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学生组织对就业竞争力的提升研究
2017-12-19李德兴张艳艳
李德兴,张艳艳
(1.安徽财经大学 国贸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2.南京大学 经济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3)
高等学校学生组织对就业竞争力的提升研究
李德兴1,张艳艳2
(1.安徽财经大学 国贸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2.南京大学 经济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3)
以大学本科毕业生转正后的税前收入作为衡量其就业竞争力高低的指标,基于对安徽财经大学本科生的1 329份有效问卷调查,利用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大学生的英语水平、学习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社团参与情况、就业努力、求职心态与其就业竞争力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性别、党员、家庭情况、学分绩点以及是否是学生干部与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正相关,但是并不显著。对此,从大学生自身和高等学校学生组织层面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学生组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logistic模型
伴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和高等学校扩招,加上就业市场供需失衡严重,我国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1]。高等学校毕业生在踏入社会就业时将会面临重重压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安置关系到家庭的幸福安康与社会的和谐稳定,高等学校学生就业问题引起了学生个人、家庭、高等学校、社会以及各级政府的普遍关注。
高等学校各类学生组织是学生根据兴趣参加的团体,是大学生自我学习、自我锻炼、自我价值提升的平台和“第二课堂”,对于推动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许多高等学校学生组织存在着指导力度不足、制度不完善、形式大于实质、社会互动性较弱以及社会承认度较低等问题,导致学生组织对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如何利用学生组织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1 文献回顾
就业竞争力这个概念来源于20世纪初由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Beveridge)提出的就业力(Employability)[2]。Bowen等认为就业竞争力是寻找不同就业的相对机会[3];国际劳工组织(ILO)提供了一个更广泛的就业能力的观点:就业能力包括自信、获得和保持就业的能力,意味着能够提高生产力,这常常需要有效地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并能在必要时在职业之间进行转移;Fugate等认为就业能力表示具体工作的一种包含多种因素的适应性能力[4];McQuaid等利用一个广泛的框架围绕个体因素、个人情况和外部因素分析就业能力,承认这两个供应和需求方面因素的重要性[5]。
国内研究方面,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才出现就业竞争力的相关概念,它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就业市场供需矛盾日益明显的情况下开始发展,主要有以下方面:
1.1 对于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概念的研究
楼锡锦、李弘和曲绍旭等认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指充分发挥自身才能,在就业市场上能凸显自己并迅速满足招聘单位和社会需求的能力[6-7];张静和李娟认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一种能够帮助大学生在就业时获得更多机会与欣赏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徐涌金和高秋艳认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指通过自身学习、高等学校培养获得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并能帮助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获得更多就业机会、实现就业理想的能力[8];李璞和杨德祥认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一种囊括自身能力和在职场过程中展现的多项综合能力[9]。
1.2 对就业竞争力相关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王霄、刘宇雷和沈雪萍将就业竞争力的评价分为四个维度,分别是知识、能力、素质和背景[10];黄艳、田辉玉和王建农认为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是由就业时的意识、质量素质和社会资本等构成的能够全面衡量高等学校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群[11];吕杰林基于胜任力理论的基础上认为就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有专业力和职业核心能力构成,其中职业核心能力包括职业社会能力和职业方法能力;管立国、房玉琦和王颖认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评价不仅仅是社会和用人单位用来衡量高等学校毕业生与岗位需要的匹配度的重要依据[12]。
1.3 对于提升就业竞争力的相关研究
张静和李娟认为思想品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能够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务实的作风、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及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 李正卫等认为有效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途径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还要提高人际沟通技巧和团队合作能力[13];陈艺丽认为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主要从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大学生自身综合能力素质、构建完善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和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意识四个方面入手。
