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呼唤语文魅力的回归(下)

2017-12-18李百艳上海市浦东新区建平实验中学校长党支部书记

未来教育家 2017年10期
关键词:魅力心灵文本

李百艳/上海市浦东新区建平实验中学校长、党支部书记

呼唤语文魅力的回归(下)

李百艳/上海市浦东新区建平实验中学校长、党支部书记

(上接2017年8月刊39页)

实践:语文魅力的回归

语文魅力的失落,归根结底是语文之美、教学之善、学生人格之真的失落,是语文教学的价值、理念、行为的失衡。发掘语文魅力的过程就是教师带领学生不断地求真、向善、臻美的过程。

(一)发掘语文本体魅力:触摸语言,臻语文之美

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语文教学的魅力首先来自于母语自身特有的美。鲁迅先生认为汉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这是中国人自己眼中的汉语,声情并茂,赏心悦目。印度前总理尼赫鲁曾经深情地赞美:“世界上有一个古老的国家(中国),它的每一个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优美的诗。”这是外国人眼中的汉字,形象美丽,意蕴悠远。汉语之美,单个的汉字之美,已是美不胜收,汉字由字而词、由词而句、由句而篇的无限组合,美妙的修辞,恰切的运用,更是变幻多姿,魅力无限。

汉语之美更表现在它反映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连接着炎黄子孙的生命,能够准确入微地传情达意。汉语的细腻与寥廓,优美与庄严是语文的真实属性,为有魅力语文提供了最大的可能。语言教学的正确途径应该是在阅读中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充分地触摸语言。“触摸”就是让学生含情的目光、声音与心灵投向文本深处的情感,在字里行间“慢慢走,欣赏啊”,而不是漠然地在文本的表面滑行,在语言的上空徘徊。朗读沉吟、含英咀华、咬文嚼字、品味辨析、斟词酌句、博闻强记、写作表达等都是触摸的有效形式。

1.品味语言

触摸语言最好的办法就是实实在在地读,有滋有味地品。“品”离不开“读”,“读”即是“品”,而且“品”要求细细地、反复地玩味。丰子恺先生曾经细细地品过“春”这个词,他说:“春是多么可爱的一个名词!自古以来的人都赞美它,希望它长在人间。诗人,特别是词客,对春爱慕尤深。试翻词选,差不多每一页上都可以找到一个‘春’字。后人听惯了这种话,自然地随喜附和,即使实际上没有理解春的可爱的人,一说起春也会觉得欢喜。这一半是春这个字的音容所暗示的。‘春!’你听,这个音读起来何等铿锵而惺忪可爱!这个字的形状何等齐整妥帖而具足对称的美!这么美的名字所隶属的时节,想起来一定很可爱。”单单这一个词,丰子恺先生从文化传承,社会习惯,汉字“音、形、义”三美特性等角度来品味。“春之美”呼之欲出,耐人寻味。这段文字启发了笔者教朱自清先生的《春》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这篇散文的题目如果改为“春天”会有什么不同?经过反复地诵读、品味,学生体会到了“春”更具形象美,体会到了全文通篇拟人手法的运用,体会到了一个字反而包含了更广阔的空间……朱自清专门为教材而作该篇散文的精雕细琢、良苦用心,无限美好的寄托似乎被学生参透。

品味语言就要像剥开一只柑橘或者咀嚼一枚橄榄一样,一口一口地去品,咬出文字内涵的汁水,嚼出语句构成的质感,感受语言的张力,这时候,语言的味道就出来了。

2.积累语言

学习语言是一个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过程,博闻强记、厚积薄发永远是有效的学习方法。

