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座古城的保护心路

2017-12-19丁云

现代苏州 2017年23期
关键词:虎丘苏州园林苏州市

记者 丁云

一座古城的保护心路

记者 丁云

园林,苏州人捧在手心的明珠

苏州的古城保护,就由苏州园林说起。

1949年5月市政府成立文教局,接管大公园及北局小公园。1951年11月,苏南文物管理委员会接管拙政园,并即整修,由局长谢孝思主持,赵子康等一批工匠精心施工。1952年,苏州市人民政府在文教局下设园林管理处。1953年6月成立苏州市园林修整委员会。1954年1月苏州市园林管理处改为市政府直属领导。

自50年代初起,一些私人宅园捐赠给国家或被收归国有,由市政府出资,以重点整修和一般维护相结合的办法,先后抢救修复拙政园、留园、狮子林、虎丘、西园、寒山寺、沧浪亭、怡园、网师园、天平山高义园等著名园林名胜。60年代上半叶又陆续修复耦园东部、余庄等一批古典园林。

今天,提及园林修缮,苏州业内都会提及现代建筑学、建筑史学家刘敦桢教授和他编纂的《苏州古典园林》。

1953年,南京工学院成立了中国建筑研究室,刘敦桢任主 任,带领助手调查苏州园林,跑遍大街 小巷,翻古书,做调查,画测绘图。 1956年在南京工学院科学报告会 上,刘敦桢做了一个报告《苏州的园林》。

“当时苏州市政府正在对园林进行建国后的第一次抢救性修复,负责人是谢孝思先生,他们邀请老师和陈从周先生担任顾问。”刘敦桢的学生,曾任苏州市园林局副总工程师,现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苏州)顾问詹永伟说。

1959年詹永伟毕业后与另3名同学留在了研究室,辅助对各个园子的平面再作精确测绘。“我们主要测绘之前没有测绘的单体,像建筑、小院子等。”

当时这样分工:画图能力稍弱的人测绘,两个人拿着经纬仪和水平仪测绘出来一个铅笔草图,两个人专门画总平面图,用鸭嘴笔徒手精加工。建筑的“准”自然不用说,主要的石头、树等定位都要准确。“树”要求一定要画冬天的树,没有树叶时,高度、枝干的姿态等更清晰。当然,有常绿树就没有办法了。

谢孝思

刘敦桢

詹永伟主要画单体建筑。《苏州古典园林》中,拙政园的远香堂、香洲等是他画的。远香堂上面的戗角最难画,几条弧线有时画上三四遍都完成不了。香洲是亭、轩和楼三种形式的组合,这座被称为苏州园林里最美的建筑上的曲线疏密、远近都要表现出来。在刘敦桢的指导下,他们测得了苏州园林的第一手数据资料,并绘制和拍摄了大量图片。

1965年初,运动来袭。《苏州古典园林》一书虽然已经完成,但出版被搁置。1968年5月,刘敦桢含冤而逝。书的文稿和图片,被学校建筑系的另一位老师张镛森藏在了杂物间里。张镛森也是苏州人。

1972年7月,由于当时国家外事工作需要,苏州市革委会明确凡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园林、古塔、古桥等古建筑和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等都必须很好保护。古典园林的修缮和开放有所恢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面拨乱反正,对园林风景名胜的修缮复又恢复。

1978年,为对外文化交 流,展示中

国古代文化面貌 的需要,倾注刘敦桢心血的《苏州古典园林》正式出版。1981年12月到1982年3月,就以这本《苏州古典园林》调查的181处园林和庭院为基础,全市范围内开展调查。经“大跃进”和运动的波折,苏州古典园林和庭院总数在80年代初比50年代前期减少2/3。

1993年,苏州启动“苏州古典园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1997年4月1日,《苏州园林保护和管理条例》正式施行,这是中国关于园林保护和管理方面的第一部地方性法规。

2005年成立苏州市世界遗产古典园林保护监管中心,苏州市全面开展世界文化遗产古典园林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划定古典园林界址,限定绝对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

古城,千钧一发转折时

说苏州的古城保护,这条战线上经历过岁月的人均会提及中共七大代表、中顾委委员吴亮平和1981年。原苏州市文物局文物处处长王仁宇认为,真正的苏州古城保护从1981年起。苏州市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原主任沈伟东曾撰文详细讲述当年。

1981年秋,运动结束不久,上海同济大学园林古建专家陈从周,全国政协常委许宝暌,著名作家邓云乡等人都曾来到苏州,发出“救救苏州”的呼声。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也于1979年7月以《“苏州天堂”的“灾难”》为题,向国务院特急汇报材料。

