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生态学视阈下的九华山佛教文化旅游管理问题研究
2017-12-19文静
文 静
(池州学院 管理与法学院,安徽 池州 247000)
景观生态学视阈下的九华山佛教文化旅游管理问题研究
文 静
(池州学院 管理与法学院,安徽 池州 247000)
生态旅游成为当前的热门话题,景观生态学是指导生态旅游规划的一门新兴学科。九华山佛教文化旅游区具有生态和文化融合的景观特点,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旅游区佛教文化展示和传播的基础。景观生态学与佛教文化中的生态思想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对佛文化旅游行为实践有重要参考价值,可以用于分析和指导九华山的生态文化旅游规划及管理,对九华山旅游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景观生态学;佛教文化旅游;九华山
九华山是著名的佛教圣地,清静、庄严、神圣、神秘,其独特的自然风景和文化特色每年吸引大量游客。佛教文化旅游作为一种独特的旅游方式,其演进过程中一般都会反映出时代的要求,今天依然如此。如今很多景点都在发展生态旅游,如何将文化旅游及生态旅游相结合也成为研究的热点。因此,有必要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出发,研究如何发挥九华山的佛教文化优势,可持续性地发展九华山旅游,营造出文化品质较高的佛教文化旅游景观。
一、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及相关研究
景观生态学的概念是1939年德国的Carl Troll首次提出的,其研究对象是具备了相对复杂生态系统的景观,探讨如何通过景观规划、管理及生态系统构造来营造景观,属于当代北美生态学的前沿学科[1]。
1981年,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开始引入中国,此后,国内学者对该学科的关注较多,广泛运用于乡村、城市、景区等的规划设计中,并探讨如何将景观生态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和环境规划相结合,但是目前将景观生态学和佛教文化旅游规划相结合的成果较少,从这个角度切入对九华山开展研究的更少,因此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丰富在这个方面的研究。
二、景观生态学思想对佛教文化旅游的价值
(一)佛教教义中蕴含的生态学思想,与当今的生态理念不谋而合
首先,西方极乐世界是佛教对生态理想的描绘,那里生长有世所罕见的动植物,水源丰富,展现佛教净土观念。第二,佛教生命伦理观,强调众生平等及生命轮回,认为所有事物都有佛性,包括动植物、山川丘陵、江海河流等,应尊重生命;第三,佛教自然观和缘起论,认为人与周边自然环境及各类生物互为依存,和谐相处,体现了朴素的生态观;第四,佛教的节约和克制的思想,认为人需要节制,才能由净心到实现净土,体现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这与今天的环保节约理念有共通之处。比如九华山很多寺庙取名为“精舍”、“茅蓬”等,既体现了简朴之意,又透出贴近自然之风。
(二)佛教文化旅游区的生态环境特征
佛教生态旅游需要以佛教的景观来作为生态旅游的基础,并通过发掘佛教的生态观,让游客感受佛教文化。很多寺庙都选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并广迎信众,属于社会的共享地域,清雅的生态环境和富有禅意的文化遗迹既为游客提供了观光揽胜、娱乐休憩、暂避尘世的场所,同时也能让其感知文化,荡涤身心。九华山就符合这样的特点。
(三)佛教文化旅游区的生态行为实践
1.佛教文化旅游区的生态环境建设
佛教传入中国后,早期大部分僧人依赖布施,但是这种方式很多时候难以维生,这影响了佛教传播。因此,东晋时一些僧众开始耕种农田,有的从事交易,这些农耕行为还改善了周边的生态环境。[2]此后,大量寺庙开始拥有土地,寺院数量也在增加,北魏后期寺院已经遍布多地,达30000余座,后来寺庙的数量随政治、经济发展以及信仰变化经历了兴衰,但是,到今天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寺庙,以寺庙为中心还形成很多旅游风景区。
现代全国很多寺院内都有一些古木和名树,这都是寺庙精心培育和保护的结果。比如北京潭柘寺内的千年银杏号称帝王树,黄梅五祖寺的黄梅古树、九华山的凤凰松等。[3]时至今日,佛教界对绿化活动依然非常重视,每年都组织很多信众种植花草树木,用行动传达环保的思想。
2.佛教文化旅游区的生态保护行为