“博闻”也可以说是博览,就是广泛地阅读,广泛地涉猎。魅力汉语,在教材之中有万紫千红,在语文教材之外还有万水千山。作为语文老师,要带着学生经年累月地去探宝、寻宝、赏宝、藏宝、用宝,日积月累,长期进补,学生就会对语言的魅力有真切的体悟,语文教学就会拥有能够征服学生的最了不起的魅力资本。“强记”,就是要背诵积累最精华的语言。朱自清先生认为:“偶然的随意吟诵是无用的,足以消遣,不足以受用或成学。那得下一番切实的苦功夫,便是记诵。学习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成的。”课文中要求背诵的篇目,绝不打折。此外,还要根据学生能力水平的差异,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适量再多背诵一些篇目。背诵之法,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通篇背诵经典佳作能够产生对文章内容、语言形式、才情文采、行文构思等多方面知识的浑然感悟,不知不觉之间培养了语感,提高了听说读写能力,收功之远,一言难尽。

教学中,凡要求学生背诵的内容,教师一定要率先示范,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学生背得多了,语言素养很自然地就形成了。笔者的一个学生在考试反思中写道:“考砸了,有再好的时候;被批了,有再被表扬的时候;落选了,有再上升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为什么老是写不好应试作文呢……”读了这样行云流水一般的“匆匆体”考试反思,在忍俊不禁的同时,也不由得为学生恰如其分地表达无奈感的语言智慧而击节叫好。诚如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所言:“阅者必宜博,经史与古文时文,不多阅则学习肤浅,胸中不富。”“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欲所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

教学中,凡要求学生背诵的内容,教师一定要率先示范,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

3.运用语言

语文教学中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 :讲的多,做的少;读的多,写的少;学的多,用的少。这“三多三少”其实就是不重视学生的语言运用,不重视写作表达。孔子提倡“学而时习之”,这个“习”不是简单机械地复习,而是在具体情境中实际操练。我们要重视学生在课堂上“学”语言,更要重视如何创设情境与任务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习”语言、用语言。

就“写”而言,首先要突破的是对作文概念的认识。我们通常认为写作文就是写一篇600字以上的“大”作文,其实,作文有更为丰富的内涵,更加多样化的形式。《中学生作文学》一书认为,作文是指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或指引下,在课内外或自主或自由,或独立或合作,创制的实用、议论以及文学等各类文本。它至少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尚不能达到一般文章的基本要求的习作;只为练笔而并不构成完整文章的片断;网络作文;已基本达到社会上一般文章的要求的文章;已基本符合文学作品(甚至达到了社会上获奖作品乃至本身就是获奖作品)的要求的文学作品。对作文概念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之后,就要拓展作文训练的多种途径,将小练笔、片段写作、读写结合、综合运用等多种形式的“写”,贯穿学习的全过程,提高学生语言的表现力。

“触摸语言”是形象的说法,就是尽可能对语言有直接的、充分的、亲密的接触,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以及对魅力汉语的情感。舒婷曾经说过,“魅力汉语对我们的征服,有时是五脏俱焚的痛,有时是透心彻骨的寒,更多的是酣畅淋漓的洗涤和‘我欲乘风归去’的快感”。美具有惊人的力量,学生一旦感受到语文之美,就会被语文征服和吸引。

(二)发挥教师“导体”魅力:开启心灵,乐教学之善

教学之善有两层含义。一是善意,二是善巧。教育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特殊的交往,教师与文本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往既要充满善意,又要讲究善巧。

1.善待文本,善用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

教材文本是有生命的,它承载着作者的情感,是作者生命的歌吟与思索;它反映着编者的用意,是编者生命的探索与创造。教师要善待文本,与文本之间的交往要真诚。真诚地解读文本,是有效教学的基本前提。教师要顺着语言铺设的或显豁或幽深的路径,让自己的心灵向作者的心灵慢慢靠近,在文本的世界里与作者相遇、相知,诚心诚意地与作者对话交谈,体会作者的情思与怀抱,用自己的知性、感性、理性、悟性、灵性去叩击作者的心灵之门,直至听到来自作者心底最真切的回声。笔者在《出师表》的教学随笔中写了这样一段话:正如在课堂上对学生所表白的那样,这两天除了备课之外,也在预备一种郑重恭敬的心情与诸葛亮相遇,相遇的目的是为了相知。面对《出师表》这样一篇传世至文,心中充满敬畏。敬畏作者诸葛亮披肝沥胆的一腔赤诚,敬畏作者构思行文的深意与智慧,敬畏文本无懈可击、情真意切、精致典范的语言,敬畏文本跨越千年而熠熠生辉的艺术魅力。因为有了这种敬畏之心,不敢贸然对这篇文章进行“解”读,深怕自己的教学会焚琴煮鹤,糟蹋佳作。直到自己反复诵读文章,被结尾一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云”一句话轰然击中,眼前仿佛浮现出耿耿孤灯下,诸葛亮老泪纵横的画面,才似乎突然间懂了诸葛亮对后主的良苦用心与对先帝的无限追怀,也似乎重新发现了“诚宜……不宜……”等有些不引人注意词语的所隐含的信息。于是,才有了上好这一课的底气。

