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特色药用植物资源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2017-12-18何进祥
何进祥
摘 要 西双版纳药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傣族先辈们对药用植物进行研究的记录可追溯至2 500年前。21世纪以来,西双版纳药用植物的研究进入了崭新时期,取得重大进展。随着大健康理念不断深入人心,西双版纳傣医药事業的不断发展,对西双版纳药用植物资源的研究亟待加快和不断深入,进一步摸清西双版纳药用植物资源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对策。
关键词 西双版纳;药用植物资源;现状;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S567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7.30.045
1 药用植物资源概述
药用植物,是指可用于防病、治病的植物。西双版纳的药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傣药是指傣族人民通过长期的观察、探索、实践,总结出来的用于治疗和预防疾病的药物,多来源于西双版纳本地生长的药用植物,大都散在地记载于各种傣医药书籍之中,并以口述、手教等形式代代相传。南药是指中国长江以南地区所产的道地药材。在实际研究和应用中,西双版纳的傣药与南药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开的,人们在认识、研究西双版纳的药用植物时,通常是按西双版纳的傣药和南药来叙述。
中国是药用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对药用植物的发现、使用和栽培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著名的书籍有《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齐民要术》等。新中国成立后,对药用植物资源进行了有计划的调查研究、开发利用和引种栽培,在成分测定、分离和提取以及药理实验方面也进行了大量工作,整理编写出版了《中国药用植物志》《全国中草药汇编》等多部专著,收载药用植物达5 000多种。国外对药用植物的研究较早。公元前1600年,埃及的《纸本草》中就有植物药的记载。20世纪以来,美国、德国、俄罗斯、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药用植物资源调查、引种栽培、化学成分、药理分析、组织培养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
2 西双版纳丰富的傣药南药资源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中国西南部、云南省南部边陲,地处北纬21°08′~22°36′,东经99°56′~101°50′,属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湿润区,热量丰富,雨量充沛,长夏无冬,昼夜温差大,十分有利于植物生长,因此森林繁茂,植物繁多,被誉为“植物王国”。在土地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1/500的土地上分布有高等植物近5 000种,占全国高等植物种类的1/5、云南省高等植物种类的1/3。傣药材资源分布在我国云南省西部和南部,集中在南部的西双版纳、德宏两个自治州及金沙江、红河沿岸的38个县(市)[1-2]。西双版纳有植物药材1 715种,种类十分丰富。其中,绞股蓝、小红蒜、一枝蒿、珠子草等傣药植物、西双版纳四大南药(槟榔、巴戟天、砂仁、益智)为人们所熟知,栽培及应用极为广泛。
3 西双版纳特色药用植物资源及其相关产业发展现状
3.1 科研
研究制定了104种傣药材标准并颁布实施,填补了傣药无标准的历史。翻译整理出版30多部傣医药专著,收集了7 000多个傣医传统药方。开发傣药制剂43种,其中获国家发明专利8项。傣医传统疗法睡药疗法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3.2 种植
编制了《西双版纳州中药材种植产业化发展规划》,确定砂仁、石斛等9个产业化建设品种。规模性种植基地及小企业、个体种植基地发展迅速。目前,全州种植已超过1.33万hm2。其中,砂仁1万hm2、薏仁
0.2万hm2、石斛0.15万hm2、生姜0.07万hm2、沉香
0.04万hm2、草果0.04万hm2、重楼0.01万hm2。
3.3 生产销售
州内制药企业享受民族医药定点生产企业政策优惠,发展呈现新气象。2015年,州内四家重点制药企业(版纳药业、柬龙制药、佛鑫药业、雨林制药)工业产值为1.35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2.4倍。2015年,州内四家重点制药企业销售收入1.15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1.97倍。
3.4 使用
目前,傣药南药产品的使用还不广泛,人们还是习惯于西医西药治疗。西医西药的快速发展和名老傣医的逐年减少,客观上影响了傣药南药的普及和使用。
总体来看,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西双版纳特色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取得了可喜成绩,为当地医药和健康事业发展作出了贡献。
4 西双版纳特色药用植物资源及其相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1 资金投入不足
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是制约傣药南药产业升级和发展的瓶颈。近年来,当地政府加大了这方面的投入,但尚未形成系统的资金投入体系。另一方面,由于部分研究机构和企业的思想不够开阔,担心知识产权的归属问题,对引进州外的资本或技术比较消极,也是导致资金不足的重要原因[3]。
4.2 基础研究力量薄弱
专业人才特别是高层次、高水平的人才数量不足,名老傣医后继无人,民间传统医术濒临绝失,中高级傣医药骨干人才严重缺乏。基础设施设备较差,科研条件简陋。在资源供应、基础研究、制剂生产工艺、处方功效理论等方面,研究都还有待深入。
4.3 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大部分傣药南药只允许内部生产和使用,数量不多、规模不大、市场占有率低、开拓市场能力有限等。傣药产业化的发展必然要以新的傣药产品作为基础,而傣药新产品的开发、老产品的提高遇到的困难很大。
4.4 药材供应不足
目前,傣药的原材料以野生采集为主,一些资源由于过度采集,资源量急剧下降,甚至面临灭绝的危险[4]。规范化加工、种植技术尚未推广,上规模的傣药种植基地不足,企业或个人投资的小型基地面积小、分布散,影响新傣药的研发和药品规模化生产。
4.5 相关质量标准缺乏endprint
当前,在我国四大民族医药学体系中,傣药的质量标准建设相对落后。根据《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的规定,要对“新发现的药材”的质量标准、安全性、有效性进行大量的研究与评价。巨大的资金投入和漫长的研究评价周期,使得许多企业都不愿意研发、生产傣药。