综上,本文的就业竞争力指能够帮助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凸显并且使其获得更多就业机会以及更高薪水的综合能力。现有的研究集中于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概念和评价指标体系上,对于提升其就业竞争力的研究较少,缺乏从高等学校学生组织角度的研究,且理论研究较多,实证研究较少。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以高等学校学生组织为基础,比较参与学生组织与不参与学生组织的大学生在毕业工作的税前收入以及他们本身情况和能力的差别,实证分析高等学校学生组织对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基于所得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让高等学校学生组织能够充分发挥其“第二课堂”的作用,为大学生提供锻炼的平台,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大学生的道德品行,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2 实证研究设计
2.1 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针对安徽财经大学所设计和开展的问卷调查,该调查主要以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院和国贸学院2013届应届本科毕业生为对象,对其学习、生活、就业和社交等方面进行实证研究。本文选取2017年调查中关于就业预期与就业选择部分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经过前期数据筛选和处理,最终纳入分析的有效样本量为1 329人。
2.2 变量说明
本文的被解释变量是大学生的薪水(转正后税前收入),通过大学应届毕业生签订三方协议时所给出的转正后税前收入水平来衡量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高低。
本文的解释变量包括性别、家庭居住地、家庭户口、家庭经济地位、是否是党员、是否是学生干部、社团参与情况、人际沟通能力、学习成绩、英语水平、学习能力、就业努力、求职心态。表1对本研究所要用到的主要控制变量做了统计性描述。
为了解释高等学校学生组织对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影响的不同,结合相关研究,本文选择的控制变量为:年龄、外貌优势、专业优势和爱好专长四个变量。
表1 主要变量的统计性描述
表1中所涉及的一些相关概念的主要测度方法如下:就业竞争力用大学生就业的薪水(月薪)来衡量,根据《安徽财经大学2016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中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相关分析,2016届本科毕业生转正后的税前收入为4 165.57元/月,月薪区间主要集中在2 001~4 000元(51.68%),其次为4 001~6 000元(38.06%),故用1~5分分别表示2 000元及以下、2 001~4 000元、4 001~6 000元、6 001~8 000元和8 001元及以上;性别用0表示男性,否则为女性;家庭居住地与家庭户口均用0表示农村,否则为城市;大学生家庭经济地位,分别用1~5分反应大学生家庭经济地位由低到高的变化;大学生是党员和学生干部时,用1表示,否则为0;英语水平用1~5分来衡量大学生英语六级成绩;学分绩点由每人的教务系统决定,每个人学分绩点在0~5分不等;社团参与情况、人际沟通能力、自学能力、就业努力和求职心态分别用1~5分表示由低到强的变化。
基于以上论述建立研究模型如下:
SAL=α0+α1sex+α2res+α3rep+α4eco+
α5par+α6cad+α7org+α8com+α9GPA+
α10Eng+α11study+α12str+α13psy
3 实证结果分析
本文以大学生的薪水作为衡量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指标,采用logistic模型,同时采用线性回归模型检验结果的稳健性,回归结果见表2。表2的回归结果显示,所有变量均和大学生薪水正相关,但是性别、家庭居住地、家庭户口、家庭经济地位、党员的回归结果虽然和大学生薪水成正相关,但是并不显著,即表示这些变量与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高低没有相关性,表明用人单位在招聘安徽财经大学毕业生的时候并不是非常看重大学生的性别、家庭居住地、家庭户口、家庭经济地位以及是否是党员。
学生干部与学分绩点虽然和大学生薪水成正相关,且结果显著,但其线性回归的结果却不具有显著性,这表明担任过学生干部和具有相对较高学分绩点能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但是提升水平并不明显。我们认为,真正让大学生在应聘大军中凸显出来的还是担任学生干部所获得的能力锻炼以及学分绩点背后所显露出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而单方面的通过学分绩点来衡量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是不全面的,因此,招聘单位可能会考虑这方面的因素,但更重视的是大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处事能力、英语能力和学习能力。
从社团参与情况、人际沟通能力、就业努力与求职心态这四个变量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社团活动参与越频繁,人际沟通能力越强,应聘时付出的努力越多且心态越好对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就越明显。我们认为大学生在校园里面能够得到锻炼人际沟通能力的机会比较少,而大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中,可以有效地锻炼人际沟通能力,参与社团活动的频率越高,得到人际沟通能力锻炼的机会也就越多,大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还是比较受用人单位看重的。此外,找工作时付出的努力越多,心态越好的同学在不断碰壁与拒绝之后能够更快掌握应聘技巧,从而获得的就业机会就越多。
英语水平与学习能力和大学生薪水成正相关关系,且结果非常显著,英语水平和学习能力对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有着非常显著的积极影响。有此结果可能是:面对日益深化的经济全球化,以及复杂多变的经济格局,企业首先考虑的是应聘者的英语水平和学习能力。英语水平高的员工能够帮助企业更加便捷地与国际接轨,减少企业成本,强化企业优势;而学习能力强能够不断适应不明朗的经济形势,时刻突破自己,甚至在关键时刻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表2 变量对薪水的影响
注:括号内是标准误。***、**、*分别表示1%、5%和10%的水平上显著。
4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安徽财经大学本科生1 329份有效问卷调查,利用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了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可知大学生的社团参与情况、人际沟通能力、英语水平、学习能力、就业努力与求职心态都有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作用,特别是英语水平和学习能力对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作用最大。其中社团参与情况以及参与社团活动背后所带来的相关能力的提升对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影响的重要程度比我们预期的要高很多。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1)大学生要努力把握和珍惜大学时光来提升就业竞争力。应该在大学阶段学习好基本的理论知识,完善知识结构,积极参与课堂互动,积极提高沟通技巧和提高外语水平。在求职过程中,对自己进行准确定位,要有理性的择业观,在找工作时多做前期工作,要有良好的思维逻辑,保持积极乐观