佛教一般都要求佛教徒要持戒,这些理念体现在其日常的行为中,并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其中的戒杀生、放生、食素等体现了生物保护理念,很多寺院还修建放生池。而佛教提倡节俭、节欲等也是生态观在日常生活的体现。佛教建筑强调应该与周边的自然环境相互协调,体现“天人合一”,这也是生态环保的体现。另外,佛教热衷于宣传和保护自然环境,在很多旅游区附近不仅有珍稀的植物,还有很多动物由于寺庙保护才得以存继,例如在峨眉山上生长的鹅鸽、在普陀山上生长的鹅耳枥等。
综合以上分析,当前在开发佛教文化旅游景区时,有必要结合景观生态学的思想进行生态保护和景区开发,以利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三、基于景观生态学的九华山佛教文化旅游区规划状况分析
(一)九华山佛教文化旅游区整体景观格局
九华山主要包括九华街、闵园、天台、大愿文化园、花台等景区。景区优美的自然风景和历史遗留的人文风景既可满足游客登山探险的爱好,又可以供游客步行观光、拜佛朝圣。
(二)基于P-C-M模式的九华山佛教文化旅游区规划结构分析
斑块(Patch)—廊道(Corridor)—基质(Matrix) 模式,认为这三个方面是作为景观的基本构成。斑块最早指物种的聚集区,后演化为和周边环境不一样的非线性均质地域。[4]廊道是带状或者现状的景观要素。基质则是范围最大,连通性属于最好,而且是决定景观性质的要素。
1.九华山佛教文化风景区旅游斑的分类
(1)自然类(见表1)
表1 自然类旅游斑构成
(2)人文类(见表2)
表2 人文类旅游斑构成
2.廊道
九华山的廊道按构成和形态可以分为线形廊道(如森林、道路、索道)、带形廊道(如一些绿化带)和河流廊道等。在设计中充分运用自然资源,以生态环保理念为指导,并包含丰富的禅学思想。一方面,九华山的道路可分为机动车道、野径以及很多步行道等。设计中充分利用当地天然材料如石板和鹅卵石。另一方面,在绿化带的设计中,主要参考三百六十度景观衍射和贴近自然的思想,考虑到地形以及周边森林的辐射,以乡土树种为主。第三,九华山的索道跨越闵园、天台等景区,其中一站位于闵园凤凰松南,一站则在古拜经台西,还有百岁山地面观光缆车从祗园寺通东崖禅寺。第四,九华河发源于九华山北,长54 公里,流程中形成龙池瀑等瀑布。青通河自九华山东流入长江,长53公里,作用是疏浚河道。喇叭河从九华山分水岭南流入太平湖,长28公里,两岸发育石灰岩溶洞。
3.基质
九华山在4亿年前曾经处于古带杨子海底部,后在距今2亿年前时在印支造山运动中地壳开始隆起,花岗岩体开始突出,后来受到岩性、风雨侵蚀,形成以山峰为主,盆地、溪流、峡谷遍布的独特地貌,这种地貌构成了九华山风景区的基质,而山峰、峡谷、溪流、盆地,以及人工绿化带、人工景区、居住地等分布其间,形成大小斑块。
(三)九华山文化旅游区旅游生态心理容量测算
九华山游客很多,通过计算旅游生态心理容量,能够得出旅游生态承受能力,以及游客感到舒适、不拥挤的旅游容量,从而保证游客能感受生态环境的美好,并更好地领略文化特色。另外游客并非平均分布,而是主要集中在几个主要景区,其游客容量如下:
1.九华山核心景区总的游客生态心理容量
九华山核心景区占地面积较大,但以山地为主,总体面积容量的计算意义不大,游客生态心理容量如果参考交通容量来计算,游步道长度在二万五千米以上,以游客平均停留8小时,日开放10小时,游客占用的合理的游步道长度取5m/人,保守估计日容量为6250人,但是这并不能代表全部的容量,九华山主要为山地,还有大量寺庙、绿地以及索道等,加之在旅游高峰期游客心理容积降低,停留时间变短,因此九华山的旅游容积应远大于此。平时游客数量一般不会超载,但是旅游黄金期游客数量暴增,会给游客管理及分流带来巨大压力。
2.寺庙旅游生态心理容量
九华山寺庙有99座,地理位置分散,计算日合理容量意义不大,只能计算瞬时容量。建筑总面积约72000平方米,按照游客心理容量3平方米/人,瞬时容量约为24000人。
3.核心景区缆车游客生态容量
天台索道全长1350米,单向运输能力为每小时340人,按照开放时间10小时计算,仅单向运输能力达3400人/天。花台索道为单线循环脱挂8人吊厢式索道,全长2908米,单向运输能力达到800人/小时,一天开放时间10小时计,仅单向运输能力达8000人/天。百岁宫观光缆车长452米,小时单向运输能力达1513人,每天10小时单向计15130人。
4.九华山核心景区森林生态容量
九华山总面积12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48.5%,国家规定的森林允许容人量为500平方米/人,出于保护环境需要,日周转率假定为1,合理日容量为116400。
5.大愿文化园游客生态心理容量
大愿文化园规划面积4.59平方公里,平均每天开放时间10小时,主要是平面面积,可用面积法计算最大的可能容量,计算公式为:H=A×J÷K,H为环境日容量,A为景区面积,K为游客占用的合理的景区面积(心理容量),J为游客周转率(等于景区一天的开放时间÷游完所需时间),以游客平均停留4小时,日开放10小时,游客占用的合理的景区面积一般为50—100平方米/人,如果取最小50平方米/人计算,则H最大约为229500人,实际容量达不到这么多,因为景区面积还要除掉少部分雕像、不可进入建筑物和水域等面积。目前该景区还在进一步建设中。按照景区目前实际的客流量来看,压力不大。
