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舞火狗》看电视专题片的多层次结构和表现手法
2017-12-18周剑
周 剑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2)
从《舞火狗》看电视专题片的多层次结构和表现手法
周 剑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2)
电视作为一种传播介质,强调的不仅是对外的形式宣传,还在于传播内容内在思想对人的感化作用。电视专题片作为以电视为传播介质进行思想教育感化的主要电视题材,为了最大效果地发挥其影响力,需要在片中运用多种构图方法与表现手法,通过巧妙的蒙太奇手法将画面语言进行处理,如此才能最大程度地展现专题片的主题。《舞火狗》成功地通过多维视角解读与画面语言多样化构建,实现了专题片思想的多样化表达。
电视专题片;表现手法;多元化
电视专题片,是我国电视节目类型中比较有非凡特色的一类节目,既不同于新闻,也不同于电视纪录片,是我国电视节目类型的一种突破。它突破了电视纪录片固化的拍摄模式和情景表达,又结合了新闻真实性表达的优点,将趣味性、丰富性与教育性融为一体,通过画面语言、音效语言、环境渲染等多重表现手法的搭配与堆叠,力图将专题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核心感染到每一个受众[1],实现教育的启示意义,这也是每一部电视专题片策划创作主题的基础和前提。
大多数电视专题片一般来说,都是以挖掘具有艺术价值和保护意义的传统风俗为主题,也有一部分是以历史事件为主题进行专题片的制作。“舞火狗”作为瑶族的传统舞蹈,是已经濒临失传的极具民族艺术价值的舞蹈形式,是瑶族少女进行成年礼时的必备形式之一,现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舞火狗:正在老去的瑶寨少女成年礼》,是为了宣传和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而精心策划拍摄的专题片。在片中,作品摒弃了传统、冗长的纪实片的表现手法,以独特的视角和多角度、多层次的视觉画面,将这一历史悠久的文化习俗,仅用不足17分钟的片长完整的诠释出来,并指出当前“舞火狗”濒临消亡的原因与困境。
一、唯美视角解读传统习俗,多元化表达拓宽专题内容
任何一部专题片从策划到制作,其中的整个过程都是费尽心思和心力的,是去粗取精、火炼真金的过程。《舞火狗》尤为如此,从确定“舞火狗”这一传统习俗开始,围绕主题而开展的资料搜集、走访研究、现场考察便从未中断,继而在了解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整个剧本结构、风格影调、画面音效的构思,最终呈现出这一部特色鲜明、形式独到、内涵丰富的电视专题片。
作为一部挖掘瑶族传统习俗内在精神的专题片,《舞火狗》并未以艺术展现的形式来进行专题片的制作,而是通过树立典型人物的手法与故事化的表达,来进行全片的结构铺排。在片中,作者给“舞火狗”赋予了三个不同的意义,“舞”以谭松娣为代表,象征老一代瑶族女性代表,是舞的极致与艺术的代言人;“火”以林何娣为代表,象征中年瑶族女性代表,是火的传承与精神的向导;“狗”以杨秀娣为代表,象征青年瑶族女性代表,是“狗”的继承者与传承的希望。通过这三条明线,作者再以她们三人与“舞火狗”的故事为暗线,来进行整部片子的表达。
除此之外,本片在传统的解说词加画面表现的表现手法上,又通过环境对比、语调节奏的安排与变化,增强了整部片子的可欣赏性,使全片好看而有深度。以片中某片段举例:
在专题片中,分别呈现了瑶族不同时期的生活住所,一个呈现的是原始而纯朴的“围屋”式的大家庭村落生活方式;一个呈现的是因为公路的修建,而把“围屋”的形式破坏而产生的“自立门户”的洋楼生活方式。通过这两种形式的对比,作者旗帜鲜明的表明自身对于“围屋”这种体现“水土交融、自然圆满”的生活方式的向往,从而通过这种主观情感的代入,引发观众思考。
不难发现,解说词以这种略带遗憾的语调,将“舞火狗”的发展轨迹与兴衰原因浓缩其中,并通过前后对比的方式,让受众自发地陷入深思,感受专题片所要表达的深意。
但是需要说明的是,这种通过画面对比而引发受众思考的方式,对于解说词与配音解说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一般而言,专题片打动观看受众的方式有三种,分别是画面语言、音乐语言与文字语言。解说词便是文字语言的一部分,在专题片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舞火狗》中,便是通过散文一般的解说词,给全片带来一股诗一般的韵律和哲学的思辨色彩,将片中所要展现的人文情怀极富节奏型的展现出来。需要指出的是,专题片的三种语言之间并不是各自独立的客体,往往一种语言的展现需要三者密切配合才能完成,否则效果将大打折扣。以一部分解说词为例:
(解说词)
以前瑶族女性在参加舞火狗仪式时,天空中的满月,是纪念其生命中最美好时刻的象征,仰望天空的那一刻满眼都是家乡的美丽;如今身处“钢铁森林”的城市,仰望天空,不知道一眼望到的,是眼中的摩天大楼亦或霓虹灯光,还是心中的那一轮满月?
