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角下大学生内隐心理问题探析
2017-12-19吕秋霞张金慧
吕秋霞,张金慧
新媒体视角下大学生内隐心理问题探析
吕秋霞,张金慧
(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惠州 516057)
以371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的大学生新媒体使用情况调查问卷对学生的新媒体使用情况进行调查。从认知、情绪情感、行为三个纬度分析大学生内隐心理问题。研究结果显示,内隐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大学生在消极情绪和薄弱意志行为水平上程度居中,在认知上表现为较低的积极生活认知、较低的积极自我认知,较低的消极生活认知和较低的消极自我认知;在认知上存在性别差异和年级差异。
大学生;内隐心理问题;新媒体
新媒体作为人类沟通的新渠道,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大学生是新媒体的主要受众群体,其在性格上处于不成熟到成熟期的过渡期,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指出成年早期(18-25岁)要完成亲密对孤独的冲突的心理发展任务,同时在新媒体广泛普及、大学生摆脱了家长和班主任的密切监控转向相对更多的自由和时间的生活模式[1],在此现状下及时发现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以采取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临床心理工作中发现大学生由于频繁使用多媒体而产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比如多媒体不恰当使用而产生的对学生的睡眠、学习、社交的影响。因此本论文以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为例研究大学生在使用新媒体过程中在认知、消极情绪情感和意志行为方面的特点[2],发现存在的内隐性心理问题并把隐匿的心理问题外显化、探讨原因、及早发现及早预防,从而更好地完善大学生性格、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以及预防严重心理疾病的发生,同时也为当今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和支持。
一、大学生新媒体使用情况调查问卷的编制
首先,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大学生新媒体使用情况的理论框架,并据此编制开放式问卷,由开放式问卷编制预测问卷,经过探索性因素分析,确定正式问卷的题目。其次,检验正式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和重测信度。
为了了解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使用内容、使用过程中的感受、理解,以及新媒体对大学生产生的心理和行为方面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以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该院83名学生进行结构性访谈,最终确定了认知、情绪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其中认知分为四个因子,情绪情感有两个因子:焦虑、强迫情绪,意志行为分为三个维度:学习、社交和睡眠。项目中设置了6道测谎题,一共88道题目作为预测问卷,并随机抽取200人做了预测,收回正式问卷180份,经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后最终确定了58道题作为正式问卷,其中29题目是反向题目,穿插在题目中以减少被试的答题一致性。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共发放4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371份问卷,有效率为92.75%。其中男生148人,女生223人;理科生211人,文科生160人;大一213人,大二学生168人。
(二)研究工具
编制大学生新媒体使用情况调查问卷[3]。该问卷包含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主要调查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行为特点,如使用频率和时间、使用目的[4,5],第二部分是大学生在使用过程中的认知、消极情绪,以及意志行为特点[6],三个维度的信度和效度效度均达到心理测量标准(如表1)。
(三)数据统计
采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
三、研究结果
(一)新媒体视角下大学生内隐心理问题表现
表1 大学生新媒体使用情况调查表各维度内容及信效度
1.大学生在新媒体使用中认知维度上的问题表现
由调查结果可知(如表2),大学生在新媒体使用中产生的积极自我认知和消极自我认知差异较大,且均值偏低;而消极的自我认知和消极的生活认知虽然差异较大,但是均值较低。并且大学生在新媒体使用中存在的积极自我认知比消极自我认知程度高(n=371,t=2.152*),在积极的自我认知上男生比女生高(n=371,t=-2.858*),在消极的自我认知上大二比大一高(n=371,t=-2.537*)。
