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支付对大型商业银行流动性影响实证研究
——基于流动性偏好动机视角
2017-12-19李淑锦
李淑锦,陈 莹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第三方支付对大型商业银行流动性影响实证研究
——基于流动性偏好动机视角
李淑锦,陈 莹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基于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选取第三方支付与存款准备金制度相关的变量,构建模型,检验第三方支付对大型商业银行流动性需求的冲击。研究表明:第三方支付快速发展会减少大型商业银行满足交易性流动性需求的备付金需求,同时增加其满足预防性流动性的法定存款准备金需求,减少投机性流动性需求。
第三方支付;流动性需求;Granger因果检验
一、引 言
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第三方支付呈快速发展态势。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第1季度中国第三方支付规模仅为160亿元,2015年第4季度其累计规模已高达35481.30亿元*数据来源于Wind数据库。,增长221.76倍。第三方支付不仅仅是对传统货币形态的简单替代,而且改变了人们的支付习惯和生活方式,引发一国经济结构的转变,同时对传统金融理论造成显著影响,对大型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形成冲击[1]。
流动性风险是大型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基本风险。资产和负债的规模与期限不匹配是引发流动性风险的主要原因。基于管理成本最小化目标,在传统流动性管理过程中,资产管理、负债管理以及表内表外统一管理等是大型商业银行进行流动性管理的重要方式。资金获取成本和便利性则是影响流动性管理成本的关键因素。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第三方支付的低成本、高流动性及交易快捷等优点使得大型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面临巨大挑战,对流动性需求规模及结构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回顾现有文献,大型商业银行流动性相关研究尚未考虑第三方支付因素。事实上,第三方支付的快速发展,对大型商业银行流动性影响逐渐深入。研究大型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必须考虑第三方支付因素。
二、文献综述
在国外,第三方互联网支付(Paypal等)的相关研究被纳入电子货币领域。Benjamin J. Cohen(2004)[2]定义了电子货币的概念并对其基本特征、运作方式等进行了分析。在电子货币影响货币供给量以及货币政策方面,Friedman(2000)[3]、Sullivan(2002)[4]认为电子货币会影响货币乘数和基础货币,削弱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能力,从而影响央行的货币政策。Owen和Fogelstrom(2005)[5]则对电子货币替代效应进行研究,认为电子货币未对活期存款形成替代,相反,以智能卡为载体的电子货币持有者往往也会持有大量活期存款。Goodhart(2000)[6]研究发现,即使非法经济活动的货币需求达到最小化,甚至完全消失,社会对基础货币的需求依然存在。Hiroshi Fujiki 和 Migiwa Tanaca(2014)[7]从居民货币需求视角出发,提出电子货币相对于纸币交易成本更低且更加便捷的结论。
在国内,第三方支付的研究起步较晚,多停留在理论层面,第三方支付对大型商业银行流动性影响尚未引起学者的重视。谢平等(2011)[8]首次提出互联网金融概念,分析互联网金融模式。贝为智(2011)[9]、陈影(2014)[10]认为第三方支付在促进商业银行网银业务向深度和广度拓展的同时,对银行存贷款业务、资金结算业务及传统中间业务具有分流作用。王硕和兰婷(2012)[11]从中间业务、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等多个方面探讨第三方支付对大型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影响。李淑锦和张小龙(2015;2016)[12][13]通过实证检验得出结论,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将会增大各层次货币流通速度,减小狭义货币乘数。欧阳卫民(2010)[14]、巴曙松等(2012)[15]、容玲(2012)[16]、杨彪等(2012)[17]、廖愉平(2015)[18]等则针对第三方支付平台运行特点及面临的风险,提出了监管思路。
回顾国内外文献,现有的第三方支付对大型商业银行影响的研究往往囿于业务发展、监管、货币体系等,未对流动性影响作系统分析,亦未深入探究影响大型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因素。本文拟以流动性偏好动机为视角,分析第三方支付对大型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基于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建立模型并进行实证检验,探讨第三方支付对大型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三、理论分析