注:瑶族舞火狗仪式举行时的月景。通过满月以及周边乌云的镜头,暗示着“舞火狗”正在遭受外部环境的威胁而濒临失传,同时以仰望的视角引人深思以反问结尾,片中最后再以极富总结性的字幕加以概括:
(字幕)
蓝田瑶族乡境内
有流洞水、倒流水这两条河
顺流?倒流?
民俗文化正在拔河……
通过这一系列的阅读,一股感慨历史传统文化受现代发展冲击,而濒临消亡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但仅从字幕上的排列无法打动观众内心。为充分的发挥专题片的文字效果,一方面我们通过邀请国家级配音老师进行文字配音,确保将解说词的感情与节奏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另一方面,大量的后期时间花费,对整个画面语言及字幕设计进行非线性设计,并加入特效、色彩处理等技巧,希望能以赏心悦目的画面语言加上细腻动人的文字语言,有效激发观众的欣赏情趣,增强专题片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从内容本质上来讲,专题片的功能也侧重于文化教育与历史纪录功能,同一般的电视纪录片的目的并无太大区别,但从表现形式来讲,电视专题片的表现形式更为丰富,耐看元素更多,《舞火狗》尤为如此。虽然《舞火狗》创作的出发点,是为了保护瑶族这一传统习俗,但《舞火狗》突破了一般的电视专题片的拍摄手法,通过采用类似电影叙事蒙太奇的手法,进行了电视专题片一次拍摄手法与构思上的创新突破,加强了电视专题片的情节冲突,由此吸引观众可以从始至终带着浓厚饱满的兴趣进行观看,便于观众更容易感受和理解专题片中所蕴含的主题思想。
二、画面语言的多样化以及镜头细节描写对表达深度的影响
法国著名剧作家马赛尔·马尔丹说过:“画面是电影语言的基本元素”,“它是电影的原材料”[3]。为了成功地实现画面语言在《舞火狗》中的构建,节目制作成员参照对比了大量的节目素材,并对瑶族地区色彩构成强烈的景点进行取景,力图将瑶族地区的原始风貌,与达成节目效果所需的画面语言成功构造出来。以此部电视专题片的片头为例:
(镜头画面)
注:参加舞火狗仪式的瑶族少女。通过斗笠、燃香、瑶族少女这三者的结合构成镜头,营造出“舞火狗”仪式的庄严感与肃穆感,暗示“舞火狗”仪式对瑶族少女的重要性月圆——配上笛音,短暂性尖厉,以达吸引之效黑夜,一瑶族少女出场,头戴斗笠,无面部镜头,开始点香阿婆类似歌谣的呢喃声响起篝火腾空——伴随鼓声响起脚步特写,由慢到快,越来越快,快到光影效果产生——鼓点开始强而有力舞火狗舞蹈中的特色部分特写——鼓点依旧强而有力舞火狗的少女歌谣开始伴随场景出现老-谭松娣、中-林何娣、青-杨秀娣——三代瑶妹依次进行面部特写(出字幕)
跳过火狗舞
蓝田阿妹 才配谈婚论嫁
(推出片名)
舞火狗
正在老去的瑶寨少女成年礼
……
通过镜头画面的描写,不难发现,在镜头画面中最能引起和带动观众情感的,不是画面的整体构造,而是某一局部的细节描写,这是镜头画面的点睛之笔,也是神来之作。“细节表现是电视专题片表现手法的共性与创新基本理念。”[4]基于这一电视专题片的理论基础,在进行《舞火狗》的拍摄过程中,尤为注重镜头的细节描写,但也没有过分抓取过多的镜头,仅对人物的面貌神态以及舞动动作等进行了细节渲染,例如“老一代瑶族女性的眼神”、“满月与残月的镜头特写”、“舞火狗时三代女性不同的面部神态”等。通过这些特写,希望能将“舞火狗”这一传统习俗的兴衰轨迹,以及不同年代的瑶族女性对“舞火狗”的看法表现出来,通过观众解读引起反思。同时,也注重镜头细节描写的创新性表达,希望能使得《舞火狗》这部作品,充满人文情怀与电视美感。
事实证明,细节表现的成功运用,将使得电视专题片的可看性与耐看性大大提高,也更容易使观众接收到专题片中所隐藏的节目主旨与精神宣扬,达成电视专题片的创作目的,实现社会价值。
三、主题思想多样表达,专题力度逐步推进
电视纪录片更多的是一种客观上的描述与介绍,而电视专题片作为与纪录片有所区别的电视题材,它允许在片中呈现作者的主观情感与价值取向,倡导纪实的同时也呼吁“情景”的呈现,一部专题片的价值呼吁与宣传意义,也正是藉由这种主观情感而产生的[5]。《舞火狗》中并没有对片中人或事做主观的是非判断,而是将作者的主观情感隐含在解说词与旁白语言当中,供有相同感受的读者共鸣,这类可以产生共鸣的观看者便是专题片的受众群体,也是专题片主要的教育人群和宣传对象。
以“商演”一节为例:
(解说)
从村寨跃上舞台,歌声动听多了,舞步也华丽多了,但是,您是不是觉得少了点儿什么?