6.九华山风景区食、宿、交通容量分析
九华山旅游服务业发达,宾馆、客栈遍布全山达100多家,可提供床位近万张,大多还提供饮食,主要集中在九华街区。另外很多旅客并不在山上留宿,且自备食物,因此对于旅游容量构不成较大障碍。
五九公路是九华山主体景区唯一进山道路,长27公里,初建宽6米,后来从五溪到桥庵14.5公里扩建到宽14米的二级公路,多为盘山公路,狭窄且弯道多,旅游高峰期拥堵严重,但风景优美,因此也形成九华山一大特色。此外主干道还有九闵公路和后山公路,前者方便九华街到天台的出行。后山公路是九黄公路的一段,有利于后山新景区开发。
四、九华山生态与文化融合的景观特色
(一)寺庙建筑
1.佛教文化和民俗文化的融合的特点
九华山寺庙建筑大体可分为三大类,其中有六十余座均吸收了皖南民居建筑特点,为民居式样,而肉身殿等呈现宫殿式样,其余则为这两种形制的组合。九华山很多寺庙都具有粉墙、青瓦、马头墙等典型的徽派建筑特点,很多寺庙和一般民居用颜色才能区分。
2.寺庙规划设计的生态和文化特点
九华山以山地为主,有很多依山势建造的高山悬寺。很多寺庙的设计一是巧妙利用周边自然环境,二是突出佛教特色,体现庄严、肃穆、神秘等特点,且不失简朴。
中国古代的建筑中的平面布局大多符合均衡对称型,并且通常是以纵轴为主,横轴为辅,而大部分的寺庙也符合该特点。但九华山一些寺庙并非这样。例如祗园寺,其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和藏经楼等10多座建筑就非如此,原因是大雄宝殿是佛教中较重要的建筑,该寺庙为依山而建,从山门到天王殿最后再到大雄宝殿,其等级是在不断上升,也比喻僧人的修行要不断提升。另外,祗园寺有寮房一百三十多间,是著名的丛林寺院。佛教所云丛林即十方丛林,指以南北东西4面以及8角,加上天、地总共为十方,是形容僧人数量众多就如林木聚集。
天台寺是九华山最高的一座高山悬寺,巧妙借助山体凹陷处构建,和山峰、奇石及山洞自然融合。而另一座独具特色的寺庙天桥寺,跨于两峰中间,桥面即天桥寺长廊。百岁宫内有五百罗汉堂,还供奉无暇禅师肉身,可以观瞻天然睡佛,人文与自然景观辉映成趣,富有禅意。
(二)佛教文化视觉元素在九华山景区规划设计中的运用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佛教含义的视觉标志运用。九华山的景观视觉标志中不乏对佛教吉祥元素如佛像、祥云、九、山、莲花、等形象元素的运用,除了佛教传统的寺庙、钟、石刻、宝盖等建筑及装饰设计之外,还大量用于宣传材料、广告、网站、路灯、视频宣传等传播媒介中,例如2003年九华山的网新LOGO就融合了这些元素,九华山机场的LOGO则以莲花为主,很多路灯也运用了莲花之形,暗含了九华山的莲花佛国的意境;(2)与9有关的景观设计,比如九华山有九座主峰形似莲花,肉身宝殿的台阶有九九八十一级,圣像景区的大佛高99米,并设公厕9个,沿途休息椅99个,九华山有99座寺庙,99座山峰,体现佛教九九归一的思想及九华山的九字;(3)佛教色彩元素的运用。佛教中最常见的就是红色、黄色、金色等,这些色彩在九华山的寺庙及装饰中多有运用。
五、景观生态学视阈下九华山佛教文化旅游管理措施
(一)宣传环保理念,注重生态保护
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加强对景区自然资源的保护。景区应该保证卫生干净整洁,在景区增设垃圾桶,设置醒目的警示语,提醒游客勿乱丢垃圾,爱护动植物,景区可派专人巡查;(2)减少对景区的过度开发,推进环保项目引入,比如垃圾和水污染处理设备,降低对周边生态系统的破坏;(3)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提高植被覆盖率,利用佛教思想引导周边群众和游客保护动植物资源。
(二)扩大生态容量,提升景区服务
九华山总体上生态容量较大,但是核心景区的部分路线在旅游黄金期容易拥堵,比如九华山进山路段、索道、从拜经台一直到天台的路段通过能力仅每天6000人,因此,今后景区应拓宽拥堵路段,或者分流客流,比如引导游客到新开发景点、旅游黄金期派人到核心路段疏导客流。另外还应加强周边服务、娱乐设施建设,扩大停车场面积,提升工作人员的服务,与旅行社建立合作关系,便于旺季更好地服务游客,提升其食宿体验,解决交通困难。
(三)在今后的景区建设和旅游开发中兼顾生态环境和佛教文化特色
九华山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相互融合,尤其是其整体展现出来的佛教文化,是体验观赏的重要构成,且九华山的生态环境脆弱,遭遇破坏后难以修复,而人文景观多数来自历史遗留,亦需保护。因此,今后的景区开发中应注重生态和人文特色的保护,起到景观作为文化展示的基底,文化为景观增色的效果。
