响儿童学业这一问题,探究住房条件与儿童学业之间的直接因果效应。由于住房条件对儿童学业的影响总是通过非住房因素的中介变量起作用,而这些变量(因素)又与住房条件及儿童学业同时存在重叠交织关系,研究住房条件与儿童学业之间的因果关系需要借助科学的研究方法去解决内生性问题。

住房具有双重价值即工具价值和象征价值,既有研究常常从工具价值出发去分析住房条件与儿童学业之间的关系。其实,住房条件对儿童学业之所以重要并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工具价值而是象征价值,住房是一个人们可以控制的场所,是给人们提供安全感以及躲避外界刺激的地方,家就是对生活世界的一种控制感。住房条件满足家庭的需求有先后顺序,最基本的需求是保护家庭免受外界环境威胁,而后才是满足自我表达和自我实现。住房条件能够满足这些需求便意味着家长有较强的生活控制感和儿童抚养能力,所以有关住房条件作用于儿童学业的研究还要充分考虑家长的生活控制感问题。

住房条件作用于儿童学业同样涉及社区邻里环境。富裕社区与贫穷社区对儿童学业会产生不同影响,而政策制定者又往往认同富裕邻里比贫困邻里更有利于儿童成长,许多扶贫项目由此借助住房援助计划来改善贫困家庭的邻里环境,从而为儿童成长创造较佳条件。值得一提的是,现有研究却较少提及优质社区里的住房条件与儿童学业之间又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如果在优质社区里不能为贫困儿童提供充足居住空间,邻里环境的改善可能会恶化儿童学业,因为住房条件差只有在优质邻里环境下才会被标榜为不正常。有关住房条件与儿童学业关系的研究需要对这一问题作进一步深入讨论。

住房条件与儿童学业关系的相关研究具有理论和政策价值。理论价值在于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住房是不是社会经济地位代代相传的重要物理机制?多数研究似乎肯定了这种观点,因为住房条件差确实不利于儿童获得优异学业,伴随房价上涨以及住房成本占家庭预算的比重上升,住房条件对儿童学业将有更加显著影响。政策价值则是:提升儿童学业的切入点应是改善居住条件,因为与儿童学业相关的诸多因素如家庭、社区、学校环境以及儿童健康均与家庭居住条件有关。从住房角度着手可以让政府的教育成本投入更低而且教育政策制定更加有针对性。

[1] Conley D.A Room With a View or a Room of One's Own? Housing and Social Stratification[J].Sociological Forum,2001,16(2):263-280.

[2] Bonnefoy X.Inadequate Housing and Health:An Overview[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Pollution,2007,30(3):411-432.

[3] Phibbs P.,Young P..Housing Assistance and Non-shelter Outcomes[J].Australian Housing and Urban Research Institute,2002,(37):1-46.

[4] Harkness J.,Newman S..Differential Effects of Homeownership on Children from Higher- and lower-income Families[J].J Hous Res,2003,14(1):1-19.

[5] Ziolguest K M,Mckenna C C.Early Childhood Housing Instability and School Readiness.[J].Child Development,2014,85(1):103-113.

[6] Mueller E,Tighe J R.Making the Case for Affordable Housing:Connecting Housing with Health and Education Outcomes[J].Journal of Planning Literature,2007,24(4):371-385.

[7] Tucker C J,Marx J,Long L."Moving On":Residential Mobility and Children's School Lives[J].Sociology of Education,1998,71(2):111-129.

[8] Calhoun J B.Population Density and Social Pathology[J].Scientific American,1962,206(2):139-148.

[9] Mann S L,Wadsworth M E,Colley J R.Accumulation of Factors Influencing Respiratory Illness in Members of a National Birth Cohort and Their Offspring.[J].Journal of Epidemiology & Community Health,1992,46(3):286-92.

[10] Parke R D.Children's Home Environments:Social and Cognitive Effects[M]//Children and the Environment.Springer US,1978:33-81.

[11] Klerman L V.Alive and Well?A Research and Policy Review of Health Programs for Poor Young Children[M]//Alive and Well?A Research and Policy Review of Health Programs for Poor Young Children.National Center for Children in Poverty,Columbia University School of Public Health,1991:137.