背弃了与大地的亲密契约,高攀上了三尺舞台;
放弃了一年一度的月圆之约,让时间像糍粑一样随意捏来捏去;
抛弃了对于责任和感恩的表达,让仪式成为一场让外人猎奇的民俗秀。
解说词中,蕴含的对于追求商演,而忽略了传统文化与精神的继承的观点随处可见,道出了在经济的快速发展中,人们越来越多的看重的是利益的那一部分,而忽略了文化艺术与责任的部分,使传统文化艺术陷入濒临失传的困境。由此我们也只能无奈的喟叹:
(字幕)
惠在眼前
谁耕蓝田
竞跳龙门
谁舞火狗
但我们仍要发出自己微弱的呼吁:
(解说)
注:舞火狗片头字幕。用红色艺术字体来展现“舞火狗”,是一种警醒,也暗含“舞火狗”仪式如今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同时字体的“舞蹈性”也是在展现“舞火狗”这一传统仪式的艺术价值
然而让人感到遗憾的是,如今的“舞火狗”传承更多的只是将舞蹈的形式继承下来,“舞火狗”习俗中内在的那种敬畏自然、尊重规律的思想深度,并未被传承者所理解和感受。但是越来越光鲜亮丽的舞蹈服装和舞台背景,到底同传统简单的舞蹈形式相比,是一种进步还是一种现代的迷惑?这只能交给每个人的内心去拷问了。
通过这整整16分钟余的专题片制作,叙事与对话的双重结合,画面语言的多极化表达,文艺语言的情感渲染,使得《舞火狗》这部电视专题片所要表现的主题情感一览无余,让观众在欣赏专题片的同时,能够感受到惊奇、喜悦、遗憾、惋惜、反省等多重心理感受,由此更加加深对于专题片的印象,加深与主题共鸣的程度,进而在实现作品艺术价值的同时,实现作品对于文化、对于传统习俗的社会价值。
结语
通过此次《舞火狗》专题片的拍摄,我充分地体会到一部专题片要想取得成功,除了选材的重要性之外,掌握多样化的表达方法也是重中之重。唯有掌握多样化的表达方法,才能增强专题片的吸引力,吸引受众进行观看;同时通过多样化的表现手法,专题片的内容才能变得更有欣赏价值,也才能引起受众的推荐。也只有成功的实现了这第一步,专题片的意义和目的才有了实现的可能性。
[1][4][5]李若愚,张艺馨.对电视专题片表现手法的探究[J].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3).
[2]董浩.电视专题片创作浅谈[J]. 大众文艺(理论),2009(19).
[3]马塞尔·马尔丹.《电影语言》第一章“电影画面的基本特征”[M]. 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1.
[6][7]祝萍.人物专题片——如何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J]. 新闻世界,2010(08).
MultiLevelStructureandExpressionTechniquesofTVDocumentary"DancingFireDog"
ZHOU Jian
(Huanggang Polytechnic College, Huanggang, Hubei 438002)
As communication media, TV emphasizes not only the form, but also the persuasive effect of the content to human. TV documentary, for the full play of its persuasive effect, needs to use a variety of techniques of expression and methods of composition. “Dancing Fire Dog” successfully uses diversified methods to convey its theme.
TV documentary; expression technique; diversification
G222
A
1008-8156(2017)03-0057-03
2017-04-26
2017-07-20
周 剑(1972-),男,黄冈浠水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