1981年10月17日,吴亮平与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南京大学名誉校长匡亚明一起来到苏州,经与市委、市政府多次讨论修改,一篇《古老美丽的苏州园林名胜亟待抢救》送上海《文汇报》,《关于苏州园林名胜遭受严重破坏情况和建议采取的若干紧急措施的报告》呈递中央。报告分别呈送胡耀邦、邓小平、陈云等中央领导,每份附上了他的亲笔信,均得到批示。

此后不久,小平同志到苏州调研,两度对苏州地委和苏州市委重提要保护苏州古城。国务院对苏州市的总体规划给予了特别关注,破例对这个地级市的规划直接作了批复。经国务院万里、谷牧两位副总理和国务院环境保护办公室主任李梦白郑重商议后确定,苏州成为了全国唯一的一个全面保护古城风貌的历史文化名城。

陈从周

吴亮平和匡亚明

中央领导批示后的1982年春节过后,由国家建委、经委、计委、城建总局、旅游总局、文物局、财政部、国务院环境保护办公室等部门组建的中央调查组抵达苏州。同时抵达的还有江苏省委成立的调查组,深入现场观察踏勘并分专业召开了多种类型的座谈会,了解摸清古城保护所存在的问题。中共江苏省委随后根据苏州市实际困难专题向中央写了报告。

1982年5月12日,国务院于批复了中共江苏省委《关于保护苏州古城风貌和今后建设方针的报告》,文件指出:资金问题主要是依靠苏州自力更生解决,国家和省适当给予补助不足部分。解决了苏州的燃眉之急,保护苏州古城开始出现了转机。

1982年6月7日,吴亮平随考察团再度来到苏州,除了吴亮平以外,考察团成员中还有钱伟长、沈其宸、单士元、郑孝燮等,均对苏州无不关心。

古塔,苏州的精神之塔不能倒

不止苏州园林。早在1936年,刘敦桢即对苏州玄妙观大殿、虎丘二山门、报恩寺塔和大殿、罗汉院双塔、瑞光塔、文庙以及开元寺无梁殿,做了实地勘察。随后勘察了拙政园、怡园、狮子林、环秀山庄、留园等古典园林,撰写了《苏州古建筑调查记》,这也是有关苏州古建筑最早的一份系统勘察报告。

在建国初期大拆大建的背景下,苏州古城的保护和更新主要集中在对单个文物古迹的保护和修复,对古城内具有重大历史意义以及宗教文化意义的建筑例如忠王府、双塔、报恩寺塔、玄妙观三清殿等进行保护维修。“破四旧”时,全市文物、古迹、寺庙、园林遭严重破坏,但一些文物建筑亦坚持保护修缮,如报恩寺塔、灵岩寺塔。

解放后,虎丘塔千疮百孔,几乎变成两半。从东面往西面看,对面的光线从塔身中间透过。虎丘塔前有石观音殿遗址,台阶下来东面有块外面方,中间圆的石头,也有裂缝。当时传说,如果阳光照到这里,虎丘塔就要倒了。

1953年春,苏州虎丘云岩寺塔底层塔墩部分突然崩塌,出现了显著倾斜,当时,刘敦桢还受聘为苏州市政府顾问,实地调查勘察后写出维修建议书。1955-1956年苏州对虎丘塔做了不算很严格的修复,即像一个箍一样箍住。“你现在还可以看到上面水泥,就是钢条箍起来后填的。”原苏州市文物局文物处处长王仁宇说。就是这次修复,发现了塔内的石函,建塔确切年代,铜佛、铜镜、越窑青瓷莲花碗等珍贵文物。详细情况,八十多岁的王仁宇说不清楚。后一次修复,他很清楚。

苏州的古建筑众多,除地下文物,现在能找到的最老的,就是虎丘塔。苏州城历经战火,虎丘塔被烧7次,真是苏州的历史见证。五代之前有砖塔或木塔。五代时有了砖木结构的塔,虎丘塔有梯,可以实现登顶,木头侧檐才能外伸,造型漂亮。同时代的雷峰塔完全倒了,一千多岁的虎丘塔依然矗立,它在中国建筑史上有地位,同时展现苏州美学的发展。这些,是中国古建筑学家,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告诉王仁宇的。他对苏州也是极其关爱。

