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相姑苏的古城记忆

2017-12-19陶瑾

现代苏州 2017年23期
关键词:苏州人城门姑苏

记者 陶瑾

白相姑苏的古城记忆

记者 陶瑾

苏州话里头称“玩”,叫做“白相”,一作“孛相”。伲苏州人的白相故事,最难忘的记忆自然是在古城。从古到今,姑苏城的生活之脉,寄托着浓浓的乡愁。两千五百年的文化富足到苏州每个毛孔里流出的都是精精致致,风风雅雅。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为何“苏”在前?除了押韵,叫着顺口,或许就是因为苏州有着这种不受物质和精神双重困扰,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

从某种意义上说,苏州是苏州人“白相”出来的。围着老虎灶吃茶、话家常,苏州护城河里游泳、摸螺蛳,清风明月唱上几曲……生活的美好,尽在这细微深处。尽管有些“白相”已然消逝。然而,苏式生活,永远能生出你意想不到的新意来。

城墙的记忆,属于城门下来往度日的人们

旧时的桃花坞公园,孩子们玩得很开心

卖鱼娘娘

曾经的大光明影院,人来人往

城门角落头玩耍

古城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莫过于古城墙。城墙的记忆,是属于无数城门下来往度日的人们。旧时苏州古城墙下,是苍凉中带点热闹,厚重中带点喧哗的地方。

小的时候,苏州很大,怎么也走不到边,八个城门,就像八个遥远的童话。明清时的胥门和阊门,尤其闹忙,有“金阊门、银胥门”之说。历史上,阊门是苏州城最繁华的地方。听生活在阊门一带的老人介绍,小辰光,他们经常在阊门城墙的残垣上,或是在城门角落头玩耍躲猫猫。那时,阊门的城头可以从塌掉的一角爬上去,上面可以走人。也有人胆子小,不敢爬上去,只在城门角落头白相相。

旧时苏州,人们进城出城都要经过那几个城门,空闲下来也会到城门口兜兜。“阿三头”们在城门角落头摆摊头,就像国外商人如今在苏州外环沿线开大型商超,是看中那里的好市口和人流量。

阊门外的护城河段,则是苏州人来人往最密集的地方,所以摊头摆在那里是极好的选择。全国各地的小商小贩们都被吸引过来摆摊卖货,货品是天南地北应有尽有,包括那些卖拳头卖狗皮膏药的、卖小玩意小杂件都喜欢汇集于此。

而葑门口娄门头摆的摊头中,卖鱼娘娘的鱼腥虾蟹居多,因为那里靠近阳澄湖、金鸡湖、黄天荡、独墅湖,还常常有卖莲藕、水红菱、荸荠、鸡头米的菜农。最常见的摊头就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臭豆腐干摊、萝卜丝饼摊、梅花糕摊、糖粥摊、豆腐花摊和老虎脚爪烘山芋等平民美食,各个城门口可以说一年四季时令小吃更替不断,另外还有旧书摊、旧货摊,甚至测字、镶牙、理发、剪纸、草编、泥塑等等穿插其中,真是热闹极了。

古城浓厚的市井文化,应该就是从城门角落头延伸开来的吧。

荡观前,噶闹忙

过去,老苏州喜欢荡观前,觉得那是一种“奢侈”享受。观前,是苏州城内最热闹的一条街,因在玄妙观前而得名。小辰光,“逛街”就是去玄妙观淘点小玩意,到乾泰祥剪块布做衣裳。玄妙观集市带给苏州人的回忆总是难忘的,回味的。早在明代天启年间,已有露天书场。到了清代,庙会赶集兴盛,起初有一些不固定的零星摊贩,后在观内设摊开店。观内一天中人气最旺的要属夜市了,傍晚时分,玄妙观两边的店铺纷纷将桌子摆到街上,小贩们挑着担子就来了。玄妙观吃的用的应有尽有,小吃有灰汤粽、酒酿圆子、糖粥、焐酥豆、鸡鸭血汤,以及馒头、小笼、汤团等等,各家都有几样招牌美味。另外,还有鸟笼店、瓷器店、药房、照相馆等,外加占卜星相、杂耍表演、说唱“小热昏”,构成了无比闹忙的观前夜市。唱小热昏者主要以卖梨膏糖为业,艺人搭起木板架,放上装有梨膏糖和演出用具的木箱,上边放一盏马灯。木箱边放一张长条凳,卖糖人在凳上表演。

除了玄妙观,北局也是童年记忆里的一部分。北局又叫小公园,地方不大,却是全市文化、商业的闹市区,游游荡荡中,度过一个闲暇的午后。北局的新艺影院、开明大戏院、大光明影院曾经是年轻人的小资享受。

如今的观前,商业气息浓了,总感觉有些不一样了。但无论如何,它还是苏州人心中最温暖的记忆。

斗蟋蟀,提笼遛鸟

苏州人玩蟋蟀,那是“顶呱呱”的。旧时苏州是全国蟋蟀文化中心,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都热衷于此。每年稍见秋凉,苏州城里头,总能看见玩蟋蟀的人。“斗蟋蟀”比赛兴于唐宋而盛于明清,在苏州已有1000多年历史。

