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立人不停跨界的转型大师

2017-12-19王蔚然

金秋 2017年18期
关键词:跆拳道跨界教练

◎文/王蔚然

陈立人不停跨界的转型大师

◎文/王蔚然

近日中国足协官方确认,外界热传的“跆拳道奥运冠军陈中的教练陈立人将赴中国足协分管女足工作”这一消息,在球迷中一下炸开了锅,“跆拳道教练管女足”一下成为了网络热搜。有球迷就说,“这次真的是体育老师教数学了”“这是因为以前国奥队去欧洲拉练打过群架,所以这次要让女足姑娘们学学功夫了吗?”陈立人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最终能为中国女足带来什么呢?这一系列的问题引起了广大球迷的质疑,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他的故事。

与陈立人交流的过程中,你会感到他是一位非常有思想的教练。他接触的项目比较庞杂,从小到大练过田径、摔跤、散打、拳击、跆拳道等,这些积累常使他有触类旁通的灵感,教学中也能左右逢源。今天的他看上去更像一位集诸多武学之大成的“武学宗师”。

成长的过程就是悟道的过程

陈立人常跟队员讲:一个好的队员,除了能“进入”自己所练的项目外,还得能“跳出来”,就像读书一样,能读进去也能跳出来。“运动员成长的过程,也就是一个‘悟道’的过程。”

陈立人最初搞跆拳道时,绝对没有想到会达到今天的辉煌。他7岁练田径,15岁练摔跤、散打。散打1981年开始恢复后,在1983年以前,他一直代表浙江队参加全国的散打比赛。1984-1985年代表北京队,拿过三次全国第二名,1986年因伤退役,1987年从北体大毕业后留校,跟从王守忻开始介入拳击项目,1988年调到国家拳击队任助理教练,1990-1995年又当了五年的主教练。陈立人还是中国第一个到国外参加拳击教练学习班的人,最后考试他还是第一名。应该说,这些经历,让他对自己充满信心。

陈立人在接中国跆拳道队总教练的职务之前,一直是中国拳击队的主教练,而且成绩还不错,其中江涛是91公斤级的亚洲冠军,白崇光是1990年亚运会81公斤级的冠军,赵德林是91公斤以上级的亚军。

我问他:“你搞拳击的成绩不错,突然转行去搞跆拳道,不是将自己一世英名毁在这上头?”

陈立人告诉我,1995年他们最初搞跆拳道时很难,大到经费、人员指标的配给,小到运动员训练用的垫子,都极度匮乏,一些东西不得不依仗兄弟项目支援。中国在这个项目上就是一张白纸,他自己都有好多东西搞不明白。从形式上看,跆拳道跟拳击很接近,在规则上及训练本质上差不多,都是在有效的时间、范围内击打对方。只是跆拳道主要以腿为主,拳击只能用手罢了。

但他说“我这个人的性格是喜欢挑战,我想我会把它做出一些模样的。”

抄小路走捷径

陈立人与其他总教练不同,因为他是白手起家,还要考虑项目的生存和发展。直到1998年,贺璐敏战胜了韩国和台北的选手,拿了亚洲锦标赛的冠军,1999年王朔拿了世界锦标赛冠军后,他才对整个项目充满了信心。

在短短的十年内,就能让中国的跆拳道选手三获奥运会冠军,看来陈立人确实有“点石成金”的功力。如今陈立人被看作是中国跆拳道项目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响当当的金牌教练。截至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跆拳道队共斩获7枚奥运金牌,陈立人带队就获得其中的4枚。2000年悉尼奥运会,19岁的陈中一举夺得金牌,这是中国第一枚跆拳道奥运金牌;2004年雅典奥运会,陈中成功卫冕,在这届奥运会上,罗薇也为中国队获得一枚金牌;2008年北京奥运会,小将吴静钰摘得金牌。

陈立人认为,这些成功与努力学习国际先进的技术经验,走有中国特色的道路分不开。再有,举国体制,兄弟项目的支持,男帮女等……而具体到陈中和罗薇的成功,得益于一种发展思路,那就是选择女子大级别作为突破口,让有条件的女队员先拿金牌。陈立人在探索发展之路时“抄小路走了捷径”。