1965-1967年左右,虎丘塔又出问题,砖头、瓦片往下掉。塔上有裂缝,可能垮塌,“这件事大了,我们处理不了,技术成分很高。”苏州马上向中央汇报。当时的国家文物局也处于困难的状况中,关心着,但爱莫能助。

运动结束不久,苏州市很快成立修塔领导小组。国家文物局也来了人,时任国家文物局文物处副处长的罗哲文,带着故宫博物院古建部主任及其他古建筑专家赶到。

在虎丘开挖环山河,并建造海涌桥(1956年)

干将路工程兴市桥段(1994年)

苏州是全国唯一的一个全面保护古城风貌的历史文化名城

砖头为什么会掉,裂缝怎么产生的,问题还在扩大吗?召开了几次全国专家会议。在观前街的乐乡饭店的一次,南北方工程、力学方面的专家,满黑板的公式计算,不停地争论,但问题根源没搞清楚,虎丘塔的地基也不敢挖,“当时塔上每天都在往下掉东西。”

国家文物局最后拍板,挖。塔外围打了几个可以下人的孔,发现下面岩石深度不一,虎丘塔下是一块巨大的岩石,仅在上面堆了点土,两片砖作地基,就建了塔。6000多吨的塔身压了千年,“地基不均匀沉降”以致塔身倾斜。

根源找到,各种方案也纷至沓来。虎丘塔的修复,一定要做到万无一失。当时苏州市文物局里一位计财处处长,有过盖房子的经验,自告奋勇带人在专家的指导下施工。“这是要担风险的。”足见人们对文物有爱。

在国家文物局的指挥下,修复工程被王仁宇概括为围、灌、盖、换。周围打一圈桩,打到岩石,挖掉风化层,把钢筋伸进去。不敢用机器打,只人工挖,200多个洞,像把塔种到花盆里。围好,再请上海市基础工程有限公司往里水泥灌浆。地基做好后,为与塔身联起来,钢筋弯折,伸到塔里,焊接连在一起,最后铺水泥加盖,成整体。

五代时砖不普遍,苏州经历一场激烈战争后,设施遭到严重破坏,好砖都用在了城墙上。虎丘塔塔砖质量不好,下面的基本风化,通过这边拉几块,那边换几块的方式,又换了一些砖,把基础打牢。

这次修复,前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准备,1982-1986年真正维修。1986年虎丘云岩寺塔的修复工程通过国家验收,适逢苏州纪念建城2500周年。

街巷,一河一街的宋代格局

苏州古典园林会发起申遗,一个原因也是基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为城市建设而对古城、古迹、古建筑有损坏,比如干将路有关,比如一些街坊改造,造成的影响和效应很不好。

苏州城内的街巷道路,具有“河巷相依,纵横有序,脉络分明,双向通达”的特色。路、河并行的双棋盘式道路格局和三横三纵的骨干水系、别具一格的水陆城门及古城墙、星罗棋布的古典园林与古建筑一起,形成了最具特色的苏州古城风貌。

周干峙

郑孝燮

罗哲文

吴良镛

1986年,阮仪三带领同济大学参与了苏州市规划局对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的街坊保护规划,划定54个街坊,每个街坊做详细规划,对保护苏州古城起很大作用,至今沿用。同年又做了同里、甪直、周庄的保护规划。“当时叫总体规划,实际是保护性的总体规划。”阮仪三说。2001年江南六镇的保护规划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亚太地区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

阮仪三是苏州人,把苏州古城放在了心里。1961年,他毕业设计选题,就是苏州古城及其风景区的规划,得到高分。做老师后,他把苏州作为一个教学实习基地,1977年带着学生对山塘街,官太尉桥和双塔地段,拙政园和狮子林地段做了详细规划。参与过当年规划的苏州籍学生,后来回到苏州的,很多在市规划部门担任要职。

1997年开始,阮仪三带着学生开始做平江路规划。那里过去很荒凉,但附近仍有如富潘和贵潘的大宅,格局漂亮。“就是希望苏州古城里能保留下一段宋朝以来的历史风貌,一条河一条街的水路格局。所有的建筑物形态我都考虑好,仔细推敲过。”从规划,初步整治,改建,到后来商业开发,至项目结束,至今仍做着全面跟踪。2005年,平江路获得联合国教科文遗产保护奖。

1993年干将路拆迁,引起很大争议之后决议重做整治规划,专家委员会将街道规划交由阮仪三负责,关于建筑的保护控制让中科院院士齐康做。当时对干将路两侧的建筑高度、风貌、内容都做了限制。