2.大学生在新媒体使用中的消极情绪表现
大学生在新媒体使用中表现出的焦虑情绪和强迫情绪,虽然最大值和最小值差异大,但是焦虑情绪程度和强迫情绪程度适中。表3在强迫情绪上大二比大一程度高(n=371,t=-2.215*),在焦虑情绪上文科生高于理科生(n=371,t=-2.152*)。
3.大学生在新媒体使用中意志行为的问题表现
大学生在多媒体使用中表现出来的薄弱的意志行为表现中程度多数居中(表4),其中在新媒体社交行为和现实社交行为上女生高于男生(n=371,t1=-2.227*,t2=-3.206**)。
4.缺乏健康、理性的多媒体使用方式
《大学生多媒体使用情况调查问卷》的调查结果显示:有53.9%的学生几乎无论在课堂下还是在课堂上都是用新媒体工具,有44.55%的学生认为经常会被网络中的信息链接吸引而浪费时间,38.5%的学生认为由于使用多媒体而感到视力下降、脖子痛或者其他生理病痛。其中有48.02%的大学生选择打游戏和54.24%的学生选择了专业学习,有25.1%的学生认为由于经常在网络上购物而造成了个人财务紧张。有18.1%的学生认为由于经常使用网络而使自己足不出户。有14.1%的学生认为网路占据了自己的生活从而无法做其他更有意义的事情。在被试访谈中发现,多数学生晚上睡得晚不是因为不困,而是因为手机还有电、虽然没有明确目的但是还要查看社交平台、刷网页看信息,一直到手机没电了、所有人都睡了知道凌晨12点半以后才能睡觉。以上结果表明,大学生缺乏健康、理性的多媒体使用方式,从而造成无节制、过度使用多媒体而影响了学生的生理健康、正常的学习、社交活动和睡眠。这与大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明确的目标、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能力的缺乏是分不开的。
表2 新媒体使用中认知维度得分
表3 新媒体使用中消极情绪的得分
表4 新媒体使用中薄弱意志行为的得分
表5 大学生多媒体使用内容的百分比
(二)新媒体视角下大学生内隐心理问题原因探析
1.积极的人格尚未形成而极易受外在环境的影响
1)积极的行为习惯不稳定容易受新媒体环境影响
由于调查结果可知,大学生在多媒体使用中有53.9%的学生无论在课上还是在课下均会使用多媒体,并感到因此而浪费时间的有44.55%,经过对学生的深度访谈发现学生日常中是有积极的行为,比如会从事一些与多媒体没有直接接触的活动,比如学习活动、校园活动和日常生活中的交友和兴趣爱好等,但是只要周围环境中有多媒体使用的人,那么大学生就会迅速加入到多媒体使用中,这种情况无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宿舍中、课堂上、中表现得较为明显,比如:看到别人玩游戏,自己也想玩,别人熬夜看电影自己也熬夜看电影,别人晚睡自己也跟着晚睡等等。
2)缺乏强烈的内在动机从而缺乏自主性
在新媒体使用情况调查的访谈中发现,大学生对于当前的生活缺乏明确的学业目标和生活目标,因此缺乏健康的生活模式,比如每天除了上课外其他时间均在宿舍里度过,而在宿舍里经常以联网游戏为主,甚至多数学生在课堂上也会打游戏、浏览信息,因此上网时间偏长,容易产生空虚感、焦虑感和强迫情绪。在学科上,文科生由于课堂内容以理论为主、实际操作内容少,所以文科生在学业目标不明确缺乏强烈的内在驱力的情况下必然容易产生焦虑情绪,如果生活模式不健康,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文科生的焦虑情绪和整体生活状态必然明显于理科生。因此如何调动不同学科学生的内驱力,引导学生朝着健康的生活模式和生活目标而生活、学习,这也成为当前我们教育研究内容之一。
3)“知行”脱节:认知上“知道”,行为上“做不到”
在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下信息的查阅方式使人们更加便利,大学生已经建立了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对于自身的发展、对于生活环境中的人、事、物已经具有相对成熟的认知模式,就是所谓的“知道”,同时学生个体也深知虽然知道但是自己却做不到,比如虽然知道使用在多媒体中使用已经没有明确的目的而且没有必要这样浪费,但是还会依然毫无目的地使用而浪费时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会感受到多媒体带来的危害,比如对身体的危害,但是在行为上却控制不了自己。因此大学生缺乏的“营养教育”是如何能把“知道”转变为“做到”,这也是当前教育者面临的难题之一。
4)性别差异、年级差异和学科性质差异导致学生的心理、行为表现不同
在调查结果中显示,大学女生心理问题突显,女生使用多媒体的时间显著长于男生。在临床心理咨询实践中显示女生虽然语言表达能力好,但是女生之间的人际矛盾比男生多,女生心思细腻、性格内敛、自尊心强,与男生相比,女生在人际交往中更加敏感、被动,交往方式更加委婉,因此女生之间的交往更像打太极,从而女生之间和女生宿舍的人际关系问题是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同时在学科性质上,文科生比理科生更容易产生焦虑情绪,这是因为文科的学科内容多理论少实践操作空闲时间多,而大学生在没有形成阅读习惯和明确的学习目标的前提下,在访谈中学生反馈“学期结束时因为不知道学了什么而担心考试不过”“担心未来”“不知道学什么才好”,由此看出文科生缺乏目标感、成就动机和内控感上。
因此女生在人际交往问题、自我认知和消极情绪的调整,以及多媒体使用的自我管理方面的问题均比男生突出。
在年级差异上结果显示大二学生消极的自我认知和强迫情绪高于大一学生,且年级越高学生的焦虑情绪和消级情绪越高。在个体访谈中显示,大二学生的焦虑情绪高于大一,他们面临着即将来临的大三实习,这必将随之产生对未来的焦虑感,以及因为大二学生长时间使用多媒体的习惯不能有效改正,虽然学生知道知道长时间使用多媒体并不利于自己的成长,但是却无法很好的戒断多媒体对自己的影响;此外,“大学生多媒体使用情况调查问卷”的调查结果显示“大二学生会有较高的消极自我认知和强迫情绪”。由此可知,大二学生的消极情绪的调整、自我认知方面的问题比低年级突出。