本文尝试性地引入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分析大型商业银行流动性需求。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指出,交易者收入水平是影响交易性和预防性货币需求的重要因素,并认为两者与实际收入水平正相关,且交易性货币需求可包括预防性货币需求。由于凯恩斯针对微观主体货币需求的模型是纯投机性需求模型,因此,预期利率是影响投机性货币需求的关键因素,投资者基于预期利率投机获利,预期利率与投机性货币需求之间呈负相关,即利率高时,货币需求减少;利率低时,货币需求增加。基于上述理论,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可表示如下:
M=M1+M2=L1(Y)+L2(R)
(1)
其中,M表示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下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总货币需求,M1表示交易性和预防性货币需求,与收入水平Y正相关,M2表示投机性货币需求,与利率R负相关。
本文将大型商业银行看作微观主体,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探讨大型商业银行货币需求,因此,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需加以改进。
大型商业银行流动性需求主要是指大型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过程中满足存款人提取现金、支付到期债务及借款人正常贷款需要所需的流动性。大型商业银行总流动性需求用L表示。基于交易性动机的流动性需求主要与大型商业银行备付金有关,用L1(BFJ)表示。基于预防动机的流动性需求主要与法定存款准备金有关,用L2(FD)表示。基于投机性动机的流动性需求主要与存贷款利率有关,大型商业银行通过权衡流动性需求和投资活动,决定基于投机性动机的货币需求,用L3(R)表示。因此文中的大型商业银行流动性需求可表示为:
M=L1+L2+L3=L1(BFJ)+L2(FD)+L3(R)
(2)
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第三方支付具有低成本、高流动性及便捷等优点,使得大型商业银行满足其交易性流动性需求的备付金随着第三方支付规模的增大而下降。随着第三方支付使用规模及频率的增加,大型商业银行可吸收更多的定期存款;而第三方支付派生的“存款”无需缴纳存款准备金,因此,第三方支付减少了存款准备金的缴纳数量。大型商业银行存贷款利差与其投机性流动性需求负相关,即利差大时,大型商业银行投机性流动性需求减少,反之则反是。
基于上述理论分析,(2)式加入第三方支付因素后,表示如下:
L=L1(BFJ′)+L2(FD′)+L3(R′)
(3)
其中,BFJ′表示第三方支付条件下的备付金,FD′表示第三方支付条件下的法定存款准备金,R′表示第三方支付条件下的存贷款利差。因此,在第三方支付条件下,大型商业银行流动性需求可表示如下:
L=F(BFJ,FD,R,ZXL)
(4)
(4)式中,L表示大型商业银行流动性需求,BFJ表示基于交易性动机的备付金需求,FD表示预防性流动性需求,R表示存贷款利差,ZXL表示第三方支付因素。
四、实证检验
本文选取2007年第1季度至2015年第2季度的时间序列季度数据,样本为工行、建行、农行、中行、国开行、交行和邮政储蓄银行共7家大型商业银行。通过检验时间序列数据的平稳性,确定数据平稳或具有相同单整阶数后,进行Johansen检验,再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分析变量间的关系,最后得出稳定可靠的结论。为保证实证分析的准确性,运用X-12乘法模型处理第三方支付因素(ZXL)的原始数据,消除季节影响后的数据用ZXL_SA表示;且备付金、法定存款准备金、第三方支付规模这三个因素均使用季度同比增长率。
(一)模型设定
本文将大型商业银行流动性需求看作微观主体对货币的需求,引入微观主体货币需求的三个动机,分析第三方支付背景下流动性需求变化。模型如下:
(5)
(二)数据与变量
本文选取7家大型商业银行2007年第1季度至2015年第2季度的时间序列季度数据。
1.备付金(BFJ)。备付金包括超额准备金和库存现金两部分。备付金是大型商业银行用来应付正常的客户提现及自身经营所需的流动性准备,因此,本文选取备付金指标衡量大型商业银行满足交易性动机的流动性货币需求。数据来自中国金融年鉴和国研网数据库。
2.法定准备金(FD)。法定准备金由中央银行决定,大型商业银行将其所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存放于央行,以满足大型商业银行基于预防性动机的货币需求。因此,本文选取法定准备金指标衡量大型商业银行预防性流动性需求。数据来自国研网数据库和中国金融年鉴。
3.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R)。考虑到Shibor利率的可得性,且其可灵活反映大型商业银行基于投机性动机的流动性货币需求。因此,本文选取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期末隔夜利率作为衡量大型商业银行投机流动性需求的指标。数据来自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利率)官网。
4.第三方支付规模(ZXL_SA)。统计数据显示第三方支付呈快速发展的态势,且理论分析表明第三方支付对满足交易性流动性需求的备付金和满足预防性流动性需求的存款准备金均会产生影响,因此,第三方支付对大型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不容忽视。数据来自Wind数据库。