成立于上世纪80年代的苏州古城保护专家委员会,清一色的中国最著名的建筑专家,像建设部原副部长周干峙,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原理事长郑孝燮,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原组长罗哲文,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吴良镛,及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阮仪三等。

苏州的城门刚解放时共有10座

苏州的街巷道路,河巷相依,纵横有序,脉络分明,双向通达

由干将路拆迁,苏州古城保护战线上的人们想到为苏州园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继而可以掀起对古城、古塔、古墙、古建筑、古镇等关注与保护。

时间也证明,苏州园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后,愈发关注遗产本身和周边环境的保护,并逐渐关注民居的原真性,小街小巷,水路水系等,等同于把苏州古城保护也提上日程。

平江路保留了完整的一河一街宋代格局

城墙,棚户区保下来的古城根儿

1986年为纪念苏州建城2500 年,盘门水陆城门修复。王之力参与过那一次修复及相门新城墙建设。当然,从苏州古建公司退休前,他做更多的是园林修缮。

1986年的修复盘门是大工程。市里类似旧城改造办公室为此专门牵头组建了一个部门。盘门那时不开放,上面有个破楼,城墙边住着人家就与城墙紧靠在一起,特别是城外沿河一带,密密麻麻搭满房子,棚棚。外来的人撑一只破船,河岸边一靠,旧城砖就地取材起了居所。破烂的城墙有条马道可以上去。

1949 年苏州解放时,共有阊门、胥门、盘门、葑门、相门、娄门、齐门、平门、金门、新胥门10 座城门。但至1985 年,苏州古城仅存盘、胥、金三个城门以及少量城墙和断续的残迹。1987 年有了《苏州市古城墙保护规划》,为系统的古城保护工作奠定了基础。1998年盘门陆门城台原址又重建重檐歇山式两层三开间城。

1999年,苏州在拆迁棚户过程中,又惊现棚户房倚靠的竟也是城墙,老城门洞。苏州市文管会、苏州市博物馆派考古队伍对古胥门城墙进行考古调查和瓮城遗址的抢救性发掘。

王之力去看过,胥门城墙较矮,更破旧,城头烂泥堆过了原本的城墙,坍得一塌糊涂。胥门旧时是码头,也是船在此停歇,大片地方搭了房子。一个城门洞就被两户人家朝东朝西隔断,房子不拆是看不见的。“苏州人印象里,胥门要有城门也该对着万年桥,怎么也没想到离万年桥这么一段距离会出现一个城门洞。”

阮仪三也到现场看,发现老房子的墙上,及城墙残址上隋唐以前,秦朝、汉朝,甚至春秋战国时期的砖,因为有独特的花纹。“这种情况在好些个城市都有。”还有一段埋没在自来水厂内无人问津,成了一个小山坡,扒一扒,出来好多城砖。

棚户拆掉,土坡清理出来,一条从春秋战国时开始,唐宋元明清都完整有遗存的城墙,就显露了出来。

考古队最后清理出保持基本完整的古城门及其通道,揭露出埋于地下的瓮城城墙基础、瓮城内路面、北城墙内城门等,发掘出的遗物大多为唐、宋至明清时期的陶瓷器,另有铁门轴、石弹丸、晋永和六年的铭文砖等。

水环境治理指挥部根据阮仪三做的保护规划,对胥门地区进行整治和更新,新建百花洲公园,保存“人瑞坊”残存石柱,原样原石移建来远桥,控制古胥门两侧新建筑高度。

“胥门没有造城楼,只是对残存的现状做一个修复。有些时候不一定要把城门楼建起来,原样的、废墟式的留存也很好,这是国内一个重要样板。”阮仪三说。

2002 年苏州启动环古城风貌带建设,对城墙和城门修复与保护起到了更大的推动作用。

一座古城的留存与保护,充满了无数曲折与艰辛,更何况是一座已有2500多年的古城。今天的苏州古城,是一代代专家学者,更有无数苏州园林、文化文保、宗教、古建等各条工作战线上的人们费尽心血、悉心守护下来的。

猜你喜欢

虎丘苏州园林苏州市
苏州虎丘街道加强消防设施建设
苏州市纤维检验院
虎丘剑池,流淌在姑苏血液中的音符
“苏州园林:景致与情思”课程设计
疫情之下,这里有虎丘温度和速度
苏州园林的秋,美得太惊艳
苏州市“从前慢”书吧室内设计
苏州园林修复面貌之谜
苏州园林:咫尺之内再造乾坤
虎丘赶采“谷雨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