4.6 制剂及生产工艺的落后
多数傣药还像过去一样,把药材捣烂后直接使用,有些药方仅限于民间代代相传。因为没有引进现代科学的新技术、新方法,无法实现产业化,傣药难以大规模运用于临床。
4.7 宣传促销力度不够
傣医药学是中国“四大民族医药”之一,但由于宣传力度不够,不但外地来西双版纳旅游的游客不认识傣医药,甚至州内民众知晓傣医药的也寥寥无几。根据有关统计,目前州内傣族群众知晓本民族医药的群体不足15%[5]。
5 西双版纳特色植物资源及其相关产业发展的对策
5.1 加大资金投入
积极争取省大健康产业基金加大对傣药南药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重点推进傣药南药资源整合和企业重组的并购投资。鼓励和支持其他社会投资基金参与傣医药南药产业各环节的投资。加快发展傣药南药科研成果研发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业投资,积极支持基地建设、品牌打造、市场拓展。加大傣药南药关键性技术研发、标准制定、药食同源基础研究、产品市场推广、傣医药南药市场原料收储贴息等财政资金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开展傣医药南药药材抵押贷款创新以及针对傣药南药种植户的小額信用贷款等业务。
5.2 改善研发条件
针对当前傣药研究条件滞后的现状,当地政府应探索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发展机制,通过政府拨款、招商引资、企业基金等多种途径筹集资金,购进先进医疗研究器械,建立傣药药理毒理标准实验室。要鼓励和支持企业参与新产品研发。着重培育当地中小企业开发以傣药为原料的普通食品和保健食品,利用云南繁荣的旅游商品市场带动傣药市场的发展。对于亟待更新的技术设备,可以通过争取国家、省的专项支持加以解决。
5.3 鼓励傣药药材种植
通过政府引导、多方筹资,建立大规模傣药材种植基地。以现有的傣药研究机构小规模的种植基地为依托,利用其成熟的培养技术,将其扩展成品种全、种类多、数量大的傣药种植基地。通过对傣药材的种植农田进行补贴来提高傣药材生产区域的种药积极性,根据不同药材的生长周期对其进行分类管理。建立和完善药材交易市场,规范交易秩序,引导和促进傣药的种植与发展。
5.4 完善傣药质量标准
充分发挥西双版纳民族医药研究所的职能和权威优势,联合驻州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和企业技术中心开展傣药南药理论研究,建立“傣药南药基础理论库”和“傣药南药药材、产品资源数据库”,推出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和实用性的理论研究成果,力争104种傣药南药品种进入中国药典。出台政策,规定傣药处方中傣中通用的药材[6-7]。加快傣药南药标准体系建设,做好傣药南药的基础标准、临床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临床疗效评价、饮片质量标准和药材种植技术标准等编制工作。
5.5 加大傣药新剂型研究
引进新工艺、设备和技术,把传统优势与现代科技、生产工艺进一步结合起来,研发傣药新剂型、新品种,加快传统傣药的剂型改良,提高傣药研制、开发、生产的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创出优势品牌,推动傣药向国际化、产业化、现代化。同时在继承傣药优势特色的基础上,将现代科学新技术、新方法融入研究之中,提高傣成药科技含量,在尊重历史、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傣药文化的精髓。
5.6 加大宣传力度
加强傣医药文化研究,建设有代表性的民族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傣医药南药文化科普宣传活动,在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形成“信傣医药、爱傣医药、用傣医药”的浓厚氛围[8]。发掘傣药南药文化资源,探索傣医药多元综合化发展模式,拓展傣药服务领域,培育傣医药文化特色产业,逐步形成傣药南药文化产业链。拓展傣药南药文化对外传播途径,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发挥傣药在“一带一路”建设和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作用。通过新闻报道、广告、公益出诊等多种形式提高傣药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5.7 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将傣药南药产业作为大健康产业的重点产业,成立州大健康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和专家咨询委员会,统筹推进傣医药南药产业发展,系统研究解决傣医药南药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加强州内部门间协调配合,发挥大健康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作用,建立政府、企业与国家中医药知名专家学者,国家基药、医保药品审评专家,国家药典委专家的沟通交流平台和相应的交流机制,形成发展合力。健全傣药南药产业监管,机制加强部门间协调,共享信息资源,形成种植、生产、销售各环节联动执法和监管。
参考文献
[1]赵明莲.浅谈西双版纳几种药用植物的开发与利用[J].中国现代应用医学,1998,5(16):27.
[2]彭建明.从西双版纳南药生产现状浅谈傣医药产业发展的思路[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4(4):187-188.
[3]管艳红,马洁,张丽霞,等.西双版纳石斛属药用植物资源[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4,23(6):38-39.
[4]张丽霞,马洁.西双版纳药用蕨类植物资源[J].时珍国医国药,2007,28(1):255-256.
[5]刘峰,樊国盛,陶国达.纳板河保护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研究[J].环境科学导刊,2010,29(4):21-24.
[6]段宝忠,徐江,李海涛,等.傣药资源的研究现状与开发利用[J].中国中医杂志,2015,40(1):18-22.
[7]汪荫,左国营,唐金凤,等.西双版纳三种药用植物的民间利用与抗菌活性[J].广西植物,2017,3(1):64-68.
[8]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办公室.西双版纳州傣医药南药产业发展规划(2016-2030年)[EB/OL].(2017-03-21)[2017-08-23].http://www.xsbn.gov.cn/188.news.detail.dhtml?news_id=37821.
(责任编辑:赵中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