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语文课题导入应重视的七种关系

2017-12-18滕晓青

语文教学之友 2017年11期

摘要:课题导入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中学语文课题导入应结合学情、具体文本、教学主旨,把握七种重要关系,灵活设计,最大程度地发挥课题导入的作用,为开展课堂教学打好基础。

关键词:语文课题导入;文本内容;教学主旨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课题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课堂氛围,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同的文本内容、教学目标、课型,课题导入的形式不尽相同。但只要能够结合学情、具体文本、教学主旨,灵活设计,就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课题导入的作用,引导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发掘学习潜力和动力,为开展课堂教学、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打好基础。中学语文课题导入,应重视七种重要关系。

一、激趣导入:体会生活和琢磨语文的关系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常常会在课前播放视频或者设计一些谈话环节。但是,作为一门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学科,琢磨语言、品味语文之美是开展语文教学的宗旨所在,如果只是为激趣而脱离了文本,即使再活泼生动的导入也是不恰当的。

案例一:鲁迅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激趣导入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的导入环节中,教师一般会设计这样的问题:请你说一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对童年往事的回忆。应该说这一问题的设计,是从生活出发,目标指向文本学习。学生在这一环节,通常会畅所欲言。但是,学生的发言一般会集中在外出郊游、日常交际等方面,很少提及学校的学习生活。如果单纯这样设计,那就只能激发起学生对生活的兴趣,至多包括对前半部分文本的学习兴趣,而当文本解读进入后半部分有关对三味书屋的回忆时,学生就兴趣索然了。

因此,教师在导入环节可以适时追问:“大家对童年趣事的回忆,大多集中在与家人、朋友的交往和游戏中,难道我们的校园生活就没有给我们留下美好的回忆吗?鲁迅先生小时候就读的三味书屋可是‘全城中最严厉的书塾!他花费了16个自然段的笔墨来写这里给他留下的美好回忆呢!”

以这种“问而不答”的方式深度激发学生兴趣,可以为后续教学中引导学生全面、深入理解文本做好铺垫。

二、背景导入:知人论世与品味语言的关系

背景导入的方式是很多语文教师常用的导入方式,但语文课毕竟不同于历史课,知人论世要和品味语言结合起来,为品味语言、体会深层情感做铺垫。

案例二:《旅夜书怀》的背景导入

众所周知,杜甫的后半生历尽磨难、颠沛流离。他虽一度任职右拾遗,但因上疏救房琯触怒肃宗而被罢官。后来虽然皇帝几次召他为官,也都因故作罢。永泰元年(765,时年54岁),他的好友、成都尹严武去世,他失去了生活依托,只好离开成都,这首《旅夜书怀》是他于途中所做。

这样的背景导入,为之后的品味语言做好了铺垫。因为,天地阔远,诗人之所以关注到“细草”“微风”“危樯”“独舟”“沙鸥”等孤弱的意象,正是自己此時漂泊无依的境况使然;月朗星垂之夜,杜甫之所以倍感旷野苍茫,江波涌动,时空延展,正是因为暮年的他回顾自己心怀大志、一心为国,却无端受挫、无所建树的一生,心中失落使然。他正话反说,“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的不平之音正是他坎坷经历的映射。

三、诗意导入:营造课堂氛围与把握教学目标的主次关系

用诗歌引入课题对于语文课堂来说,是一举两得的做法。这样既能导入课题,又能营造充满诗意的有“语文气息”的课堂氛围。而笔者认为“诗意导入”的方式尤其适合诗歌教学,“以诗入诗”的方式不仅可以营造浓厚的诗境氛围,更能激发起学生品味诗歌魅力的兴趣。

案例三:《扬州慢·淮左名都》的诗意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词——《扬州慢·淮左名都》。我们学过的有关扬州的诗句有哪些呢?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写出了扬州的俊秀和美丽。南朝殷芸的“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一句写出了扬州的富庶繁华。徐凝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写出了扬州的温婉可爱。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姜夔笔下的扬州又是怎样的?