每年七八月份,玩虫之人便开始提着竹筒、过笼、铜丝罩等工具去捉蟋蟀。如果蟋蟀的颜色、体形都不错的话,就带回家驯养一阵,再拿出来斗。有了好虫,还要有好罐。齐门外陆慕镇是闻名全国的南盆蛐蛐(蟋蟀)罐发源地,如果一位虫友没有几个陆慕烧制的蟋蟀盆,那还算不上真正有水准的玩家。

对于老苏州来说,另一种闲适的生活之趣要数“玩鸟”了。苏州人历来有养鸟的喜好,清晨公园里,冲鸟的人格外多。“提笼遛鸟”还一度被误解为是“游手好闲”之人所为。改革开放以来,这一传统文化受到肯定,养鸟作为一件有益身心健康的事,越来越为苏州人所推崇。一只上品的鸟,配以精致的鸟笼和古朴的食缸,便成一种雅俗共赏的生活艺术。

捉螃蜞摸螺蛳,捡梧桐子

曾经,家门前的小河里,可以游泳,还能在河里捉螃蜞、摸螺蛳。到了傍晚,大家就跳进河里游泳解暑热。回家吃过晚饭,孩子们还会不约而同地再去河边嬉闹,大点的孩子会用渔叉叉鱼。而大人们则聚到弄堂口纳凉、闲聊。

梧桐树,是过去苏州人家院里或家门口最常见的树种。盛夏时节,高高的梧桐树上总会传来知了的叫声。等到立秋以后,梧桐子成熟了,大孩子就爬到树上,用晾衣竿把梧桐子敲下来,小孩子就在树下认真地捡拾,最后汇总到一起晒干。等到下长脚雨的日子里,百无聊赖的孩子们总会挖空心思想一些吃的花招。那时,大人们就会拿出梧桐子炒给孩子们吃。梧桐子薄薄的皮,巨大的肉粒,再加上恰到的火候,那个香啊,每个走过门前的人都能闻到,有的甚至会忍不住走进来抓一把吃吃。

九连环与蟹八件

九连环和蟹八件,一度是苏州人喜欢白相的小玩意儿。九连环,是苏州人爱不释手的益智类游戏。小小的环被玩出了许多品种,包括鱼环、蝶环、蜻蜓环、锁环等。在姑苏区某社区举办的“九连环的智慧钥匙”非遗活动现场,苏州民间工艺家阮和平展示了近四十件九连环作品。九连环是需要智慧去巧解和琢磨的,造型看似简单,原理技巧却比较复杂:比如“壶环”要想解开,就得用开2的次方的方法,听起来缱绻动人的“梅花三弄环”要想解开得运用对角线、立体几何的原理。

斗蟋蟀对苏州人来说可是个严肃的事儿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蟹八件也是一种白相玩意

苏州人都有一份评弹情结

和九连环一样巧妙的是——“蟹八件”,苏州人吃螃蟹时琢磨出的专门工具。以白铜打制的盆子、剔凳、剪刀、镊子、斧子、签子、榔头、长柄勺共八件,以方便人们吃蟹。其中,小榔头和剔凳是用来敲开蟹螯的,盆子用于放置蘸食的醋,长柄勺用于舀醋和开蟹壳,签子可以刮去蟹鳃,剪刀用来剪开蟹脚,镊子便于夹出蟹肉,斧子专门用于挖取蟹黄。解放前夕,苏州大成坊有家铜匠铺还专门生产“蟹八件”,并将其中的四件交给平桥直街“丁顺昌铜匠店”制作。

坐船听曲,各种嗨

姑苏是个水城,水上交通主要依赖舟楫。昔日的山塘河上,美丽的灯船在湖中笃行,船的周围隔不远便扎着一盏灯。常常有昆曲艺人一同上船,游客一边听着水磨调,一边吃着船点,颇有点“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的意境。

事实上,旧时的苏州人才是“城会玩”呢。每年到了特定时节,都有一场“狂欢节”。传统的民俗活动如轧神仙、古胥门元宵灯会、虎丘庙会、闹猛将等,你方唱罢我登场,热闹至极,不少传统民俗一直延续至今。

宅在一个园,写字弹琴,吴门雅集

古时苏州的文人士大夫乐于模拟自然,他们将亭台楼阁、泉石花木组合在一起,在闹市创造出变化多端的“城市山林”。这么多年来,园林始终是苏州最清雅的生活。

苏州老百姓,不求举世闻名的园林,只花点心思,寻觅一个私家宅院。庭院不用大,苏式的布置,隐在姑苏小巷深处,有花有竹,一张小桌,可看书下棋,摆一些苏式茶点。院子安静,人也安静。宅在园子里一段时日,哪儿都别去,实在适意。

相比那些普罗大众的白相玩意,苏州人在园林里就能玩出个风雅、玩出个品味和境界来。约上友人来园里吟诗对文,赏琴习字……这样的生活,正是他们所追求的最风雅的姑苏“白相”。

时至今日,苏州人是继承了园林的生活,或对之钟爱有加,或发扬其古韵,或增之以现代风味。其实,只要真正走进了园林的文化渊源,融入了园中真趣,便会感觉越玩越依恋。

猜你喜欢

苏州人城门姑苏
悠悠姑苏情,酥脆“蟹壳黄”
“鲜”是苏州人的执念
姑苏繁华地 吴中第一镇
入静止观的苏州人
最是那水一般的温柔
姑苏好时光
姑苏城外寄乡愁
张建霖
“失踪”的南纪门重现
北城门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