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民族团结之花开得更加鲜艳—云龙县团结彝族乡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纪实

2017-12-18

社会主义论坛 2017年10期
关键词:全乡民族团结彝族

河南村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

河南村彝族农耕文化展览馆

鹿子蜜生态村

云南省云龙县团结彝族乡成立于1988年,位于云龙县东南部。全乡面积302平方公里,下辖5个村民委员会、92个村民小组、106个自然村,有3768户11134人。境内居住有彝族、白族、汉族、苗族、傈僳族等12个民族,其中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2%。2013年被大理白族自治州列入“云南省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乡创建工程,2016年大理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活动月启动仪式在团结乡举办。全乡坚持以加强党的建设为引领,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按照“1234”工作思路,即:“围绕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这一目标,突出示范区建设和脱贫攻坚两大任务,抓实党建+民族团结、民族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三项工程,打造生态宜居彝乡示范、民族特色产业示范、民族文化弘扬示范、民族关系和谐示范四个示范”,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共同培育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有效促进彝乡各民族家园共建、产业共促、文化共融、和谐共建、成果共享,真正体现了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

生态宜居之花。在生态宜居彝乡示范建设中,团结乡重点改善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按照新时期“以山为体、以绿为韵、以文为魂、以水为脉”的建设要求,以政府驻地为中心、串连佬倵新村、教育小区、民族文化广场、村级议事活动场所这条线,凸显群众民居这个面,将具有民族特色的地方图腾文化、建筑风格、民族习俗彩绘等工作融入移民新村、新农村建设、整村推进和美丽乡村建设中,达到以点串线通面的效果,一目了然地彰显民族民居建设成果。推进“七改三清”和河长制工作,全面实施农村点亮工程,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处处呈现出“村在林中,房在树中,人在景中”的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新画面。在新农村建设上,既保留了乡土味道,保留了乡村风貌,又留得住青山绿水,让人记得住乡愁。现已获得省级生态乡(镇)荣誉称号,正积极申报国家级生态乡(镇)。

团结彝族民俗文化展示馆

万亩团结“佬倵”茶园基地

河东村波罗吾重楼基地

特色产业之花。在民族特色产业培植中,团结乡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主线,以培植特色产业为根本,依靠独有的自然优势和生态优势,坚持按“五个一”的产业发展思路,即:巩固一片烟、管好一棵树、养好一头畜、采好一叶茶、种好一棵药,坚定不移地走“产业生态化,农工一体化”的路子,把地方土特色和小品种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建设民族特色示范产业。积极引导各村党总(支)部探索“支部+协会+合作社+基地+农户”高效运作模式,先后组建了8个农村实体经济组织,拓宽了群众增收致富渠道,让彝乡的一座座荒山变为青山,青山变为“金山”。全乡上下呈现出“绿树成荫,果满枝头,金叶飘香,牛羊成群”的新景象。2016年全乡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000多元,同比增长15%。

阿肯寨核桃示范基地

秦艽育苗基地

团结村烤烟种植基地

民族文化之花。在民族文化弘扬示范创建中,团结乡突出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这一重点,以挖掘佬倵文化为依托,以民族文化的收集整理和弘扬传承为目标,围绕“七个一”文化发展思路,倡导各民族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即:成立一个学会。成立了以县彝学学会会员为骨干的乡彝学活动小组,定期开展彝学研讨活动。建设一个广场。在乡集镇驻地建好一个占地面积为1万多平方米的佬倵民族文化广场,为日常民族文艺活动开展搭建一个平台。修缮一个墓碑。修缮好明朝万历年间修建的“字君偕配墓志铭碑”及字文才墓,现已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修建一个展廊。先后修建了河东、河南两个彝族佬倵人农耕文化展览廊,乡文化站新建彝族佬倵人民俗文化展示馆,对彝族佬倵人服饰、生产生活用品、民间习俗、传统工艺等进行展示。办好一个节日。筹办好每年彝族传统的火把节,传承好彝族山歌、清筒音唢呐、舞蹈“卢鹿整”、纸扎刺绣、彝族创世史诗舞“细古细”等。编辑一本画册。编辑了《幸福彝乡》画册,从和谐彝乡、幸福彝乡、魅力彝乡三个方面全方位展示彝乡风采。制作一盘歌碟。制作发行了首张《彝族佬倵人》十首歌专辑,让更多的群众唱彝族佬倵人歌,说彝族佬倵人话,穿彝族佬倵人服,树立文化自信。目前,团结乡已成功申报为大理州彝族佬倵人文化传统生态保护区,“河南村彝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于2017年2月列为云南省第四批非遗项目。

社会和谐之花。在民族关系和谐示范创建中,团结乡以社会治理创新为重点,建立为民服务平台,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完善矛盾纠纷调处协调机制和有效的信息沟通共享机制。在河东村创新实行“一村两县一家人”工作机制,实现各民族相知相亲相惜、交流交往交融。按照“串百家门、听百家言、知百家情、解百家难”的工作思路,制定完善了矛盾纠纷调处12项制度,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努力实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疑难问题不出乡、矛盾不激化”的“四不”目标;制定推行道路交通平安出行“1+1”制度,实行干部职工“一盯一、一帮一”机制,努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倡导制定公益设施管护长效机制,因地制宜,各村组自行制定公益设施劳动日,开展以修路、管水为主的公益劳动,全乡上下自觉形成政府出资,自己路自己养、自己水自己管的良好格局。“四百”活动和平安出行“1+1”制度的创新推广在省州县内作为经验交流。

团结村蔬菜大棚种植基地

河东村黄草乌种植基地

新宅村七月山黑山羊养殖

猜你喜欢

全乡民族团结彝族
彝族海菜腔
民族团结之歌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下河乡:视察调研全乡重点项目
彝族荞粑粑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用汗水浇灌脚下的土地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
关于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创民族团结和谐之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