教师引用了三位诗人的诗句,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太平繁盛时扬州的城市面貌,既营造出浓浓的诗意,又为之后引导学生体会经历战火劫后余生的扬州城昔盛今衰的强烈反差和作者痛惜叹惋的感伤,做好了充足的铺垫。

四、解题导入:简单问题与复杂问题的渐进关系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文如同读人,分析文本可以从解读题目入手。解题导入的方式也是很多教师惯用的导入方式。在采用这种导入方式时,可以适当地设计几个简单问题,为后续解读文本时将要面对的复杂问题埋下伏笔。

案例四:《装在套子里的人》的解题导入

问题一: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是谁?

问题二:他的套子有哪些?

问题三:他是怎样把自己装在套子里的?

问题四:他为什么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

问题五: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

这一组问题的设计,恰当地从题目入手,扎根文本,由易到难,用简单问题做铺垫,难度递增,条理清晰地逐步深入解读文本。解决了这些由题目引发的问题,也就基本上把握了文章的主旨。

五、主旨导入:德育与语文教学的渗透关系

课堂是教育学生的主阵地。德育不仅是班主任的工作,更是每个任课教师的责任。语文课堂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阵地,但是语文教师如果脱离语文教学,为德育而德育,那就背离了语文教学的目标,并且会使德育变得干瘪苍白。因此,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好文本教学这一有力工具,为学生在精神境界的建设和提升方面树立榜样,指明方向。

案例五:巴金散文《小狗包弟》的课题导入

PPT出示2003年度“感动中国”给巴金的颁奖词:endprint

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地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明确学习任务:这段颁奖词高度概括了巴金先生的人生和创作历程。他用如椽大笔真诚地写作,他以热情和良知点亮无数人的心灯,见证历史沧桑。今天,让我们一起品读先生的叙事散文《小狗包弟》,回到文革十年动乱的岁月,在字里行间,体会历经人世沧桑的巴金,敢于说真话的赤诚与正直、勇于自剖的勇气和度量。

这样紧扣文本主旨、渗透德育内容的语文课题导入,不仅为后续文本学习埋下伏笔,更能引导学生更好地关注生活、发掘社会人性中的闪光点,感受文字的力量。

六、温故设疑导入:复习旧知与引入新知的关系

孔子“温故知新”的教育思想在课题导入时非常实用。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可以恰当设疑,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基,取得很好的效果。

案例六:《庖丁解牛》的温故设疑导入

问题一:复习初中所学《惠子相梁》一文,请学生复述故事梗概。

问题二:庄子擅长运用比喻来说理,请指出文中所用比喻修辞的本体和喻体。

在《惠子相梁》一文中,庄子巧妙地用讲故事的方法,将惠子比作“鸱”,把自己比作“鹓 鶵”,用“腐鼠”来比喻相位所代表的高官厚禄,用鸱怕鹓鶵抢了自己的腐鼠而“吓”之来比喻惠子担心被庄子取而代之而到处搜捕他。借助比喻修辞,庄子巧妙地将自己情操高洁不屑于功名利禄的心志形象地表达出来。

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庖丁解牛》同样出自《庄子》,这次,庄子又会给我们讲什么故事,打什么比方,说什么道理呢?

复习旧知,不仅是基础知识的“旧事重提”,更是学习方法上的融会贯通,是提高自主探究能力、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七、考题导入:目标设定与激励达成的关系

考题导入的方式是备考阶段常见的课题导入方式。这种导入方式最大的优点在于目标明确,对促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达成目标产生较强的激励作用。

案例七:高考考点复习课“鉴赏诗歌中的思想内容”的课题导入

PPT出示:近6年语文高考诗歌阅读题

以考題导入新课的方式,在发挥优势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一是如果考题难度过高,则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心理。二是如果在考题导入时思路不清、纠结过多,就会导致耗时过多,不利于正课的有序开展。这位教师只出示了近6年高考试题中诗词鉴赏的篇目名称、所处时代、与“鉴赏诗歌中的思想内容”这一考点有关的问题和分值设置。这样,就让学生既知道了这一考点属于近6年高考的高频考点,又了解了考题的多种表述和呈现方式以及分值比重,也不会因过多地纠结于具体题目而影响了后续教学的展开,更能在清晰设定目标的同时,激励学生努力达成教学目标。

教师结合具体的文本类型和内容,灵活运用这七种不同的课题导入方式,一定能够营造浓厚的语文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文本、学习语文的兴趣,为深入的语文学习做好铺垫,为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打好基础。

作者简介:滕晓青(1980—),女,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海南陵水分校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中学语文教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