诚然,善待文本并不等于做文本的俘虏、奴隶,善待文本的最高境界是文明地质疑,而非粗暴地否定;是真诚地交换意见,而非固执己见。教师对文本要有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对文本的教学内容做出专业判断,要根据学生的状况决定教什么,不教什么,在何处“找泉掘井”,在何时“铺路搭桥”,使文本为我所用。

我们要用语文老师特有的方式来爱学生。有爱的地方才会生命蓬勃,魅力无限。

2.善待学生,善教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

善待学生是一切教学策略的总纲。善待就是爱。夏丏尊先生在谈教育方法的时候说过,教育譬如挖一个池子,有人说方形好,有人说圆形好,其实,最重要的是,池子必须有水,不然顶多是一个坑。而教育这个池子里的水就是“爱”。我们要用语文老师特有的方式来爱学生。有爱的地方才会生命蓬勃,魅力无限。

语文教师要以“满怀善意的心”来对待学生,以“善巧的方式”来尊重学生、欣赏学生,激活学生的思维,以“语文特有的方式”来开启学生的心灵,催生学生的学习动力。

一是情动辞发,以心印心。语文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语言装载着情和义,

对学生心灵建设、情感培养有着先天的优势。除文本语言之外,教师的语言对学生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朱自清先生曾经批评过国文教学的弊端,“是用较坏的语言来替换了较好的语言”,这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遗憾, 到现在依然普遍存在。语文老师要力求用好的语言来教学,“好”的标准有很多,但是最要紧的是情文并茂。讲授知识,组织教学,与学生对话,批阅作文和随笔,都要努力做到“情动而辞发”,要努力追求“未成曲调先有情”,“情到浓时语自华”。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美的情感、美的语言能够使学生动心、动情,和教师、作者产生共鸣,产生心心相印的感觉。

二是契理应机,以智启智。理,是指学生心理特点,认知规律。教师要有同理心,要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愿所求;教师要有智慧,能洞察学生成长的契机,发掘学生心智的潜力。心在何处,智慧就在何处。在教学中,如果能够把握住教学中一些难得的时机,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敏锐捕捉学生的思维火花,深入而细腻地进入到学生的逻辑世界,常常会使教学出现不曾预设的精彩,使课堂焕发魅力。

笔者执教余光中的《乡愁四韵》,课上到一大半,请班里的“朗读明星”来朗读,没想到他竟然说“这首诗很怪,一时还不知道怎样读才好”,作为老师虽然有些扫兴,但是看到他态度诚恳,就追问“怪在哪里”?他说:“这首诗好多个‘给我……呀’,读起来感觉诗人像个乞丐一样”。那一刻,笔者一下子意识到这个学生对语言形式的直觉是帮助我们找到诗人情感的密码。这首诗中的余光中岂不就像一个乞丐,浓烈的乡愁渴望得到一点点的慰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就够了,他要的就是一瓢水、一片花瓣、一缕腊梅香。这个学生得到了赞赏,其他同学也受到了启发,他们说也可以把诗人想象成一个喝醉的乞丐,叹着气读,流着泪读,乞求着读,呻吟着读,嘶喊着读,最后如进入梦境一般,呓语着读……常规的课堂,一下子石激浪涌,真好似“误入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课后反思,为什么这节课会出现未曾预设的精彩?应疑惑之时机,契学生之朦胧心理是关键,学生个体的独特感受得到了重视,才引发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互动,思维碰撞,智慧生成。