2.缺乏有效缓解或者消除消极情绪的方法
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在新媒体使用中会产生焦虑情绪和强迫情绪,从而会导致不良学习行为、薄弱的意志行为等,因此在积极心理学视角如何去提升学生的内在能力从而消除消极情绪、培养积极情绪是非常重要的教育研究内容。
3.大学生在认知—消极情绪—意志行为上存在恶性循环模式
经过后期访谈,以及数据结果显示:大学生在使用多媒体中的消极情绪与意志行为交互影响,互为主要预报子,意志行为和消极的生活认知是焦虑情绪的预报子,这表明大学生在多媒体使用过程中而产生意志薄弱行动力下降、社交效果差的结果导致消极情绪,而消极情绪又加强了了意志薄弱行动力下降、社交效果差的程度,这必将产生情绪-认知-行为上的恶性循环从而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如何有效地打破消极认知——消极情绪——消极意志行为上的恶性循环,从而建立良性循环,这也是一个重大的课题研究内容。
四、结束语
根据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情况,研究其心理变化规律,并提出有效的教育策略是尤为重要的。新媒体视角下大学生内隐心理问题及其原因探析将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深化、教育对策的方向以及课题研究的方向指明道路。
[1]崔艳侠.网络时代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3,(3):77-78.
[2]胡祝欣.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D].西安:西安工业大学,2012.
[3]刘宗粤.新媒体环境下的青年心理问题及其干预[J].前沿,2012:21-23.
[4]张高产.积极心理品质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预防作用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6-13.
[5]顾海根.大学生智能手机依赖及其人格的关系[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4,(8):5-8.
[6]罗贻琳.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4,(9):144-146.
Analysis of Implicit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Media
LU Qiu-xia, ZHANG Jin-hui
(Huizhou Economics and Polytechnic College, Huizhou Guangdong516057)
With 371 college stud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study surveys the students’ use of new media via self-designed college students’ new media use questionnaire. College students' implicit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re analyz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ognition, emotion and manners.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how that college students’ implicit mental problems mainly show as follows: the level degree in their negative emotion and weak will behavior is medium, their positive life cognition and positive self-cognition lower, their negative cognitive and negative self-cognition lower; and their cognition differs in gender and grade.
college students; implicit psychological problems; new media
B844.2
A
1671-9654(2017)04-0091-05
10.13829/j.cnki.issn.1671-9654.2017.04.023
2017-08-12
吕秋霞(1981- ),女,河南郑州人,讲师,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
本文为2016年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题“新媒体视角下大学生心理行为特点及对策实证研究”(编号:2016LXZ-01)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校:杨英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