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灵魂在场,是克服职业倦怠的最佳途径

2017-12-18唐学伟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职业倦怠灵魂读书

唐学伟

职业倦怠,应该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社会问题。教师的职业倦怠,自然也反映着一些社会共同的原因。大而言之,是社会日益浮躁,信仰缺失与价值扭曲,过分追求物质享受而导致人生方向迷茫;小而言之,用人机制、管理机制僵化,管理者缺乏人格魅力、精神感召与价值引领不到位,也会导致激发不了动力,碰撞不出激情,感受不到意义,更谈不上更高的职业追求。

但话说回来,“在任何环境里,自作主宰的抉择仍属可能”。也就是说,克服职业倦怠,追求更高的职业境界和人生意义,根本原因还在我们自己。

很多人,经过层层考试,终成为一名教师,激情一过,归于平淡,而后很快便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精神不投入,灵魂不在场,工作毫无乐趣,更无职业自豪感。久之,工作成了负担,甚至人生的意义都要受到怀疑。这便是典型的职业倦怠。而灵魂不在场,恰恰是职业倦怠的根由。

怎样才能做到灵魂在场?

首先,要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研究之中。

苏霍姆林斯基就一再强调,要让教师感受到工作的快乐,就要让他们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的研究之中。这绝不是大话,更不是空话。不要以为,教育教学研究是行政命令,是一个课题(不排除有人把它概念化、模式化、形式化,有意无意把它和常规教学分离开来)。它应该成为“常态”,成为“常规”,成为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过程本身。

我们所教的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身体、心智、精神)每时每刻都在成长;而我们的课堂,就是他们成长的田园,在不同的场景,不同的条件影响下,他们必将以不同的方式呈现。我们该给他们的成长创设怎样的场景、提供怎样的条件,这永远是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也只有进入这样一种状态,才有“教育”意义存在。课堂,是一个不断生成的动态过程,这里面有教师、有学生、有教材(广义的)、有情景,不论哪一方面,你下到的功夫不同,一定会有不同的效果。这也永远是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而进入不进入这个过程的研究状态,则是一个教师理解不理解教学、是不是一个合格教师的最大分野。只有进入研究状态,我们才会感受到教育教学过程的无限风景,才会感受到自己在这一过程的心灵成长与精神丰盈,体会到职业的无穷乐趣与崇高意义。也许起初我们并不是因为爱而选择,但一定会因此有了爱。有了爱,就会有強大精神动力,乐此不疲。

其实,这就是我们精神超越的过程。而精神超越,是一种最大的获得感、成就感和幸福感。所以苏格拉底才宁愿做痛苦思考的“苏格拉底”,也不愿做浑浑噩噩快乐无比的猪。

其次,要做终身读书的人。

这里的读书,是指读那些经典之书,包括学科经典、教育经典、人文经典。

仅就中小学的知识教学而言,可能有的教师认为再简单不过了,无须在知识准备上下多少功夫;就是对孩子来说,要会做题,也非难事。甚至可以说,小学一年级的很多知识不学,到高年级自然也都能会。但我们的教学,恰恰不仅仅是为了这个结果的“会”,而是要经历过程的“会”。我们要教学生“会学习”“会思考”,让孩子体会学科(知识)思想,体会习得过程,培养思维能力和好的思维品质。同样是基础年级的教师,为什么张思明成了数学教育家?这不是因为他在清华附中有好的学苗,有全国一流的“考试成绩”,而是因为他的“及身数学”,让他的教学有了不同境界。

一本教材,后面有无限知识背景;一个知识点,后面有多少学科思想;一个问题的解决,也有境界高低之分。不要责怪学生,先看看我们在教材上、在备课上下了多少功夫吧。

更要读文化经典,尤其是人文经典。这里有风景、有世界、有价值、有信仰,这是一个优秀教师必须具备的素养。也许有人认为,这与学科教学无关,其实这是把我们的教育教学窄化了、浅化了、庸俗化了。

读书与不读书的人,眼中的世界是不一样的;读书的教师与不读书的教师,手中的教材也是不一样的。不读书的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只能依靠教参,只是“话语”的搬运工。搬运长了,自然毫无乐趣可言。只有读书且读好了书的教师,心中有风景、有世界、有价值、有信仰,才会看到其中的风景、世界、价值与信仰,才会把教材诠释到位。这就是灵魂在场。如果教师的精神与学生共成长,还会有职业倦怠吗?endprint

猜你喜欢

职业倦怠灵魂读书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我爱读书
他有睿智的灵魂 却孤苦修行一生
有趣的灵魂终将相遇(发刊词)
灵魂树 等
我们一起读书吧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人闲一闲,等一下灵魂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