[12] Friedman D.Social Impact of Poor Housing[J].London Ecotec,2010,(3):1-39.

[13] Sheridan Bartlett.No Place to Play:Implications for the Interaction of Parents and Children[J].Journal of Children &Poverty,1997,3(1):37-48.

[14] Gonzales N A,Cauce A M,Friedman R J,et al.Family,Peer,and Neighborhood Influences on Academic Achievement among African-American Adolescents:One-year Prospective Effects.[J].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1996,24(3):365.

[15] Alexander K L,Entwisle D R,Dauber S L.Children in Motion:School Transfers and Elementary School Performance[J].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96,90(1):3-12.

[16] Mohanty L L,Raut L K.Home Ownership and School Outcomes of Children:Evidence from the PSID Child Development Supplement[J].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 Sociology,2009,68(2):465-489.

[17] Chen J.Housing Tenure,Residential Mobility and Adolescents' Education Achievement:Evidence from Sweden[J].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2013,50(1):275-294.

[18] Pribesh S,Downey D B.Why are Residential and School Moves Associated with Poor School Performance?[J].Demography,1999,36(4):521.

[19] Metzger M W,Fowler P J,Anderson C L,et al.Residential Mobility During Adolescence:Do Even "Upward" Moves Predict Dropout risk?[J].Social Science Research,2015,53:218-230.

[20] Alexander K L,Entwisle D R,Dauber S L.Children in Motion:School Transfers and Elementary School Performance[J].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96,90(1):3-12.

[21] Wilner D.M.,Walkley,R.P.,Pinkerton,T.C.,Tayback,M..The Housing Environment and Family Life.A Longitudinal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Housing on Morbidity and Mental Health[M].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Press,1962.

[22] Brooks-Gunn J,Duncan G J,Klebanov P K,et al.Do Neighborhoods Influence Child and Adolescent Development?[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93,99(2):353-395.

[23] Ingrid Gould Ellen,Margery Austin Turner.Does Neighborhood Matter? Assessing Recent Evidence[J].Housing Policy Debate,1997,8(4):833-866.

[24] Mayer S E,Jencks C.Growing up in Poor Neighborhoods:How much does It Matter?[J].Science,1989,243(4897):1441-1445.

[25] Kaufman J E,Rosenbaum J E.The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of Low-Income Black Youth in White Suburbs[J].Educational Evaluation & Policy Analysis,1992,14(3):229-240.

Verseas Review of Housing Conditions' Effect on the Children Academic Achievements

HUANG Jian-hong1,WANG Zhuo-lin2
(1.Party school of the Guangdong Provincial Committee of CPC,Guangzhou,510053,China;2.Department of Politics and Law,Guangzhou University of Education,Guangzhou,510303,China)

It is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ousing conditions and child academic,often fascinate policy makers and experts.Existing foreign research mainly focus on the indirect effect mechanism between the housing conditions and child academic,namely,finding out the intermediary variables that effect between the two school interac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of housing,quality,property and relocation and child academic,such as the school,community,family environment and children’ health,cognitive,psychological,behavior and so on,poor housing is bad for child academic.And the further research is to explore the direct causal effect between housing conditions and child academic,but this kind of research need to use scientific statistical method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endogenous.Housing conditions is an important physical mechanism of social economy status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ascending child academic needs to improve the living conditions,it can make the government's education costs lower and education policies more targeted.

housing conditions;child studies;indirect effect;causal effect

G61;F293.3

A

2095-2082(2017)05-0071-08

2017-05-18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4CSH014)

1.黄建宏(1983—),男,福建漳州人,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副教授,社会学博士;

2.王卓琳(1986—),女,山西河曲人,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政法系讲师,社会学博士。

(责任编辑 王 珑)

猜你喜欢

邻里学业住房
“小邻里”托起“大幸福”——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打造“邻里+”基层治理新样板
城镇居民住房分布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
艰苦的学业
聚焦两会!支持合理住房需求,未提房地产税!
走街串巷找住房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树起学业担当之心
黑白电视·邻里之情
你为邻里理发,我为你倒茶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