的求职心态,把被人拒绝当成是一种磨练,不断反思成长。
2)高等学校要综合考虑学生需求、教师水平、学校状况、就业环境、社会需求和政策法规等因素积极推动相关学生组织的成立和发展,提供一个能够在学生学业之余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口语表达能力、英语水平和心理素质的真正平台。此外,要充分了解大学生和就业单位的需求,多咨询学生以及用人单位的相关意见[14],尤其是校友们的宝贵意见,在此基础上可以尝试开设相关锻炼大学生人际沟通、团队合作和口语表达等能力的课程,并全程关注。高等学校要踊跃发展学生组织,让学生组织充分发挥大学生“第二课堂”的作用,提高学生组织的运行效率,建立一个相对完善、不断改进的管理程序、考核制度和评价体系[15]。高等学校也可以让实习和学生组织结合起来,由校内老师指导学生组织与校外企业对接,通过与企业沟通获取相应的实习机会和相关信息,及时提供给大学生。
[1] 邓润生. 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建构方式之研究[J]. 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6(10):134-136.
[2] 王麒凯. 大学生就业规划意识、就业准备与就业竞争力及其关系的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0.
[3] BOWEN D E, LEDFORD G E, NATHAN B R. Hiring for the organization, not the job[J]. The Executive, 1991, 5(4): 35-51.
[4] FUGATE M, KINICKI A J, ASHFORTH B E. Employability: A psycho-social construct, its dimensions, and applications[J].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2004, 65(1): 14-38.
[5] MCQUAID R W, LINDSAY C. The concept of employability[J]. Urban studies, 2005, 42(2): 197-219.
[6] 楼锡锦,周树红,吴丽玉.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分析[J]. 教育发展研究,2005(13):49-52.
[7] 李弘. 略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80-84.
[8] 徐涌金,高秋艳. 试析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的基本要素[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4):108-110.
[9] 李璞,杨德祥. 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体系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122-125.
[10] 王霄,刘宇雷,沈雪萍. 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探析[J]. 教育与职业,2010(11):33-35.
[11] 黄艳,田辉玉,王建农. 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评价研究——以湖北省为例[J]. 教育发展研究,2012(23):53-57.
[12] 管立国,房玉琦,王颖. 基于就业市场需求的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00-104.
[13] 李正卫,傅剑,裘颖.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30-35.
[14] 侯宇新,王百成. 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新特征分析[J]. 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2017(4):72-74.
[15] 李立. 慕课及翻转课堂在“工程地质”教学中的应用[J]. 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2016(6):71-75.
Research on improving students’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bycollege student organizations
LI Dexing1, ZHANG Yanyan2
(1.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Bengbu 233030, China; 2.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China)
After receiving 1 329 valid questionnaires from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undergraduates, this paper chooses their obtainment of pre-tax income as index which can measure students’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Then it analyzes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with the logistic model. The empirical outcome demonstrates that college students’ English level, learning ability, communication ability,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employment efforts and state of mind have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But gender, party, family situation, grade point and leadership have no significantly correlation with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With the analysis of different influences of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this paper finally proposes some suggestions.
student organization;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logistic model
10.19352/j.cnki.issn1671-4679.2017.06.012
2017-09-19
2016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201610378211)
李德兴(1995-),男,本科生,研究方向:教育学,国际贸易.
G646
A
1671-4679(2017)06-0055-05
[责任编辑:路晓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