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优雅的朗读
2017-12-19◎
◎
文湖南· 一芳
我们需要优雅的朗读
◎
文湖南· 一芳
央视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自播出以来备受关注,各方好评不断,堪称“爆款”,豆瓣评分最高达9.5分。有观众感叹:“董卿到底读过多少书,这张口就来的功力也太可怕了!”董卿身兼制作人与主持人,透过这个节目也让大家感受到了央视“一姐”的别样风采。
《朗读者》的热播既让董卿火爆一时,更令朗读这种传统的阅读方式重归大众的视野。古往今来,知识分子之所以被称作读书人,就在于他们的学习是以朗读为根基的。在我国古代,幼童开蒙后即要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等基础读物,之后便是各类经史典籍,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在现代教育中,朗读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很多学校至今仍保留有晨读的传统。
然而对于成年人而言,我们有没有扪心自问过,自己究竟有多长时间没有“读书”了?这里所说的读书,是指发出声音来的朗读,而非手捧一卷书籍静默地阅读。我想如果真要对这种朗读做一项调查,情况恐怕非常不容乐观,因为在2016年发布的国民阅读调查报告中就已显示:我国成年人人均阅读纸质图书4.56本,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58.1%,日均看手机的时间超过半小时。就算把我们看手机的时间全部算成是在读书,那么我们读书的本数和时间也是远远少于世界阅读大国的。在整个社会阅读量非常不足的情况下,有声朗读的处境更是可想而知。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央视《朗读者》节目开始走红,广州、北京、杭州、西安等城市甚至还延伸出朗读亭的线下朗读模式,给了国人一个回归传统阅读的契机,人们通过朗读文学作品来感悟文字的魅力,让久违的朗读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走入普通百姓的生活,促使人们不由自主地关注起?了朗读的意义。
朗读的意义是什么?有两个例证大抵可以说明:据媒体报道,当年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访华中有一个节目,是她与彭丽媛女士在妇女儿童博物馆里为中丹小朋友朗读安徒生童话《丑小鸭》,清亮柔美的女声加上童话的意境,那是多么诗情的创意。无独有偶,数天之后的五四青年节,习近平到了北大,北大安排的节目也是朗读,同学们在静园的草坪上朗诵《沁园春·长沙》。
浮躁的时代更需要优雅的朗读。上了年纪的人一定知道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名字。当年,朗诵他的诗是一代青年的时尚和荣耀。马雅可夫斯基自己经常在广场上朗诵自己的诗作,那是他的一种特殊“发表方式”。在深情的朗读声中,一座喧嚣的城市会因之变得安静从容,诚如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朗诵节目《午夜星河》主持人陆澄所说的那样:“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就是人声,干干净净,而朗诵这种听觉的艺术能直抒情怀,让人直接感受到社会的种种正能量,最直接地抵达人们的肺腑。”是的,在人心日益浮躁的现在,如果面对物欲横流的世界能够真正静下心来发出声音读一本好书,让整个社会都能听到抵达肺腑的诵读之声,那样浮躁之心就会被洗涤,人心就会被净化,无疑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董卿在《朗读者》中说:“朗读者分为两部分,朗读和人。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则是展现生命,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就是朗读者。”此话说得很好,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成为朗读者,在朗读中荡漾诗意、浸润书香,在朗读中愉悦身心、提升修养、净化心灵、体悟人生,让我们的人生有更多的情感体验,让我们的生命变得智慧而又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