三是自由创意,以活激趣。语文是一门灵动的学科,没有个性、没有一点浪漫气息,语文就不称其为语文了。长期以来,由于过分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教师的个性被抹杀了。就群体而言,语文教师教学策略出现了雷同化的倾向;就教师个体而言,语文课出现了重复化的倾向。“千人一腔,千课一面”,年复一年,课复一课,语文的灵动蕴藉,斑斓多彩已经成了一种奢求。“文无定法,教无定法”,语文不应该是单调与刻板的重复,语文课不应该只有一种表情。笔者主张以更自由的思想,更新鲜的创意,更个性化的教学设计组织教学。

吟诗赏对、群儒舌战、美文美声、短信生花……摇曳多姿的课前小栏目让学生欲罢不能;平等对话、自主交流、合作探究……活泼灵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乐此不疲;阅读课、朗读课、背诵课、表演课、观察课、活动课……不同的课型让学生总有新鲜感;电脑房、名人故居、花鸟鱼市场……天高地阔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喜出望外……

教学方法活了,语文课的面貌就会改变,语文的“表情”就会变得丰富生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更加浓郁。诚如赞可夫所说的那样,“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情绪、意志领域,触动学生的精神需求,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教学方法活了,语文课的面貌就会改变,语文的“表情”就会变得丰富生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更加浓郁。

(三)发展学生主体魅力:体验生命,育人格之真

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认为,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或接纳某种具体的知识、技能,而是要从人的生命深处唤起他沉睡的自我意识,促使个体的创造力、生命感、价值感的觉醒。语文学科由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在唤醒学生的人格心灵方面承担着责无旁贷的重任,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谈到人格魅力,有一个很突出的不对等的现象,那就是对教师人格魅力的谈论很多,对学生人格魅力的谈论很少,甚至极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或许是人们把人格魅力看得过于神圣,认为一般的成人尚不具备,遑论身心尚未完全成熟的孩子。事实上,这样的认识是失之偏颇的。每个生命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完整的生命,儿童有着同样丰富的精神世界,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独立意识开始觉醒,在人格上更加强烈地要求得到尊重,也更渴望得到激励。

唤醒学生的人格心灵,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阅读、写作、语文活动都是体验的主要途径。心灵教育的完成,必然要以心灵为摹本,也要以心灵与心灵的呼应为路径,从而达到对人的内心世界的塑造。进入到语文的文本世界,学生会遇到许多细腻、美好、纯洁的心灵,学生一旦与之产生共鸣,就会潜移默化地型塑自己的人格。而具有创造性与独特性的写作更是学生与世界对话、与自己对话的最佳方式。笔者每教一届学生都会编辑一本学生文集《魅力语文》,记录学生初中阶段的生活史、成长史、心灵史,记录他们在魅力语文家园中的真实、丰富、美好的经历。

在魅力语文的家园/我们的生命体验/一天天丰富起来/一场沉醉的爱恋/一个美丽的传说/汉语不会老去/青春不会老去/我们永远不会老去

扉页上的一首小诗浓缩了学生对魅力语文的体认,正是有了对语文学习、对生活、对生命的真切体验,学生的心灵才不断得到净化,变得更加充实而美好。情的激荡、美的熏陶,唤醒了学生的生命意识,学生开始反思自己,塑造自己,在真、善、美的感召下,人格魅力在不知不觉中逐步得到提升。

魅力语文的探索,是笔者带领学生寻访心中语文桃花源的学习之旅,也是生命成长之旅,从“忽逢桃花林……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邂逅的惊异到“复前行,欲穷其林”探究的兴趣,从“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的苦苦追寻,到“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的渐入佳境,我们在一点一点地找回语文失落的魅力,把语文还原为最有魅力的一门学科。

猜你喜欢

魅力心灵文本
独特魅力——MINI JOHN COOPER WORKS CLUBMAN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东方欲晓》的魅力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扩充心灵的“兼容性”
唤醒心灵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被注入东方魅力的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