他特别谈了“选人才与陪练”,在选材上跆拳道得到了兄弟项目的支持。

“我们在选人才时,专门瞄准那些身材高大但又相对灵活的队员。比如陈中是打篮球出身,而罗薇以前练的是跨栏,两人身高都超过了1米80。而长期的训练中,这些女队员的陪练都是男子全国冠军。可以说,男运动员为女运动员出成绩,做出了很大的牺牲。”

一开始的正确抉择,让中国的跆拳道少走了不少弯路。在跆拳道总教练这个位子上坐了许久的陈立人,总结起自己成功的要诀时,也颇有心得。

陈立人说,好的教练善于“深入浅出”,就是要很高深的道理,用很浅显的例子讲解,就能让人理解接受。他把人们对一项运动的接受划分为强制性、艺术性(积极性发挥)、自我改造三个阶段。

在变化中收获丰收

2000年奥运会后,陈立人曾经脱岗去学习了一年的体育工商管理。学成后,他把企业成功的经验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他说,竞技体育是动态的,你不变,就只有等死。

2004年雅典奥运会后,陈立人又获得了丰收。一些温州的老乡对他屡获成功很是佩服,有很多温州的公司请他去当总经理。他说,他用体育的理念与方法跟老总们侃企业管理,他们听得直愣神。

陈立人告诉记者:个人项目不比集体项目,它对运动员的临场应变要求应该高于集体项目。在个人项目的比赛中,队员自己既是战士又是指挥官,我们只能起到参谋部的作用。因为临场的一些变化,教练只能做到在场下准备,而不能预见。

他向记者讲了指挥陈中和罗薇的例子。“陈中是有经验的队员,她第二次参加奥运会,我跟她讲,你的反面就是保守,保守是允许的,但是不变化是不允许的,我要求她形似陈中、质似他人,因为竞技体育不变化就完蛋了。罗薇是新人,敢打敢冲,我让她敢于发挥,她第一轮与韩国对手的实力比是3比7,但是在发挥上却是7比3。陈中出来时,我让她向观众挥手,就是让她放松。罗薇出来时,我就让她低着头,连看台都不要看,因为看过看台,她会有杂念会分心。”

他说自己并没有练过跆拳道,只是把队员的能力转化出来了。事实上,一个好的教练不在于他了解多么深奥的专业知识,而在于他能把队员的实力转换为胜利的果实,因此我们把他称作学者型教练。

精通“经营人”之道

那么,作为一名学者型的教练,他又是如何看待训练和比赛的关系呢?

陈立人说,比赛跟训练是两码事,比赛跟训练又紧密相关,怎么处理好这些关系很有学问。训练里100-1=99,这只是一个量的减少;比赛里100-1=0,就是说100条你都想到了,一条你没做到,就等于一无所获。在比赛中要做到万无一失,平时对它就得有足够的认识,甚至是预见。

谈到很多项目现在都是以赛带练,陈立人的观点是,训练是一个储备过程,运动员不经过储备肯定是不行的,但是完全是储备,不去转化,那肯定也带来问题。关键的问题是,作为一个教练你怎样把这个度掌握好,这很关键,既要把练的东西表现出来,又要通过比赛得来的东西继续强化训练,二者是相互的。作为教练员,掌握度是一个艺术问题。

一个人在取得一个阶段性胜利后,一定要自省,不能盲动。陈立人给自己总结的三条是:谋略上要大度,行动中要仁爱,胜利后要节制,“胜利后,我受到的诱惑很多,但是我懂得节制。”

北京奥运会后,陈立人开始华丽转身,由长期在一线带队转型为做行政管理,陈立人回到北京体育大学,就任竞技体校副校长、校长,全面抓学校竞技项目的训练、管理等工作。这已经不知道是他人生中第几次跨界,而每一次跨界他都成功了。就在今年5月20日,他被国家体育总局任命为北京体育大学副校长。现在他又将赴中国足协分管女足工作。足球这样一个在中国毁誉参半的项目,对于他来说又是一次负重前行。他也将迎来人生中又一次华丽的跨界转型。

板块邮箱:chenlei04@126.com

老年体育版主编:马雨桑

猜你喜欢

跆拳道跨界教练
Coach,Where Are You?教练,你在哪儿?
嘻哈跆拳道
陈黎贞 数次跨界唯有初心不变
犀利的机器人教练
贪玩教练
嘻哈跆拳道
跨界设计
跨界通平台
加油
跨界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