主要措施包括:第一,在今后的项目建设、旅游线路设计中注重动植物、水、大气、山体的保护,在此前提下突出地藏文化特色,不仅要体现在总体设计上,还要体现在绿化带、照明、雕塑、壁画、栏杆、桌椅、垃圾桶、饮水器、水景、奇石等细节设计上,并用运用佛教的传说故事、经文教义、活动、标识、色彩等丰富景观的文化内涵;第二,在保护现有的历史文化遗迹基础上开发新项目;第三,开发特色型的生态文化旅游产品,包括开发九华山的饮食文化,如特色素斋、佛茶文化,发展养生游、文化意境游,开展居住体验活动、放生活动、与动物亲密接触的活动、历史文物展览等;第四,构建特色佛教园林。在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引入具有佛教意义的植物,包括“五树六花”等,在景区设计中引入园林移步换景的手法,打破空间的静滞感,塑造曲折迂回的感觉,营造佛教幽远、神秘的意境。
[1]白玉敏.“文化生态”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31(24):65-66.
[2]江 芳,郑燕宁.基于传统水乡农业文化的现代旅游区景观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6):5-7.
[3]徐靖婷,柳 肃.湖南隆回花瑶历史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适应性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8(6):9-13.
[4]郭清霞,鲁 娟.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生态竞争力分析[J].经济地理,2012,32(1):168-170.
A Study of the Management of Buddhism Cultural Tourism in Mount Jiuhu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dscape Ecology
WEN Jing
(Faculty of Management and Law,Chizhou College,Chizhou 247000,Anhui,China)
Ecological tourism has become a hot topic,and landscape ecology is a new discipline to guide ecotourism planning.Mount Jiuhua Buddhist cultural tourism area has ecological and cultural integration of landscape features,goo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the tourist area of Buddhist culture display and dissemination of the foundation.Landscape ecology and ecological thought in the Buddhist culture have a degree of consistency,have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Buddhist cultural tourism practice,can be used for ecological and cultural tourism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analysis and guidance of the Mount Jiuhua,to the positive role of Mount Jiuhua tourism development.
landscape ecology; Buddhism cultural tourism; Mount Jiuhua
F205
A
1673-9272(2017)01-0079-05
10.14067/j.cnki.1673-9272.2017.01.015 http://qks.csuft.edu.cn
2016-12-07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项目“九华山佛教文化的旅游展示及形象管理研究”(SK2016A0644)。
文 静,讲师,硕士;E-mail:346776993@qq.com。
文 静.景观生态学视阈下的九华山佛教文化旅游管理问题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1):79-83.
[本文编校:罗 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