基于上述分析,选取2007年第1季度至2015第2季度的样本数据,建立如下计量模型:
(6)
其中,c0,c1,c2,c3,c4表示待估参数,et是方程扰动项。
(三)检验过程
1.数据平稳性检验。平稳时间序列具有如下统计性质:其一,均值为常数;其二,自协方差函数及自相关函数与时间起止点无关,只与时间平移长度有关。协整关系检验前提为时间序列数据平稳或者具有相同单整阶数,因此,首先检验时间序列数据是否平稳。基于AIC和SC准则,选取合理阶数,采取ADF(Augmented Dickey-Fuller Test)检验。ADF 检验的原理是通过差分以减少高阶序列相关性。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变量单位根检验结果
注:*表示显著性水平为10%,**表示显著性水平为5%,***表示显著性水平为1%。
根据表1,2007年第1季度至2015年第2季度的时间序列数据均不平稳,但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所有变量均满足一阶单整,鉴于本文所选取变量满足同阶单整性,因此,可对变量进行协整关系检验。
2.协整关系检验。针对满足同阶单整性的变量,有两种方法进行协整关系检验:其一,首先采用OLS方法对模型进行估计,进而针对模型估计的残差进行ADF检验,适用于单方程协整关系检验;其二,对于不平稳的时间序列,针对回归系数进行Johansen检验。本文采用Johansen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
表2 变量协整关系检验结果
根据表2,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本文所选取的5个变量之间存在4个协整关系,表明变量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变量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及其方向尚无法判别,因此,接下来进行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
3.Granger因果检验。该检验指基于所能获得的过去某些时点的所有信息,获得最优最小二乘预测方差。原假设:不存在因果关系。首先,样本检验滞后期取决于平稳性检验的滞后期,进而基于P值判定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及其概率。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各因素变量之间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四)各变量与货币需求的长期均衡关系
(5.816***) (6.180***) (2.490***) (-3.164***) (2.248***)
(7)
R2=0.9194 D.W.=1.7606F=71.281
实证分析表明,第三方支付快速发展对大型商业银行流动性产生巨大影响,且这种影响将不断深化。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以大型商业银行作为样本,选取2007年第1季度至2015年第2季度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结论:第三方支付与备付金需求负相关,与法定准备金正相关,与大型商业银行流动性需求正相关。总体上,第三方支付规模及其使用频率、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导致货币流通速度加快,大型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增加,因此,满足预防性动机的货币需求将会增加,基于交易性、投机性动机的货币需求将会减少。
第三方支付快速发展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其对我国大型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不断深入。然而,第三方支付发展还不成熟,如何充分利用第三方支付的优点,降低大型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成本值得进一步探索。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利用第三方支付,增强大型商业银行流动性。大型商业银行在对流动性进行管理时,一方面需要重视资产和负债的管理;另一方面应当大力发展多元化的支付体系,将第三方支付纳入传统支付体系中,以充分利用其便利快捷、低成本等优点,降低大型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成本,提高经营管理效率,进而增强流动性。第二,建立健全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监管。中央银行等相关部门需制定专门的规章制度以规范第三方支付发展;政府相关部门应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业务模式、流动性管理机制、风险管理等加强监管。第三,加强沉淀资金管理,提高第三方支付流动性。我国应该将第三方支付的沉淀资金纳入央行管理体系,加强监管。这个举措不仅有利于解决第三方支付企业恶意挪用资金或破产导致投资人血本无归的问题,同时有利于规范第三方支付企业,进而对大型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提供有益帮助。
[1] 周光友.电子货币发展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基于协整的实证研究[J].经济学(季刊),2006,(3):1219-1234.
[2] Benjamin J. Cohen. Electronic Money: “New Day or False Dawn?”[J].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2004, 8(2): 197-225.
[3] Friedman Benjamin M. Decoupling at the Margin: The Threat to Monetary Policy from the Electronic Revolution in Banking[J]. International Finance, 2003, (2): 261-272.
[4] Susan M. Sullivan. Electronic Money and its Impact on Central Banking and Monetary Policy[Z]. Hamilton College Working Paper, 2002.
[5] Ann L. Owen, Christopher Fogelstrom. Monetary Policy Implications of Electronic Currency: An Empirical Analysis[J]. Applied Economics Letters, 2005, 12(7): 419-423.
[6] Goodhart. Can Central Banking Survive the IT Revolution?[J]. International Finance, 2000, 3(2): 189-209.
[7] Hiroshi Fujiki, Migiwa Tanaka. Currency Demand, New Technology, and the Adoption of Electronic Money: Micro Evidence from Japan[J]. Econokics Letters, 2014, (1): 5-8.
[8] 谢平,邹传伟,刘海二.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新金融评论,2012,(12):11-23.
[9] 贝为智.第三方支付平台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与对策[J].区域金融研究,2011,(1):40-44.
[10] 陈影.第三方支付发展及其对商业银行影响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
[11] 王硕,兰婷.论第三方支付的发展及其对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影响[J].南方金融,2012,(9):70-73.
[12] 李淑锦,张小龙.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对中国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J].金融论坛,2015,(12):25-33.
[13] 李淑锦,张小龙.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对我国狭义货币乘数的影响[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1-6.
[14] 欧阳卫民.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的创新与监管[J].中国金融,2010,(15):51-53.
[15] 巴曙松,杨彪.第三方支付国际监管研究及借鉴[J].财政研究,2012,(4):72-75.
[16] 容玲.第三方支付平台竞争策略与产业规制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17] 杨彪,李冀申.第三方支付的宏观经济风险及宏观审慎监管[J].财经科学,2012,(4):44-52.
[18] 廖愉平.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及其风险监管研究——以P2P平台、余额宝、第三方支付为例[J].经济与管理,2015,(2):51-57.
AnEmpiricalStudyofThirdPartyPaymentEffectonLarge-scaleCommercialBanks’Liquidity——FromthePerspectiveofLiquidityPreferenceMotivation
LI Shujin, CHEN Ying
(School of Economics, 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China)
The quick development of third party payment has remarkable effects on traditional finance theories, and especially obvious impact on large-scale commercial ban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ird party payment, this paper, based on Keynesian monetary demand theory, selects the relevant data and variables to establish a model to examin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ird party payment and large-scale commercial banks’ liquidity demand.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ird party payment will reduce transaction and liquidity demands for cash reserve of commercial banks, increase the demand for legal deposit reserve of liquidity preventive requirements, and reduce the demand for speculative liquidity as well.
Third Party Internet Payment; Liquidity Demands; Granger Causality Test
2016-03-3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7BJY233);浙江省智慧城市区域协同创新中心项目(ZXZH1401009);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CXJJ2016002)
李淑锦(1967-),女,山西原平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陈莹(1992-),女,山东临沂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生。
F830.2
A
1004-4892(2017)12-0062-7
(责任编辑:原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